中醫陰陽辯證
作者:金可
中醫理論究竟是一套什麼樣的理論?他是經驗的堆積還是具備某種自然科學基礎呢?很明顯,中醫理論涵蓋從哲學到技術的各個層次,有一套完整的體系,絕不可能僅由經驗堆積而成,他必然具備更深厚的理論基礎。實際上許多人都已看到,中醫理論與現代系統論有著驚人的相似,正如戴汝為先生所言:「中國傳統思維中的一些最為基本的內容和特質,與現代系統科學的基本理論有著內在的,本質的一致性」[1]。於是大家想用現代系統學解讀中醫,但是卻發現困難重重,原因何在呢?錢學森,錢老指出:「中醫理論的缺點是它和現代科學技術掛不上鉤,語言,概念是兩套。所以中醫自有中醫的一套」[2]。語言,概念的不同還只是問題的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現代系統學與中醫理論,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層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尤其在方法論上,現代科學(包括系統科學)根本就沒有與之對應的理論,這才是中醫理論讓人百思不解的根源。也就是說,目前現代系統科學的水平還沒有能力完全解讀中醫的核心理論。
那麼,古人究竟有一套什麼樣的理論體系呢?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古人思維中處處閃現著的系統科學之光,他們無疑就是以系統觀來看待宇宙萬物,看待人體的。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了一整套研究認識自然的方法體系,這個體系的本質,必然是基於系統觀和系統方法的,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先賢已然發展出一套他們自己的系統科學體系,這個體系有著鮮明的特點,其語言,概念,理論與方法自成一體,是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
古人言必稱陰陽,可見陰陽概念必定是整個古代思想體系的根基,是對自然世界的根本性認識,是奠定古人世界觀的基石。古人的一整套系統理論大廈也必定是建立在這陰陽二字之上的。因此,要理解古人的系統科學思想,就必須明確陰陽的準確含義,給出明確的定義。不然,我們便無法徹底弄懂古人的思想,那麼,建立在此一體系之上的一切古代學科的研究,包括中醫,我們就無法取得根本性突破。正因為陰陽概念在古代科學中的根本性地位,所以我們為古人的系統科學體系取了一個恰當的名稱,以區別於現代系統論,謂之:陰陽系統論,簡稱陰陽論。
很明顯,中醫理論必定建立在這樣的一套陰陽系統理論之上,要明白中醫理論的核心,就必須明白何謂「陰陽系統論」,他是中醫理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中醫理論就是一套建立在陰陽系統論之上的,集理,法,方,葯於一體的生命科學體系。
上篇 系統認識論1. 宇宙與系統
1.1 宇宙為何物?
「哲學是一切理論產生的源泉,中醫產生於有著深厚哲學基礎的古中國,自然在醫學理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之處」[3]。因此我們先來看看古代先賢是個什麼哲學世界觀?大家都知道,就是所謂整體,聯繫,變化等,我們以現代語言和概念來歸納一下:首先,宇宙是物質存在,世界是物質組成的。第二,宇宙中的物質還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著,運動是永恆的,靜止是暫時的,相對的。第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聯繫是絕對的,孤立是暫時的,相對的。第四,宇宙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絕不是雜亂無章的。雜亂是表象,規律是本質。所以,我們的宇宙其實有四個特質:物質,運動,聯繫和法則。
公理:宇宙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物質以某種法則運動的存在。運動,聯繫和法則是絕對的,靜止,孤立和雜亂是相對的。
這個公理是我們為古代先賢歸納的世界觀。世界萬物不僅僅是物質存在,他們還要互相聯繫和運動,並且,這種運動一定存在某些法則。
1.2 系統為何物?
既然宇宙萬物相互聯繫,相互作用,那麼他們彼此之間就總是互相影響著,並且不停的以某種法則運動著,宇宙中沒有一物是可以完全孤立的,或永遠靜止的。這種互相聯繫,運動著的事物,同現代科學的物質概念是有所區別的。為了明確這種互相聯繫,運動著的事物,現代科學家為其另取一名,謂之「系統」。不過系統學界對系統的定義並未統一,本文中系統的含義基於以上公理,故做重新定義:
定義1:系統是由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各組成部分構成的,以某些法則運動的整體。
