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第一本泡茶專書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泡茶的書,從茶、水、壺、人互動的角度出發,教你如何泡好茶。並列專章講了烏龍茶、綠茶、鐵觀音、武夷茶、紅茶、普洱茶的泡法。

「茶風」宣言 579字 1

聽茶 781字 2

第一部分泡茶入門知識 3

第一章怎樣泡好茶 3

第一節你喜歡茶嗎 950字 3

第二節你準備好了嗎 734字 4

第三節內心的「茶結」 1495字 5

第四節老人茶 1054字 6

第二章 與茶葉對話 7

第一節茶名千百種 627字 7

第二節中國六大茶類 1756字 8

第三節台灣茶 880字 11

第三章 水是茶之母 12

第一節水的分級 979字 13

「茶風」宣言

品茶要得好滋味,除卻好茶、好水,更需一顆敬茶之心,方得清香盈齒,方能細細品嘗,體味其中意象,穿透茶的製作工序,得窺茶之韻味內涵。

深入挖掘茶的所有細節,乃「痴」之基石。若缺乏對茶集天時、地利、人和等多元變化因素於一體的了解,則無法領悟品茶之中潛藏的藝術。

在籌劃編寫「茶風系列」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本著一份敬茶之心,試圖用最淺顯的文字呈現茶之文化 從不同角度介紹茶,描述茶的形成過程,並解析其中各種影響因素。期待本套叢書能呈給讀者一卷品飲藝術的清香。「茶風系列」包含三個子系列:

一、茶葉。每種茶葉都有她曲折離奇的身世,有她自己的生命故事。我們依序對「鐵觀音」、「普洱茶」、「武夷茶」等名茶進行系統介紹,願為每一種茶立傳,譜寫她們的一世傳奇。

二、茶與生活。將水煮沸,置茶入壺,注湯入壺,斟茶湯入杯 這一道道泡茶工序看似簡單,卻蘊含了多方面的細節考量 如何取水、澆水,置茶時的量,加水時的急慢多寡等,皆影響著茶的香氣與滋味。

三、茶器。佳茗需得良器相配,方能相得益彰。歷代經典茶器或出自名窯,或藏於宮廷,或於文人雅士間流傳把玩,亦是今人收藏的主題。這一系列以茶器為經,以時代為緯,系統地探究不同時代中品茗與茶器的不解之緣。

茶乃國飲,香飄千年。你我能否在飲茶時品出她一身風情,能否在茶之乾坤尋到一縷柔鮮?且讓「茶風系列」與你作伴,共同追尋茶之香、茶之味與茶之韻。

聽 茶

《我的第一本泡茶專書》,是我從長達20年的品茗經驗中萃取出來的專書!

「泡好茶」看起來嚴肅,其實卻又十分輕鬆!我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的。

如何在茶的國度里找到嚴肅和輕鬆兩極的協調對位,正是本書的精髓所在!

中國人愛茶,講到茶誰也不讓誰,泡茶一個比一個厲害,都說自己最好。茶藝出現各門各派,像極了江湖傳奇中的各擁山頭,各領風騷!

「文章、風水、茶」三種不同的領域,有一個共同的結論,即「自古無定論」。我將在本書中推翻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我以為茶是可以解構的,可以分析的!

解構茶不是要看茶的化學元素,而是要你打開味蕾,去迎接茶帶來的香、甜、韻!

泡好茶還要掌握關鍵點:水。如何找到好水?如何利用自來水的不同存放方式,來泡不同類型、不同味道的茶?

煮水這件事很重要,卻常常被忽略!我歸結出煮水妙法,要讓古人說的「水一沸,泡得茶真味」重登茶趣的舞台。

好山、好水和好茶的搭配關係始終如一,可是你不可忽略,輕發酵、中發酵、重發酵會導致茶味的不同;或是綠茶、青茶、黑茶,這些茶會交織穿引出不同的茶湯滋味。

若只是用固定的泡法,一招半式用到底,就會捲入茶的迷霧,得不到茶的真味,就不知道如何好好用茶器去駕馭茶,去泡出她的真滋味。

眾茶友擁戴的宜興紫砂壺真的利於泡茶?買了一屋子的茶壺,除了等增值以外,你不拿來泡茶,還等什麼呢?當水沸了,你提水注入宜興壺體時,可曾想過那瞬間就成了泡好茶的關鍵?

