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從文化基因入手 【文化散論】
06-09
周新京兒童在不識字之前,通過生活現象和各種圖像已獲得大量信息,這些信息已大致完成對兒童心智的塑型,構成一生的基礎。即使識字後,兒童對文字所附帶的社會和文化信息也無法理解,仍在接受凌亂無序的生活現象和圖像的暗示。所以,在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支撐下,充分運用兒童對圖像的直觀能力,以繪本來積極地、有針對性地開發孩子的多元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博物智能),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教育形式。現代繪本與傳統的「小人書」有本質的區別,在功能上,它更接近教材而不是娛樂,不是讓孩子「看著玩兒」的。繪本較強調親子閱讀,即在父母的帶領下,挖掘其中科學的、美好的、有益的內容。或組織孩子們在一起討論,相互啟迪,觸發認知的靈感。符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不能深入孩子的心靈和本能,故而累積十數年後,只能培養出創造力匱乏的工匠。毋庸置疑,任何深刻偉大的創造,都是源自心靈和本能的。當符號世界還障礙兒童心智時,圖像卻可以讓孩子早早地體驗到發現的喜悅和創造的激情,以後的一切,都不過是這種心智機能的重複和延伸。通過具體案例,可以清楚地了解繪本教育的概念和方法。 1、以天才的方式領略天才 當孩子識字不多的時候,讓他們閱讀世界名著是不大可能的,卻不妨礙讓他們觀賞世界名畫。文字是符號,與事物有距離,圖像就直觀得多。但是,名畫畢竟不是卡通畫,怎樣才能讓孩子對高雅的、深刻的藝術感興趣呢?這就需要找到一條便捷的途徑。作為視覺藝術,繪畫最簡單的特徵,是畫面中的視角。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也能區分上下、里外、前後、遠近這些空間概念;甚至一隻小鳥、一隻小貓也能做到,這是一種本能,本能是很容易被調動起來的。長期在畫廊工作的吉莉恩.沃爾夫女士,便想到這個辦法,把那些聲名顯赫的作品,巧妙地歸結為向上看、向下看、向里看、向外看、到處看等等,傾心編製了這本《看!各種角度看名畫》,讓孩子從最不費力的經驗出發,邁向神聖的藝術殿堂。作者選的第一幅畫,是《空中飛人》 。對這個場景,很多孩子都不陌生,這是雜技表演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幕:一位演員凌空翻滾,另一位演員準備接住他。可以想像,劇場中一定充滿了孩子們的尖叫。準備接住同伴的演員,整個身體處於爆發前的放鬆狀態,因為任何局部肌肉的緊張,都會導致動作變形。這令人窒息的、靜與動轉換的瞬間,畫家捕捉得多麼精彩!為增強氣氛,畫家把兩位演員繪成發紅的顏色。毫無疑問,此刻,不論演員還是觀眾,血流都會加快,心都是滾燙的!對這幅畫,吉莉恩.沃爾夫設定的是「向上看」,卻又在畫旁提示,把畫面顛倒過來看一看。這時,從劇場下面仰視的視角,就變成從劇場的頂棚俯視的視角了。兩位演員的關係,也變成一位正在向下翻滾,另一位已鬆開繩索翻滾下去。視角連情節都可以改變,真是太奇妙了!《雪地里的獵人》是風景畫家老彼得.布魯格爾在四百多年前畫的,吉莉恩.沃爾夫用「偉大」這個詞來形容他,並且用這幅畫做封面,可見對他多麼敬重。如果只看題目,我們會以為,這一定描繪的是雪中狩獵的情景。但在畫面中,我們卻看到三位疲憊的、空手而歸的獵人,一群獵犬也是沒精打採的樣子,畫家想表現什麼呢?讓我們向四周看一看。沿著山坡走下去,就是他們的村莊。冰湖上,許多人在溜冰。近一點的拱橋下,一位農婦用雪橇拉著另一位農婦,兩人正像孩子一樣玩耍。天色將晚,她們不在家中準備晚飯,說明那不是一件太讓人操心的事。旅店門口,幾個人正忙著烤一隻豬,從猛烈的火勢看,應該有風箱在吹。豬的飼養一般是和農業聯繫在一起的,狩獵不是這裡唯一的生存方式。村裡的房屋高大講究,只有農業才能把人們牢牢地栓在一個地方。遠處的山峰把這裡勾勒成一個盆地,而盆地和水源恰恰最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平原上坐落著其它村莊,每個村莊都有一座教堂,那是人們尋求心靈安慰的地方。道路上行駛著孤獨的馬車,標誌著這裡與外界的聯繫。畫中的天光非常奇特,在中國的山水畫中,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光,那是自然界中,最接近精神境界的光線,陰鬱中透著明朗和寧靜。近景中的幾棵樹也很重要,雖然葉子落光了,枝幹卻挺拔妖嬈,與駝著背的獵人形成對比。在這幅畫中,畫家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除了陰鬱明朗的天光。凋零挺拔的樹,還有沮喪的獵人和歡快的村民,安詳的村落和孤獨行駛的馬車等。對比可以使相反的內容相互激發、相互交融,產生豐富的生活聯想和美感。當我們試圖畫一幅畫,或表述一件事情時,是不是也可以借鑒一下呢?如果我們換一下視角,把玩耍的農婦、行駛的馬車、旅店門口烤豬的人等依次轉到前面來,讓獵人退到背景中去,會產生什麼效果?那當然也能構成一幅畫,但畫的力量就減弱了。因為空手而歸的獵人,給我們一個強烈的印象,就是生活中的艱辛。艱辛卻從容快樂,就是這幅畫的主題,畫中的所有細節,都是圍繞這個主題的。不管內容多麼龐雜,主題必須明確,這也是孩子們應當注意的。