按照這個定義,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就不是系統了,「物質」概念主要強調有形的存在性,而運動和聯繫卻通常被忽視。但是,中國古代先賢卻始終認為宇宙萬物是運動聯繫的,他們把萬事萬物統統稱之為「物」,而這個「物」的含義恰恰就是我們定義的「系統」。因此,現代科學的「系統」同古人說的「物」為同一個概念。現代系統論專門討論「系統」問題,而古代陰陽理論討論萬事萬物,其實還是系統,因此,現代系統論和古代陰陽論所討論的是同一個對象,同一個層面的問題。
1.3 萬物皆系統
宇宙就是一個大系統,宇宙中的任何物質存在,全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所以,萬物皆為系統之物。儘管事物千差萬別,但他們一定是以「系統」這種方式存在著,運動著。另一方面,宇宙系統可以劃分成無數子系統,如果這樣一直細分下去,即便分到只剩一物,那也是一個子系統。因此可以認為,世上所有事物都是系統,就像古人的觀念一樣:萬物皆系統。本文中的萬物,事物與系統同義。
世上任一物的運動必定是某一系統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將他歸於某一系統的整體中加以研究。因此,我們研究事物的運動規律,實際上都是在研究系統之物的運動,而不能脫離系統將此物完全孤立出來,於是我們就總是在研究系統,這就是區別於還原法的所謂系統整體思維。
1.4 系統與環境
宇宙系統如此之大,我們研究身邊之物如果都要與整個宇宙所有事物相聯繫,那就沒法進行了。好在宇宙事物有聯繫的一面,又有獨立的一面,是聯繫與獨立的統一體,所謂獨立,就是宇宙事物並不是混沌一氣,而是存在客觀自然的可以被區分的特質,這是將一事物與他事物加以區分的客觀依據。區分的某種界限稱為邊界,這樣,邊界之內就是宇宙系統的一部分,我們稱之為子系統,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事物。實際上子系統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也是互相聯繫運動的整體,只不過規模更小而已,所以我們一般就直接稱之為系統。邊界之外的一切稱為該系統的環境,於是系統與環境就以邊界來劃分,這樣,我們的研究區域就能確定在一定範圍之內了。宇宙大系統可以劃分為無數子系統,這些系統是宇宙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只不過我們經過了人為的但具備客觀事實的劃分,他們仍然互相聯繫,互相作用,構成運動的宇宙整體。
我們討論的系統總是從宇宙系統中劃分出來的,凡是包含在已劃分系統之內的,就成為系統內部組成,此外的一切,全是該系統的環境。考察太陽系,則太陽系之外全是他的環境;考察地球,則地球之外全是他的環境;考察一個國家,則國家之外全是他的環境;考察人體,則人體皮膚之外全是他的環境。環境是整個大系統的另一部分,而我們劃分的系統總是從其環境中剝離出來,因此就是其環境的一個子系統。人,同樣也是其環境的一個子系統。系統外的環境可以一層層一直擴展下去,我們不知道他有多大,所謂「其大無外」,另一方面,系統又可以一層層往內分,也不知道能小到什麼程度,所謂「其小無內」,但因為邊界的存在,我們總可以確定環境的適當範圍。同理,系統的內分也可以確定一個極限,這就要看我們的研究目的了,「適可而止」就是原則[4],否則我們的研究就會沒完沒了。
2. 系統何以運動?
宇宙,系統的特質有四個,物質,聯繫,運動和法則,物質的概念基本沒有疑問,我們關心的問題是:系統何以運動?如何運動?如何聯繫,法則何在?運動,是系統的基本行為,系統的各組成部分都是為了運動而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們首先來回答這一問題:系統為什麼會運動?即萬物為什麼會運動?究竟是誰在推動萬物不停的運動變化呢?
古人早已經給出了答案:「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5],陰陽就是系統運動變化的原因,又是系統產生和滅亡的根源,也就是說,陰陽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那麼,何謂陰陽呢?
2.1 何謂陰陽?
2.1.1 陰靜陽躁
搜遍整部《黃帝內經》,我們只得四個字:「陰靜陽躁」[4]。《內經》中似乎只有這四個字可視為對陰陽的直接定義,因此我們要準確的理解靜與躁的含義。
靜與躁顯然是言運動的,因此應從運動角度加以考察。我們觀察身邊事物,所有的東西不是正在動就是靜止不動,只有這兩種情況。那麼,為什麼有些東西動,有些又不動呢?毛主席說:「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為什麼灰塵不會自己跑掉,而樹又欲靜呢?說明一個問題,我們看見那些不動的東西都不會自己主動的去改變自己,他們天生欲靜或不欲動,即不想改變,這是他們的本性,我們稱之為「靜性」。那麼,若要這些東西動起來,必須要有使他變動的力量,如掃帚,風等等,這些力量是使那些欲靜的東西變動起來的原因,他們總是想要改變,天生就欲動或不欲靜,這也是一種本性,我們稱之為「躁性」。所以「靜」的含義是「欲靜」,「不想改變」,這種本性古人稱為「陰」;「躁」的含義是「欲動」,「想要改變」,這種本性古人稱為「陽」。
