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華】五代時期傳世古建合集

五代十國並非指一個朝代,而是指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五代十國(907~960年),一般是指介於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十國指五代之外相繼出現的十個割據政權: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北漢,統稱十國。關於五代十國的年限,一說為:北宋滅亡北漢時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國的歷史時期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說為,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間。五代十國(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後形成的一個紛亂割據的時期,北方是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更替,南方則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等十國割據。總之,這是社會動蕩,戰亂不斷,後被趙匡胤統一,建立宋朝。

五代時期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地方割據、多國鼎立和少數民族頻繁入主中原。受此影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藝術出現了多種風格交融、共存的局面,新的建築類型和風格不斷湧現。五代十國主要還是延續了晚唐的建築風格,但由於地方割據,交通、人員阻隔,其建築的地方差異性逐漸擴大。

中國現存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

大雲院在山西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龍耳山中。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寶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餘間。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為大雲禪院。現存山門,天王殿,後殿及兩廡,均是清代建築。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3年),北宋咸平二年(994年)石經幢以及石雕羅漢一尊。寺內歷代碑刻甚多。

彌陀殿,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建。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通面闊11.8米,明次間略同;總進深10.1米,山面次間約合當心間之半;平面接近方形。

殿前無月台,前後檐當心間辟門,前檐次間安直欞窗。檐柱側角生起顯著。柱頭上於欄額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為採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柱上斗雙抄五鋪作,耍頭為短促的下昂形。殿內後槽當心間用金柱兩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襲著唐制。梁架為「六架椽屋,四椽對乳用三柱」,上有駝峰、托腳承平梁,平樑上有駝峰、侏儒柱、大叉手、捧節令以承負脊。駝峰較小,侏儒柱甚細,是此二構件初產生階段的雛形。因無前槽金柱,縱斷面前後槽結構不一致。梁架上駝峰尺寸、形制各異,多達8種。

殿頂明清補葺過,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後之物。殿內鬥、枋、替木等構件上還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繪,是中國古建築中稀有之例。殿內東壁和扇面牆上保存五代壁畫22平方米。東壁畫題「維摩變相」,8個伎樂天一邊奏樂一邊起舞,表現出超人的神態仙姿。扇面牆正面上部畫飛天,兩側是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乃彌陀佛脅侍。後面畫「西方凈土變」,雲氣繚繞,菩薩、天王、侍從等參插其中,上部天宮樓閣懸空。各像面相圓潤,肌肉豐盈,樂舞伎廣袖長裙,姿態柔麗俊美,唐代畫風猶存,是中國現存寺觀中惟一的五代壁畫遺作。

殿內壁畫

大殿內壁畫

古人建造寺廟,往往選在深山幽谷之中,大雲院也是如此。從高處俯瞰,龍耳山的九條支脈好象九條巨龍從三面環抱而來,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圓環,圓環的正中有一座小山丘彷彿一顆碩大的寶珠,大雲院就座落在這顆「寶珠」下,因而古代的文人墨客把這裡美稱為「九龍戲珠大雲院」。

大雲院是山西現存4座五代木結構建築之一。大佛殿內的五代壁畫,更是中國古代壁畫中的稀世佳作。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轉角拱區域

大殿西側局部細節

大殿檐頭

琉璃鴟吻

殿側面宋代石刻碑記區域

山西省平順縣大雲院,是現存五代木構建築三開間中最大的一個。

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鎮國寺

鎮國寺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郝洞村,1965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鎮國寺,原名京城寺,明朝嘉靖年間改名為鎮國寺,延用至今。寺分前後兩個院落,前院建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正中為大殿三間亦稱萬佛殿,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各為五間,中建三佛殿。

鎮國寺,分為前後兩座寺院,總面積為10892平方米。

鎮國寺內的古建築,以萬佛殿為最,在我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僅晚於五台山南禪、佛光二寺院,這處殿堂整體梁架結構嚴密,用材規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1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萬佛殿。這座殿宇造型獨特,平面近正方形,屋頂為單檐歇山式,出檐深遠,龐大的七輔作斗拱,總高超過了柱高的2/3,使殿頂形如傘狀,在歷代寺廟建築中頗為罕見。

此殿,始建於五代,殿貌奇古,結構奇特,從建築的藝術上別具一格,是國內現存五代時少有的木構建築。 萬佛殿內,中央為佛壇,長與寬均為6.09米,正中設立須彌座,上塑釋迦牟尼坐像。