《第714號》是康定斯基的代表作,也是藝術史上的劃時代作品,在此之前,人們繪畫和賞畫,主要是依據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東西,人、物品、景象等,他卻嘗試用抽象的形狀和純粹的色彩來表現世界。作品中的每個圖像,我們都說不出那是什麼,但它們卻展示出繪畫藝術特有的內涵——形與色的結構和韻律。在他之後,現代主義的創新畫法層出不窮,繪畫藝術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我們不必擔心孩子接受不了抽象藝術,實際上,當孩子率性塗抹時,經常會畫出一些異想天開的、什麼都不像的東西,令父母大為吃驚。也許那些傑出的畫家,只是把童心保留得久一些而已。如果說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會寫作,誰也不會相信;但說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會畫畫,每個人都相信。因為在繪畫領域,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在《看!各種角度看名畫》中,吉莉恩.沃爾夫一共選了十八幅畫,每一幅都配有簡要的說明和實驗提議,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參與,或引導孩子去發現。如果沒有這些內容,這本書與一般的畫冊沒有什麼不同。正因為這些內容,這本書才稱作繪本,而且是很優秀的繪本。繪本的特徵,就是在閱讀中參與和發現。所謂天才,就是從不被動地、呆板地接受知識,以天才的方式去領略藝術、發現生活,是最好的學習方法!2、為孩子播撒格調的種子《看!身體怎麼說話》是吉莉恩·沃爾夫引導孩子觀賞世界名畫的另一個繪本,這一次,她又找到一個吸引孩子的巧妙方式——身體語言。 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分辨出別人是真的生氣還是假裝生氣逗他玩。當我們領著孩子去訪親探友,或去公共場合,那雙天真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和判斷,人們的舉止和表情是什麼意思,這個人和那個人是什麼關係。所以,小傢伙經常會說出一些「老成」的話,好像比大人還看得清楚。在法庭上,人們寧願相信孩子的證詞,因為那是無須懷疑的真相! 很顯然,身體語言有直接洞察的可能,可以無障礙地展現給孩子。另外就是,由身體語言構成的畫,通常都包含著一個故事,沒有哪個孩子是不愛聽故事的。在這個繪本里,一共有17幅畫,孩子們最喜歡的,可能是那幅《去和回》。這是一幅由兩張圖構成的畫,表現的是一家人早晨出去玩,傍晚才趕回來的情景。畫家諾曼·羅克韋爾把自己也畫了進去,就是那位開車的父親。 上面那張圖是出行,父母、四個孩子和老奶奶,還有一隻狗,車裡裝得好滿啊!男孩照例是最淘氣的,他們興奮地探出車窗,向前方張望,或做怪樣。父母穿戴整齊,好像要出席重要的社交場合。老奶奶不聲不響地坐在最後。女孩像一朵自然舒展的花,開心地嚼著口香糖吹泡泡。回來的時候就大不一樣了,父親的帽子推到後腦勺,努力分辨前面的路。美麗的母親靠著車窗睡著了,容貌好像蒼老了一些。男孩們累得眼睛都快睜不開了。女孩的眼睛卻使勁睜著,像一隻發獃的貓,看上去比早晨大了兩歲。她的嘴裡仍在吹泡泡,只是小了許多。最讓人驚訝的是老奶奶,去和回幾乎沒有絲毫改變。 這是畫家平時對家人觀察的積累,畫中充滿愛心和風趣,畫家對人物情態的刻畫也十分透徹,以至於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存在。讓我們也來觀察一下自己的家人吧,恰恰是那些被忽略的可愛細節,構成生活的寶貴价值。 約翰·埃弗里特·米萊斯爵士是一位神童,他畫的《羅倫佐和伊莎貝拉》,表現出複雜的人物性格和彼此的關係,幾乎用一部小說才能說清楚。這是一個進餐的場面,貧窮的羅倫佐當著眾人對伊莎貝拉流露情意,伊莎貝拉的三個哥哥十分惱火,但他們的表現方式完全不同。 一個哥哥粗俗一些,手裡發狠地握著胡桃鉗,伸腿去踢妹妹腳下的狗,顯然是一種變相的發泄;一個哥哥內向一些,一隻手不自然地放在嘴邊,另一隻手將酒杯托在面前,好像要遮擋眼中的敵意;還有一個哥哥斯文一些,一看就是周旋於上流社會的角色,他嘲弄地微笑著,有點玩世不恭。可以想像,最惡毒的話從他嘴裡說出來,聽著都像讚美一樣。 深刻的藝術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它的內涵令人咀嚼不盡。因為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把自己對世界、生活和藝術的理解,大量地注入到作品中去,使作品變成一個濃縮的寶藏。只要熟悉這些寶藏的構成方法和掩藏方法,我們就不難領略到它們的美妙。 在這個繪本里,出現兩幅立體畫派的作品。對畢加索那幅《哭泣的女人》,有些孩子可能會感到害怕。但是想一想,如果我們身邊的女人,特別是媽媽傷心哭泣時,我們會不會也很害怕?它把我們心裡的感受直接表達出來了。 如果對立體畫派的藝術原理不清楚,我們不妨去找一個多稜鏡,看那些熟悉的東西投映在裡面是什麼樣子。不同的側面相互折射,體現出一種結構的力量和奇異的美感。起初人們不接受這種表現方式,後來才認識到它的高超和別緻。 很多小朋友都聽說過梵高,吉莉恩·沃爾夫自然不會忘記選他的畫。《午休》畫的是兩個收割的人躺在草垛上睡覺的情景,他們睡得那麼自在、那麼香,畫家用純凈明媚的色彩,表達了對勞動和生命的讚美。 梵高的畫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整個畫面全部由細小的筆觸構成,好像顫動的氣流和火焰。