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吃菩薩飯的人

世界上無論人物或動物都需要靠進食來維持生命,進食又叫做吃飯,吃飯一詞也是國人一生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人們見面相互打招呼:吃飯了嗎?甚至有人在公共廁所遇見熟人也問:吃了飯沒有?據說外國人學漢語首先學講三句話:你好,謝謝,吃了嗎。

古語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可見吃飯確實是普天下的頭等大事。然而,飯又分為好多種吃法,如:生活安逸、收入穩定的機關幹部吃「公家飯」。恃強凌弱、以不正當手段收取保護費的角色吃「霸王飯」。行俠仗義、抱打不平的江湖豪傑吃「刀槍飯」。幫人擺平糾紛、理順關係的人吃「了難飯」。走街竄巷、遊手好閒的人吃「土松飯」。身不由己、受人差遣的人吃「慪氣飯」。低三下四、死皮賴臉的人吃「白眼飯」。趨炎附勢、巧言令色的人吃「口水飯」。走卒販夫、沿街叫賣的人吃「辛苦飯」。風燭殘年、喪失勞力由兒女們贍養的老人吃「輪供飯」。違法犯罪、鋃鐺入獄的囚犯吃「缽子飯」。

除了上述種種營生,世間上還有一種人吃的是「菩薩飯」。一提起菩薩,人們自然會想起寺廟裡的和尚道士,僧道門中過著晨鐘暮鼓、青燈黃卷的清苦生活,心香一瓣、以身侍佛不僅是他們的追求的精神信仰也是他們畢生從事的宗教職業,因此他們吃的是菩薩飯。然而社會上還有幾種既不出家也不學佛,卻又依靠菩薩維持生活的人,他若遵紀守法就是「吃菩薩飯」的人,若搞歪門邪道則成了「吃菩薩」的人。

譚愛華是毛紡廠的退休女工,她剛滿五十歲那年丈夫患肺癌去世,大兒子因打架鬥毆致人傷殘在勞改農場服刑,二女兒遠嫁外地,三兒子在化工廠上班。自從兒子判刑丈夫去世以後,家裡顯得空空蕩蕩好孤寂,譚愛華便經常去福壽寺吃齋念佛,她拜菩薩既是為家人祈福,同時也是尋求精神寄託。時間長了漸漸也認得不少學佛的老居士,在大家的影響下,譚大姐在壽福寺住持清凈老和尚座下受了皈依,正式成了一名佛教居士。譚大姐的三兒子成家後就搬出去住,一者因三代同堂家裡房子太擁擠,二者是因為兒媳婦不願意跟婆婆一起生活,那兒媳婦很會盤算過日子,兩口子搬出去住,但孫子仍然放在婆婆家吃住,每天由婆婆接送上學放學不用花錢請保姆,每個星期的周末,兒子媳婦兩口子來接小孩順便在娘屋裡吃餐飯。譚大姐每個月的退休工資只有幾百塊錢,正在監獄服刑的大兒子總是催家裡寄些錢去,三兒子一家又時常來揩點油,譚大姐的經濟負擔比較重,她是個勤勞節儉的人,退休後在家閑著也不習慣,她家住的是麻石街上那種磚木結構的老房子,於是便把前面臨街的那間房子騰出來開一間香燭鋪子。

香燭鋪子的顧客大多是街道上的老鄰居和單位上的老同事,其中也有部分是在廟裡結識的老太婆,譚大姐鋪子里的香燭質量好價錢也公道,加上她還是文革前的高中畢業生,畢竟有一點文化水平,那些不識字的老太婆請她用毛筆書寫錢紙香包和祈禱文疏。老太婆信佛都很虔誠,每年記得正月里開財神門、年底歸還錢庫、清明節上墳掃墓、七月半燒包祭祖、臘月供灶神燃鍋燈,除此以外還有什麼龍王菩薩、藥王菩薩、雷公菩薩、土地公公、王母娘娘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菩薩的生辰壽誕,總之一年之中活動名目繁多。譚大姐生意做得活泛,顧客有事需要她幫忙,她總是很樂意去做,所以店裡的錢紙、香燭、金銀錠子、黃裱錢紙銷售得很快。因為長期與菩薩打交道,她還跟鄉里的小廟師傅學會了畫符念咒、請神驅病、求籤問卦等職業技能,短短几年功夫竟然在吃齋念佛的老太婆圈子裡混出名聲,譚大姐趁勢而上拓展業務,又僱傭兩個幫手在福壽寺門口開起連鎖店。譚大姐的店鋪面積不大,生意也不顯得張揚,所以連營業執照也不必辦理,工商、稅務、城管、衛生等執法部門也不敢打攪菩薩的生意,因此香燭鋪子的生意興隆、收入可觀。