樹欲靜:樹自己本不想動,總想靜下來,可是那個風卻總是使他不停的動,於是樹為陰風為陽。灰塵本身也不想動,也欲靜,想要讓他走,就必須拿個掃帚強迫他走,於是灰塵為陰掃帚為陽。我們看到動的東西,一定有推動他變動的力量存在,我們看到不動的東西,一定沒有那種使他變動的力量存在或那種力量不足以使他產生可觀察的變動。因此,「陰靜陽躁」可解為:本性為「欲靜,不想改變」者,謂之陰,本性為「欲動,總想改變」者,謂之陽。
2.2.2 牛頓定理與陰陽
陰陽研究的問題是萬物運動變化的問題,這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牛頓定理,牛頓定理正是說明物質運動變化規律的,兩者之間一定存在某種本質聯繫。因此我們來仔細研究一下牛頓定理。
牛頓第一定理斷言:一個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將保持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即靜者恆靜,動者恆動(勻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說,凡物體都有一個本性,即「不想改變」,沒有外力,他將不會主動改變現狀,我們將這種特性稱之為「惰性」或「慣性」。這不恰恰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靜性」嗎!靜性就是不欲動,不想改變,可見「惰性」與「靜性」同義。但這裡有個勻速直線運動,不是在動嗎?只要取一個恰當的慣性坐標系,勻速直線運動就與靜止沒有分別,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沒有「變動」。所以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所謂「動」與「靜」,意為「變動」與「不變動」,或改變與不改變,嚴格說就是運動狀態的變或不變,即變為動,不變為靜。
要想變動怎麼辦呢?牛頓第二定理斷言:物體運動狀態若要改變,就必須有外力的作用,使物體的運動速度或方向發生改變。這就是說,要想使物體改變原來的狀態,必須對其施加外力,強迫他改變。所以外力也有他的本性,就是「想要改變」,他天生就是要改變他物運動狀態的,這不就是我們所說的「躁性」嗎!躁性就是欲動,總想改變。
於是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古人的陰陽與現代科學的基石:牛頓定理如出一轍,說的是同一件事,是宇宙的同一個「道」。至此,陰陽的概念就已經非常清楚了。
我們可以這樣來描述牛頓定理:一切宏觀物質的本性是惰性,他們不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現狀。如果要改變現狀,就必須有一種企圖改變其現狀的力量,這種力量的本性是躁性。物質的運動變化,歸根到底都根源於,並僅僅根源於躁性和惰性這兩種本性的相互作用。這兩種本性可以量化,躁性的度量是改變的能力,惰性的度量是拒絕改變的能力。
2.2.3 陰陽的定義
可見,陰陽概念的本質與牛頓定理是同一的,不過陰陽概念是更高層次的抽象提煉,是一種更具本質的表達,已經超越了經典物理學的範疇,所以具有更高的普適性。牛頓定理把物質運動的原因歸結為質量與外力。而古人則歸結為陰與陽,於是我們在這裡找到了古今概念的契合點:
定義2:宇宙系統存在兩種本性:一種是不想自己主動改變的本性,稱為惰性;一種是總想去主動改變的本性,稱為躁性。
定義3:躁性的度量稱為陽氣,代表改變的能力;惰性的度量稱為陰氣,代表拒絕改變的能力。陽氣的物質載體稱為系統之陽,陰氣的物質載體稱為系統之陰。
萬物皆系統,故任何物質運動都是系統運動。陽氣是對躁性在量上的表達,代表了一種改變的能力或去除惰性的能力,陽則是對陽氣承載物的表達。陰氣代表了拒絕改變的能力或者消耗陽氣的能力,即惰性在量上的表達。陰則是對陰氣承載物的表達。
於是,任何系統歸根到底都可以分成陰陽兩方,也只能分成陰陽兩方。陽總是充當該系統運動變化的推動者,而陰則總是該系統中的被推動者,兩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運動的系統,這是對系統有形物質層面的描述。而實際決定系統運動狀態的,卻是有形物質背後的陰氣和陽氣。在牛頓定理中,外力的施加者就是陽,外力的量就是陽氣;物體就是陰,物體的質量則是陰氣,於是形成了一個最基本的牛頓力學系統,這個系統如何運動決定於力和質量,而與物體外形或組成成分無關,與外力的施加者和具體形式無關。所以,決定系統運動狀態的根本原因是陰陽二氣。於是我們可以給出以下結論:
結論一:任何系統,必為一個由陰、陽兩方組成的二元關係整體,否則就不成其為系統。
結論二:系統運動變化的原因,是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系統的運動狀態由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決定。