本書講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實踐經驗。從細微的地方下手,一探品茗乾坤的究竟,去發現茶趣所在。

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水在壺裡要停留多久才是最佳時機?

好時機來自全身心的投入。我認為用壺、用蓋杯都可以泡出好茶;用礦泉水、井水、自來水通通可以泡出好茶。如何泡?答案就在本書里。

聽茶,是用心去聆聽茶內心深處所要散發的清香與甘韻。

聽茶,用心用情,不是懸浮縹緲,而是落入凡間,用泡茶的行動,用我的實踐經驗,聆聽茶之韻、茶之情。

第一節 你喜歡茶嗎

下列十個問題,可作為你對自己的一種檢驗。

這些問題可以讓你了解一些泡茶、品茶的常識,答案就在文後。

入門測試 我問你答

一、泡茶用的水一定要燒到100 嗎?

二、將茶葉放入壺內時,可不可以用手觸摸?

三、用壺泡茶前,得先將壺溫熱才可以嗎?

四、茶杯洗乾淨,用第一泡茶溫杯,對嗎?

五、第一泡茶湯喝還是不喝?

六、喝茶人愛說的「杯麵香」、「入口香」是什麼意思?茶也有花香?

七、不同的茶一定要用不同的壺,有何根據?

八、泡茶用多少茶量,才泡得好茶?

九、茶泡多久,茶湯滋味最好?

十、茶喝多了也會醉嗎?

答案

一、水燒到100 是必須的。

二、手不幹凈、有異味肯定不行;要是你想溫柔地對待茶,乾淨的手、溫暖的心,撫摸一包茶,貼心沖泡,也行!

三、溫壺,可以除掉壺的異味,尤其是浸泡過隔夜茶的茶壺,勢必影響新茶滋味。

四、錯!主張第一泡茶不飲,理由是茶湯不幹凈,結果將不喝的茶湯拿來溫杯,留下不潔茶湯在杯底,接飲第二杯,這是矛盾的,所以不可取。

五、用茶袋泡茶的話,第一泡不喝,還喝什麼呢?泡散茶的話,我的經驗是將第一泡茶產生的白沫去除,就可以安心喝。焙茶時100 高溫已具備殺菌功能。

六、別以為愛茶人舞文弄墨,杯麵之香確實存在。持杯細聞,茶香撲鼻,入口後,茶湯和舌接觸之時,味蕾便跳動起來。茶湯送入喉嚨又出現回甘,這就是好茶滋味,甘醇無窮。不同的人對香的定義不盡相同。有人說花香,有人說奶香,沒個准,倒是西方品飲項目中的紅酒,規範了用語。

七、使用陶土茶罐,陶土毛細孔會吸收茶油,使其殘留在壺器表或留存在壺器內部,導致不同茶種氣味互相搶奪,波及茶湯;使用瓷器、銀器則沒這個問題!

八、茶袋的量固定,不用操心;散茶用量,就要費心思。三人品茶,用壺為度,幾克茶量為標準,可以按自己口味輕重,機動調整。品茶是生活藝術,少了些框架,多了些巧思,泡茶用量存乎一心。

九、茶在壺裡與水親密接觸,幾秒或幾分以後倒出來的茶湯滋味最佳,初學者用沙漏計時太緊張,用了計時器聽到「嗶」聲才倒茶,太過公式化。提醒一下:不是每泡茶喝起來都一樣才是好滋味,你和茶友品出樂趣才是好滋味。

十、醉茶,是因為胃裡喝進了太多單寧酸(茶鹼)。空腹飲茶,同一時間喝進太多茶,容易醉茶。這時會頭暈,手心會冒冷汗,吃顆糖果即可消除癥狀。

識「圖」老馬

看下面的幾幅圖,你能一下子說出答案嗎?