他是把油彩同生命融合在一起做畫的。起初他的畫法並不被人們接受,因為不合規矩。直到去世後,他的筆觸才點燃人們的激情。 梵高用他的畫告訴人們,赤誠是藝術最高的靈魂,不僅是對藝術手法的赤誠,更是對生命和生活的赤誠。 看到這裡,我們對圖畫書《看!身體怎麼說話》又有了深一層的理解:作者這樣耐心細緻地引導孩子進行藝術欣賞,更重要的是想告訴孩子們,如何去體會優秀作品中的格調和手法。格調就像種子,只要播下去,就會發芽。伴隨格調生長的,不僅是鑒賞力,還有素養、境界和高貴的人格。 3、你的身上長條紋了嗎?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註定不是單獨的一個人。我們要與親人一起生活,與老師、同學、鄰居、朋友朝夕相處,與各種各樣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交往。所以,我們做事,不可能想怎樣就怎樣,還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就像別人要考慮我們的感受一樣。但是,如果太在乎別人的感受,也是不行的。那會把自己弄得不知所措,甚至寸步難行。為此,大衛•香農,專門創作了《糟糕,身上長條紋了!》,用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能太背離自己。香農是一位講另類故事的高手,他的大衛系列、《小仙女艾麗斯》等作品,深受孩子和父母們的喜愛,多次榮獲國際繪本大獎。從這些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自己的影子,他可能從小就是個淘氣鬼。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在《糟糕,身上長條紋了!》中,他是怎樣展現淘氣秉性的吧。主人公卡米拉•克莉姆是一個喜歡吃青豆的小女孩,但是她的同學們不喜歡吃,於是她也不吃。不僅如此,她穿衣服也總想迎合別人,可是那麼多人怎麼迎合得過來呢?開學第一天早晨,當她試過四十二套衣服仍拿不定主意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她身上竟長出彩虹一樣的條紋!接下來的事更加離奇。當同學們開玩笑,希望她來點兒別的花樣時,她的身體就像靈敏的感應器一樣,立刻顯現出來——圓點、棋盤方格圖案等等。家長們認為她得了可怕的傳染病,不敢讓孩子接近她,校長只好讓她在家休息。專科醫生們來了,他們鬧不清這是怎麼回事,只能試著開一些葯,卡米拉服過葯後,竟變成一隻大膠囊!專家們也來了,他們對這種罕見的現象作出種種猜測,不幸的是,隨著他們的話音,卡米拉身上相繼長出細菌的尾巴、小病毒球和真菌斑塊。畫面因此變得格外花哨,天知道卡米拉心裡該有多害怕呀!卡米拉的事傳開了,好心人帶著他們的各種療法從各地湧來,有心理學家、精神學家、巫醫和智者等。卡米拉身上也相應地生出漿果、水晶、羽毛等等。香農把這個離奇的故事,一步步推向極端。我們不由地要為他驚人的想像力喝彩!然而事情並沒有完,一位女環境治療師,試圖讓卡米拉同房間融為一體,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同大自然融為一體一樣。結果,卡米拉竟真的融入自己的房間!在這裡,香農風趣地借用了畫家達利那幅著名的《客廳》——眼睛是牆上的兩幅畫,其他物件構成別的器官。只是那張代表嘴唇的紅沙發換成了粉色床墊。卡米拉的身體,就這樣令人擔憂地「消失」了。同時也暗示,她朝著背離自己的方向,已經走得太遠了。救星終於來了,她是一位「像草莓一樣又胖又甜美」的老婆婆,她說這是她見過的最嚴重的條紋病(看來還有一些不是太糟糕的,身上長條紋的人不少呢)。她的辦法只是給卡米拉吃了她一直想吃的青豆,卡米拉立刻就還原了。多麼簡單,卻多麼出人意料!好像一個翻了十萬八千里的跟頭又落回到原地,結尾和開頭巧妙地呼應上了。這位老婆婆的青豆並不是魔豆,她只是在幫助卡米拉接納自己,做真實的自己!怎樣處理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是孩子成長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呢?就因為人既是個體動物,又是群體動物。每個人既要被自己的願望驅使,又要考慮別人的感受,還要受社會規範約束,真是很麻煩。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強調的側面是不同的。有的更注重別人的感受和社會規範,有的更注重自己的意願。究竟應該各佔多少比例呢?這可不像數學公式那麼精確。在不同的場合下,側重點也是不同的。比如在家裡,就可以隨便一些。在公共場合,太隨便了就顯得沒禮貌、不文明。去不同的地方旅遊,還要遵守當地的習俗。即使在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中間,別人的隱私和傷心事,也是不能拿來說著玩兒的,等等。有這麼多東西需要在意,是不是我們的身上又要長條紋了呢?這顯然是不同的。大衛•香農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上,過於在意別人的感受。最最重要的是,在尊重別人感受和社會規範的同時,始終保持健康自然的自我意願。 4、世界是一個交換的遊戲 ——讀《晴朗的一天》 《晴朗的一天》是一個古老的亞美尼亞民間故事,狐狸偷喝了老婆婆的牛奶,被老婆婆砍掉尾巴,不得不四處求助,通過一系列的交換,最終把牛奶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也把尾巴重新給狐狸縫上。