陰陽代表了宇宙自然的兩種本質特性,萬物的運動變化,歸根到底都是這種本質特性決定的。所以陰陽二氣就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我們這個宇宙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自然也是人體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沒有陰陽二氣的互動就沒有物質的運動變化,所以陰陽是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真正推動者,由於陰陽的互動,世界才可能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因此,陰陽又創造了世界,堪稱萬物之父母,神明之府也。
陰陽概念將事物運動的本質原因提取出來,而與具體事物的組成形式,關聯結構無關,與物質基質無關,與物理化學量的形式無關,不局限於任何具體事物。可見,陰陽可以代表任何符合其定義的東西,實際上就是一種帶屬性的數學變數,不妨稱為「屬性變數」。所以陰陽所描述的事物運動,是在數學層次上的本質描述。陰陽不是具體的某物或某物理量的固有附屬,而是數學或哲學概念,不能等同於能量和物質,儘管他們很相似。
3. 陰陽的性質
3.1 陰陽的對立性
陰陽為什麼有對立性?因為陽氣的本性是躁性,總是企圖改變;而陰氣的本性剛好相反,即惰性,總是企圖拒絕改變,於是兩者形成對立矛盾。
正因為陰陽的對立性,才可能使兩者互相制約,陽氣使系統能夠運動變化,而陰氣則使系統不過分運動。從而有可能形成一種穩定的運行模式,這是系統得以在運動中存在的根本基礎。
3.2 陰陽的互根性
任何已存在的系統都是陰陽同時存在的二元統一體,缺少任何一個,該系統都將不復存在。正如古人所說:「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有其陰必有其陽,有其陽也必有其陰。對於已存在的系統,陰陽是相互依存,互為根基的,這就是陰陽的互根性,也可以稱為共生性。
陰陽相遇,要形成一個相對穩定運行的系統,必須滿足一個條件,即陰陽兩者必須形成合作關係,合作良好,我們就稱之為陰陽「和」,如此,該系統就能穩定長久。如果兩者「不和」,就達不成合作關係,因此就不能形成穩定存在的系統。關於這一點,我們下面將會詳細討論。
可見,系統的陰陽關係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關係,不是誰消滅誰的問題,恰恰相反,他們是一種需要彼此達成妥協的合作關係。
4.陰陽的消長運動
所謂消,就是量的減小,長,就是量的增長。消長,實際上就是陰陽二氣在量上的波動,一會兒大一會兒小,故看上去此消彼長,這就是陰陽消長。我們在前面已經考察了陰陽與系統運動的關係,但只說明了變與不變,系統究竟如何變還是不得而知,現在我們通過考察陰陽二氣的消長關係來尋找系統運動變化的規律。
4.1 消長趨勢
陰陽消長實際上就是陰陽二氣在量上的差異變化,陰氣與陽氣的量隨時可以改變。在一個系統中,陰陽二氣總是處在變化之中,不是你多就是我少,消長代表了二者數量關係的動態變化。
令人驚奇的是,陰陽消長實際上只有兩種特徵狀況,其一:陽氣相對於陰氣在單調增長,稱為陽長陰消;其二反之:陽氣相對於陰氣在單調減小,則稱為陽消陰長[7]。注意,這種消長基於陰陽二氣量的相對比較,不考慮絕對值的大小。可以看出,消長表現出陰陽運動的一種趨勢或態勢。
考慮陽長陰消,陽氣不斷的增長,而陰氣相對於陽氣不斷減小,由於陽氣的推動作用,此時的運動狀態將不斷加劇改變;反之,如果陽氣不斷減小,而陰氣相對的不斷增長,即陽消陰長,此時系統逐漸失去陽氣的推動,其運動狀態的改變勢必不斷減弱,這就是陰陽消長使運動狀態改變的基本模式,也就是陰陽二氣使系統運動狀態改變的基本模式。這兩種態勢都是單向發展的,系統的運動狀態要麼無限制的加劇改變,要麼無限制的減弱直至停止改變。究其物理意義就是,陽長陰消,則系統的推動力量越來越大,使運動變化不斷加劇,其結局將導致系統物質結構(即系統之陰)承受不了劇烈運動而發生崩潰(即系統能量過大,已形成破壞力),系統也就隨之消亡,這就是古人所謂「陽偏盛」導致「陰不勝其陽」的情況,「勝」是克制或承受的意思。而陽消陰長,則使運動變化不斷衰減,以至趨向於零,結果系統運動變化就徹底停止下來,不改變,就意味著「不活」,「不生長」,系統也就成了「死」系統,所以古人稱之為「死陰」。這是「陰偏盛」導致「陽不勝其陰」的情況。出現偏盛,表明系統已處在病態,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就會一路惡化下去,最終消亡。
4.2 系統的穩定性
可見,如果系統打算長期存在下去,則系統陰陽二氣就必須有所節制,否則就會偏盛或偏衰,就會導致系統消亡。這就要求,當陽長陰消發展到一定程度,陽氣就能夠被抑制,並能轉為陽消陰長,而陽消陰長發展到一定程度,陽氣又能被助長轉為陽長陰消。這就是陰陽消長運動的「逆轉」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系統的長期存在,從而形成一種陰陽消長狀態可以不斷回歸的循環運動模式,也就是類似周期運動的形式,所以古人稱之為「環道」。抑制和助長,古人則稱為「克」與「生」。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狀態既能發展又能抑制,環道才得以長久。