第二節 你準備好了嗎

與茶、水不斷地對話,與茶器、溫度不間斷地相處,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她們微妙共生,既不能只思其一就想泡好茶,更不能認為只要買到好茶、用了好水、使用一把名壺,就能夠泡出一壺好茶。

動手,是泡好茶的開始!

每一次泡茶,心態都要平和寧靜,這樣才能領略到茶的不同滋味。

誰也不能告訴你,泡好茶的量化準則!

不要以為將泡茶規律化,就會出現茶湯好滋味。

動手是好的開始,操作和意念必須同時進行,就是說泡茶的過程中要有泡好茶的決心。

當然,我並非只是教你說白話,而是將品茗的境地修為,通過理性分析,作為一種升級的準備,來幫助你泡出茶的真味!

真味是什麼?

真味就是要將茶湯的色、香、味、韻,四位一體表現得淋漓盡致!

只有不斷地動手去泡,用心去領悟,才能發現每次泡茶和品茗的箇中滋味,才會知道哪一次享受到好茶湯,絕非偶然。

茶泡得好不好,無法用詞語加以分析。多數人認為茶就如同文章、風水等,自古無定論。我現在則要推翻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

首先說好茶,必有適合其生長的地理條件與氣候,而且採摘、製作的程序與工法都一絲不苟,誰能說無法下定論呢?下面的例子,是教你理性來看茶:

同一茶種種在海拔一千公尺處,與六百公尺的高度所產生的「山頭氣」不同,喉韻也會因此而不同。

同一茶園所種的軟枝烏龍茶,就算由同一位制茶師制茶,也會因季節、氣候的影響,產生不同風味。

同一批茶的再制烘焙,只是因為裝罐儲放的不同,就會出現後發酵的差異!

兩把經過1200 高溫燒制而成的茶壺,會因所用的材料不同,而導致茶湯傳導熱感的不同。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泡好茶,必須實實在在地去領略每一個細節,認真思考每一次泡茶的經歷。逐漸培養出專業的素養後,所有的問題將不再是問題,你會在泡茶中體會到知性、理性與意境的完美融合。

第三節 內心的「茶結」

我自幼生長在台北市貴德街,這條長505米的街道,孕育了台灣的茶業,並使它發展,從而走上輝煌之路。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的貴德街早已沒落,但它在歷史軸線里,卻留下了難忘的文化記憶。我的茶緣在此地開始,那已是20世紀50年代的後期了。

貴德街的廊子上茶香飄逸的時候,我還只是整天黏著母親的幼童。母親為了生計而做揀茶工,靠著挑揀茶梗賺生活費。那時的工資以茶的斤兩計算,工錢不是馬上發,而是發與鈔票等同的「茶籌」,這是一種流行於揀茶人和茶行的交易憑證,後來成了茶業文物。2000年1月,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舉辦了義賣,一塊「茶籌」賣出上萬元。我的母親說,當時若留下一塊,現在就有價值了。

產茶季節過後,也是貴德街滿街茶香之時。茶運到茶行,用來出口的木箱則存放在騎樓。那時,陳天來的錦記茶行總是堆滿了一層樓高的木箱。陳天來是誰?對當時的我而言是遙遠而陌生的,即便我家就租在陳天來家的隔壁。我只記得在茶箱里穿梭捉迷藏是好玩的。

活動在貴德街上的平常百姓,聞得到茶香,卻喝不到茶。當年的茶葉用來賺外匯,20世紀60年代台灣的百姓生活里,喝茶的「茶」就等於喝水,茶具有了水的意義,是從止渴的層面上說的。品茶是另一階級的象徵,研究如何泡好茶就更談不上了。

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廟宇或街角的清茶室只是一種社交的場所而已,茶只是一種媒介,沒人關心如何泡茶。20世紀80年代,台北西門町茶王樓設茶室賣茶,被指違反特種營業規定而遭處分。這便是因泡茶出了問題,竟被法辦的離奇案子。

