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過圯橋說張良

說文談史走過圯橋說張良儲福金 (南京) 《 光明日報 》( 2014年02月28日 16 版)

走睢寧縣的古邳鎮,在留侯祠邊見圯橋。

圯橋聞名,起於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張良在圯橋上,遇一位布衣老人,老人把鞋丟到橋下,讓張良下去取,張良看他年紀大,竭力忍住氣,下橋取了鞋來。老人又讓張良給他穿鞋,張良恭敬從命。後來又經過對張良的若干考驗,老人交給了張良《太公兵法》,告訴他讀了此書可成帝王師,十年建功立業後三年再見,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他。13年後,張良在谷城山下當真見到了一塊黃石,便把石供奉在家,並在死後與之合葬。

一本《太公兵法》便能成就一個人輔佐帝王的事業,總讓人感覺與後來的《武穆遺書》等秘籍一般,不過是引人入勝的傳說:真正能弄懂一本書,一通百通是可能的,但按一本書來行兵道,通謀略,就不太可信了。然而,無論信與不信,對張良這樣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良謀,我還是很景仰的。

張良作為韓之亡國者,搞個體報仇的刺秦活動,聘大力士「椎秦博浪沙」,失敗後能逃出命來便是大幸。逃亡隱匿,張良多少是成熟了,肯定深感天下並非可任性而為,並非可憑氣而行,在他的內心,有大不忍之氣,乃至為黃石公取鞋、提鞋、穿鞋。如說刺秦為亡國之大不忍,而為黃石公穿鞋為小忍,此不忍與忍,大有說法了。

如說,亡了一個韓國,韓國有多少人,別人都忍了,又如何忍不得?一個布衣老人呼來喝去,為其取穿臭鞋,作為士人,如言屈辱,已頂到臉面上,一般人又如何忍得了?從不忍到忍,完成了張良形象的豐滿,那忍便貫穿了張良今後的大智:他在項羽逼劉邦時,勸劉邦退向漢中;他在韓信迫劉邦時,勸劉邦封其齊王——行的都是一個忍,小不忍則亂大謀。特別是一個平民帝王,在起事到登基之間,須行多少妥協委屈,不能忍又如何有成?忍之謀略,大矣。

及至漢家得江山,張良不居功而退隱,要知道,富貴對人,誘惑有多大?權力對人,榮耀又有多大?有多少人挺身而上,如飛蛾撲火尚無懼,而唾手可取時,張良行的卻依舊是一個忍,對於個人而言,此忍極大矣,真正成就了張良古今謀聖之位。

餘下不用說了。

借用李白的詩一句: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作者為小說家、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黑白》等)


推薦閱讀:

張良為何能躲過劉邦發動的「剪除功臣」運動1
《漢書·張良傳》原文及譯文
[轉帖]蘇東坡對張良的評論果然與眾不同 作者: 袁榮
詠張良

TAG:張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