但是,陰陽難道不可以剛好處於一個平衡點,相持不動嗎?那我們就來考察一下。當系統處於所謂「陰陽平衡」態,即陰陽等量相持「坐著不動」時,陰陽各自即不消也不長,如果沒有擾動,這種狀態確實會維持下去。不過,在我們這個互相聯繫,互相作用的宇宙是不能長久維持的。那麼,若此時遇到擾動而助陽增長,則變成陽長陰消態勢,此時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繼續陽長陰消,直到發生逆轉,變成陽消陰長,要麼隨即發生逆轉,轉換成陽消陰長,可見兩者的結果一樣,都會重新進入回歸運行模式。要保持平衡態,就不能有外部干擾,也不能有內部參數的變化,但這是不可能的。因此,系統必須自有一套機制可以強迫保持這種平衡態,這就是生克機制,只有這樣的機制才可能使陰陽消長運動存在「逆轉」的可能。所以這種所謂強迫平衡就是環道,因為系統一遇擾動而偏離,就會立即遭到強迫抑制或強迫增強,也就是生與克,從而發生狀態逆轉,結果還是環道。所有人工控制系統都是這種強迫平衡系統,當系統負載增加時,即處於陽消陰長態勢,此時系統能量輸入隨即增加,增加陽氣供應量,或減小阻尼(即減小陰氣),使陽消陰長態勢得到抑制,並逆轉趨向平衡點,以避免負載運行減弱;如果負載減小,即處於陽長陰消態勢,此時系統能量輸入就隨即減小,或增加阻尼(即增加陰氣),結果又發生狀態逆轉而趨向平衡點,以避免負載運行加劇。如此,又形成了環道模式,只不過這裡的環道是逐漸減弱的,所謂漸近穩定,最終會局限於一個很小的範圍,於是我們就稱之為穩定平衡點。其實系統永遠也停不到那個點上,只不過以很小的半徑圍著那個點繞圈子,仍然是環道。自然選擇的法則是:能長期穩定運行的系統將得以保留,反之則淘汰。
如何才能穩定運行呢?從陰陽消長層面看,那隻能是陰陽狀態的循環回歸模式,即環道,只有這種方式才能保證系統的長期穩態運行,要不然不是運動過度,就是運動不足。因此,我們可以推出結論:
結論二:系統若要保持穩定定態運行,其運行模式只能是:其陰陽消長狀態可以不斷回歸的循環運動模式。我們將這種模式定義為:環道。
結論三:系統必須具備生克機制,才能保證形成環道。
這個結論告訴我們,系統想要長期存在只有一條路可走:環道。陰陽相遇,若要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必須形成環道運行模式,這就是系統的創生;而一個系統的消亡,則必定是環道運行遭到破壞而崩潰。
這裡要說明一下,結論三中的穩定概念不同於現代控制學和系統學,故做重新定義:
定義3:在給定的時間尺度內,能夠保持環道運行的系統稱為穩定系統。
穩定的先決條件是環道,沒有形成環道運動就絕不會穩定。時間尺度是人為的,視乎我們對系統的「要求」。環道描述的是系統的回歸性而不是嚴格的周期性,他不要求準確回到起始點,也不要求規則的時間周期,振幅也可以不一樣,波形也可以不一樣,這些參數,實際上可以相差很遠,但只要狀態能夠回歸,這種循環運動就能永遠進行下去。在相平面上,凡是環繞定點的環形軌跡都是環道,而且並不要求封閉,漸近或漸開的系統,並不能馬上消失,在一定的時間尺度上,仍然可以看成是「長期的」,如果一個系統即能漸近又能漸開,豈不是一個「穩定而聰明」的系統嗎?
現代科學之動態系統理論告訴我們,系統運動只有兩種狀態,一是暫態,一是定態。暫態意味著不能長期保持,即不能穩定存在,而定態則是可以長期保持並存在的。定態是系統具備穩定性的表現,可以認為是系統能夠生存於環境中的必要條件。動態系統的定態只有兩種:一是:若無外部作用將保持不變,即平衡態;二是:可以回歸的狀態[9]。顯然,第一種定態就是我們前面討論的「陰陽平衡」態,是很難保持的,外部作用是不可能完全隔絕的,所以遲早會失穩。於是,系統只能選擇第二種定態,即可以回歸的狀態,也就是環道。系統必取環道而行之,這與我們前面以陰陽消長概念分析得出的結論完全一致。
5.系統如何運動?
5.1 神
系統如何運動,表現為他的運動行為。什麼是系統的行為呢?我們先給出一個定義:
定義4:系統運動狀態的具體表現形式,稱為系統的行為。
行為就是系統「如何運動」的具體表現,看到了,他存在,看不到,他可能也存在。湧現,組織,秩序等等都屬於行為的一種表現,只不過是我們對行為特性加以區分描述罷了。
我們已經知道,系統的運動變化決定於陰陽二氣,陰陽的變化將導致系統狀態的變化。若要穩定運行,陰陽消長狀態必能回歸,形成環道運動。若不走環道,則陰陽消長狀態必定不能回歸,系統將趨向消亡。也就是說,系統運動行為可以分成環道和非環道兩大類,其實就是定態和暫態。
我們可以借相平面上的相軌跡來描述系統行為。環道反映在相平面上,就是繞某些點的環形軌跡,可是,這種軌跡可以千千萬萬,因為他可以繞任何點做環道運動,且可大可小,形狀各異,回歸時間可長可短,幾乎是任意的,只要能回歸就行。因此,環道是無窮無盡數不勝數的,那麼,系統究竟走哪一條呢?另一方面,系統若不走環道,他仍然也要循某些道運行,只不過他沒有確定的環繞點,他的道也可以千千萬萬,那我們如何知道,系統究竟取那條道呢?是誰決定了這個道路呢?雖然我們已知,是陰陽消長決定了系統的運動行為,可是,又是誰來決定陰陽二氣的消長呢?為什麼是這樣變而不那樣變呢?看來,陰陽的背後一定還有個主宰者或操縱者,是他決定了陰陽二氣的變化。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實物可察,有點玄妙,於是古人就給他起個名,謂之「神」。也就是說,神就是這個主宰,是看不見的神在背後操縱陰陽在那兒變化,於是形成了看得見的「道」,如相軌跡。顯然「道」是神的最直接表達,他告訴我們神讓陰陽走這樣的道。