有趣的是,狐狸每進行一次交換,都要提到上一個交換理由和上上個交換理由,理由就變成一長串,而孩子往往很喜歡這種有規律的內容疊加,願意跟著一起朗讀和爭先恐後地搶答,那就讓他們來盡情地參與吧。 一、P1-5早晨的森林多麼清新美麗啊,樹榦中間透出金色的陽光。毛色像火一樣的狐狸,輕快地穿過森林,很快就感到口渴了(當我們陶醉於某種事物時,也會不知不覺感到口渴的)。二、、P6-7這時,它發現一個奶桶,是一個老婆婆放在那裡的,她正在不遠處砍柴。狐狸渴極了,不管那麼多,張嘴就喝,幾乎把所有的奶都喝光了。未經別人允許,怎麼能享用別人的東西呢?狐狸立刻為自己的錯誤受到懲罰。老婆婆生氣地用柴刀砍下它的尾巴,狐狸只有把牛奶還給老婆婆,才能要回自己的尾巴。三、P8-10到哪裡去弄牛奶呢?狐狸當然先去找奶牛。但是奶牛讓它拿草來換。這要求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奶牛隻有吃了草,才會產奶。狐狸去找草,但是草讓它拿水來換。這要求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沒有水,草就不能生長。狐狸去找小溪,小溪讓它拿水罐來取,這要求更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水只能往低處流,小溪自己怎麼能翻過山坡呢。這時,我們已經明白一個道理,要想讓別人付出,就必須給別人補償。補償的東西,往往就是別人最需要的。四、P11狐狸請求姑娘給它水罐,姑娘卻向它要一顆藍色的珠子。這和以前那些條件不一樣了。前面的條件都很現實,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水罐和珠子卻不相干,難道要用珠子來做水罐嗎?當然不是。但是,珠子和水罐的主人卻是有關的,因為姑娘愛美!這個古老的亞美尼亞故事,把姑娘愛美等同於其它自然法則了。看到這裡,女孩子或許應該為美的權利而驕傲,男孩子也要學會尊重和欣賞女孩子的這種權利。當然,男孩子也有美的權利,只不過內容不一樣。插入討論:女孩子和男孩子的美,應該分別表現在哪些方面?女孩除了美麗、健康、聰明、清潔、有禮貌、溫柔、細心、懂得同情和幫助別人、有理想、有公共道德,還有哪些?男孩除了健壯、聰明、清潔、堅強、有禮貌、有責任感、懂得團結和幫助別人、有遠大抱負、有公共道德,還有哪些?五、P12接下來,狐狸去向商人要藍色的珠子,商人卻讓它拿雞蛋來換。珠子和雞蛋有什麼關係呢?顯然更沒有關係。商人遵循的,不是自然法則,也不是美的法則,而是等價交換的經濟法則。他這個要求同奶牛吃草、姑娘愛美一樣,也是合理的、正當的。六、P13狐狸向母雞要雞蛋,母雞也不會白給它,讓它拿稻穀來換,故事又回到最初的因果關係。但這樣交換下去,什麼時候才是頭呢?狐狸快要絕望了,我們也不禁跟著犯愁。七、P14終於,狐狸遇到了救星,磨坊主無償地把稻穀送給他,環環相扣的交換鏈條到此終止。也許在這個古老的故事裡,磨坊主象徵著上帝的使者。也許他什麼也不象徵,只是生活中一個普通的、好心的老爺爺。八、P15-結尾於是,狐狸沿著這個交換的鏈條一環一環返回去,把牛奶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也按照承諾把尾巴重新給狐狸縫上,狐狸高興地找小夥伴們玩兒去了。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個故事都講到哪些法則?1、未經別人允許,不能擅自享用別人的東西;2、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必須付給別人想要的;3、世界是由一個交換的鏈條組成的,這個鏈條維持著社會的基本秩序。每一個交換者,權利都是對等的;4、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同樣具有價值;5、雖然所有的獲得都要有所支付,但如果我們有餘力的話,不妨像那個磨坊主一樣,適當地施捨一下。因為一些弱小的生命,缺乏交換的本錢。交換的鏈條只能維持基本合理,加上同情和無償的援助,我們的世界才更合理一些。所以,我們要經常參加公益活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延伸討論:1、如果你想得到別人幫助,你應當怎樣表達?你又應當做些什麼?2、你都參加過哪些公益活動?你還準備參加哪些公益活動? 5、讓科學精神伴隨你成長在繪本領域,《生命之樹》稱得上是一部巨著。雖然頁碼不多,文字和畫面卻是一般繪本的若干倍,比較適合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和願意對自己提出更高挑戰的孩子來讀。《生命之樹》講述了科學家達爾文童年的成長故事,以及後來創立進化論的過程。當時,人們毫不懷疑生命是上帝創造的,科學研究主要是對數不清的物種加以分類,對它們的構造、習性和狀態進行描述。達爾文和一些科學家卻認為,所有的物種可能都處於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序列中,人也是從猿進化來的。剛產生這種想法時,達爾文還很年輕,有些惶恐,因為這是對萬能的上帝的挑戰。他把這想法在心裡藏了20年,只告訴了妻子和幾個科學家朋友,不敢貿然向外界公布,但他一刻也沒有停止對這個想法的艱苦求證。對他影響最大、並促使他決定成為一名自然學家的經歷,是他用了5年時間,搭乘以繪製世界地圖為目的的「貝格爾號」軍艦環遊世界,他從動植物的分布和動植物的化石中,發現物種進化的清晰線索。