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常德佛教

西晉永嘉元年(307),在今臨澧縣建立的石墨寺,是常德出現最早的寺院。佛教傳人常德的時問當更早。東晉陞平四年(360),石門縣建立花藪寺;太和(366~371)初年,惠元在今武陵區河袱山建立耆閣寺。《梁高僧傳》載:「釋慧元,河北人,晉太元初於武陵平山立寺,有二十餘僧,餐蔬幽道,永絕人塗,以太元十四年(389)卒。沙門竺慧直居之,精苦有戒節。」另《朗州圖經》作惠元,義陽(河南桐柏縣)人,「少以弓弩為業,至武陵山中射一孕鹿」,後悟前緣,「遂落髮於鹿死處而置伽藍,名耆閣山寺」。《嘉慶湖南通志》認為慧元與惠元是「一人兩傳」。稍後,釋陳智凱在漢壽縣西竺山建香積寺。梁天監九年(510),釋文遂在今澧縣城西建立天寧報恩寺,並開始建立道場,成為「開山第一祖」。梁普通年間,常德城內建開元寺,寺僧惠照,「居寺六十載,莫知甲子」。唐朝中期以後,禪宗各派傳人,常德成為全國佛教文化的發達地區。最先來常德傳教的是青原系石頭希遷的高徒惟儼禪師(744~827)。惟儼,俗性韓,祖籍山西絳縣,出生於南康信豐縣。17歲出家,30歲受戒,先後師事馬祖、石頭,唐貞元初年(785),到澧州葯山憩息。葯山曾有慈仁寺,惟儼將其擴建,更名葯山寺。惟儼在葯山弘法40多年,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他都平等接待,一時「海眾雲會」。詩人李商隱、朗州刺史李翱、相國崔群、常侍溫造等人都先後到葯山訪禪問道。李翱問道情況更是傳為佳話,史籍流傳下來了他悟道後寫下的一首詩偈: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徑。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惟儼門下出了不少高僧。他的再傳弟子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創立曹洞宗。該派禪宗在中國傳承上千年,並且傳到日本、越南、朝鮮。葯山為曹洞宗遠祖祖庭。離寺廟約半華里山上有惟儼墓,今墓猶存,1995年被列為省重點寺廟。惟儼的另一位高徒船子德誠(?~860),跟惟儼在葯山修持30年,惟儼圓寂後.隱居華亭吳江畔,泛一小舟,隨緣接化四方往來之人,因號「船子和尚」。他是一位詩僧,存漁父詞39首,文學價值很高。德誠的嗣法弟子為夾山善會(805~881)。善會俗姓廖,廣州峴亭人。唐成通十一年(870),善會來夾山,成為夾山的開山祖師,善會開荒建寺,並以其高蹈德行播名朝廷,唐懿宗頒詔由州邑出資擴建寺廟。善會在夾山設壇講法12年。在晚年,有僧問善會,「如何是夾山境?」師日:「猿抱子歸青嶂嶺,鳥銜花落碧岩泉」。因此,夾山也稱「碧岩」。洛浦元安(833.898)是善會的嗣法弟子。元安先駐石門洛浦寺,後遷駐朗州蘇溪,即今桃源縣黃甲鋪鄉,《祖堂集》稱「師兩山開法,語撥諸方」。元安圓寂時,曾留詩一首:一水穿崖走碧沙,崖前楊木偃龍蛇。分明便是桃源洞,不見溪中流落花。欽山文邃是洞山良價的嗣法弟子,晚唐著名禪僧,福州人。他少年時出家受業,之後,與岩頭全豁(828~887)、雪峰義存(822~908)到德山宣鑒處參學,未得到印記,後來在洞山良價處方被開悟。二十七歲時,文邃遷居澧州,創欽山寺。寺址位於今澧縣縣城西約10公里的道河鄉。寺依山勢,傾斜建築,布局從低往高,共有四進40餘間,現存明代建房三間半,約100平方米。1995年被列為省重點寺廟。繼惟儼之後傳人常德的青源系禪宗是石頭希遷禪師的另一高徒天皇道悟的嗣法弟子龍潭崇信,論輩分崇信是惟儼的師侄。龍潭寺,舊址在今澧縣縣城北關外,建於唐元和初年,很可能崇信就是此時棲止龍潭寺的。崇信的嗣法弟子便是著名高僧德山宣鑒(782~865),俗稱周金剛。