因此每一系統都必然有一個自己的神,是神的指令決定了系統陰陽所走的道路,決定了系統的行為。可見,所謂神就是陰陽的操縱者,是可以被認識的客觀存在。
定義5:陰陽二氣的操縱者,稱為神。
可見,系統存在一個更高級的管理者或司令者,是他在管理系統陰陽。正因為有了這個「神」,系統才可能將眾多的「組分」統一起來,形成了一個在「統一意志」下聯繫運動的整體。所以,神,就是湧現的根源。
5.2 神機
神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想知道系統「如何運動」,那就要觀察他運動的道,從而找到道後面的行為法則,於是就能明白系統如何運動,甚至為什麼要這樣運動。若走環道,其神就需要適時的助長和抑制,這是環道系統之神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是不能違背的。至於環道的大小,形狀,回歸時間等等,那就各顯神通了。但不論走什麼道,總不離穩定運行的環道,他才是能夠長期存在的,故稱 「生道」。若不走環道,其神要麼一味助長陽長陰消,要麼一味助長陽消陰長,要麼生不足,要麼克不足,總是不能形成環道,陰陽終歸要分離,這就是「死道」。不管什麼道,都是系統之神所採取的機制決定的。
定義6:系統之神操縱系統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某種機制或法則,稱為神機。
「神」很神嗎?也神也不神,人工控制系統的神都是由人直接「灌入」的,所以是「天生」的,可簡單可複雜。一個平衡點控制系統,其神的機制是:不許離開設定點,系統陰陽總是趨向這些點,他們可以表達深度,溫度,壓力,位置等等,他的道總是向著那個點逼近,是環道。隨動系統稍微複雜一點,其神的法則是:必須跟隨我划出的線路運動,他的道總是跟隨著那條線而不離左右,也是環道。一個控制系統的神機,就是按某種規則調節系統陰陽二氣的關係,從而控制陰陽的消長運動,進而決定系統的行為。
神機所強調的是神的操縱機制或法則,而前面討論的神,強調神的客觀存在。系統的行為是在神的操縱之下的,有操縱就必須有個機制,這就是神機,沒有了神機,系統就會因失控而出現問題甚至消亡。
神主宰操縱著系統的行為,他是靠什麼手段來實現的呢?控制陰陽!且只有兩種手段:助長或抑制,亦即生與克。何以如此簡單?因為系統的運動只有一個原因,即陰陽二氣的消長,所有的運動狀態都是消長的結果,所以,神只要控制陰陽消長就行了,對陰有兩手:抑制或助長;對陽也有兩手:抑制或助長。神的手段如此單一,如何駕馭複雜的系統行為呢?有辦法,那就是「得機而動」。什麼叫機?機就是機關,關鍵點,有「時機」和「位機」之分。時機就是關鍵時間點,位機就是關鍵空間點,把握系統的時空運動,當然要有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控制,也就是要把握時機與位機,所謂天時與地利。把握住了就是「得機」,否則就不得機。神的操縱作用關鍵在「得機」,即選擇恰當的時空點對陰陽加以干預,或助或抑,這就是「得機而動」,於是就形成某種操縱機制,從而駕馭複雜的運動。
神機的操縱作用,我們可以舉一個開車的例子。控制車的運動有兩個要素,一是速度,一是方向,速度的控制有助和抑(油門和剎車),方向的控制要麼左要麼右,也是一種助或抑。所以,這裡的控制手段只有兩種:助長和抑制。但是,在什麼時侯,什麼地點採取助,抑行動,那就數不勝數了,這就要靠神來把握時機和位機,這個神不是別的,正是開車的人。人是車子運動行為的主宰,是車神。神的控制得機,車就跑的好,神要是喝醉了酒,那車就要亂來了,如果人車合一,那車就 「出神入化」,「隨心所欲」了。
面對一個複雜巨系統,如何確定他的神呢?「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9]? 這確實是個難題,因為神看不見摸不著,是一隻「無形之手」,琢磨不定。對於簡單系統我們可以列方程,對於複雜巨系統,就像前面的人車系統,要給車神列方程顯然就不太現實了,那只有考驗我們的洞察力了。神固然神,但他畢竟是客觀存在,既然存在,那就可觀。神總要指令系統陰陽來運動,於是從陰陽的運動之道,我們就能窺見神的作用。看見車子亂跑,就能知道「車神」出了毛病,長期仔細觀察車的運行特徵,就能知道「車神」的許多習性,摸清他的「路數」,我們就有可能判斷他的未來走勢,所謂「極數知來之謂占」[10]。「神乎神,客在門」,客雖然在門外不可見,但他總會搞出點動靜,我們只需靜靜的聽,靜靜的去感受,總會露出他的蛛絲馬跡。
5.3 神的複雜性
