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哲學闡釋

作者:李景源 周丹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28日11版)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以《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的重要演講,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協商一致通過「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成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獨特的中國智慧。從哲學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的「類」哲學

  任何思考,首先是人的思考。人是什麼?馬克思說,「人是類存在物」。人不僅把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作自己的對象,而且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把自身當作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人的類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與自然、社會、自身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所謂「類」關係,就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內在統一的一體性關係。這種一體性不是直接性的統一,而是人自覺建立的、以差別為內容的統一,換言之,它是一種既超越他物也超越自身的「本質的統一性」。類存在的本質是自由的生命活動,真正的個人自由建立在物我一致的基礎上,對象不是「我」的自由的束縛和限制,而是「我」的自由的條件和實現。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人的類生命的綻放,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完成。命運共同體符合人的類本質的內在要求,是人的類本質的必然顯現。

  人類命運共同體,歸根到底關乎人類的未來。人類究竟向何處去?馬克思揭示了人或社會發展的三種形態:最初的人類以「族群」為本位(人的依賴關係形態),中間經過「個體」本位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進而實現以「類」為本位的自由人聯合體(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於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形態)。高清海先生把這一過程稱為「人類正在走向自覺的『類存在』」。現代世界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深刻互動,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共處「地球村」:現代信息通信工具和現代交通運輸工具廣泛使用,信息即時流通和充分共享,時間和空間被高度壓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配置,全球市場已經形成;一切地域、國家、民族都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不同的文化、宗教、藝術交流互鑒。同時,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生態災難、環境污染、局部戰爭、恐怖主義威脅、難民問題、南北對立、糧食匱乏、文明衝突等,不可能憑一己之力去解決,以「個體」為本位的思維方式甚至加劇了這些矛盾和危機。事實上,不論人們願意或不願意,都已經身處「類」的統一體系中,人類的共同命運、共同利益成為每個人必須關注和考慮的切身利益和切身命運問題。從「類主體」出發,堅持命運共同體思維,人類才有光明的前景。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共同利益觀

  馬克思認為,「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範疇,追求利益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動因。在人類的利益體系當中,物質利益是最基本的、首要的利益。只有物質利益得到保障,人們才能去爭取其他利益。為了獲得更多和更好的物質利益,人們發展生產力、改良工具、擴大分工、增強合作、提高勞動效率。物質利益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偉大槓桿。然而,作為一種價值觀念的利益觀,分為截然對立的兩種:個人主義的功利利益觀和集體主義的共同利益觀。功利利益觀從資產階級的自私人性論出發,認為個人利益是人類行為的基礎,要求公共利益服從於個人利益。因為基礎起點、發展階段、先發優勢的不同,所以富人的利益總是優於窮人的利益,發達國家的利益總是優於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這樣的世界只會越來越不平等,兩極分化只會越來越嚴重。共同利益觀堅持主權平等,積極推動各國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規則平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堅持正確義利觀,以共同利益為先,拋棄狹隘的功利主義偏見,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是一體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中國也為全球發展作出了貢獻。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一帶一路」倡議獲得國際社會積極響應和廣泛支持,不僅給沿線各國和地區而且給全世界帶去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福祉。正是基於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各國的利益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具有強大的現實生命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共享發展理念

  和平與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一切矛盾和困難都只能在發展中得到解決。發展為了誰?共同利益的主體是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從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讓世界各國人民共贏共享。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理念指明了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共享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目的,堅持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發展理念的核心是人民主體論,它包括四層內涵:一是全民共享,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不是少數人享有;二是全面共享,全面保障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的成果和權益;三是共建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儘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良好局面;四是漸進共享,共享發展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辯證過程。與之同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核心是世界人民主體論,合作共贏的根本目的是讓全世界人民共享文明發展成果。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和共享發展理念擁有相同的價值旨趣,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創造、發展、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終極目標是全人類解放。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華「和」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命運共同體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生命共同體,也是榮辱與共的國際大家庭。不論文化、種族、膚色、宗教還是社會制度是否相同,世界各國及人民都應該相親相愛,和諧相處,和平發展。《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宇宙的本真狀態是生命秩序的和諧,天道即人道。至誠者方能盡其本性,由仁民愛民而愛萬物滋養萬物,民胞物與,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協和萬邦」語出《尚書·堯典》,原文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繼而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進而把各國團結起來,讓天下萬國的各族人民和睦相處。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關係,從而實現「萬邦和諧」「萬國咸寧」。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不同的歷史和國情,不同的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世界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人心和善是中國人的基本行為準則。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道德觀念已經融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核。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風雨而從未中斷,並且保持旺盛活力,關鍵是因為「和」的智慧和力量。「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用「和」文化去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努力建設一個「和平、和合、和諧」的大同世界。

  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當今時代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正在形成,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來源於中國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展開了一幅生動、繁榮的畫卷,為人類未來發展指明了新方向。

  (作者:李景源周丹,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推薦閱讀:

人類歷史最偉大的人物——亞里士多德
揭示人類曾經多次被毀滅
人類是誰製造的AI產品?
書是人類的朋友
人類為什麼要接吻

TAG:人類 | 哲學 | 思想 | 命運 | 人類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