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剛:司馬承禎的服氣論

司馬承禎的服氣論.百度學術宗教學研究 李剛 司馬承禎(646—735年) ,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人(今河南溫縣) ,茅山宗封為十二代宗師。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觀頌並序》稱其為「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後裔」。祖晟,侍隋為親侍大都督;父仁最,唐朝散大夫、襄滑二州長史,「名賢 之家,奕代清德」。少好學,出身官宦之家,薄於為吏,年二十一,遂為道士,師事潘師正,居嵩山,傳其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師正特賞異之,謂之曰:「我自陶隱居傳正一之法,至汝四葉矣。」此後,承禎浪遊名山,止於天台不出,構層軒於壇上,目為「眾妙台」,自號白雲子。武則天聞其名,召至都,降手詔以讚美之。及將還,敕李嶠餞於洛橋之東。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為仙宗十友。「睿宗雅尚道教,稍加尊異,承禎方赴召。睿宗嘗問陰陽術數之事,承禎對曰:『《經》云: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且心目一覽,知每損之尚未能已,豈復攻乎異端而增智慮哉 ! "睿宗曰:『理身無為,則清高矣;理國無為,如之何 ? "對曰:『國猶身也,《老子》曰:游心於澹,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理。《易》曰:聖人者,與開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為而成。無為之旨,理國之要也。"睿宗深加賞異。無何,苦辭歸,乃賜寶琴、花帔以遣之。工部侍郎李適之賦詩以贈焉。當時文士,無不屬和。散騎常侍徐彥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為制序,名曰《白雲記》,見傳於代。」 時盧藏用早隱於終南山,後登朝居要官,見承禎將還天台,藏用指終南山對他說:「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天台? 」承禎答覆說:「以仆觀之,乃仕宦之捷徑爾 ! 」藏用有慚色。 「開元九年(721年) ,玄宗又遣使迎入京,親受法籙,前後賞賜甚厚。十年(722年),駕還西都,承禎又請還天台山,玄宗賦詩以遣之。十五年(727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禎於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室以居焉。承禎因上言:『今五嶽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嶽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山川風雨,陰陽氣序,是所理焉。冠冕章服,佐從神仙,皆有名數。請別立齋祠之所』。玄宗從其言,因敕五嶽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禎推按道經,創意為之。承禎頗善篆隸書,玄宗令以三體寫《老子經》,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為真本以奏上之。以承禎王屋所居為陽台觀,上自題額,遣使送之。賜絹三百匹,以充藥餌之用。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絛至其所居修金籙齋,復加以賜齎。」 「至二十三年(735年) 告化,時八十九。制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曰貞一先生。又御制碑文。」司馬承禎的主要著作有《坐忘論》一卷,《天隱子》八篇,《修真秘旨》十二篇,《修身養氣訣》一卷,《服氣精義論》一卷,《修真精義雜論》一卷,《修真秘旨事目歷》一卷,《上清天地宮府圖經》二卷,《上清含象劍鑒圖》一卷,《靈寶五嶽名山朝儀經》一卷,《登真系》,《采服松葉等法》一卷,《茅山貞白先生碑陰記》,《素琴傳》一卷,《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圖贊》一卷,《太上升玄經注》,《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一卷。