簡單的系統,其神就附在系統之陰的內部(有時與陽也有關係),隱含在其固有的結構制約關係中,有時候可以一目了然。稍複雜就要找出他的動力學方程,方程的解就是這個系統的道,看見了道,我們就明白了神。實際上簡單系統還談不上神,當我們考察複雜系統時,就會發現,系統已然發展出一套獨立於陰陽的「神系統」,專司神的主宰職能,以保證系統陰陽的協調運作,並決定了系統陰陽所必須走的道。所謂獨立於陰陽,是指這個神系統的運作並不依賴於系統陰陽的物理形質結構,或者說與他們發生了關係層次上的分離,故曰獨立。在人工系統中,以上位計算機為中心的集散控制系統,就是典型的神與陰陽分離的例子,這裡的神已經比較複雜了,不可能再由某些物理結構(系統陰陽)組合完成,所以將他放在上位機中,這就變成了一個獨立的信息指令系統,也即神系統。很明顯,這個神系統是獨立存在的,他不依賴於系統的任何下級執行機構。沒有神系統,這套執行機構仍然存在,但可能已失去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的意義。有了上位機這套神系統,還是以前的那套執行機構卻能「如虎添翼」,以至於就像具備了「神奇的魔力」變得「神通廣大」了。現在大多數複雜的控制任務都不能缺少計算機,這是因為系統任務太過複雜,必須建立一個專門的神系統,以統轄系統陰陽的所有活動。人可以將所有想要的任務交給計算機,實際上是將人腦的思維過程複製到計算機裡面,從而使系統行為天生具備了某些「人性」,這種系統就有點神奇了。自然系統的神奇更加千奇百怪,僅是生物界就已經數不勝數。但是,這種神奇卻並不一定神秘,究其實質,同我們的人工系統在本質上卻沒有區別。
我們在以往的研究中,重點考察系統之陰的固有特性,何謂固有呢?也就是他的固有結構中已經隱含了的特性,這個特性實際上就是運行機制,決定了將來他必然要走的道,這就是他的神機,或稱本能。這時候的神都還比較簡單,可以說還是一種「機械」機制,因果關係明了,一種激勵信號對應一種響應,具有確定性。這個層次的神多數附於系統之陰的固有結構中。我們以前所有的系統學,控制學研究,多數精力都是在研究這個層次的神,找到他的動力學方程也就找到了神。可是一旦系統向高級複雜發展,這種陰附神的能力就捉襟見肘了,神與陰陽的分離成為必然,神的獨立標誌著系統的飛躍性進化,因為這樣的分離將系統從對物理形質結構的依賴中解放出來,使得系統實現複雜行為變得更為容易。系統可以利用的「材料」也將豐富多彩,可以將機,電,磁,氣,液,光,化學等等手段集於一身,吸取巨大的信息量加以處理,又可以用簡單的機構和手段,在神的統領下協同運作,從而實現整體複雜的行為。實際上,在複雜系統中,那些執行神的指令的下層子系統可能非常簡單,或許只需開,關而已,這是因為獨立神的存在,根本無需複雜結構就能實現複雜的行為。但是,這種系統並不簡單,因為系統的複雜性轉移到了神系統之中。
我們可以將複雜性分成行為複雜性和結構複雜性,結構複雜並不等同於行為複雜,而行為複雜也並不等同於結構複雜。行為的複雜性,來源於神的複雜性,結構關聯複雜與否並不是行為複雜的決定因素。複雜的神幾乎必須獨立出來,神系統的獨立與否,可以作為對系統複雜性的一種劃分。
神有簡單複雜之分,前面說的那個「本能」是低層次的,基本上是一些簡單的因果關係,並且多數由系統之陰的形質結構決定。高級的神是什麼呢?那就不是簡單的因果了,一個因可能有不同的果,同一個果,可能有不同的因,此其一;其二,高級的神已經脫離了系統陰陽形質的束縛,成為獨立的系統,而其運作介質大多數變成信息載體,以司信息傳遞與轉換,他是專職的司令者,是陰陽的主宰者和操縱者;其三,高級的神應該具備主動的行為特徵,而不僅是對內外環境的被動適應者,亦即有能力趨利避害,實現有目的的行為。
我們知道系統可以分層次結構,同樣神也分層次結構。在同一個複雜大系統中,上層的神管轄協調下層的神,各司其職又協同合作,從而形成一種神系網路。幾乎所有的管理系統都是這種結構。考察人體,我們知道有所謂「植物神經」系統,這個系統有一套「機械的機制」,主司日常管理,通常無需大腦幹預,這就形成了一種上下級的層次關係。人工的集散控制系統採用了同樣的策略,有上位機與下位機的區分。層次結構的靈魂在於神系統的層次結構,而不在於系統的物理形質結構或組成。
5.4 系統三要素
神概念的提出,使系統的主體增加到三個:陰,陽,神,我們稱之為系統三要素。陰陽是使系統能夠存在和運動的兩個主體,我們稱之為動力要素;而神則是決定系統如何運動的主宰,我們稱之為行為要素。系統的整體行為由神決定,神是湧現的最主要根源,也是行為複雜性的主要根源。陰,陽,神三者完全決定了系統的運動行為,也可以說決定了整個宇宙的行為,不管系統多麼複雜,一定逃不脫陰,陽,神三要素,所謂系統,就是陰,陽,神的三位一體。
要強調的是,神,也是一個抽象的帶屬性的數學概念,不拘泥於任何具體的物理或信息含義,他只代表目的,機制或法則,不能與信息等同,儘管他們很相似。
至此,我們可以回答兩個問題:
系統何以運動?——陰陽二氣;
系統如何運動?——神。
有了對神的認識,我們就會明白,面對複雜系統,為什麼用以往的研究方法總是不得要領,因為神已經獨立於陰陽之外,我們還盯住那些個形質結構,這組分那元素,這物質那成份的摸索,何時才能理出個頭緒呢?須知所有的形質結構,以至於陰與陽,這時統統都統轄於神的主宰之下,他們全都成了神的工具或合作者。所以,對於複雜系統,研究系統之神的行為才是最首要的課題。一味埋頭於系統的形質及物理關聯結構,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系統整體行為的。
6.系統的生成,維生和演化
前面已經闡明,系統具備三要素:陰,陽,神。那麼在系統生成的那一刻,究竟是陰陽互動在先,還是神在先,抑或是三者同時產生呢?