旁邊站立迦葉、阿南二弟子。連佛、弟子、菩薩、金剛、供養人共有11尊塑像。

這些塑像,面目豐滿、腴潤,身軀高大、健壯,軀幹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風格,飽含五代時塑像的風韻。

萬佛殿內彩塑

萬佛殿梁架局部

梁架局部題記

萬佛殿背面

萬佛殿斗拱

平遙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那麼在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界定清單中,包括了「一城,二寺」,其中的一寺是以彩塑聞名的雙林寺,另一寺便是以建築而征服世人的鎮國寺,是平遙三處國保單位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龍門寺西配殿

龍門寺在山西平順縣城西北65公里龍門山腰。創始於北齊天保年間,北宋乾德年間(963—968)改今名,明清又局部修葺。現存殿堂廊廡,布局嚴謹。中軸線三進院落,東西禪堂,經舍等各成一區。

龍門寺其中前院西配殿為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所建,三開間懸山式,殿內無柱,梁枋簡潔規整,猶存唐風。五代木構建築懸山式殿宇僅此一例。

也是山西省留存至今的四座五代建築之一。

無普柏枋,櫨斗直接置於柱頭(局部木作類似佛光寺東大殿),呈鬥口跳。隔架栱下有替木。撩檐槫下替木一起伸出懸山。

鬥口跳,隱刻泥道栱。

西配殿殿內空間

西配殿內供奉西方三聖

平順龍門寺西配殿梁架

西配殿斗栱四鋪作出單抄,無補間鋪作,補間僅設隱栱。梁架簡潔,四椽栿直通前後檐。殿頂舉折平緩,檐頭僅施圓椽,無飛椽,構造簡潔。

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正定文廟

正定文廟大成殿1996年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北省正定縣縣城內育才街西側,裕華路口對面。正定古稱常山郡、真定府,歷來為郡、州、路、府的治所。所以,正定縣既建有府文廟,又建有縣文廟。

縣文廟大成殿,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1933年,建築教育家梁思成先生考察時,將其定為唐末五代遺物。此處原為佛教寺院,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寺為廟,改佛殿為大成殿。

大成殿斗拱簡潔碩大,不施普柏枋,斗拱直接安放於柱頂,保持著早期建築的重要特點。

大成殿

大成殿內

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

大成殿圖紙

1991年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考察後認為此殿應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其建築年代之久,價值之高,堪稱國內文廟之最。1996年縣文廟大成殿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布村玉皇廟

布村玉皇廟 山西省長子縣慈林鎮 年代五代十國

總體布局

布村玉皇廟位於村內十字街北端,坐北朝南依台地而建,南北長約62米,東西最寬處38米,沿中軸線方向依次排列門樓(前出抱廈)、前殿遺址、獻殿、中殿、後殿,形成前、後兩進院落,院落東西兩側建廂房,門樓左右為兩層倒座樓(西側已坍塌)。後殿東側為朵殿,西側為跨院,跨院南端開側門。

布村玉皇廟沒有發現任何可以準確斷代的碑刻題記,所有建築只能根據建築形式推斷其建造年代,其中後殿為金代,後殿的東朵殿是元代建築,獻殿、舞樓及兩廂等都是清和民國以後的。全廟以前殿最古老。

布村玉皇廟前殿

獻殿

布村玉皇廟前殿是面闊三間的單檐九脊頂建築,進深四椽,前檐用四根八棱內顄石柱,柱頭卷殺較急,無普拍枋,闌額已被後代鋸掉。

玉皇廟大殿

大殿內

大殿梁架

西跨院正房為近代單層硬山磚房,與後殿西山牆相連,現僅存四壁,原門額題為「躍進庫」。從北大考察分析「,躍進庫」可能是布村玉皇廟改為糧庫後,為擴大倉庫面積,合併西跨院正房和後殿西側朵殿後重建而成。「躍進庫」南為玉皇廟側門,外有斜坡與村內道路相通,可行車。而玉皇廟正門外有台階,不方便大宗物品搬運,所以側門應是玉皇廟用作糧庫時的主要出入口。

大殿背面

大殿後檐下

布村玉皇廟最後一個被發現的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建築。2006年10~11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這裡做過測繪也是最早對該項目記錄的學術單位。文章圖片為2016年拍攝。


推薦閱讀:

傳世名畫:趙孟頫《浴馬圖》
傳世五帝錢 | 化五黃、橫樑、老虎口
現代意識演繹傳世經典----原創舞劇《紅樓夢》
職業算命先生的傳世口訣
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

TAG:傳世 | 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