我以理爭法,爭取茶藝館的合法經營。此後台灣茶藝館進入了大活躍時代。台灣品茶風盛行開來,從此成了台灣人生活的一環,如何泡茶也成為焦點議題。

1990年,買得起好茶的人多了,比賽茶一斤上萬元,高山茶動輒五六千元。還掀起了宜興壺的購買狂潮,台灣甚至出現了上百萬元的壺價,硬是將宜興丁山從一座小鎮變成專門賣壺到台灣的大城鎮。成千上萬的宜興壺淹沒了台灣,而持壺者也忘記了買壺的動機是為了泡茶,這才給了不法商人哄抬茶價的機會。

2000年以後,宜興壺的高價狂賣一去不返,華西街上竟然傳出「宜興茶壺,三把一百元」的叫賣聲。這些壺據說是台灣倒店貨,所以賤賣求現。當年想靠買壺致富的人,如今可能要暗自嘆息了。

買壺不為泡茶,只為增值是行不通的。一屋子壺,即使每天都用一把不同的壺,最快也要幾個月才輪到一次!如此用壺,連平常泡茶都來不及使用,又何來養壺之樂?更遑論去費心思弄懂哪一把壺到底適合哪一種茶了。

對茶狂熱十多年後,宜興壺的追求者們才猛然發現:壺所具有的風骨與品茗功能,為何被埋沒了?

風行的普洱茶,本來只出現於廣式飲茶,作為去除餐點油膩的配角。這種原本在台灣人眼中聞起來有「草席味」的普洱茶,為何搖身一變成了台灣品茗者心中的稀世珍品?普洱屢創高價的現象是否合理呢?

一片「宋聘」號普洱茶喊價二十萬新台幣,拿來與法國勃艮第產區的1971年康提酒相比,價格行情相若;然而前者只有省內行情,後者卻具有世界流通市場行情。

儘管法國酒賣得貴,卻活躍在拍賣場,商業機制很活,可以變現,它的身價走勢有跡可尋。反觀茶呢?流通在老饕級茶客中。到底誰喝過「宋聘」號普洱茶?有誰可以證明,這不是後人的仿冒呢?

茶價喊上來了,茶本身卻少了公信力,多了渲染的傳奇性!

至於如何泡飲普洱茶才好,已無人留心,正因為如此才會硬將普洱茶改泡為煮,還稱這是大唐遺風!

上述由茶與壺創造的「台灣奇蹟」,不正是全民好茶運動導致的嗎?若是,那麼民氣可用,我認為首先要了解茶與壺奇妙結合的契機,才可以弄清楚怎樣泡出好茶!

現代人品茶亦有新典範,那就是:泡好茶,絕不辜負集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茶。那麼請解開上述的「茶結」,讓自己成為識「茶」老馬!

第四節 老人茶

泡茶,看似輕鬆,放茶置水、沖泡、倒出,幾個連續動作就完成了。那麼這有五千年文化積澱的茶道果真如此「簡單」嗎?當然不是,不然怎會將壺器說成「老人茶器」呢?

「老人茶」一詞是流行於台灣各界的對品茗的印象,原本富有文人氣息的優雅品茗活動,卻被「污名化」。從明清傳世的文人品茶模式來看,這一族群的茶器、泡茶模式雖典雅精緻,卻很難做到雅俗共賞。而相對流行於民間的泡茶模式,像宜興泡法、詔安泡法都具有儀式典範功能。為泡茶的不同方法命名雖是形式,卻也有其特定的含義。「功夫茶」指的是泡茶要有功夫才能泡出好茶,一語雙關。比起不接觸茶的人,以為用泥壺泡茶就是「老人茶」,是有段認知差距的。