最能代表其服氣思想的是《服氣精義論》,本文即據此加以分析研究。《服氣精義論》記錄了「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氣符」、「服六戊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養五藏五行氣法」、「服氣療病」等功法,探討了服氣養生與治病等有關人類自身生命的問題。他認為:「夫氣者,道之幾微也。幾而動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這是從宇宙化生的角度講氣的功用。從氣對於人的作用看:「夫氣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胎既證矣,而元精已散,形既動矣,而本質漸弊,是故須納氣以凝精,保氣以鍊形。精滿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實,可以固存耳。觀乎萬物,未有有氣而無形者,未有有形而無氣者,攝生之子,可不專氣而致柔乎? 」氣能使人的生命固存,這是所以要服氣的根本原因。他強調說:「隱景入虛無之心,至妙得登仙之法,所學多途,至妙之至,其歸一揆。或消飛丹液藥效升騰,或齋戒存修功成羽化。然金石之葯候資費而難求,習學之功彌歲年而易遠。若乃為之速效,專之克成,與虛無合其道,與神靈合其德者,其唯氣乎! 黃帝曰:食谷 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不食者不死。真人曰:夫可久於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久游者,納氣也。氣全則生存,然後能養志,養志則合真,然後能久登生氣之域,可不勤之哉!」在眾多的求仙之途中,他認為煉外丹費用昂貴,費時費力,而服氣則簡易便捷,可獲「速效」登神仙之域,因此應勤於鍊氣。退一步說,服氣也可祛疾延年:「吸引晨霞,餐漱風露,養精源於五臟,導榮衛於百關,既祛疾以安形,復延和而享壽。閉視聽以胎息,返衰朽以童顏。」既然服氣在修仙中有如此巨大的功用,故他勸人們專氣致柔,並列舉了以下服氣功法。1 、服真五牙法 ?此法,每以清旦密咒曰:(經文不言,面當宜各向其方,平坐握固,閉目即叩齒三通而祝中央向四維。) ?東方青牙,服食青牙,飲以朝華。祝畢,舌料上齒表,舐唇漱口,滿而咽之三。 ?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飲以丹池。祝畢,舌料下齒 表,舐唇漱口,滿而咽之三。 ?中央戊巳,昂昂太山,服食精氣,飲以醴泉。祝畢,舌料上玄,應取玉水舐唇漱口,滿而咽之三。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飲以靈液。祝畢,舌料上齒內,舐唇漱口,滿而咽之三。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飴。祝畢,舌料下齒內,舐唇漱口,滿而咽之三。都漱畢,以鼻內氣極而徐徐放之,令五過以上,真道畢。 (意調諸方,亦宜納氣,各依其數,即東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司馬承禎指出:這是《靈寶五符經》中法,《上清經》中另有四極雲牙之法,秘不可輕言。他講解說:「凡服氣皆先行五牙,以通五臟,然後依常法乃佳」,「凡服五牙之氣者,皆宜思入其臟, 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體,亦可以攻療疾病」。為什麼呢? 因為「形之所全者,本於臟肺也,神之所安者,質於精氣也。雖稟形於五神,已具其象,而體衰氣耗,乃至凋敗,故須納雲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靈,榮衛保其純和,容貌駐其朽謝。2、太清行氣符 ?這一方法的主要內容有:凡欲服氣者,皆宜先治療身疾,使臟腑宣通,肢體安和,縱無舊疾,亦須服藥去疾。然後清齋百日,敦潔操志,其間所食,漸去酸鹼,減絕滋味,以服茯苓、蒸曝、胡麻等葯。預斷谷為佳。服氣之始,亦不得頓絕其葯食,宜日日減葯,漸漸加氣,氣液流通,體藏安穩,才可絕諸葯食,仍須兼膏餌消潤之葯助之。勿食滓滯冷 滑之物,久久自覺腸胃虛全,無復飲渴。 ?宜於春秋二時月初三日後八日前,先服太清行氣符。於靜室東向,得早朝景為佳。於東壁開一窗,令日光正對卧面。