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直指人心,養生之本根

法傳有緣人。病染弱士身  一、回歸精神的原點  禪養生是一種相當高級的養生實踐,它要求一切禪修的人,通過自覺的修行對自己的心靈和人生作徹底地凈化,這種凈化又是一種強大的智慧能量流,可以使人們獲得真正的大智大慧,從而來重新面對人生、改造人生和提升人生。這種凈化,必須落實在心靈上,落實在精神、心理和認識的本元狀態上,而這個狀態就是整個精神和心理的原點或基礎。人生,就是這個狀態在諸關係中運行的軌跡,這個狀態及其所聯繫的一切,就構成了人生中的榮辱得失和喜怒哀樂。人們以這個狀態來面對環境,而環境又對這個狀態進行染污,使人們失去了這個清純本元的狀態。要使自己身心回歸到這個本元的清澈狀態,非明心見性不可,而沒有持之以恆的修為,這可是非常難以逾越的心靈鴻溝。  回歸精神原點的禪養生的修為方法,歸根到底只有一條,這就是直指人心。  任何理論畢竟只是理論,甚至任何佛法也畢竟只是方法,他們都與人心隔著一層隔膜,或者說「窗戶紙」,所不同的只是這層隔膜或「窗戶紙」厚薄各異罷了,也就是說,有的方法隔膜可能厚一些,有的方法隔膜可能薄一些。但是,再薄的隔膜畢竟還是隔膜,與真正的人心還是兩碼事。釋迦牟尼佛就非常擔心他的佛法教義被當作僵化的教條,因而就常常告誡自己的弟子們說:  佛所說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又說: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成法?  因此,如何使我們的心不落入知識和教條的死谷,而進入鮮活的精神的本元狀態,這就是我們禪養生禪修所致力的。因為世俗的人們已經被那些漫天的僵死的知識或理論,弄得靈性全無,嚴重地拉開了與人的鮮活靈動的精神原點或者說自性的距離,而且這個距離呈越來越大之勢,所以,才導致現在社會人們諸多的心理乃至心靈的問題,這方面的種種疾患層出不窮,嚴重地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那些在佛教(乃至其他宗教)「三藏十二部」中浸潤過的人,實在沒有必要再給他們知識了,因為他們已經在佛教知識的海洋中迷不知歸了,所以也應該以「直指人心」的方式予以導航。而對於那些畏難於各種世俗知識和教理義海的人們來說,也沒有必要給他們太多的知識,因為知識往往是一個迷宮,進去容易出來難,所以,還是應該以直指人心的方式,讓其直接回歸到精神的本元狀態、回歸到整個精神和心理的原點之中。回歸到健康的嬰兒般的身心高度和諧與康健之中。二、一念自反,即得本心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五祖處得到達摩衣缽南下,在大庾嶺被慧明和尚追上,要搶衣缽。但慧明自知無能,求六祖說法,六祖說出來那極其經典、極其著名的一段話:慧能云:「汝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無生一念,吾為汝說法。」明良久。慧能云:「不思惡,不思善,正恁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慧明言下大悟。「正恁么時」----就是「當下」或「現在」這個時間點啊!禪林這類用法簡直太多了。那些「言下大悟」、「頓悟」的大師案例,都是在「當下」、「現在」這一精神狀態中完成的,離開了「當下」、「現在」的這種心意識狀態,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所面對的一切,不論基本粒子還是整個宇宙,不論是心還是物,絕不能離開每個人自己的那個「當下」、「現在」與「我」這一時間點和主人公,這可是一切事物展開、演化的樞機,也是陰陽裂變之前的無極狀態,我們面對的一切,若失去了這個阿基米德「點」,就是失去了全部的依據,別說想撬起天體星球,就是想挪動我們不受地心引力沒有重量的人心,也是枉費心機啊!所以,「當下」、「現在」這一時間點和修行者本人的「自我」、「一念」融為一體,就是六祖的「自性」與道或佛融為一體,就徹悟了、融通了、涵蓋古今了。。。。。。在古代禪道和儒學大師們那裡,時間、空間和宇宙,只不過是心的一個部分現象而已,如宋儒陸九淵的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明儒王守仁的名言:「心外無物」。如佛教世界觀歸根的認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些感受和認識,打破了分段時間現象對道所形成的壁障,使修行者能夠從「當下」、「現在」、「自我」、「一念」入手,從而找到進入和回歸精神的原點,回歸於宇宙大道。千古聖學只從一念靈明識取,只此便是入聖真脈絡。如何理解這個「一念」呢?