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聖陶杯」課堂教學展示課現場評課實錄
(2011-10-31 4:05:00)王鵬偉
第三屆「聖陶杯」課堂教學展示活動於
本次課堂教學展示課分為3個單元,各單元已有評委評課,以下評述只講本人印象深刻的幾點。
兩點說明:
1.如果說教學是一門藝術的話,每節課都可以視為一件藝術品。因此,也就見仁見智,評課僅供參考。
2.教研活動是觀摩平台,目的在於研討。相對而言,有的課好一些,有的課遜色一些,但這種差距並不決定其引發研討的價值。好課有其值得商榷之處,不盡人意的課或許有其值得借鑒之處。
3.只講值得關注的問題,不對某堂課做整體評價。
一、本屆展示課值得肯定的地方
1.回歸傳統:重視基礎知識和教學基本功
對基礎知識和教學基本功的重視可以視為對語文教學傳統的回歸。體現在:落實字詞、重視誦讀、重視板書設計等。教師終於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字了——對學生而言,這是必要的語文基本功示範;教師終於捨得時間讓學生誦讀,甚至能讓學生靜下心來默讀了——這種現象雖然還不夠普遍,但畢竟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
例如:哈爾濱九中
又如:天津大港區油田實驗高中
2.研讀文本:依據文本闡發文意,言之有據
多年來,脫離文本,空泛議論的現象屢見不鮮。名曰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其實脫離了對語言文字的解讀,還奢談什麼「人文性」呢?
例如:哈爾濱九中姜珠老師講授《詩經﹒氓》,在概括文本內容時,學生說第四章是寫「婚中」,教師提示:「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去往何處?回娘家了,是省親嗎?不是,往而不返,是「婚變」。
3.教學設計:文本解讀的拓展與遷移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例如:四川綿陽市南山中學
這節課也有值得商榷之處。教學指向是在解讀文本,還是解讀相關資料?文本解讀的拓展與遷移如何把握好「度」,值得考量。
這裡特別提及兩點:
4.對文本的深入解讀
(1)把文本放在它所滋生的文化土壤中去解讀。
文本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滋生出來的,脫離了它所滋生的文化土壤,是難以深入理解的,甚至產生誤讀。新課標提出要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只有把文本放在相應的文化體系中才能正確理解文本內涵。
例如:吉林市一中
(2)暗示文章應該怎樣寫——這是語文教學應該回答的問題。
語文教學包括三個層面:文章寫了什麼——文章是怎樣寫的——文章為什麼要這樣寫。平常的語文教學止於「文章寫了什麼」這個層面,很少關注「文章應該怎樣寫」。解讀文章是怎樣寫的,對作文起著示範作用。
例如:杭州二中
二、商榷意見
1.教學是文本解讀過程,還是印證過程?
例如:重慶兼善中學張春艷老師講授《赤壁賦》(蘇軾)、內蒙古包頭一中賈偵老師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都先引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中的一段文字:「他從監獄裡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走來……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纍纍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並且,張春艷老師的課圍繞蘇東坡是否真的「突圍」而展開。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先入為主之嫌。這是在解讀文本,還是用文本來印證引述?況且所引語段是描述,而不是論斷,余秋雨先生在這裡並沒有提出學術觀點,又何須印證?「黃州,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纍纍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但教學設計卻未必如此「註定」。作為封建士大夫,蘇東坡深受儒道二學影響,徘徊與出世與入世之間,得志之時儒家思想佔上風,失意之時憑道家思想以解脫,這才是「突圍」的關鍵。
2.文本閱讀指向哪裡?
例如,天津大港區油田實驗中學劉銘老師講授《埃菲爾鐵塔沉思》(張抗抗)、開封市第二十五中學趙紅顏老師講授《荊軻刺秦王》都引導學生批註文本(點評),這種傳統方式值得借鑒。但具體做法值得商榷:先給出「批註」定義,然後再給出批註示例,進而朗讀——賞析批註示例。示例本身就表明了什麼是「批註」,還有必要先下定義嗎?這樣一來教學的邏輯就成了:是什麼——做什麼;而不是怎麼做。再者,教學旨在解讀文本,還是解讀評註文字?毫釐之差,導致方向偏移。
又如:包頭一中賈偵老師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該課整體看講得很生動,再現了作品豪放風格。但是,練習設計出現了「偏移」:以「豪放」為題寫一段話。「豪放」是作品風格,而不是作品主題,這個寫作練習與文本何干?
3.教學機智:隨機生成與隨機取捨。
例如:安徽省青陽縣木鎮中學曹文斌老師講授《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講得很有聲色,其中引了茨威格對托爾斯泰的肖像描寫,與課文描寫相映成趣。不足之處是,上課伊始,學生就給出了「答案」——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文章的作結語句)。結論突然「提前」出來了,課就難講了。也許教師一時不知所措,只好讓學生依次解釋:什麼是「有學問」、什麼是「有文采」、什麼是「有熱心腸」,這顯然是無問之問。其實教師可以順勢而上,一句帶起:「何以見得」?學生自然回到文本,舉出例證。其實,這句話中所提三點,文中都有相對應的段落,據此也可以總結出文章由分而總的結構。
又如:有的課整體看講得很順暢,在課堂時限內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有些次要內容沒有講完,這不足為怪,講到哪算哪,交代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壓堂現象並不少見,有的嚴重超時,影響了展示效果,引為遺憾。打個比方:你手執一匹好錦緞,上面綉著好圖案,一再指給人家看,直把人看得生疲倦,就是不肯動刀剪。原想做一件旗袍,可惜來不及了;那就攔腰一剪,做件短衫吧;做短衫也來不及了,那就捨去衣袖,做個馬甲吧——誰說馬甲不是衣衫?
還是那句俗話:看花容易繡花難。不妥不當之處請授課教師多多諒解。
為節省時間,我的話也就此「剪斷」。
推薦閱讀:
※【現場】多圖文還原香港反人大釋法示威者遊行鬧事始終(完整版)
※蘇伊霍公開展示蘇35製造現場
※KO周庭的「正義姐」:這就是現場被「滅聲」的第三點
※王雷泉:佛陀的沉默與言說 | 季風現場·實錄
※中評現場:旺角清場 千警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