譚大姐發了財,她全身心投入到事業當中,再也沒有空閑時間做家務,便請了個保姆專門做飯菜接送孫子,兒媳婦對婆婆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成天跟著她屁股後面喊娘,嘴巴甜得象塗了蜜糖一樣。譚大姐心裡還有一個想法,等大兒子將來刑滿釋放後讓他接手當老闆,把生意做大做強,把香燭鋪子發展成為「宗教文化旅遊工藝品公司」,老太婆們好生佩服譚大姐的水平和能力,都喊她做「譚仙姑」或「譚菩薩」。

家住老城區福壽街的胡建國在市五金交電公司擔任倉庫保管員,他妻子患有「歇斯底里症」長年在精神病醫院療養,因單位改制需要招收新員工,領導鼓勵老胡提前內退。老胡的兩個女兒都已結婚成家,女兒女婿單位效益不好雙雙下崗,老胡退休後也皈依佛教做了居士,既然是居士就要經常參加宗教活動並為寺廟做義工,老胡平時也常去福壽寺做義工,幫寺廟寫對聯貼告示,寫功德簿收功德款。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他發現學佛的人群以老年女性居多,雖說老太婆信仰虔誠,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文化,她們中間有的人小學沒畢業,有的人僅僅只掃過盲,有的人則是地道的家庭婦女沒參加過工作不識字,因此老胡在她們這個群體當中可以說得上是知識分子。許多老太婆居士希望一生中能夠朝拜佛教四大名山,但是她們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有些人甚至連自己家的居民小區和門牌號碼也不清楚,更記不得自己屋裡和兒女的電話號碼。眾人一合計,決定請老胡為頭目組織大家朝拜五台、九華、峨眉、普陀四大名山。他們有時候還結伴到全國各地其他寺院參拜,每次組團少則二三十位、多則四五十人,出發前眾人將錢湊齊交給老胡由他總管一切事務,老胡便忙前跑後、四處聯絡,張羅眾人吃飯、住宿、車船、門票等事宜,老太婆們跟著他轉游覺得省心省力而且有安全感,返程後每人湊點錢送個紅包給他表示感謝,一趟活動往返下來,除了免去自己的車船食宿費以外老胡還能得到一千多元茶水錢。

因為手裡掌握了一批豐富的資源,各寺院負責人都非常器重老胡這樣的居士骨幹,有些寺院甚至專門為他騰出一間房子作為老胡的工作室,原本在單位上不受重用的老胡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他深深感到肩膀上的擔子很重,充分利用這個廣闊的平台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由於經常帶團朝拜名山古剎,各地寺院的方丈住持也認得不少,很多人恭敬地稱他為胡老師,老太婆們贈其外號「居士方丈」。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國民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八十,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具有多神信仰的五千年封建文明的國家。因此,我國的民間信仰的菩薩多不勝數,而民間信仰菩薩又多以秋收以後的農閑時期作為生辰壽誕日。因為秋天農作物獲得豐收,人們手頭有了錢後便祈求來年的收成,所以民間信仰寺廟每年農曆八月間最繁忙,香火最旺盛。某地有首民謠:大廟旁邊好弄錢,不做工來不種田,一年四季睡懶覺,搞個八月吃三年。由此可見一座名山或一座名寺可以養活成千上萬吃菩薩飯的人。

農村裡專門有人組織「朝聖進香團」,進香團的首領叫做「香頭」或「香主」,香頭一般由村幹部或宗族祠堂負責人擔任,屬於組織活動能力比較強的頭面人物。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年年都要舉辦朝聖進香活動,每年到了香期,香頭就差遣骨幹分子前往各家各戶收份子錢,用於統一製作行頭和置辦物品。進香團出發那天,鼓樂喧天,聲勢浩蕩,幾百上千人排成長隊逶迤數里,領頭的骨幹隊員高舉旗幟,緊跟後面的男女老少神情莊重,所有人身著皂青色衣褲胸前佩戴紅色或黃色的兜肚,邁著整齊的步伐唱著嘹亮的《朝聖進香歌》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緩緩行進在朝香路上,走在前面的香頭扯開喉嚨唱一句,跟在後面的人群齊聲和一句,場面十分的壯觀。香頭們手拿喇叭不時地前後穿行照顧隊伍,香頭手臂上的袖章上赫然印製:朝聖進香團一大隊三中隊長。