就像牛頓用萬有引力學說將萬物聯繫在一起一樣,他用進化論將所有的生命物種聯繫在一起,這是人類科學史和思想史的一次偉大飛躍。達爾文的學說發表時,引發了著名的牛津大辯論,一些有身份的貴族和宗教領袖,甚至嘲弄信奉進化論的科學家祖父是猿猴。但達爾文堅持自己的研究,除《物種起源》外,他還寫了幾十部專著。《生命之樹》的作者繪製這個龐大的故事時,採取了很特別的方式。在文字部分,用3種字體分別敘述達爾文的社會生活、私人生活和秘密生活,富有層次地揭示出達爾文的內心活動和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在圖畫部分,作者往往在中心畫一個主圖,周圍放射狀畫許多副圖,這是科學家為理清思路常用的辦法,放在這裡不僅符合科學主題,也使頭緒紛繁的人物關係和事物關係一目了然。不論圖還是文,都因此具有了高度的複合性,內容格外飽滿。從《生命之樹》中,我們可以看到,一項偉大的科學發現,需要多麼廣闊的社會、科學、文化、個人閱歷、自然世界和心理生活的背景,它絕不是單純的邏輯推論和知識積累,科學家每時每刻都經受著頭腦、身體和心靈的考驗。科學發現的過程,就是赤誠熱愛的過程,不竭求索的過程和心血煎熬的過程。如果細心去數的話,會發現,這本書涉及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達100多個,他們都是直接間接地為達爾文創立進化論產生影響的人,有思想的啟迪,也有行為的幫助和情感的慰藉,缺了誰都不行。有一位古人在書中出現了兩次,而且看起來與進化論沒什麼關係,這似乎有點奇怪。這位古人是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哲學家。他認為人區別於動物並不是因為有思想,而是因為能夠對思想進行反思。他是人類科學精神的倡導者,正是這種精神給予達爾文極大的鼓舞和幫助,促使他堅持科學探索,創立全新的學說。這本書不僅人物眾多,動物也眾多。除圖示外,還有文字描述的見聞。如閃著磷光的企鵝的腳印,偽裝成蠍子的無害的蛾,吃椰子的螃蟹,長鬍須的猴子和在樹上築巢的老鼠等等,呈現出生命光怪陸離和妙趣橫生的景象。這本書的色彩也很有特點,它不像其他繪本那樣清新明媚、色彩斑斕,總體感覺趨於灰暗。但是很顯然,那不過是泥土、骨骼、血液、岩石和草木混合的顏色,或者說,是進化論本身的顏色。隨著畫面內容的變換,色調時而偏暖,時而偏冷,通常科學的顏色總是深沉一些的。對於熱愛科學的孩子來說,早一點接受這種顏色,也許就是早一點接受成熟。打開《生命之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幾十幅排列在一起的神秘圖畫,令人費解,好像作者在故布迷陣,其實那都是與主題有關的。在科學的見解未形成之前,人們對宇宙和生命的認識,就是這樣子。其中有宗教符號、民間傳說、哲學象徵和原始圖騰,像岩漿一樣滾動在人們的意識深處。它們是科學的前身,也是探索激情的源頭和養分,每個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賦予它們獨特的內涵。《生命之樹》是一部耐讀的書,文化理念的設計更甚於圖形和色彩的設計。對孩子來說,它本身就像一門學問,充滿科學啟迪和再發現的可能。最重要的是,它使科學的全貌活生生地袒露在孩子面前,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偉大科學家曾經走過的路。同時,也引導他們慢慢思考自己將要走的路。 6、你能管住心裡的小熊嗎?情緒管理繪本是兒童繪本的一個門類,雖然也講故事,卻主要是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對兒童進行針對性的情緒調節。《你愛誰多一些》正是這樣的內容。這個繪本初讀起來有點奇怪,因為從中看不到作為管理者的父母,孩子也不是以被管理者的面貌出現的。我們不禁產生疑問,到底誰在管理誰?愛莉的奶奶和外婆每人給愛莉買了一隻玩具熊,兩隻小熊一模一樣,只不過一隻是白色,一隻是棕色。兩位老人圍繞著愛莉更喜歡哪只熊爭辯不休,本書所要管理的情緒——嫉妒,首先通過兩位老人表現出來。坐在一旁吃早飯的愛莉對此無動於衷,兩隻小熊卻像中了魔似的,因嫉妒而展開一系列的爭鬥。它們不擇手段地欺辱對方,將家裡弄得亂七八糟,也將對方弄得污穢不堪。這時,一直沒露面的愛莉出場了,對它們高叫:「我受夠你們兩個了!」這通常是煩得要命的父母的口頭禪。於是,作者的意圖頓時大白,她是把孩子提升為父母,讓玩具來扮演孩子了。父母對孩子的管理,便轉化成孩子對玩具的管理。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讓我們來看一看。首先,父母們都知道,孩子有時比大人還愛面子呢,脆弱的小心靈被他們自己包裹得緊緊的,遇到批評可沒那麼容易接受,鬧不好還適得其反。在繪本中列舉孩子的「劣行「,警告他們不要那樣做,孩子不僅不接受,還會討厭這本書,認為它不懷好意。所以,作者聰明地避開鋒芒,巧妙地幫助父母對孩子說,不要像兩隻小熊那樣,孩子聽起來就舒服多了。他會暗暗為自己的優異感到自豪,並願意為保持這份優異付出努力。其次,孩子總是任性的,不管什麼事都要折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後再由父母來處理。