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人就轉」是什麼心理?

  心理導讀:「看完請轉,不轉死全家」或「請轉,不轉的話今年必然有大禍」或「是中國人就轉」。這些文字總會讓人哭笑不得,但身邊總有些朋友還是禁不住這樣的言語刺激而轉發了這樣的信息

  當你打開騰訊空間或微信等個人空間時,你總會看到一些轉發的一些奇奇怪怪的段子,於是你忍不住就看了,有些段子很感人,有些段子很新奇,但是不管是哪一種,你看到最後總會看到這麼一句話「看完請轉,不轉死全家」或「請轉,不轉的話今年必然有大禍」或「是中國人就轉」。這些文字總會讓人哭笑不得,但身邊總有些朋友還是禁不住這樣的言語刺激而轉發了這樣的信息。

  諸如這些「心靈雞湯」「奇聞怪談」,其實是一鍋「亂燉」,大多是出自杜撰的假名人語錄。這些文字贗品的盛行,並非始自微信。早在手機段子流行之時,類似名人語錄就已泛濫成災。微博流行以後,各種「白岩松說」、「柴靜說」也是鋪天蓋地,流毒甚廣。眼下,這股網路風氣更從杜撰名人名言到假冒名人身份發言。近日,作家易中天發表聲明稱,有人假冒他的名義在網上開通微信平台,實際上經他同意開通的平台只有一個。

  作偽者的動機固然難以揣測,卻並非不留任何蛛絲馬跡。總結起來,炮製虛假名言、假冒名人身份者目的無外乎這四種:一是為了聚集人氣,吸引更多粉絲;二是為了營銷推廣,吸引眼球;三是追求搞笑效果,屬於網路惡搞文化的一種;四是借名人的嘴說自己的話,降低言論風險。這四種類型中,前兩種類型往往可以合二為一,即吸引粉絲就是為了搞營銷推廣。

  不論是作偽者出於何種目的,這都是一種侵權行為,不值得贊同。這些杜撰的名人名言大量轉發傳播,似乎為當事人增加了知名度,實則不然。哪怕許多內容無傷大雅,有些內容還對讀者起到精神撫慰作,這些話畢竟不是當事人原創,並不代表他們的真實意願。也就是說,這麼做對當事人構成了「精神綁架」,違背了當事人的自由意志,而這是一個人值得珍視的權利。

  為何這類假名人語錄能夠大行其道?

  這一方面是因為轉發者多數並不關心原創者是誰,也沒有耐心去鑒別真偽;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其中一些內容迎合了讀者的精神需求,用劣質的文化快餐填塞了有些人空虛的大腦。歸根結底,這還是不尊重原創的社會現實,以及人云亦云的從眾心理所致。在有些人看來,這個段子是誰創作的並不重要,關鍵是內容足夠有趣、生猛,可以用來裝點知識門面,或者滿足發泄憤怒之需。

  遺憾的是,除非形成社會共識和個人自覺,否則很難杜絕這類網路流言。假如這些假名人名言只是對當事人產生困擾,公權力一般不會主動介入其中。可是白岩松不可能天天為此發表聲明,易中天也不可能對十幾個假冒他名字的微信平台提起訴訟,那無疑是非常耗費精力而且勞而無功的做法。此外,大概也沒多少人願意舉報這些所謂名人名言,誰會關心這種事情?如果在這裡呼籲大家拒絕轉發此類信息,恐怕也將引來一片嘲諷。

  假名人名言的退場,有賴於兩種力量的推動。

  一是,當這些泛濫成災、似是而非的名言讓人們心生厭倦,產生審美疲勞,便意味著它將逐漸喪失賴以存在的讀者市場。譬如對於那些不願與惡俗為伍的人來講,朋友圈中是否有人頻繁轉發這類語錄,是辨別一個人文化品位的簡單方式。另一種可能性是,當不必假借名人而人人得以自由發表見解和觀點時,那些「真實的謊言」也將逐漸失去魅力。如果有些話不必再假託白岩松來表達,還有必要作假嗎?

  網路上的這場文字狂歡,或可視作一種文化悲劇。這類網路謊言盛行不衰,揭示了一種知識的淺薄,或者表達的無力。正所謂「謠言止於智者」,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切不可被帶入這種文化悲劇中。

推薦閱讀:

對任何人都禮貌會不會太卑微,是不是不具備干大事的氣質?
如何理解:肉體、精神和靈魂。?
超准心理測試:四條珍珠手鏈選一條,測出你在異性心中的真實形象
一個人是不是越缺什麼越愛表現什麼?
喜欢反面角色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TAG:中國 | 心理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