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室:又寂寞又美好

46%英國人對王子大婚不關心,75%英國人支持延續君主制過去20多年來,英國王室的運氣簡直糟透了。神奇的是,儘管生活陷入混亂,他們依然「活在英國人心中」。較之於虛無縹緲的共和制,英國人更願意保留一個王室。市場調研機構Ipsos-Mori從1993年開始,就不斷將這個「艱難的選擇」拋給英國選民。根據它們發布的1993-2006年調查數據,英國人幾乎從來不打算拋棄王室,這些年來,對王室的支持率僅有兩次跌到70%以下(70%!2008年,奧巴馬的支持率達致頂峰時也沒有這麼高)。上周,這一支持率是75%——儘管46%英國人表示對威廉的大婚不關心,32%英國人更表示「壓根兒不想搭理」。[詳細]王室的困惑:一個屢屢婚姻失敗的家族怎麼當「道德楷模」英國人對王室的感情,看上去很糾結;但更糾結的恐怕是王室本身。14年前(1997年9月6日),當威廉王子的母親黛安娜葬禮在西敏寺舉行時,英國民眾對黛安娜報以最真摯的、超過任何時候對英國王室的感情。然而,那也是英國王室最脆弱的一刻:彼時的黛安娜已不是「威爾士王妃」,高調緬懷一名受人愛戴的「王室舊友」,實際上是在為王室的當代合法性敲響警鐘。5年前的1992年,這個家族才剛剛剛經歷過三段失敗的婚姻,女王的三位孩子不是離婚、就是分居。伊麗莎白女王將1992年稱作「流年不利」(「annus horribilis」)的一年。這位充滿政治智慧的君主必定深知,這個家族的合法性早就不再源自「王權至上」、維護殖民地的統一性,而是充當這個現代國家的「道德楷模」。17世紀,當克倫威爾發動資產階級革命時,英國王室早就名存實亡了,但英國人偏偏還要讓這個家族留下來,同時留給現代英國王室一個永恆的困惑:英國人到底要我們扮演一個什麼角色?[詳細]

2004年,伊麗莎白女王在肯特郡的兵營中與士兵合影。

「一個為人們提供幸福的產業」英國作家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曾分享過一則趣事。他在查爾斯王儲的行宮裡,聽見某人談論當王子的滋味:「沒什麼難的,不就是等著自己的媽死去么」。這當然只是調侃,真實情況可沒那麼簡單。已故的伊麗莎白女王私人秘書查特里斯閣下(Lord Charteris)曾說道,「我們所在的是一個為人們提供幸福的產業」。此話一語中的地指出了當代英國王室的所有意義:傳達快樂、幸福、穩定、勇氣甚至上流等英國人所信奉的價值觀。寫過諸多王室報道的英國知名記者Matthew Engel,日前以 「Welcome to the firm」(公司歡迎你)為題,撰寫了一篇有關大婚的專欄。他戲謔地闡述道,當代英國王室就像一家企業,而它「永葆青春」的秘密武器就是為人們提供那些經久不衰的、有關幸福的價值觀,而女王就像是這家企業的掌舵人。世界風雲莫測,只有她永恆不變。這種永恆是有價值的。試想想,繼位時她讀的情報報告是關於斯大林的。只要像女王那樣擁有70年豐富經歷的人物,才配得上跟談道德與價值。 [詳細]

1945年,喬治五世與當時的英國首相剋萊門特·艾德禮。二戰期間,王室在鼓勵英國人與法西斯作戰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現代王室要轉型,女王不能只會說「My-husband-and-I」(我的丈夫和我)正如年輕人厭倦聽長輩說教,隨著新一代年輕人逐漸長大,女王也越來越不好當。1981年看著查爾斯和黛安娜兩名新人步入教堂的成年人中,有一半都去世了,現在的英國公眾對風俗傳統已經不怎麼依賴,無論是婚姻、政黨,還是王權。30年後,英國儼然成了另一個國家。人們依然樂於討論王室,但年輕人更喜歡登陸到王室在Facebook上的主頁去點擊「Like」(喜歡)按鈕。在歐洲,很多王室逐漸走向世俗化、平民化,一向驕傲的英國王室也不得不隨波逐流。2002年,英國王室的新聞官們決心改變白金漢宮的形象,他們離開發布會那冷冰冰的桌子,改為和記者們一同乘坐公共汽車。在越來越多報道中,人們發現女王不只是那位念叨「My-husband-and-I」的女王(註:「我的丈夫和我」,女王每逢發表演講總要以這句「口頭禪」作為開頭,這個幾十年不變的短語被用於指代英國人對女王的刻板印象),真實生活中的她不僅深諳政事,充滿智慧而不乏幽默,她出其不意地發問常常難倒政府里的部長們。[詳細]