把孩子提升到父母的位置,像父母俯視自己一樣去俯視小熊,既可以幫助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也可以誘使孩子認識自己的頑皮與荒唐,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另外,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那對小熊扮演的其實就是「原我」,愛莉扮演的則是約束原我的「超我」,或處在兩者之間的「自我」。這道理說起來複雜,還原到生活中就簡單了。也就是說,孩子不僅可以通過與小熊對比來看待自己,也可以試著從父母的角度看待自己。最主要的是,她可以自己審視自己,進而管理自己。那個小愛莉的身上,複合了多種角色。同其它優秀繪本一樣,本書作者在表現既定內容時,也施展了一些「手段」。否則繪本就過於直白和簡單了,既提不起孩子的興趣,也不能賦予孩子更豐富的心智啟迪和藝術感染。需要強調的是,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這個故事裡,奶奶和外婆便充當了嫉妒的發生源。當然她們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但將那種爭辯無顧忌地展現在孩子面前,是不妥的。所幸在故事裡,承襲嫉妒的只是兩隻玩具熊。如果在生活中,「有樣學樣」的便是天真可愛的孩子了。我們還可以把前後環襯對照來看——前面是兩隻小熊相互爭鬥的場面,後面是兩隻小熊友好相處的情景。我們可以帶孩子一項一項地分辨,實際上也是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梳理。最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本書的繪畫吧。乍看之下,覺得這些畫很普通。細細品味起來,會發現一些與眾不同的地方——淡雅的色調、細膩的光影、渾圓的線條和飽滿的造型。這些畫會隨著看的次數增加而增強對它們的好感,也就是說,它們很耐看。畫家所追求的,是一種平和內斂的美,一種勻稱緊湊的韻致,一種稚拙的童趣與精緻的專業技法的巧妙融合。相對本書的內容而言,這種畫風是十分貼切的。 7、風趣——我們從小的必修課《大野狼》是一本「可怕」又風趣的書。兔子埃米莉葛拉從圖書館借了一本介紹大野狼的書,一邊走一邊看。起初狼是在書里的,看著看著,狼就出現在兔子的身後。不知不覺地,兔子竟走到狼的身上,而且是按照書里介紹的順序,依次走過大野狼的爪子、尾巴、脊背上濃密的皮毛、長著42顆牙齒的強有力的下巴……當書中說到狼的食物也包括兔子時,兔子已來到狼的鼻眼之間。由於盯著這隻兔子,狼的兩個眼球幾乎挨到一起,兔子意識到自己的危險,眼睛也睜得圓圓的。接下來會怎樣呢?作者只是向我們出示了兔子手中那本書,封皮上布滿爪子的抓痕,還有不易察覺的血漬。看情形,兔子像是遇難了。但作者卻聲明,在本書的製作過程中,沒有任何兔子被吃掉……剛看到這本書時,很多讀者都感到費解,因為它不符合基本的故事邏輯。它到底在講什麼?而且,它憑什麼獲得格林納威金獎?給孩子講過故事的人都知道,作者只不過再現了孩子聽可怕故事時的心理過程。故事剛開始時,那可怕的東西還在書上。聽著聽著,那東西就活了,從孩子頭腦中跳出來。孩子畏縮地四下打量,它會不會就在桌子底下、衣櫃裡面或窗帘後面呢?最後,通常是在夢裡,孩子哭叫著驚醒,因為那可怕的東西在追趕他,甚至把他吃掉了。這過程也許可以歸結為一個具有哲學意味的三段論。從內容看,這是一本介紹大野狼的書,沒有什麼太深奧的。在兒童繪本中,介紹動物的書很多。只不過在這裡,兔子埃米莉葛拉充當了教鞭,為我們講解大野狼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不幸的是,這教鞭居然是大野狼的獵物,趣味和懸念就產生了。這隻兔子是那麼單純、那麼無辜,對自己的天敵一無所知。當它對此剛有所了解,就似乎遭了秧。如果本書只有以上兩個創意,就已經相當精彩。但是,繪本的品質競爭,與其說是相對兒童的,不如說是相對成人的,在書面故事的背後,往往有一個文化底蘊的展示過程。大野狼無疑是一個寓言,在成人的生活閱歷中,不難找到經驗的原型。當我們專註於某件事、某個職位、某樁生意時,自身也正在不知不覺地被專註的對象「吞噬」,了解真相的瞬間、通常就是被吞噬的瞬間。孩子長大以後,也許才能體會到這個寓言的涵義。本書中,作者借鑒了符號學的原理。把作為符號的書面的狼,與真實的狼相互置換,在尋求置換趣味和置換美感的同時,也揭示了兒童認知領域的空間關係。本書末尾,作者還採用了表現主義戲劇的開放式結構,為那些比較「敏感」的孩子提供了另一個結局。「幸運的是,這隻大野狼是素食主義者,所以,它們一起吃了一個果醬三明治,成了最好的朋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體現出作者十足的風趣。優秀繪本的要素,歸結起來不外乎這樣幾點: 1、真切、自然、優美的愛心; 2、高雅的審美格調; 3、科學的、積極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品格示範; 4、獨到的藝術設計和心智開發方案; 5、風趣……由於繪本較強調親子閱讀,風趣是必不可少的。父母陪伴孩子閱讀時,無例外地攜帶著這種態度。在日常生活中,風趣也具有緩解衝突和焦慮、優化人際關係的作用,是孩子性格健康成長的重要養分,甚至比其它生存本領更重要。所以,在繪本的評價中,風趣的水平是舉足輕重的。別的要素可以通過修養獲得,風趣對個人秉性的依賴卻更多一些。高超的風趣不僅可以征服讀者,也可以讓見多識廣的評委們由衷地感動和認同。在本書中,作者的風趣不僅表現為刻畫了一隻天真的、書獃子似的兔子,提供了一個故作幼稚的開放式結局,她還為那隻倒霉的兔子起了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名字,既好笑又含有深意的自嘲。