因茶種不同,或是個人品味輕重互異,茶湯的滋味也會變化迥異:或是上揚飄送,或是沉潛聚韻。

同一泡茶,用同一把壺,注水急緩,出水快慢,都會表現出令人驚奇的差異。或許這其間少許的變化只會在入口後,才能在品飲者味蕾間流瀉出來,很難說清楚。中國人喜歡自成一家,缺乏統籌、記錄、歸納、整理,自難凝聚公信力。

滋味在口中,感受在心中的抽象概念,於茶、於湯的滋味,很難快速聚焦。

對照西方紅酒機制:酒廠設有嚴格品管和量控,加上公信力強的酒標和瓶裝,以及全世界公認的年份標準,造就了酒價行情和年份品質的漲跌起落。

紅酒機制的成功之處在於具有公信力,茶的品飲卻是各說各話。我以酒的例子作鏡:酒器的說服力。勃艮第酒強調香氣,於是出現了杯口開敞的專用酒杯;波爾多酒利用酒杯內縮,來保住酒的韻道。

如此以酒養器的共生關係,使得紅酒衍生的產業更加彭勃了。反觀茶器,除壺具的各種造型外,就材質又分朱泥壺、紫砂壺等,「百花齊放」,多是各據一方,各說自己的茶器最好。

最要不得的是用價錢作為衡量能否泡得好茶的標準。很少有人說得清楚喝茶杯器的重要性。例如,一人杯是多大最好?是200毫升,還是50毫升?

看似雜亂卻各有主張的茶的世界裡,其實還是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的,那就是:喜茶者的心田裡,永遠愛著茶!

酒與茶的不同境遇源於東西方文化特質的不同,紅酒可以永續經營,叫出品牌,創出累積的文化資本;茶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卻難說得清楚。叫「功夫茶」或是「老人茶」,都指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的社會認同感。我認為正名不正名不重要,嘻哈看待,重要的是泡茶不能馬虎,得細心選水、擇器,更得注意與茶對話。

因茶的學名與俗稱有異,加上茶商的封號,使得茶的名稱過於多樣化,茶農也加入買賣,連商家都難以將茶準確分類。

我想,這種看似雜亂的現象,讓喜歡茶葉的人產生了一種撥雲見日的執著期待,從而,讓喜茶者更愛茶!

第一節 茶名千百種

認識茶葉,是泡好茶的首要因素,也是在茶的世界中找到方位的基本功。

由於茶的名稱五花八門,有的以地名稱呼,如產在南投縣凍頂山區的烏龍茶叫「凍頂茶」;有的又因產區出產的茶種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如軟枝烏龍種,冠上產地名統稱「凍頂軟枝烏龍」。

對消費者而言,這種稱呼具體而又籠統,常使人無法準確定位。

其實,同一地區產茶,光看茶命名,因為制茶者不同,或因揉捻、焙火的不同,也很難斷定茶質,加上茶名稱又可各自命名,未加統一的茶名便紛紛出籠。

於是,你買的「凍頂茶」是南投縣的正品,還是其他縣市的產品而泛稱的「凍頂茶」?況且,光是南投縣就有「永隆」、「廣興」、「樟雅」等品類,與「民間」、「竹山」口味互異。

流通市場的茶,沒有一套命名的標準,少了對茶的品牌的統一規制,就易混淆。就如同明明是很精緻的品茗茶器,卻被泛指為「老人茶具」,這就阻礙了消費者對茶的正確認識。

因此,光看茶的顏色,或是光聽制茶工序,就來判斷茶的品質,這是遠遠不夠的。

不論你擁有多豐富的有關茶的知識,都得配合茶器、水,再加上親自動手泡茶,才能真正掌握茶性,才能在茶海中找到一條正確的茶路。

外行人看泡茶,只是將茶放在壺內,注入熱水就完成了;但借著這持續簡單的行動衍生出來的與茶的對話,你掌握了幾分?

你想要泡出一壺好茶,是否得先向茶葉問好?

茶的香氣和滋味會因製作茶葉的過程不同而產生巨大的變化。通過制茶工序的不同,根據茶的顏色,我將全國的茶葉分為六類,希望對入門者或是迷失在茶陣中的人有所幫助!