子時之後,先解發梳頭數百下,便散發於後,東向正坐,澄心定思,叩齒導引。安坐定息,乃西首而卧,床須厚暖,溫度以自得稍暖為佳,腰腳以下左右宜暖。枕宜低下,與背高下平,使頭頸順身平。解身中衣帶令松展,兩手離身三寸,仍握固,兩腳相去五六寸。徐吐氣息令調,然後存想東方初曜之氣共日光合丹於流暉,引此景至於面前,以鼻微引吸而咽之,咽三次乃入肺中,小開唇,徐徐吐氣。入氣有緩急,宜任性調息,不得頓引。又引咽三次,若氣息長加至五六咽,得七尤佳,以覺肺間大滿為度。然後閉氣,存肺中之氣,隨兩肩入臂至手握中,下入於骨至兩腎中,隨髀至兩腳心中,覺皮肉間如蟲行為度。訖,任微喘息少時,待喘息調,依法引導 送之,覺手足潤溫和調暢為度。此後直接將氣引入大腸小腸中,鳴轉通流臍下為度,以腸中飽滿乃止。閉氣鼓腹九度,鼓中仍存其氣,散入諸體,閉之欲極,徐徐吐之,慎勿長。完後,以手摩面,將胸心而下數十度,並摩腹繞臍十數度,展腳趾向上,反偃數度,放手縱體,忘心遺形。良久,待氣息關節調平乃起。 ?為什麼這一服氣法強調氣停於肺之上,入於胃至於腎呢? 他解釋說:肺藏氣,諸氣屬於肺,通於肺,肺為諸藏之長,呼吸之津源,為傳送的器官,故令氣停於肺而後流行。胃是五臟六腑之海,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於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養五氣,因此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胃。腎為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左為正腎,右為命門,故令氣至於腎以益其精液。說明了肺、胃、腎在服氣中的地位與作用。 ?3、服六戊氣法氣旦先從甲子旬起向辰地,舌料上下齒,取津液周旋三至而一咽止。次向寅,次向子,次向戌,次向申,次向午。又:法起甲子日,匝一旬,恆向戊辰咽氣,甲戌則向戊寅,余旬依為之。六戊法是一家之義,以戊氣入於脾為倉廩之本。 ??4、服三五七九氣法 ?徐徐以鼻微引氣,納之三,以口吐死氣,久久便三氣。次後引五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五氣。次引七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七氣。次引九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九氣。因三五七九而並引之鼻,二十四氣納之,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二十四氣。咽逆報之法,因從九數下 到三,復順引之咽,可九九八十一咽氣而一吐之,以為節。此法以入氣多吐氣少為妙。5、養五臟五行氣法春以六丙之日時加巳食氣百二十,至於心,令心勝肺,無令肺傷肝,此養肝氣。夏六戊之日時加未食氣百二十,以助脾,令脾勝腎,則腎不傷於心。季夏以六庚之日時加申食氣百二十,以助肺,令肺勝肝,則肝不傷於脾。秋以六壬之日時加亥食氣百二十,以助腎,令腎勝心,則心不傷於肺。冬以六甲之日時加寅食氣百二十,以助肝,令肝勝脾,則脾不傷於腎。此法是五行食氣之要。??以上為靜功,在保持身體姿勢不動的情況下控制呼吸,吐故納新,以意念控制氣在體內的周行 。另外,司馬承禎也贊成動功,他在「導引論第三」中指出:「夫肢體關節,本資於動用,經脈榮衛,實理於宣通。今既閑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致和暢。戶樞不蠹,其義信然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其性命也,脈經者,所以行血氣也。故榮氣者,所以通津血、強筋骨、利關竅也,衛氣者,所以溫肌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也。又浮氣之循於 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如環之無端也。」主張以導引致榮氣、衛氣的和暢宣通,使氣在體內「升降有效」。他介紹了一種「有宗旨」的導引法:凡導引,當以丑後卯前,天氣清和日為之。先解發散梳四際上達頭頂三百六十五次,散發於後或寬作髻。燒香,面向東平坐握固,閉目思神,叩齒三百六十下,乃縱體平氣,依次為之。先閉氣以兩手五指交叉反掌,向前極引臂,拒托之良久,即舉手反掌向上極臂,即低左手,力舉右肘,令左肘臂按著後項,左手向下力牽之,仍亞向左,開右腋努肋為之,低右舉左亦如之。即低手勾項,舉兩肘偃胸,仰頭向後,令頭與手前後競力為之,即低手勾項,擺肘綟身,向左向右。