而且,在最後的扉頁上,她繪製了幾封信,暗示兔子失蹤了,沒收到這些信。地址卻是「磨牙鎮」、「長尾窩」,想必孩子們看了會哈哈大笑。信中有帳單,也有廣告,向兔子推銷「胡羅卜料理」、「草窩鮮鍋」、「晨露飲料」、「草原蘇打餅乾」等,顯然是根據兔子的口味精心杜撰的。其中一個信封里,竟真有一封信,是催兔子還書的。但是孩子們知道,那本書已經被爪子抓壞了。信中還說,由於逾期未還,罰金已達10.93英鎊,並且每天都在增加。孩子們會想,那隻倒霉的兔子,可真倒霉呀,罰金已不知漲到多少了。成人們則會為那封「無情債務處理公司」的禮貌函件會心地發笑。當孩子即將合上這本書時,作者卻通過別出心裁的裝楨和更為別出心裁的文思,掀起一個風趣的小浪潮,讓孩子們充分領略到風趣的魅力,同時沖淡這個有點可怕的故事的陰影。我們可以說,作者埃米莉葛拉菲特是一個繪本大師,更是一個風趣大師! 8、在諒解中享受友誼 在兒童讀物中,兔子是常見的主角,而且一般都很聰明、很溫和,有時還有點調皮,因為兔子本身給人的印象就是這樣。也許艾瑞克羅曼故意想來一點反差,在繪本《我的兔子朋友》中,他塑造了一個熱心腸的、大包大攬的、十分莽撞的兔子,使本書具有了很濃的喜劇色彩。本書的文字非常少,三分之二以上的畫面沒有文字,有字的頁面只是兩三句話,識字不多的孩子也能夠看,也許作者是專門為幼小的孩子創作的,但是成人看來也相當有趣,它會讓我們想起那些性格類似的朋友,實際上,這個繪本恰恰就是講朋友和友誼的。兔子一開始就幹了一件沒譜的事,他把老鼠朋友放在一架看似玩具的飛機里,用力向空中擲去。結果,飛機栽到樹冠上,老鼠掉下來,疼得直哭。兔子一邊安慰一邊誇口,「別擔心,我有辦法!」他有什麼辦法呢?我們看到一個通欄的跨頁,小老鼠在一個角上哭天抹淚,兔子在另一個角上使勁拽著什麼,好像在拔蘿蔔,但是那個蘿蔔太大了,顏色也不對頭。翻過頁來才知道,兔子拽的是一隻大象!它到底想幹什麼呀?又是一個跨頁,兔子正在推一頭犀牛,犀牛抵抗著,連腳下的泥土都踏翻了。結果呢,犀牛還是被兔子移過來,放在大象的背上。接著,兔子又舉著一隻比自己大幾十倍的河馬走過來,真是越來越誇張了。可笑的是,河馬閉著眼,一副享受的模樣,好像在坐轎子。下一個是誰?作者似乎嫌一個一個介紹太羅嗦,索性在同一頁中,畫了四個兔子,列隊般分別舉著鹿、鱷魚、狗熊和鵝,這當然不是四個兔子,而是那個莽撞的兔子一連串動作的匯總。後面跟著的四隻小鴨子,起著增強對比和活躍氣氛的作用。作者一直在製造懸念,直到這時,他才把橫著的跨頁豎起來,向我們展示了一架不可思議的梯子,這便是兔子忙來忙去的傑作,想必孩子和父母們會一同驚訝地大叫!梯子是由前面那些動物一個摞一個碼成的,兔子想藉助他們去夠樹上的飛機!讓大象墊在最底下是對的,但其它動物並沒有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向上摞,碩大的河馬和狗熊,卻壓在鹿和鵝的身上,這怎麼支撐得住呢?(也許我們可以順便給孩子講一講梯子和塔的原理)鵝頭上濺出的那兩點水滴,鬧不清是汗還是淚。幾隻小鴨子感到要出事,已經驚慌地跑開。不出所料,梯子轟然塌倒。兔子跌落在鱷魚的肚皮上,在大家的怒視下,他不好意思地傻笑著。那些龐然大物,即使輕輕處罰一下,也夠兔子一嗆。但是不要緊,老鼠開著飛機來救他了。梯子剛塌時,站在最上面的老鼠已經抓住了飛機。這架玩具似的飛機,竟然派上用場,及時把惹禍的兔子帶離險境。兔子坐在飛機上,比飛機還要大,好像坐著小板凳,作者繼續沿用不協調的比例,這正是兒童思維的特點。兔子一邊誇老鼠夠朋友,一邊親切地摟著老鼠,兩隻手無意地遮住老鼠的眼睛。於是,失去方向的飛機再一次栽到樹上。兔子仍然對老鼠誇口,「別擔心,我有辦法!」現在它們面臨的,不再是怎樣登高夠飛機,而是怎樣從高處下來了。我們不妨替它們想個辦法,再猜一猜那個莽撞的兔子會想什麼辦法吧……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故事是以老鼠的口吻講述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的朋友兔子總是好心好意的,可是,不論他做什麼,不論他去哪裡,麻煩總是跟著來。」老鼠似乎想舉例證明這句話,實際上卻以隱蔽的方式證明著另一個道理——如果你接受一個朋友,就要接受並諒解他的缺點。你看,那個莽撞的兔子把老鼠朋友折騰得這麼狼狽,老鼠仍堅信兔子是好心好意的,並且在兔子遇到危險時,趕去救它,這就是朋友的真諦!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但忠實和諒解卻可以使友誼變得完美起來。懂得諒解的人,才能夠真正享受友誼的快樂! 9、在困境中學習人生 ——讀伊芙邦婷的生命教育系列童書 伊芙邦婷是一位多產作家,迄今已出版二百多本童書,其中主要是繪本。她的作品內容十分龐雜,以至於人們很難概括她的特點。當人們屢屢為她的文字感動,才發現她賦予孩子和父母們那份最特別的東西,就是面對生命困境的積極態度。 很多孩子都會遭遇這種那樣的困境,戰爭、自然災害、社會動蕩、家庭破裂、親友故去、傷病、身體殘疾、困苦無望等。實際上,沒有經歷過生命傷痛的孩子只是少數。但是在兒童讀物中,這樣的內容卻不多。父母們寧願在孩子面前築起一道屏障,讓孩子遠離那些沉重的話題。 雖然兒童讀物浩如煙海,卻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甜美溫馨的,著意培養孩子對生活、對未來的熱忱和信念;另外一種則與暴力征服有關,人們期望以此來培養孩子勇於進取的「鬥志」。 這兩種讀物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與日常生活相距較遠。