第二節 中國六大茶類

1. 綠茶類

鮮葉經殺青、揉捻、乾燥三道工序製成,在殺青工序中,採用高溫殺青,破壞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證了綠葉清湯的品質特點。

高溫殺青是綠茶類製法的主要特點,首先根據殺青方法的不同,分為蒸青(蒸汽殺青)和炒青(鍋式殺青、槽式殺青、滾筒殺青)兩種;再根據乾燥的方法又分為炒干、烘乾、晒乾三種;然後依外形不同分為圓條形、圓珠形、針形、片形等。

根據殺青、乾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成:

蒸青

圓條形?日本眉茶

圓珠形?日本玉綠茶

針 形?恩施玉露、日本玉露、日本煎茶等

片 形?日本碾茶、印度秀眉

不定形?日本、印度貢熙和副熙

推脊形?廣西巴巴茶

炒青

炒干

圓條形?

眉茶(精製後分:珍眉、雨茶、特針、貢熙、秀眉等)、松夢、碧螺春

圓珠形?珠茶、泉崗輝白、涌溪火青等

針?形?雨花茶、安化松針、廬山雲霧

扁 形?西湖龍井、旗槍、大方、花大方(大方窨制花茶)

不定形?熙春

烘乾

條 形?

各種毛峰、江西茗眉、敬亭綠雪、烘青條茶、烘青花茶(烘青條茶窨制花茶,如珠藍烘青、茉莉烘青、白藍烘青等)

片 形?六安瓜片

尖 形?太平猴魁、魁尖

花?形?菊花茶

針 形?信陽毛尖

晒乾

晒乾的綠茶稱為曬青,均為條形茶。如滇青、川青、湘青、鄂青、桂青、黔青、贛青、陝青、粵青等。曬青是蒸壓茶的原料,經過再加工成為蒸壓茶,依形狀不同分為:

碗 形?四川沱茶、雲南沱茶

方塊形?雲南普洱茶

餅 形?雲南餅茶

這類茶若陳放保存得宜,茶質醇化,市場稱之為「生餅普洱」。

2. 黃茶類

製法基本上與綠茶相同,只是在揉捻或初干後經過特有的悶黃工序,促進多酚類化合物自動氧化,形成黃葉黃湯的獨特品質。根據悶黃的先後分為:

殺青後濕坯堆積悶黃?溈山毛尖

揉捻後濕坯堆積悶黃?平陽黃湯、北港毛尖、蒙頂黃芽、遠安麓苑

毛火後干坯堆積悶黃?黃大茶、黃芽、君山銀針

3. 黑茶類

鮮葉經殺青、揉捻、渥堆、乾燥四道工序製成。渥堆是形成黑茶品質的關鍵工序。渥堆時間較長,多酚類化合物自動氧化程度較黃茶更充分,加上微生物作用,從而形成毛茶色澤油黑或暗褐、茶湯褐黃或褐紅的特徵。根據渥堆法不同分為:

濕坯渥堆發酵

蒸壓簍包?湘尖一、二、三號

蒸壓定型?黑磚茶、花磚茶、茯磚

干坯渥堆發酵

散茶???老青茶

蒸壓定型?大七子餅茶、雲南緊茶

蒸壓簍包?六堡茶

成茶堆積再發酵

蒸壓?康磚茶、金尖、四川茯磚茶、湖北青磚茶

炒壓?方包茶、安化茯磚

4. 白茶類

鮮葉只經過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製成。其製造特點是不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也不創造條件促進多酚類化合物酶性氧化,而是任其自動緩慢氧化,形成茶芽滿披白色茸毛、湯色淺淡的品質特徵。根據萎凋程度分為:

全萎凋

芽茶?政和銀針

葉茶?政和白牡丹

半萎凋

芽茶?白琳銀針、白雲雪芽

葉茶?水吉白牡丹、貢眉、壽眉

5. 青茶類

鮮葉經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乾燥等工序製成。它的製造特點在於先適當促進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達到一定程度後,再採用高溫炒青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使茶葉形成綠葉紅鑲邊,湯色金黃,香高味醇,兼具紅、綠茶的品質特徵。根據做青輕重和產區分為:

閩北青茶?