在佛教類的文章中,「一念」是個很短的時間,是一個瞬間,即梵文「剎那」。「一念」與「三念」、「雜念」或「二心」相對立,並非與一個長時間相對立。「三念」或「雜念」以及「二心」所標誌的是某種心理學狀態,「私慾」在其中誤導著或敗壞著人心的原初萌動或趨向。如果突然看見一個小孩掉入井中,所有人都會產生驚嚇或同情,這便是我們的最初無欲的第一念,但如果我們再轉念,那麼這便有:其一,想到與小孩父母的識與不識、好與不好的關係,其二,在人們中的好的名聲,其三,對小孩凄慘呼救聲的同情、震驚或反感,這時,我們就落入期望與慾望之中,這便是流於欲之「三念」。對於最初那無欲一念,可以說是第一念,這個第一念可以保留、延續,人應當儘可能地停留在第一念的精神狀態中,而不應落入「三念」或「私慾」。一念還與過去和將來相對置,如理學家程顥就說過,定(一念)必然存於動中,也存於靜中,沒有過去和將來,沒有內在與外在之分別。我們對當下的這個一念,不追向過去和不迎向將來。如果我們一整天都不離開這個當下一念,那麼,這就是「定」。因此,「一念」之「真意」意味著,它不會被「私慾」和「三念」所遮蔽和扭轉,它是一個不會被對過去和將來的慾念所分散而全然關注於當下境況與任務的意念。我們禪修者,在禪修的過程中,萬不可從「一念」的隱微處或深邃處脫身出來,即我們切不能出於一念之微。因為,人心本身自有中道與和諧,這個「一念」是寂靜與引動的神秘機制,如果處於這個一念之中,人本身就是整體的而不會是片面的,如果我們修鍊者能在這個「一念」中,做到精神集中和精神深化,我們就能與這個一念中產生的「天機」合一,就能獲得本性本心自性真如之道果。此即「一念自反,即得本心」之機,亦即無上甚深的禪修微妙法門。在這種狀態下,您身上的什麼病就會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金剛不壞之身就不是夢了。禪林里的諸多高僧大德之金剛不壞就是明證嘛。三、非有非空,靈動宇宙但是,「當下」、「即今」、「現在」這個寶貴的時間點,卻被人們不自覺地縮小為對時間和空間進行分割的利器,而形成了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部分,不知道過去和將來都是必須經過「當下」、「即今」和「現在」這一關的。不知道過去和未來中,都有「現在」。不知道過去是現在的「曾在」,未來是「現在」的先在,他們是「現在」的「前身」和「來身」,本質上都是「自身」啊,區別只在於隱與顯的不同罷了。人類的文明不是在每一個人的「現在」中創造出來的嗎?我們研究過去,也必須在「現在」中研究,我們規劃未來,也必須在「現在中」規劃。我們參禪悟道,也必須在「現在」中進行。誰能把自己的這個「現在」推到另外一個地方呢?西方著名的歷史學家克羅齊教授的一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的論斷,就是非常清明的看到了這一點。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正是把握住了現在過去和未來的深刻關係,緊緊地抓住「現在」這個極其重要的時間範疇,終使自己成為世界現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現在」是什麼呢?它是我們心(精神思維心理)中的一個狀態。「現在」是什麼呢?它是空,裡邊什麼也沒有,如果有的話,就會產生阻礙和擁塞的作用,使事物不能在其中得到正常的運行。「現在」是什麼呢?它又是有,並且具足一切。因為萬事萬物都必須在它的懷抱中顯現。我們無時無刻不沉浸在、運動在、激動在、活現在這個亦空亦有、非有非空的精神狀態之中。現在能讀到這裡的有緣朋友,您太有福報了,您命中有貴人相助哦。您能品嘗到其中的妙趣和真諦嗎?所以,人生宇宙的全部奧秘全都凝聚在這個「現在」的時間點上,凝聚在我們「當下」、「即今」的「平常心」之念上,亦即我們「現在」的這「一念」的狀態之中。這就是佛禪、道家的秘密所在,也是我們禪養生的秘密所在,也是我多年修得的而今向各位有緣朋友無私傾心奉送的養生寶物哦,就看各位的悟性和造化了。這可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極難體驗的極其微妙的高級感覺啊,是我們養生修鍊的寶葯,一旦得到了它,您就不會有什麼大恙了哦。這個無上法寶,即使局內的苦修之人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所以,也需要您的刻苦勤修哦。
推薦閱讀:

這8件小事最能贏得女人心:給她擁抱
讓女人心滿意足的四招,讓她義無反顧的愛上你!
看穿人心術,拿來就用
《心相篇》--看透人心的千古奇書
社會是現實的,人心是善變的,願你有眼力把這些都能看透

TAG:養生 | 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