當孩子遇到心靈的挫傷,不僅孩子自己,連父母們也不知如何是好,那些傳奇故事無法提供任何直接的幫助。父母只能盲目地哄勸,或者引誘孩子轉移注意力,等待他們自動恢復快樂的心情。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當孩子的身體不慎碰傷,或者生病發燒,我們會放棄治療,僅僅用食物和玩具引誘孩子,轉移他們對傷病的注意力嗎?當然不會。如果那樣的話,傷病只會不斷加深,甚至危及生命。即使能夠痊癒,也難免落下病根,影響孩子終生的健康。但是,對待孩子心理上或心靈上的挫傷,我們卻經常採取放任的態度。 伊芙邦婷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如此誠懇而急切地把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小魯的池塘》講的是一個孩子病逝了,他的同學都很傷心,特別是他最好的朋友,那個主人公「我」。剛聽到不幸的消息,我哭個不停。爸爸媽媽為了安慰我,睡覺時還握著我的手。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心情仍很難過,於是問爸爸:「這會不會只是一場噩夢?」爸爸的回答卻是伊芙邦婷式的:「親愛的,我也希望這是一場噩夢,可惜不是。」 接下來,我開始與老師和同學們討論,用什麼方式表達對小魯的懷念。他們一起寫詩,並在校園裡為小魯挖了一個池塘,用小石頭、貝殼和植物把池塘裝飾得很漂亮。我還把一個蜂鳥餵食器掛在池塘旁邊的老橡樹上,那是我和小魯一起做的。結果,竟真有一隻蜂鳥飛來喝水,而且每次都要在教室窗前停一下,好像在和我打招呼。 學校放假了,我把蜂鳥餵食器掛到家裡的樹上,希望蜂鳥也跟來。這時,我的傷痛顯然已經紓解,對小魯的懷念得到升華,伊芙邦婷特地為我設置了一個綠色的、畫滿黃色鬱金香的家門,那是家門,也是心靈的門,期待著象徵小魯的蜂鳥到來。 《爺爺的牆》講的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越戰紀念牆,上面刻著五萬八千個士兵的名字,他們都是在越戰中犧牲和失蹤的。主人公同樣是「我」。我和爸爸從很遠的地方到這裡來,在牆上尋找爺爺的名字,很久才找到,然後在一張紙上,用鉛筆把名字拓下來,鄭重地帶回家。 整個過程很簡單,伊芙邦婷卻通過牆前擁抱哭泣的老人、坐在輪椅上發獃的沒有腳的人、牆邊擺著的小旗子、舊玩具、枯萎的玫瑰、用小石頭壓著的信以及飄動的烏雲和光禿的樹等,營造出一種沉鬱的氣氛。同時,為緩和孩子的壓力,伊芙邦婷也寫到微笑,寫到老人與孩子的親切對話。最後,「我」雖然覺得爺爺的名字刻在這裡很光榮,卻寧願爺爺就在身邊。以孩子的方式,表達出對戰爭的思索和否定。 《開往遠方的列車》講的是一群孤兒搭乘火車,由沿途的人們自願領養的事。在這個繪本里,伊芙邦婷一反常態,運用了大量文字,幾乎是其它繪本的十幾倍。通常繪本的創作過程,就是文字壓縮或「溶解」的過程。也許圖畫作者實在捨不得刪減這些文字,才將他們原封不動地保留。的確,如果掩去畫面,我們會發現,文字本身就是一篇十分完美的小說。 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約有十萬個孤兒從紐約搭乘火車被送往美國中西部的小鎮和農莊。伊芙邦婷在講述中,傾注了巨大的愛心。她似乎化身為那個護送孤兒的盧小姐,一路對孩子們不斷地照料、鼓勵和叮嚀,並為人們那些漫不經心的議論痛心。因為不論男孩和女孩,大都是作為潛在的勞動力被領養走的。 主人公瑪莉安既不漂亮又比較瘦弱,所以每一站都沒有人要她。但是她並不氣餒,堅信媽媽會在某一站等她。因為媽媽把她送進孤兒院時說過,家境好些時,會把她接回去的。那時她媽媽在宰雞場工作,頭上沾著一根羽毛。瑪莉安把它取下來,當作唯一的寄託,每當想媽媽時,就摸一摸,潔白的羽毛已經被她摸成黃色。這根最輕的羽毛,卻成了本故事最重的一筆。所幸在火車的最後一站,瑪莉安被一對淳樸的老夫婦領養,老夫人還把瑪莉安當作禮物送給她的羽毛,別在自己的帽子上,一支凄婉的提琴曲終於有了一個明朗的收尾。 臨分手時,盧小姐微微向前親吻瑪莉安的臉頰,問她:「你準備好了嗎?」瑪莉安的回答也是伊芙邦婷式的——「我準備好了。」她準備好了什麼?顯然,不是去父母懷裡撒嬌,而是勇敢地擔當起自己一生的命運!伊芙邦婷的故事大都有一些辛酸,辛酸中卻包含著克服困境的勇氣和信心。她的文字純凈細膩,與孩子的心理十分貼合,猶如專用的藥物和營養品,可以令孩子們深受裨益。 伊芙邦婷提供的不僅是方法,更是一種價值。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文關懷,恰恰體現在對心靈的細緻入微的關注和呵護上。孩子不是低等動物,他們可以有最高的心靈需求,把他們只當作有待健康生長的肉體,和有待填充知識的儲存器是不適宜的。 伊芙邦婷已經八十多歲,至今仍在不停地寫作。作為一個閱盡滄桑的老奶奶,她最想告訴孩子們的是,生命價值的塑造,不僅來自父母和社會的施與,也來自孩子的自我確認和自我砥礪。困境不完全是苦難,而是重要的學習機會。即使不能通過自己的困境學習,也可以通過別人的困境學習。心靈因此而堅強,生命因此而高貴和美麗……
推薦閱讀:
此貼已經被作者於 2015/9/16 19:56:17 編輯過
推薦閱讀:
※城市,震撼景觀的集大成者——麥加 與 麥地那
※粵劇粵曲為什麼能夠在一個自治區的城市傳承下來?
※水深流緩的【擇日文化】
※王菊深扒:平凡女孩?不存在的!能火出圈其實不簡單
※八九十年代的圓明園是什麼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