武夷岩茶、閩北水仙、閩北烏龍、岩水仙、龍鬚茶、大紅袍、鐵羅漢、單叢奇種、名叢奇種

閩南青茶?鐵觀音、烏龍、色種、梅占、奇蘭、烏龍花茶(烏龍窨花)

廣東青茶?水仙、浪菜、鳳凰單叢、色種

台灣青茶?烏龍、色種

6. 紅茶類

鮮葉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四道工序製成。發酵是紅茶品質形成的關鍵。鮮葉經萎凋工序促進酶的活化,而後揉捻,發酵,在適宜的條件下,加速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形成紅葉紅湯的品質特徵。紅茶初制過程中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較其他任何一種茶類都深刻得多。

紅茶根據製法和品質上的差異分:

小種紅茶

濕坯熏煙?正山小種

毛茶熏煙?人工小種(坦洋小種、政和小種)

功夫紅茶

初制紅茶?

祁紅、滇紅、川紅、宜紅、寧紅、湖紅、閩紅、蘇紅、越紅、黔紅、台紅等

精製後分?正茶(功夫紅茶、碎茶、片茶、末茶)、副茶、腳茶等

蒸 壓 茶?米磚

窨制花茶?

玫瑰紅茶等

切細紅茶

葉茶、碎茶、片茶、末茶

以上依茶色分了六大類,又因其產地的不同冠上如「滇紅」(雲南紅茶)的名字,其中有一部分茶是單一茶區才會生產的,如「政和銀針」,但像鐵觀音就在福建安溪及台灣木柵都有產制。所以上述茶的分類只是概念,仍得通過實地泡茶、喝茶才能辨別,如同台灣茶看起來只是春茶的分支,實際卻是多樣的。今人對茶的世界更充滿想登堂入室的好奇。

第三節 台灣茶

內地茶界將台灣青茶列了烏龍、包種。只是內地制茶學界未能親臨台灣,不知道台灣茶葉近年來的蓬勃發展。其實,台灣各茶區的特色茶葉名稱及產地,都只見於地區產制,現分述如下。

台灣茶的產區不大,但俗稱多,易令人搞混,我再以茶的發酵程度、焙火程度及採制季節三項來說明:

以發酵程度分類

茶的嫩葉從採摘下來到殺青,在日光萎凋、室內萎凋與攪拌過程中,發酵就一直在進行,可分成不發酵的綠茶類、全發酵的紅茶類與半發酵的青茶類發酵程度:

0%?? 龍井、碧螺春、明前蝦目、珠茶、眉茶、煎茶

10%??白茶類

20%??文山包種(清茶)、香片

30%??明德茶

40%??松柏長青茶、凍頂茶

50%??鐵觀音、武夷、水仙

60%

70%??普洱茶

80%??紅茶類

90%

100%

以焙火程度分類

焙火的程度可分為輕火、中火、重火三類。一般通稱輕火茶為「生茶」,中火茶為「半生茶」或「半熟茶」,重火茶為「熟茶」。雖然難具科學性,但俗稱的分類中以這種叫法最為簡易。列表如下:

所謂焙火程度,是就製作時的烘焙次數及時間長短而言的。

由於「生」在閩南語中的發音與「青」字相同,所以「生茶」也常被稱為「青茶」。其實,青茶泛指半發酵茶,所以,可以依發酵程度與焙火程度的不同而製成俗稱的生茶或熟茶。也就是說同樣是凍頂茶,如果發酵、焙火重些就可類似熟茶;反之,就是生茶或半生茶了。

以採制季節分類

不同季節生產不同的茶,於是就有了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的區分。一般人喜歡春茶、冬茶,而它們的價格也較高。

