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資訊 - 古人飲酒倡導「溫克」 教人不做「三爵不識」 -

古人飲酒倡導「溫克」 教人不做「三爵不識」
2010-02-24 王仁湘 中國文化報 點擊: 324

古人飲酒圖

  從西周時代開始,我國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較規範的飲酒禮儀,它成了那個禮制社會的重要禮法之一。西周飲酒禮儀可以概括為4個字:時、序、效、令。時,指嚴格掌握飲酒的時間,只能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或喜慶典禮的場合下進飲,違時視為違禮。序,指在飲酒時,遵循先天、地、鬼、神,後長、幼、尊、卑的順序,違序也視為違禮。效,指在飲時不可發狂,適量而止,三爵即止,過量亦視為違禮。令,指在酒筵上要服從酒官意志,不能隨心所欲,不服也視為違禮。

  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設立專門監督飲酒儀節的酒官,有酒監、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們的職責,一般是糾察酒筵秩序,將那些違反禮儀者攆出宴會場合。不過有時他們的職責又是強勸人飲酒,反而要糾舉飲而不醉或醉而不飲的人,以酒令為軍令,甚至鬧出人命來。如《說苑》雲,戰國時魏文侯與大夫們飲酒,命公乘不仁為「觴政」,觴政即是酒令官。公乘不仁辦事非常認真,與君臣相約:「飲不觴者,浮以大白」,也就是說,誰要是杯中沒有飲盡,就要再罰他一大杯。沒想到魏文侯最先違反了這個規矩,飲而不盡,於是公乘不仁舉起大杯,要罰他的君上。魏文侯看著這杯酒,並不理睬。侍者在一旁說:「 不仁還不快快退下,君上已經飲醉了。」公乘不仁不僅不退,還引經據典地說了一通為臣不易、為君也不易的道理,理直氣壯地說:「今天君上自己同意設了這樣的酒令,有令卻又不行,這能行嗎?」魏文侯聽了,說了聲「善」,端起杯子便一飲而盡,飲完還說「以公乘不仁為上客」,對他稱讚了一番。

  古人飲酒,倡導「溫克」,即是說雖然多飲,也要能自持,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教人不做「三爵不識」,狂飲不止的人。

  所謂「三爵不識」,指不懂以三爵為限的禮儀。《禮記·玉藻》提及三爵之禮云:「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就是說,正人君子飲酒,三爵而止,飲過三爵,就該自覺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謂三爵,指的是適量,量足為止,這也就是《論語·鄉黨》所說的「惟酒無量不及亂」的意思。

  唐人飲酒,少有節制。大概從宋代開始,人們比較強調節飲和禮飲。至清代時,文人們著書將禮飲的規矩一條條陳述出來,約束自己,也勸誡世人,如:《酒箴》、《酒政》、《觴政》、《酒評》等。清人張晉壽《酒德》中有這樣的句子:量小隨意,客各盡歡,寬嚴並濟。各適其意,勿強所難。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的禮飲規範的具體內容。

  (摘自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往古的滋味》)

推薦閱讀:

陰陽應象大論(附古人註解)
古人是如何搞「簡化字」的
徐可: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轉載]這些古人姓什麼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TAG:飲酒 | 國學 | 古人 | 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