即放手兩膝上,微吐氣通息。又從頭為之三遍。這一功法講究五體平和,依常數為之,如一處有所偏,疾病即發於其處,宜加數用力行之。可見在服氣上他是主張靜功與動功結合著練,不可偏廢。 ?在服氣的同時,他又主張服藥。為什麼應這樣呢? 他認為:「夫五臟通榮衛之氣,六腑資水谷之味。今既服氣,則藏氣之有餘,又既絕谷,則腑味之不足。《素問》曰:『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故須諸葯以代於谷,使氣味兼致,臟腑而全也。」具體應該服何種藥物呢? 他說:「今以草木之藥性,味於臟腑,所宜為安臟丸,理氣膏。其先無病疹、臟腑平和者可常服此丸膏,並茯苓、巨勝等丹服之葯。若臟有疾者,則以所宜者增損之服。如先有痼疾及別得余患者當別醫攻療,則非此之所愈也。」他且開出這些藥方,以供練功者服用。?服氣服藥,不僅能養生,而且某些疾病也可借服氣而消除。他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道教的服氣療病論。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的「服氣療病篇」曾講到行氣滿而足實,可使「眾邪自出」,並指出氣功治病之法:「常閉氣納息,從平旦至日中,乃脆坐拭目,摩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十,乃起行言笑。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必存其頭面九竅五臟四肢至於發端,皆令所在覺其氣運行體中,起於鼻口,下達十指末,則澄和真神,不須針葯灸刺。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 。」司馬承禎繼承並發展了這些思想與方法,使道教的氣功治病法進一步完善。 ?他在《服氣療病論第八》中指出:「夫報之為功也,廣矣妙矣。故天氣下降,則寒暑有四時之變,地氣上騰,則風雲有八方之異,兼二儀而為一體者,總形氣於其人。是能存之為家,則神靈儼然,用之于禁,則功效著矣。況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 ? 習服閑居則易為存,使諸有疾痛,皆可按而療之。」說明了「氣」在治病中的功效。那麼究竟應如何以氣療病呢? 他講述說:凡欲療疾者,可於日出後,天氣和靜之時,面向日,在室中也向日存為之。平坐瞑目,握固叩齒九通,存日赤暉紫芒,乃長引吸而咽之,存入所患之臟腑。若非臟肺之疾病,而是肢體筋骨病變,亦宜先存入所主之臟。閉極又引,凡九咽,覺其臟中有氣,乃存其氣攻於所苦之處,閉極微微吐氣,其息稍定更咽而攻之,覺患處溫暖汗出為佳。若在四肢,應運用導引法,先導引其患處,以後攻之。縱是體上,亦宜按念,令其氣通。若在頭中,當散發梳頭皮數百下,左右搖頭數十次,乃吸氣,訖,以兩手指於頸項上急攀之,以頭向上力拒之,仍存氣向上入腦,於頂發諸孔衝散出去。訖,放手 通氣,更為之,以覺頭頸汗出,痛處寬暢為好。如果病在臟腑中,仰卧吸引,存入其處,得五六咽則一度閉息攻之,皆以意消息其病或久有的痼疾,並有症塊堅積者,則非氣所能愈,但終亦覺積寬平。在用氣攻病的同時,兼葯同療亦無所妨。這是種存氣治病的 方法,同時兼之以葯療。 ?當時在道教中以氣功治病的功法也是較為普遍的,成為煉養家們關注的課題。如《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就多處講到氣功療病法。其中說:「忽有修養乖宜,偶生疾患,宜速於密室 依服氣法布手足,訖則調氣咽之。念所苦之處閉氣,以意想注,以意攻之,氣極則吐之,訖復咽氣,相繼依前攻之氣,急則止氣,調復攻之,或二十至五十,攻覺所苦處汗出通潤即止。如未損,即每日夜半或五更晝日頻作,以意攻之,病在頭面手足,但有疾之處則攻之,無不愈者。是知心之所使氣,甚於使手,有如神助,功力難比也。」這是種引氣攻病的功法,強調以意念攻病。又說:「六氣者:噓、呵、口四、吹、呼、嘻是也。氣各屬一臟,餘一氣屬三焦。口四屬肺,肺主鼻,有寒熱不和及勞極,依口四吐納,兼理皮膚 瘡疥,有此疾則依狀理之立之愈也。呵屬心,心主舌,口乾舌澀,氣不通及語邪氣,呵以去之,大熱大開口,小熱小開口,呵若須作意,是宜理之。呼屬脾,脾主中宮,如微熱不和,腹胃脹滿,氣悶不泄,以呼字氣理之。吹屬腎,腎主耳,腰肚冷,陽道衰,以吹字氣理之。嘻屬三焦,三焦不和,嘻以治之。 氣雖各有所治,但五臟三焦,冷熱勞極,風邪不調,都屬於心。心 主呵,呵,所治諸疾皆愈,不必六氣也。噓屬肝,肝主目,赤腫昏眩等皆以噓治之。」這是六氣訣治病法,其中強調「呵氣」療效最佳。另外,作者還談到氣功師發放外氣為人治病的問題。