江湖上有句俗話:天下名山僧佔盡,名山腳下無善人。此言雖說未免有些偏激,但名山腳下人賺錢的手段確實很不一般。比如有一類家住寺廟附近的人,職業名稱「帶香的」,每天蹲守在寺廟山門外面曬太陽,沒事就跟賣門票的一起嗑瓜子扯閑談,看見有遊客走過來便急忙迎上前去,和顏悅色地招呼遊客購門票,隨後又是幫忙提行李,又是扶老人家上台階,大家都以為他是寺廟工作人員,感動得豎起大姆指直誇寺廟服務態度好。接下來他又熱忱地帶客人到寺院各處殿堂參觀,告訴大家要往功德箱里放些錢,功德隨喜不拘多少,三塊五塊都行,關健是心誠則靈,客人聽了猶如六月伏天吃冰西瓜——心裏面說不出有多麼舒坦。寺廟各個殿堂內都供奉了菩薩像,每尊菩薩面前一一燒香叩拜、抽籤問卦,若向菩薩詢問事情,首先燒香叩拜然後跪在蒲團上靜靜默神祈禱,悄聲稟報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然後連續問三次卦,卦的背面朝上為陰卦,卦的裡面朝上為陽卦,兩卦一正一反為巽卦,倘若連續打出三次巽卦則說明菩薩已經受理此事,所求之事肯定能夠成功。寺廟各處殿堂的菩薩拜完結束後,帶香的人便與客人算經濟賬,剛才燒香燭包幾十個,求籤問卦幾十次,每次五塊或十塊錢,總共大概要付給他幾百千把塊錢。這類人世代居住本地,平日與寺中諸人關係處得也好,寺廟僧人也不敢驅逐他。遊客此時方知這位活雷鋒是有償服務,不免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心裏面有些不快意,但對方畢竟忙前跑後、滿頭大汗費了不少累,客人們外出旅遊原本就是花錢圖個舒適享受,雖然覺得價格有點貴但也不好意思為了幾個小錢與人家發生爭吵。

風景名勝地一般都有著名的寺廟和道觀,山因寺出名,寺因山顯靈。俗話說靠水吃水、靠山吃山,那名山腳下的當地老百姓大多經營與寺廟有關聯的生意,有開紀念品店的,有開香燭鋪的,有開餐館茶室的,有開旅社的,有開計程車的,有攝影照相的,還有牽馬抬轎賣雨傘草鞋的,雖說生意人是無商不奸,但他們畢竟還是花了本錢憑藉勞動力吃飯,這錢賺得也還是心安理得。最無聊最可恥的莫過於那一本萬利的買賣,即由旅行社導遊帶客人進寺廟燒香,好多人有所不知,很多風景名勝地的寺廟一般都是由當地旅遊局或鄉鎮把持,搞所謂公司化管理經營,他們先成立一家旅遊文化公司,專門培訓一批聰明漂亮、口齒伶俐的接待人員,再在社會上招聘一些假和尚假道士,那些假和尚道士既不懂得背誦經文又不曉得做法事,只專門坐在殿堂里負責抽籤打卦賣香燭。假和尚可以拿月薪亦可以投資承包一座殿堂,有位風景管理處的負責人就把他哥哥和舅子從農村裡找來管理風景區寺廟的香火,農閑的時候就到廟裡來上班,農忙的時候則回鄉里去插田扮禾。

天底下最會講奉承話的人就是導遊,那真的是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導遊收入的最大部分來自帶團購物後從商家那邊拿的回扣,幾乎所有的導遊都不喜歡老年團和日本團,老年團沒有購買力,日本團雖然有錢但日本人非常小氣摳門。導遊除了介紹景點風光以外最終目的就是蠱惑誘導客人到商店裡買東西,他們胡吹亂侃的套路的確很不簡單。比如講,導遊遇到湖南團就直誇廣東人如何有錢,說廣東人買東西從來不問價錢拿起就付款;遇到廣東團就說上海人比你們還大方;遇到上海團則說北京人比你們更有錢;遇到北京團又說中國最有錢的是香港人。導遊一席話嚴重傷害了湖南團中大款的自尊心,那湖南騾子的犟脾氣一上來九頭牛也拉不回,大款憤然地說:自古無湘不成軍,老子們頭可斷、血可流、派頭不可丟。言畢,掏出錢包甩出一大疊鈔票買一大堆廢物回家。好些風景名勝區的計程車司機也是旅遊公司的兼職業務員,他(她)們會向遊客熱情介紹我們本地有座寺廟的菩薩特別靈驗,那真的是有求必應,若不去見識一下太可惜啦!客人一般會問拜菩薩要花費多少錢,導遊告訴客人放心拜菩薩不要錢,菩薩顯靈的關健要看你誠不誠心。她們還會耐心細緻地指導客人,若年輕夫妻就求婚姻美滿,公司老總就求富貴發財,公務員求升遷官職,青年學生求工作順利,老年人求長壽健康,只要你真心實意虔誠許願,要求什麼菩薩就會給什麼。眾人便歡喜雀躍、興緻勃勃地跟著導遊往寺廟裡去。

