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要領:「手法、取穴法、穴位、取穴原則」,你知道嗎?
在人體穴位上施以按摩手法,以調節人體機能,消跨疲勞,防治傷病的方法,稱為穴位按摩。
(一)手法
1、點法
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點壓穴叫做點穴。用拇指點穴時,其餘四指握拳,拇指伸直或微屈,使其指間關節緊靠食指以助發力。如果用中指點穴,拇指和食指緊夾中指遠側指間關節以助發力。
進行穴位按摩時,除對穴位進行點壓的手法外,根據治1療的需要,還可以把點穴法與指揉法,指撥法結合起來,以增強治療效果。
在肌肉豐厚的部位,還可用肘尖點穴。,點穴時用力不要過猛,應由輕到重,以引起酸脹反應為廢。點後稍待片刻,再逐漸減輕,略加輕揉,以緩解點後反應。
2、掐法
掐法是用指端在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處持續地掐壓的一種手法。掐穴位時,被按摩者「得氣」感明顯,故可稱為指針法。
用拇指掐時,其餘四指握拳,拇指微屈緊貼食指,以助發力。
用中指掐時,拇指和食指緊夾中指遠端指間關節,以助發力。
應用掐法時,應運漸加力,使指端掐入,切勿突然用力。在掐「得氣」』後(即被按摩者有酸,麻、脹、重等感覺出現),須持續施勁半分至1分鐘,持續過程中也可配用其它手法,如指揉法等。掐畢耍逐漸鬆勁,並配用指揉法、擦摩法,以緩解掐後反應。
掐法的刺激作用較強,在發生暈厥,中暑、低血糖等病症時,均可掐有關穴位進行急救。發生運動外傷或運動中腹痛時,掐有關穴位可使疼痛緩解。
(二)取穴法常用的取穴法有指量法和中指同身寸法。此外,還可以利用體表標誌取穴。
指量法是以被按摩者的手指寬度為標準,如上圖指量法所示。若按摩者的手指與被按摩者的手指大致一樣,就可以用按摩著的手指直接測定穴位。
中指同身寸法是讓被按摩者中措彎曲,取其中指橈側兩橫紋頭的距離作為1寸(如上圖)。此法較指量法精確些,但應用時比指量法麻煩。
利用某些體表標誌或解剖標誌取穴,有時也很方便。例如作兩耳尖的連線與頭項正中線的交點即為百會穴;兩眉內側端連線的中點即為印堂穴;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即為大椎穴;腘窩橫紋中點即為委中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即為陽陵泉穴等。
(三)穴位1、頭部常用穴位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主治頭暈、頭頂痛、昏迷。
印堂穴:位於兩眉內側端連線的中點。主治頭暈、前頭痛、鼻病。
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1寸凹陷處。主治頭痛、眼病。
人中穴:位於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主治昏迷、急性腰扭傷。
2、頸背部、腰部常用穴位
風池穴:位於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處,平耳垂。
大椎穴:位於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
天宗穴:位於肩胛岡下緣正中與肩胛下角連線的上1/3與下1/3交界處。
以上三穴主治頭暈、後頭痛、頸痛、中暑肩胛部疼痛、落枕。
腎俞穴:位於第二、三腰椎棘突間旁開1.5寸。
大腸俞穴:位於第四、五腰椎棘突間旁開1.5寸。
以上兩穴主治腰痛、腎炎。
3、上肢部常用穴位
肩髃穴:位於肩鋒與肱骨大結節之間,舉臂時有凹陷處。主治肩痛。臂痛、上肢癱瘓。
肩內陵穴:位於垂肩,在肩前腋前墳端與肩髃穴連線中點。主治肩痛、臂痛、上肢癱瘓。
曲池穴:位於屈肘成90°,肘橫紋頭與肱骨外上髁之間。主治肘痛、肩臂痛、上肢關節痛。
扭傷穴:稍屈肘,半握拳,掌心向內,曲池與腕背橫紋中央連線的上1/4與3/4交界處。主治急性腰扭傷。
外關穴:位於腕背橫紋上2寸,尺、撓骨之間。主治腕痛、上肢癱瘓、落枕。
內關穴:位於腕背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撓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手指痛、胸痛、上肢痛、昏迷。
合谷穴: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靠近第二掌骨體的中點。主治上肢痛、手麻、頭痛、牙痛。
落枕穴: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同,掌捐關節後5分。主治落枕、手指麻木。
4、下肢部常用穴位
環跳穴:位於側卧、上腿彎曲、下腿伸直,在臀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臀裂上端連線外1/3 與內2/3交界處。主治腰腿痛、下肢癱瘓。
委中穴:位於腘窩橫紋中英。主治腰痛、坐骨神經痛、膝痛。
承山穴:位於腓腸肌肌腹下方人字紋處正中。主治腰痛、腓腸肌痙攣、痔瘡。
犢鼻穴:位於屈膝、髕骨下,髕韌帶外側凹陷中。主治膝痛、膝關節炎。
血海穴:位於正坐屈膝,股骨內上髁上2寸。主治膝痛、月經不調。
梁丘穴:位於髕骨外上緣上2寸凹陷處。主治膝關節痛、腹痛。
膝眼穴:位於屈膝垂足,髕骨下,髕韌帶內側凹陷處。主治膝痛。
陽陵泉穴: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主治膝痛,下肢癱瘓,脅痛。
足三里穴:位於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主治腹痛、膝痛、下肢麻木。
懸鐘穴:位於外踝尖上3寸,腓骨後緣。主治外踝扭傷、落枕。
崑崙穴:位於外踝與跟腱之間。主治踝痛、腰痛、坐骨神經痛。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塵土3寸,脛骨後緣。主治下腹痛、月經不調。
太溪穴:位於內踝與跟腱之間。主治踝痛、神經衰弱。
湧泉穴:位於腳底心凹陷中,在足底前l/3與後2/3交界處。主治昏迷、中暑、足底抽筋。
(四)取穴原則取穴原則一般分為局部取穴和遠隔取穴兩種。
1、局部取穴
在損傷的局部取阿是穴(即壓痛點,主治局部疼痛)。或在損傷的周圍,臨近部位取穴,如腰痛取腎俞,腓腸肌痙攣取承山穴等。
2、遠隔取穴
指在遠隔傷處的部位取穴,如腹痛取足三里穴,腰痛取委中穴等。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常說,在按摩的時候越疼,按摩完越有效果?比如頭疼,按的時候特疼,按完之後疼痛感就會消減很多。
※智黑評測:這款用低頻電流來「電」你的按摩貼,究竟有沒有效?
※剁完手沒錢買護膚品? 教你「手療五式」,不要錢還有效!
※肩頸按摩時所謂的「通則不痛」的說法有什麼科學依據?
※《壓縮時空的一代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