上表的茶,其實就是按農曆上的時令節氣來命名的。

除了春茶和冬茶以外,台灣的地區性產茶以北部的木柵鐵觀音,南港、文山兩地所產的包種茶,新竹的東方美人茶,南投的埔中茶,嘉義高海拔生產的阿里山茶最具銷路。這些都是台灣茶的代表,受到外地遊客的歡迎以及本地愛茶人士的青睞。近年,也成為內地人士來台最愛的台灣特產。

台灣產茶區具有百年的悠久歷史,具有茶產業的文化內涵,值得好好探討。

我的經驗是,喝了不知名的茶之後,可以取回葉底對其進行觀察,欣賞它的形狀、葉緣鋸齒,感受揉捻過程中的葉片軟硬,這樣做有助於增長識茶功力。動手泡茶是懂茶的第一步,只有勤喝並用心體會,才能提高對茶的鑒賞力。

第一節 水的分級

水質不同,可以導致茶的香氣和滋味出現極大的差異。

因此,水是茶之母。沒有好水,便無法泡出好茶。

現代茶人常會在文獻中看到古人品水的高明故事,這些故事有的至今仍在流傳,成為品茶用水的圭臬。而古人幾近神奇的識水能力,也成為現代人品茶之餘的話題。

茶聖陸羽的《茶經》這樣為水分級:「山水上,江水中,井水差。」陸羽所處的時代山澗無污染,水是活的,用集山地之靈氣的水來泡茶,自然有無限滋味。而今,山地遭破壞,河水被污染,今人不能效法古人隨意取水泡茶了。取用泉水泡茶時,也應留意水源是否遭到污染。

台灣的山之水、井之水都有人取回飲用。有些商家腦子反應快,取得自然水源後,經過適度的過濾處理,打出自家的品牌水而廣受認同。

古代的文人按好壞來個評比,將適於泡茶的水源同時列名以供同好參考。唐朝的張又新曾寫了《煎茶水記》,分了二十個等次的水源,可見品水之精,也反映了作者對水的用情之深。只是時過境遷,這些水源已成為歷史名詞,今日造訪,懷舊意義恐大於飲用功能了。

宋朝大學士歐陽修也是識水專家。他寫了一篇《浮槎山水記》,批評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評鑒得不客觀,他還大力推薦廬州浮槎山的水。文人好水到這種地步,可說是極致了!

唐朝陸羽或是宋代王安石,都有著幾近神奇的辨水能力。後人看到這些記錄,更是望塵莫及,只好自嘆識水功力不如古人!

陸羽的故事

湖州刺史李季卿叫人到南零取水煎茶,以供陸羽品茶之用。陸羽看了桶中的水,用杓搖來一試便說:「水是江水,卻非南零水。」取水人辯稱,他確實駕船前去取回;陸羽卻說,只有下面半桶水才是。取水人萬分驚恐,於是坦白:本來拿的全是南零水,半路船巔,水倒出來半桶,他才順手由江邊加滿。

兩種水質雖不同,但放在同一桶內應該混合了,而陸羽竟能分離識水,可見辨水功力之深。

宋代王安石也有類似的識水故事,傳頌後世。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是宋神宗時期的宰相。皇帝賞賜他陽羨貢茶,他想用瞿塘中峽水泡飲以求藥效,剛好蘇軾赴黃州,王安石便請蘇軾代為取中峽水。蘇軾答應,前去取水,可是蘇軾坐船坐過頭了,從中峽到了下峽,於是就取了下峽的水帶回。哪知王安石煮了之後竟對蘇軾說:「瞿塘水性,出於《水經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唯中峽緩急相半,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出,固知為下峽水。」

王安石將了蘇軾一軍,取水沒取對,想矇混可沒那麼容易!


推薦閱讀:

手把手教你學會泡「冷泡茶」!
石斛泡茶 石斛泡水喝的禁忌
史上最妖艷騷氣的茶藝表演!沒有之一!
泡茶必須掌握的三大基本要素
喝茶時神秘的「回甘」,是神馬玩意兒?

TAG:泡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