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神家園 你我共建

發布日期:2003-10-13     據統計,中國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已達1600萬人,精神疾病所造成的總體負擔在所有疾病中已佔據首位。在臨床診治過程中,精神病患者大多不承認自己有病,拒絕就醫,給醫患溝通和家庭護理帶來很大困難。借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之機,宣傳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識,增強自我精神保健能力,對於廣大公眾顯得尤為重要。  在我國1600萬名精神疾病患者身後,是1600萬個飽嘗痛苦與絕望的家庭和數千萬渴望得到理解、支持和幫助的患者家屬。  張臣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在面臨擇業時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一正一負的反差,讓他的親人難以承受,全家人悲痛欲絕,張媽媽追著大夫大聲哭問:「這是真的嗎?這病能治好嗎?他還要參加工作啊!」當得知精神分裂症病因複雜,難以徹底醫治,而且複發率高之後,張媽媽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要不惜一切代價救兒子。於是她背井離鄉,拋下患有腦血管硬化的老伴和剛滿周歲的孫子,開始了艱難辛酸的陪護歷程。她終於幫助張臣戰勝了病痛,完成了大學畢業的衝刺。然而,張臣雖然畢業了,他今後的道路會怎樣走呢?他能夠承受病痛和歧視的雙重摺磨嗎?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許多人認為精神病人是傻子、瘋子,而這種社會偏見恰恰是對精神病這一特殊病種的無知。無知造成病人不能及時就診,不能在發病早期得以治療。許多病人為此錯過了治療的關鍵期、最佳期,而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精神病人的康復不單純是藥物可以解決的,在相當程度上決定於家庭與社會環境。親屬付出的愛心是精神康復的支柱,良好社會環境更是患者精神康復、回歸社會的基本保證。  由於人類大腦功能的複雜性,就現階段的醫學水平而言,尚沒有一種特異性的檢查儀器來幫助醫生診斷精神病。目前主要是靠提供的綜合病史以及對患者進行臨床精神檢查,並根據制定出的各類疾病診斷標準來診斷。一般原則如下:1.一個人的思維、情感、行為等精神活動不能被大多數人接受,他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說。這種精神活動的偏離表現為幻覺、妄想、情感障礙、行為紊亂等精神癥狀。2.喪失現實檢驗能力。一個精神正常的人應該具備一定的思想、行為規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對自己的言行熟視無睹,這種自知能力的缺乏是精神病的重要標誌之一。3.這種偏離已經顯著影響了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或者是周圍環境。4.這種偏離要持續一定的時間,比如精神分裂症的癥狀表現要持續三個月以上才能夠診斷。要確定一個人患有精神病,他必須同時滿足以上四條標準,缺一不可。從上述原則中可以看出,精神病的判別標準帶有一定的靈活性,究竟什麼樣的言行是讓人無法接受的,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知識、閱歷、理解力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如果懷疑某人有精神病,一定要找精神科醫生看看,以免延誤治療。  在對精神病患者的護理過程中,監護和藥物知識的缺乏往往會造成病情的延誤甚至留下慘痛的教訓。小玲患精神分裂症後沒有到專科醫院就診,而是住進了沒有精神科醫生的小醫院。在經歷了電療、捆綁之後,她對正常的治療也產生了抵觸情緒,加之服藥過程中盲目加大劑量,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反應。當家屬送她到專科醫院住院時,她大吵大鬧死活不進醫院的大門。在專科醫院,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小玲竟然能夠在醫院運動會上,拿著三張獎票纏著護士,要求換四張獎票才能兌換的襪子。她的這些舉動在常人看來既幼稚又可笑,但對小玲來說這確實是一大進步——她身上的活力再次被激發了。  小玲的經歷告訴我們,精湛的醫療技術、得當的藥物治療和精心護理對精神病人康復固然重要,但對於那些缺乏自知力的病人,營造一個氛圍良好的環境,通過康復知識和康復技能培訓等手段,幫助他們在心理上和適應社會能力方面得到康復,也是必不可少的。由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和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共同組織編撰的「愛心驛站」系列講座教材,是目前國內惟一一套以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為對象,集科學性和普及性為一體的「教科書」,它不僅可以幫助患者鞏固治療效果,減少複發,也可以為患者家屬排憂解難。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 姚貴忠
推薦閱讀:

道德境界:人格與精神
婚姻生活2—心理精神科主任的文件夾
無趣的吳彥祖和有趣的高曉松,你們選誰?(即肉體與靈魂)?
「非禮勿視」的真實意思是什麼

TAG: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