在正式場合以外,女王的親和力和幽默感也很有感染力。「寶座上的家庭」:王室的當代意義不在「王」而在於「室」如果英國人只是希望王室變成普通人,事情就簡單得多了。在大受好評的奧斯卡獲獎電影《國王的演講》中,剛對著廣播完成了一次演講的喬治五世在呵斥結巴的兒子時說,王室成員已經變成了演員。事實證明,英國納稅人每年給王室支付3百萬英鎊供其開支,可不只期待這些。正如王室的英文名「Royal Family」所暗示的那樣,溫莎家族既被期望要有貴氣、也要像一個家庭的樣。在現代英國,他們被譽為「寶座上的家庭」。如果查爾斯王儲日後繼位,他那位再娶的王妃卡米拉很可能會面臨一場政治事件。如果英國人真願意將王室看成普通家庭,他們就不應該抗拒一名「第三者」來主持這個家族,但結果很可能事與願違。[詳細]

真實生活中的喬治五世與家人。作為一個天生的結巴,他努力去盡君主的責任,並因此感動了一代英國人。

英國人受不了王室的古板,卻對王室有「民粹主義般的屈從」卡爾?馬克思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之所謂為王,是因為他周圍的人願意稱他為王」。BBC著名主持人、《論王室》(On Royalty)一書作者Jeremy Paxman就引用了這句話來解釋英國人複雜而矛盾的心態:英國人對王室的依賴是一種近乎「民粹主義的屈從」,這使得他們對溫莎家族成員美滿的家庭生活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可另一方面,當以女王為首的王室家長為了達到人民的這一期待而對其後代做出同樣嚴苛的管制時,英國人又不樂意了。上述英國作家希欽斯同時是《君主制》(The Monarchy: A Critique of Britain』s Favorite Fetish)一書的作者,他認為現代君主制面臨的核心挑戰,是人民依然需要王權,並要求它在新時代煥發魅力。當對王權的古老崇拜不復存在時,王室就不得不去琢磨如何維持這種魅力、甚至不惜犧牲王室成員的個人自由和幸福。[詳細]

30年前,查爾斯與黛安娜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十多年後,那次結合被以一種悲劇的方式宣告失敗。走向共和?還是繼續享受英國王室所代表的階級和平穩就在王子大婚在即之際,經濟學人的「Bagehot專欄」尖刻地寫道,我們送給威廉王子和凱瑟琳?米德爾頓的結婚禮物是:走向共和。文章指出,王室代表的是英國人最為可恥的階級觀念,儘管王室的「職業描述」包括了越來越多人性化的事物,君主畢竟是一個跟整個社會脫節的職業;而既然王室連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維繫不了,英國人為何還需要他們?這種論調近乎刻薄。但在英國,要王室還是不要,實際上沒有民調反映的那麼明顯(後者的支持率一直只維持在20%左右)。支持保留王室的人不見得就擁護王權,例如英國歷史學家Peter Hennessy就指出,「這個世界夠亂的了,我們不想再出什麼亂子」。剛過去的174年中有123年,英國都是由一位女王統治的(更準確地說,名義上由她統治),這個「習俗」甚至讓英國人以及澳大利亞人都不確定,一位男性君主能否勝任——對不願意輕易改變的英國人來說,連從女性換成男性都會引起爭論,更何況讓君主徹底消失?[詳細]

著名好萊塢女星澤塔瓊斯,不久前剛接受了王室的授勛。

雖然威廉與凱特的婚姻很可能不會像300多年前孵化「光榮革命」的那段婚姻一樣、開啟一個新時代,甚至不可能像30年前他父母的婚禮一樣承載英國人關於幸福的幻想;我們依然祝福他們有一段成功、美滿
推薦閱讀:

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春來到,你需要一杯花茶的美好!
有哪些事情的發生曾經一瞬間讓你的人生變得美好?
從《北京摺疊》看,我們如何抵達心中的理想國?
《金剛經的秘密》第21課丨美好的地獄,不美的凈土

TAG:美好 | 英國 | 寂寞 | 英國王室 | 王室 | 國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