宣鑒用棒喝的辦法接引學人,其名言是「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以「德山棒」著稱佛教界。岩頭全豁和雪峰義存是宣鑒的兩位高徒,兩人行腳到澧陽鰲山,被風雪所阻,全豁為義存解惑,義存疑念頓消,豁然大悟。於是「鰲山成道」成為禪宗著名典故。雪峰義存的弟子云門文偃和玄沙師備的後嗣者開創雲門宗和法眼宗。因此,宣鑒是雲門宗和法眼宗的共同祖師,乾明寺則是他們的共同遠祖的祖庭。寺前建有鐵經憧,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今被移置濱湖公園內。唐代常德籍著名僧人有朗州的古堤和尚,他屬禪宗南嶽系第三世,是馬祖道一的再傳弟子,師事章敬懷暉禪師,《五燈會元》有傳。另外,《傳燈錄》還記載了一位住持金牛山的白揚順,大開講座,聽法者多達千人。當時澧州出了三位「西天取經」的和尚:僧哲、靈運和大津。他們都是走海路,從廣州出發,繞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赴「西天」取經。僧哲留學三摩吒國,在印度與義凈(635~713)相見,然後與義凈的弟子、高麗人玄游同赴獅子國。靈運與僧哲同游,同時留學那爛陀寺。大津對佛教事業有很大的貢獻。他留居印度10年。在室利弗逝國見到義凈,並受義凈委託回國,辦成了兩件太事。一是把義凈新譯的《雜經論》和剛完成的《南海寄歸傳》、《大唐西行求法高僧傳》送回祖國。由於這一使命的完成,特別是被學術界視為瑰寶的義凈撰著的兩部著作得以傳世,其功績足以流芳百世。二是到長安請求唐朝執政的武則天動用國力為留學印度僧人造寺。因為大津做了這些工作,所以義凈在證聖元年(695)回到東都洛陽時,受到武則天的親自迎接。五代和宋朝,佛教在常德仍有發展。傳人最遲的安鄉縣,先後也建立了六座寺院。另外,如澧州的大德寺、欽山寺,常德梁山、文殊寺等皆為當時的大道場。梁山,又名太陽山,陽山,距常德城約20公里在今鼎城區肖伍鋪鄉。曹洞宗僧人梁山緣觀曾經居此。緣觀自稱「梁山老漢」。有偈詩「梁山老漢一曲歌,格調奇特人難和」句。緣觀歿,其嗣法弟子大陽警玄(943—1027)建塔供養。之後,住持梁山的名僧還有岩與善冀禪師,均屬曹洞宗。接著住持梁山的便是應圓禪師,屬臨濟宗。五祖法演的法孫廓庵師遠禪師也曾住持梁山,傳臨濟宗。師遠禪師為合川魯氏子,精於禪理,有《十牛圖頌並序》行世。《十牛圖》用十幅圖畫描繪牧牛過程,有圖、頌(詩)、文(著語),表示了從尋牛覓心到歸家穩坐的過程,以闡釋修行的方法與順序。《十年圖》與《信心銘》、《證道歌》、《坐禪儀》合印,稱四部錄,在撣林影響很大,它不僅流行國內,引起了無數後世禪人的吟和,而且遠播韓國、日本,產生了廣泛影響。日本的一山國師著有《十牛圖頌》,即是依師遠《十牛圖頌》的框架創作而成。臨濟宗楊歧派高僧圓悟克勤(1063~1135),在宋政和初年,被寓居荊南的丞相張商英邀請,住持夾山靈泉禪院。在此期間,他根據云門宗第四代弟子(亦即德山宣鑒的第六代弟子)雪竇重顯的《頌古百則》,加以評唱,又經門人編撰,成書共計lO卷,並以夾山的別稱「碧岩」命名為《碧岩錄》,也稱《碧岩集》。書卷末還刊有圓悟著的《夾山無礙禪師降魔錶》。此書成為禪學名著,也是靈濟宗的主要經典。圓悟克勤的佛事活動,進一步奠定了夾山寺成為楚南名剎的地位。文殊寺的住持心道禪師也是一位臨濟宗高僧,《五燈會元》中有傳。他俗姓徐,眉州丹桂(今四川眉山縣)人,宣和初來常德,住持鼎州文殊寺。精通偈頌,深受僧侶愛戴。建炎三年,鐘相、楊幺農民起義,眾請南歸。心道認為禮佛就是為了超越生死,不願意遠避,結果死於戰亂。心道禪師的法嗣思業禪師,武陵人,也住持文殊寺。家裡世代是屠夫。一天思業正在殺豬,忽然洞徹心源,便拋棄殺豬職業,出家做比丘。他用一首偈詩描述自己的胸懷:「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明清時期,佛教在常德地區仍有發展。各縣寺院劇增,幾乎五里一廟,十里一寺。