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把皇位傳給資質平庸的嘉慶?不想放權

  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嘉慶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長、立嫡」的皇位傳承原則,排行靠後且是庶出的永琰,幾乎沒有繼承大統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確實沒有把他列入考慮範圍。但老天似乎總是故意與乾隆過不去,嫡次子永璉、嫡七子永琮相繼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時候,他的14個兄長中有8個已經死去,就連深受乾隆寵愛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幾年後早逝,諸皇子中可備乾隆選擇的範圍已經變得非常小了。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從剩下的幾個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擇儲君。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地成為乾隆皇帝為數不多的兒子中的佼佼者。永瑆聰明睿智、才氣橫溢,做事很有主見;永琰性格內向、性情凝重,為人規矩仁孝。在大清國力日益衰減的情況下,按說由永瑆這樣一位性格鮮明、頗有主張的皇子來繼承皇位,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但事實上,乾隆卻把皇位傳給了永琰。

  乾隆選擇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則,就是後來者必須不容置疑地遵從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繼承他的政策,不遺餘力地維護他的權威,並把自康熙以來開創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永琰忠厚老實、規規矩矩、重視仁孝,對乾隆的話一向言聽計從,無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選嗣標準。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乾隆對永琰的態度和用心,就連當時來京的朝鮮使者也多次向朝鮮國王彙報:「永琰為人持重、度量豁達,最為乾隆皇帝喜愛。」

  不能否認,永琰還是很有資質的。他勤奮好學,6歲讀書,13歲通五經,之後跟從多個師傅學習今體詩和古體詩,文化基礎非常堅實。尤其是在從14歲被秘密立儲到35歲登基的漫長的20多年中,他經受住了具有豐富政治經驗的乾隆皇帝的時時觀察和種種考驗,並最終被確立為下任皇帝,都說明永琰的品質、才幹絕非等閑。不過,他的這種資質才幹,用在恪守仁孝、唯命是從、按部就班、因循守舊等方面還算說得過去,但用在安邦治國、開拓進取上就會顯得異常地蒼白無力。

  如果天下安定、歌舞昇平,憑嘉慶的能力做一位賢明的太平君主應該沒什麼問題。但乾隆後期國庫衰竭、國力衰弱,朝廷政治腐敗,官場貪賄成風,各種矛盾一觸即發,沉醉於「康乾盛世」光環下的大清帝國「外面看著轟轟烈烈,內囊卻也盡上來了」,這就迫切需要一位有著剛猛手腕、鐵血政策的「能君」來扭轉乾坤、力挽狂瀾。可惜嘉慶皇帝沒有遺傳到前面幾任皇帝治國能力和開拓氣魄的基因,雖然勤政圖治,一心想著有所作為,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位忠厚老實、波瀾不驚的守成君主。

  嘉慶親政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雖然起了一定的作用,卻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嘉慶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卻不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他在位期間,土地高度集中於大官僚、大地主手中,農民大量破產、流亡,政治比乾隆後期更加腐敗,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蓮教和魯、豫天理教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紛紛爆發。此後,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不可避免地衰敗下去。

  因為好大喜功而窮兵黷武,把原本強盛的大清帝國折騰出衰敗跡象來的乾隆皇帝,至死也不承認他的統治出現了危機,他甚至還在發著「大清帝國,誰與爭鋒」的高燒,甚至認為自己留給子孫的仍舊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這種對當時形勢掩耳盜鈴似的錯誤估量,不可避免地導致他在確定接班人問題上的錯誤選擇。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為了貪圖虛榮、操控權力,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和私利,把皇位傳給了一個不足以成大器的兒子,把有著二百多年輝煌基業的大清帝國交給了治國乏術、政治平庸的嘉慶皇帝,使大清王朝由興盛轉向衰落,一敗塗地,最終淪落為被列強任意侮辱和踐踏的殖民地。與其說,大清帝國衰敗在嘉慶手裡,倒不如說是腐朽在乾隆手裡。正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前車之鑒,或許能給後人一些深思和啟迪。

上一頁 1 2

推薦閱讀:

閱人無數的乾隆帝,為什麼卻傳位給資質極平庸的嘉慶?
工程設計專業資質常見問題有哪些?
【網約車案3】網約車未取得營運資質擅自從事客運構成非法營運
市政總包資質
無牌無證修汽店隱患大 修車看清店鋪資質

TAG:平庸 | 乾隆 | 嘉慶 | 資質 | 放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