我們取老子的命題:有生於無。但是在有無之間應該有一個過渡,苗東升先生引入了一個概念:微,即「信息核」,把微看做系統的起點,他包含了未來系統的核心信息[11]。就像生物的受精卵,那裡面又可以找到DNA,這就是生物生成乃至演化的起點,古人稱「元神」。可見信息核的概念同我們提出的神的概念是一致的。那麼,是先有神還是先有陰陽呢?
陰陽相遇而互動,能形成穩定系統的條件是:必須形成環道,因此就必須有陰陽消長的生克機制,這個基本法則由系統之神來掌控,他知道何時該助長何時該抑制。因此,要形成穩定的系統運行,必須先有神,至少是同時存在。這個神可以極其簡單,比如只需一點點引力即可,這個引力可以說是自然力量,也可以說是神。陰陽相遇,只要有神的存在就能使陰陽形成環道,生成新的系統。新的系統只要保持環道運行,就能維持下去,能維生就能演化。
複雜的神,是目的性的產物,這些目的將吸引神去逼近,同時為此目的而改造發展自己,於是系統得以不斷發展。但神的最基本工作是不斷加強自己對陰陽的控制能力,因為穩定是發展的前提。神要使系統趨向於更有組織,更有秩序,結果也使系統結構變得更複雜。而組織複雜度越高,則神的控制能力就必須越強,因為陰陽只會隨自己的本性行事,一個是一味的要改變,另一個又始終不想改變,神的工作勢必是使這兩者在一起和諧共事,故此一刻也不得放鬆,這顯然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一旦神的能力下降,系統陰陽的不和諧矛盾就會因其本性自然加劇,這時系統就會走下坡路,即組織,秩序的逐漸喪失。生物的生,長,壯,老,已過程就是明證,這也是所有系統的發展歷程。系統的演化首先是神的演化,因為系統所有的物理形質結構都是神所「化生」出來的。神可以從簡單到複雜,到高級階段就會形成獨立的神系統,於是發展出開放複雜巨系統。
可是最初的神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呢?所謂目的,機制何來?信息核,「元神」何來呢?按照達爾文的觀點是進化而來,但所謂進化是從有到有的過程,從無到有就不是進化了。神的產生確實是一個比較玄的問題,事實上有許多學者已經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了質疑。我們知道所有生物的起點就是DNA,他是一個信息編碼集,這樣複雜的一個編碼,很難用進化論的所謂「機緣巧合」加以解釋,無論是數學家還是生物化學家所做的自然進化實驗都歸於失敗,於是有人認為這一定是某種「智慧的設計」[12],若果真是如此,那麼是誰做出了這個設計呢?人工系統自然是「人的設計」,那自然系統又如何呢?
哲學問題我們先擺一邊,只要我們知道神的存在,神的本質特性,研究系統也就足夠了。
7. 認識複雜性
事物的複雜性,也就是系統的複雜性,研究複雜性問題自然要歸於系統之中,實際上就是複雜系統的研究。前面已經闡明,不管系統多麼複雜,不外乎陰陽神三個要素,而系統的複雜性主要來源於系統之神,於是很自然的,我們應該將注意力放在神之上。神系統本身仍然是一個複雜系統,但他的靈魂不在於他的形質結構或物質組成,而在於他的那個機制或法則,所以,要理解系統行為,就必須理解系統物質結構後面的那個靈魂,而不是系統的物理結構和物質組成本身。
系統的陰陽兩個要素,其本身的行為是非常簡單的,不是「太過」就是「不及」,陰陽無非是在這兩者之間蕩來蕩去,但他究竟如何盪,卻在他的主宰神的指揮棒下。對於觀察者來說,神是看不見的,只能從其指揮棒下的陰陽行為加以推斷揣測,古人稱為「窺度」,老子說:「晃呵忽呵,中有物呵」[19],有什麼物呢?神。如果這個神之道被我們窺見,那就泄了「天機」。可見,了解神的行為規律,是理解複雜的關鍵,脫離了這條主線,必然得不到對系統的徹底認識,片面和謬誤將不可避免。現代科學發展的歷史證明,企圖從物質組成上來探究複雜性行為的努力已經歸於失敗。
將物質不斷的分解就可以找到複雜行為的奧秘嗎?看來不行了。現在我們知道應該用系統的觀點看世界,看系統就得從陰,陽,神三者身上找關係。於是,我們應該從系統內跳到系統外,站得高看才能得遠,先從整體上把握,儘可能多的了解系統的整體行為模式,了解這些行為的目的性何在,其實就是神機。有了這個基礎,再來探求其物質機制,層層深入,這應該才是複雜性課題的研究思路。
8. 結語
以往對於所謂系統的認識,應該說並不太清晰,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所謂系統的本質。系統的本質是什麼呢?那就是前面我們為系統下的定義。系統之所以成為我們定義的系統,是因為有著宇宙自然的天生的本質因素,那就是陰,陽,神三要素。無論系統簡單也好,複雜也好,都不能逃脫這三個要素。如此我們就抓到的系統的本質,對系統,對宇宙自然就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推薦閱讀:
※便秘、煩躁、不吃飯,寶寶上火怎麼辦?中醫教你滅火秘訣(附圖)
※中醫臨床名言
※2個習慣會毀掉胃,中醫養胃有秘訣!
※《醫宗金鑒》以及其成書
※中醫推拿之經絡與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