清同治年間,根據《常德府志》、《直隸澧州志》不完全統計,常德地區共有大小寺院606座,僧侶約2000人(內尼姑300人)。髡殘(1612~1673)是明末清初著名畫僧。他是常德市鼎城人,俗姓劉,號石溪,字介丘,又號白禿,殘道人。少時,自剪其髮,投龍三三(即龍人儼)家廟為僧。順治十一年,石溪離開湖南至金陵,皈依覺浪道盛禪師門下。開始,他駐錫長千城南大報恩寺修藏社,校刻大藏經。覺浪謫傳於曹洞宗的壽昌系,是壽昌慧經的再傳弟子,晦台圓鏡的衣缽繼承者,晚年住持大報恩寺、天界寺和棲霞寺。順治十五年,石溪到皋亭謁見覺浪,受命離開大報恩寺,住持祖堂幽棲寺。次年,覺浪圓寂,按照佛門規矩,髡殘為其宗系繼承人。但石溪謝辭,將法嗣歸於青原。石溪詩文書畫皆工,繪畫成就尤為突出,石溪與石濤齊名,並稱「二石」;又與弘仁、八大、石濤四人並稱「清初四大畫僧」,與程正揆(清溪)並稱「二溪」。張庚《國朝畫征錄?髡殘傳》評價道:「石溪工山水,奧境奇辟,緬邈幽深,引人人勝,筆墨高古,設色精湛,誠元人之勝概也。此種筆法不見於世久矣。」石溪現存畫作約30幅,其代表作有《蒼山結茅圖》、《山高水長圖》等,分別珍藏於北京、南京、蘇州、上海、美國和大英博物館。石門夾山的第三次興盛要歸功於奉天玉大和尚和野拂和尚。近年考古及研究證明,奉天玉即李白成,野拂即李過。如是,他們如同明末其他激烈抗清的人士戒顯、澹歸、擔當、大錯以及明宗室的八大山人、石濤等人一樣,出家為僧後,其晚年基本上是從事佛事活動。奉天玉(1606~1674)順治九年來夾山,直到去世,凡23年,「領徒開山,歷盡清要,卧風餐水」,「叢林大舉,門弟子數千眾」。據清乾隆十一年調任澧州知州的何磷考實,聽「尚能記夾山舊事」的老僧說,「和尚順治初年人寺,是律門」。同時,現存的《大和尚塔銘》也稱之為「弘律奉天大和尚」,可證其屬律宗無疑。奉天玉和尚的法嗣為野拂和尚。夾山出土的奉天玉和尚塔銘和野拂撰文殘碑文字結尾處都有「補之為銘」4個字。後一碑並有「野拂」及同樣文字的篆刻,足證「野拂」就是李過,補之為其字。野拂是壬辰年(1652)冬月到夾山,從常德方向而來,投奉天玉披剃為僧,他居寺3年,幫助奉天玉整修夾山寺,恢復舊觀。之後到德山投臨濟宗禪師受戒,再到漢壽蟠龍岩苦修3年。這時奉天玉認為野拂已經得法悟道了,將其接回夾山。在夾山,野拂設壇授徒,整整又是3年時間,然後買舟東下杭州,參西湖鳥巢石蓬和尚,在佛理上得到提高。學成後回澧州洛浦寺,自主開堂放戒。其時名聲大振,被本地賢達名流邀回夾山。當時夾山、洛浦兩寺一僧住持,西湖歸來後十多年,野拂成為靈泉寺的實際住持者。奉天玉去世後,野拂在洛浦寺守服3年,然後離開石門去零陽響洞岩(屬慈利縣宜沖鄉明述村),野拂圓寂後葬於此地。清初,德山傳臨濟宗。全賦原直師承靈岩弘儲,接臨濟宗正傳。他曾開法鄂州九峰山。清康熙元年(1662),全賦原直游德山,欣然掛錫,鼎修殿堂,致使名剎中興。以前德山荒蕪,虎狼為患,「自師至,虎不為患。時忽一人,眾既狎而不驅,亦迤邐而去」(《德山寺全賦禪師碑》)。全賦還組織僧眾疏浚白龍穴水道,不僅消除危害民眾的水獸,而且還開出了味道香冽而色彩淡白的泉水,久飲,能益人心智。禪師能詩文,常與人唱和。去世前一年臘月,他曾扶病登樓玩雪,口佔一詩:「十年此懷抱,今日一登樓。四野雲明暗,千秋鳥去留。天頑無可似,吾老欲何投?久病憐柴骨,方床又滿愁。」康熙四年(1665)二月去世,他留下一首詩偈:「雲山要分手,信宿不長久。空身隨往去,閑看風雨斗。」寒岩是清初澧州名僧。寒岩系明湖北石首都察院劉維之子,名鴻慶,中清順治丁酉舉人。有夙慧,不慕榮華,私自削髮為僧,隱居峨眉山。康熙二十二年(1684)來澧州,募資建鍾靈寺三進,塑修佛像誠心修鍊;興來寫作詩詞。康熙四十五年,插化而逝,作詩一首:「凈收梵竺與袈裟,檢點行囊沒一些。足踢白雲歸洞口,肩挑明月到天涯。可憐松頂初來鶴,辜負籬邊舊種花。吩咐靈猿隨我去.莫教流落俗人家」。桃花源自古佛道並存,佛教文化也很發達,出r不少名僧,尤其是詩僧。釋常秫,號綠溪,清桃源縣人。