那座寺廟的確不收門票,給人的第一印象相當好,眾人舉目張望,但見寺中青煙燎繞、香火旺盛,香爐中插滿了碗口粗的大香燭,屋檐下鍋蓋大的盤香懸掛得整整齊齊。當眾人前腳剛剛跨入山門時,身著旗袍的接待員排列左右鞠躬迎接貴賓,並為每位客人披掛一條大紅色或金黃色綢緞帶子,引領眾人在菩薩面前叩三個頭許三個心愿,然後雙手捧上紅色燙金的簽名簿請尊貴的客人留下芳名,眾人在簿子上寫了名字,接待員繼續介紹,凡是在貴賓冊上留下姓名的人就是我們寺廟的終身貴賓,我們的方丈大師每天在密室中叩拜三千次為貴賓祈福,您只需要給菩薩上三柱香送份禮報個信,這也是人之常情吧!您剛剛在菩薩面前許了願簽了名,如果不上香將來菩薩怪罪下來恐怕對家人不利。眾人聞言哪敢怠慢,爭先恐後取來香燭在菩薩面前燃燒,那些香燭分為大中小號三種規格,分別寫有富貴吉祥、萬事如意、四季平安、恭喜發財等祝福語,眾人懷著感恩的心情給菩薩上香默默許下美好的心愿。

待客人燒完香後,接待員便帶領大家到財務部交錢,工作人員拱手道喜:恭喜貴人燒高香,從香煙的走勢和風向上來看,保准您一輩子三星高照、四季發財、五子登科、六六大順。客人一聽奉承話頓時歡喜得眼睛笑眯成一條縫了,連忙豪爽的掏出錢包付款:給你一百塊錢不用找零。工作人員笑著說:貴客您弄錯了,請您仔細看看價格表,小號香燭880元,中號香燭1380元,大號香燭1980元。客人彷彿晴天霹靂、五雷轟頂,瞠目結舌大半天才結結巴巴地問:一套香燭賣出一千多塊錢,你們沒有搞錯吧?其他工作人員聞訊跑出來團團圍著客人七嘴八舌:這位老總哎,你自己在菩薩面前許的願,求菩薩保佑你一生一世呢,難道你的前程還不值千把塊錢么?客人很尷尬但仍然抱著僥倖:能否打點折給個優惠價?工作人員一臉不屑:看你穿得蠻漂亮,一身的名牌,表面上象個有身份的人,怎麼這樣吝嗇,好意思跟菩薩討價還價,香都燒完了難道還打算退貨?客人萬般無奈只得照價付款,然後十分狼狽地抱頭鼠竄、落荒而逃。

有一對外出旅行的新婚夫婦被計程車司機帶到那廟裡,由接待員陪同四處叩拜,又是在菩薩面前許願,又是在貴賓冊上簽名,接待員奉承夫妻倆明年會得貴子,夫妻倆興高采烈的在菩薩面前燒了一套VIP頂級高香,結賬時工作人員告訴他們應付8888元錢,新娘子一聽嚇得身子發抖躲到男人背後直打哆嗦:我們身上沒有那麼多現金呢。工作人員笑了:沒有關係,可以刷卡。新郎官畢竟是個男子漢要顧全面子,他臉色青紫緊咬牙關說:給菩薩燒香再貴也值得,我刷卡。新娘子一臉刷白的一下子被嚇得昏死過去。

前年,省城裡某單位二十幾個人組成旅遊團外出度假,他們被導遊帶進那座寺廟,集體被宰18000元錢,司機和導遊得回扣百分之十1800元。寺廟裡那些開過光的護生符、長壽符、平安符、生肖符平均每個不低於380元,團隊中的女士們每人買回去好幾個,其實這些紀念品在浙江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上幾角錢到幾塊錢一個隨便買。旅遊團中有一位原籍廣東的陳先生,他家就住在省城的河邊頭,他曉得河邊頭的雜貨店專門批發錢紙香燭,大號香燭批發價50元一套,中號香燭批發價30元一套,小號香燭批發價15元一套。廣東人普遍信佛,家家戶戶有拜菩薩的風俗習慣,即使到了風景區也不例外,陳先生以為那些香燭最多不過賣兩三百塊錢一套,所以事先沒問價格就燒了一套1980元的大號香燭,最後也只好忍痛付了款。陳先生畢竟是信佛的人,他在菩薩面前不好意思發脾氣,待走出廟門後就跳起腳大罵:衰仔開黑店,好壞的啦,菩薩面前也敢宰銀紙,冇良心啦,我丟你個老母!

推薦閱讀:

摩利支天菩薩——山水情美整理
046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寶靜法師)
修行菩薩道[大圓滿法論壇]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文及注釋(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