他說:「凡欲布氣與人治病,先須依前人五臟所患之處,取方面之氣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方,息心靜慮,此與氣。布氣訖,便令咽氣,鬼賊自逃,邪氣永絕。」這是布氣訣治病法,可見當時道教中人有發放外氣為人治病者。這些都表明,氣功治病的問題在道教氣功中雖不如氣功養生論述得那樣精密系統,但已引起那個時代道教煉養家們的高度重視,並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這都是值得我們發掘、推陳出新的寶貴遺產。 ?在《服氣精義論》中,司馬承禎還提出了有關服氣的種種「慎忌」。首先,他指出應惜氣 :「夫氣之為理也,納而難固,吐而易竭。難固須保而使全,易竭須惜而勿泄。真人曰:學道常如憶朝餐,未有不得之者,惜氣常如惜面,未有不全之也。又曰:若使惜氣,常如一身之先急,吾少見於枯悴矣。其於接言笑,務宜省約,運動呼叫,特須調緩,觸類愛慎,方免所損矣。」氣是易竭難固的,懂得這個道理就應愛惜氣,慎而勿泄,這就不會 有 所損失。其次,他認為:「夫人之為性也,與天地合體,陰陽混氣。皮膚骨體,臟腑榮衛, 呼吸進退,寒暑變異,莫不均乎二儀,應乎五行也。是知天地否泰,陰陽亂焉,臟腑不調,經脈之候病焉。因外所中者,百病起於風也;因內所致者,百病生於氣也。故曰:恬淡虛寂 ,真氣居之,精神內守,病從何來? 信哉是言。故須知形神之性而全之,辨內外之疾畏而慎之。」,這是說保養真氣,內守精神,則可防病,因為由內而引發的病「生於氣」。再次,他指出因天時而調血氣的道理:「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揚,天寒日陰,則人血凝而衛氣沉。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互而不能流,溫則喜而去之。蒼天之氣,清靜則志 意治,從之則陽氣固,賊邪不能容,此因時之孕也。月始生則人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 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者也。」最後他強調人的情緒和飲食對鍊氣的影響。他說:「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人有五氣,喜怒憂悲恐也。怒則氣上,喜極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即氣聚,熱則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喜怒不節,寒暑過度,氣乃不固。五味所入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鹼,入腎陰之。生本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則肝氣以津,肺氣乃絕 ;味過於鹼,則骨氣勞短,肌氣折;味過於苦,則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衛;味過於甘, 則脾氣濡,骨氣乃厚;味過於辛,則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 以流,湊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天有命。……此論飲食之五味,而藥性亦 有五味,服餌丸散,特宜慎之。服氣之人不宜食辛味,何者 ? 辛走氣,氣病,無食辛也。」可見調節精神情緒,注意飲食,這在服氣中是應遵守的原則。從司馬承禎《坐忘論》、《天隱子》看,其中也特彆強調了修鍊中心理因素的功用,可以說他的服氣理論其「精義」之處就在於心理的調整操作,通過自我意念的調節與控制,達到祛病延年、長生成仙的目的。這是其服氣論的特色,這一特色對宋元內丹家和宋明理學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提要:本文以司馬承禎的《服氣精義論》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服氣」思想。 ?李剛,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所長。
推薦閱讀:

李天一打人案,是我爸是「李剛」的高級版?
關於非法證據排除典型案例:李剛、李飛販賣毒品案

TAG:李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