俗姓楊,好讀書,屢試不第,棄家為僧,祝髮於金牛山.後居德山乾明寺。當時桃源縣令朱元增認為桃花源名勝所在,住持非高僧不可,禮請常林卓錫。士大夫游桃花源,相與唱和,其送溫味秋學使詩,有「紫芋煨堪供首相,青錢選不到頭陀」之句,傳涌一時。其弟子泉亭也能作詩,《和向研秋竟游桃源洞》廣『為傳誦:「花源石壁長莓苔,小口山前豁朗開,妙是柴桑陶處士,一官歸去復歸來。」官至江西巡撫的陳啟邁稱泉亭為「詩僧」,有詩唱和。泉亭的弟子挹湘繼常林為桃源洞住持,他的詩也寫得很好,其《和向大谷夕陽樓韻》為文壇所稱道:「名山傑構夕陽樓,一片殘霞古樹頭。問字人來紅葉徑,敲詩客當紫雲謳。」清末民初,政府允許學校佔用寺院,並挪用部分寺產辦學,佛教開始衰落。「五四」運動後,佛教信徒逐步減少。自民國3年,常德縣、桃源縣分別由居士張耀先和覺悟禪師發起成立佛教研究會後,各縣也相繼成立類似組織。抗戰時期,寺廟毀於日軍炮火者甚多,德山乾明寺在民國32年冬遭日寇炮擊,「大雄寶殿」等建築全毀,僅殘存前殿。常德城內的大善寺,民國元年由居士張耀先等籌款翻修,寺內置「放生池」,常住僧侶60餘人,是當時城區寺廟香火最盛者。抗戰時期,先為日本飛機炸毀大部分,後又遭日軍炮火燒毀一部分,僧徒因之逃散。新中國成立後,年輕僧徒基本還俗,僅存少數年老僧尼。殘存寺廟沒有修復,夾山寺因為在佛教界有很高地位,1954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乾明寺寺院被改作糧倉,僅存的前殿也陸續拆除,改作他用。「文化大革命」中,殘存僧尼被逐出寺廟,強制還俗,大部分寺廟被拆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被真正落實,進入90年代後,佛教不僅得到恢復,且有一定發展。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次行文明確夾山靈泉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月6日,以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講師椎名宏雄為團長的「日本第5次駒澤大學佛教史跡參觀訪華團」一行14人,參觀石門夾山靈泉寺和澧縣欽山寺。次日,訪華團又到鼎城梁山和津市葯山參觀。日本朋友步行上山發現葯山惟儼墓,激動不已,預禮膜拜。8月,該團參觀德th乾明寺遺址。1984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夾山靈泉寺親筆書寫「大雄寶殿」四字。是年7月,以日本花園大學禪文化研究所教授人矢義高為團長的「碧岩錄之旅訪華團」一行41人到石門夾山參觀。1992年,石門縣政府撥款重修靈泉禪院,建成後能大體再現舊日盛況。1996年5月,韓國禪宗著名學者、韓國《中央日報》社編輯局專門委員李殷允率韓國研究禪宗遺迹考察團一行5人到津市葯山寺、石門夾山寺等禪宗祖庭進行考察。2000年,常德市委、市政府決定開發德山歷史文化,經呈報並由湖南宗教事務局正式行文批複決定重建德山乾明寺,常德市政府禮聘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雲門寺方丈釋福源為德山乾明寺方丈。至2000年底,全市經登記批准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有夾山靈泉禪院、忠濟寺、南禪寺、嘉山寺、欽山寺、蜚雲寺、花岩溪仙池古寺、古大同寺、乾明寺、廟山寺等19處。
推薦閱讀:

常德有哪些美食?
荊州和常德哪個發展潛力巨大?
常德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TAG:佛教 | 常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