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綱:外匯儲備能否無償分配使用?
【背景】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在其網站上發布了《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報告》。《報告》指出,2010年「熱錢」凈流入355億美元,占外匯儲備增量的7.6%。而過去十年,中國年均「熱錢」流入250億美元,占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9.0%。這是國家外管局首次曝光「熱錢」流量。
自2001年,中國外匯儲備開始快速增長,外貿順差和直接投資也一直呈快速上升趨勢。在外匯儲備激增的壓力下,關注跨境資金流入,關注俗稱「熱錢」的短期投機資本流動,成為外匯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截至2010年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已達2.85萬億美元。2010年,中國全年外儲增長4481億美元,主要集中在下半年。與此相應,外匯占款和外幣貸款也一直呈高增長趨勢。外匯占款迅速增長,加大了央行對衝壓力。
2010年12月,央行曾連續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2011年3月18日,央行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是自2010年1月以來央行第九次上調準備金率。此後,大型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達20%,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央行為什麼要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對沖外匯占款?其中的機制是什麼?有人說,「中國外匯儲備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交給國家形成的」,這種說法對嗎?中國外匯儲備的性質到底是什麼?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認為,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的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它對應著央行對全社會的負債。央行必須為自己的負債如央行票據、法定存款準備金等支付利息,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是央行支付負債成本的主要來源。因此,把外匯儲備無償分配的主張會造成央行負債的懸空,不具操作性。
易綱解釋稱,外匯儲備的來源是央行在外匯市場通過投放基礎貨幣購買的。企業和居民將持有的外匯賣給商業銀行,獲得銀行支付的等值的人民幣。商業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將外匯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支付等值的人民幣獲得外匯,形成外匯儲備。這裡的交易都是等價自願的,商業銀行、企業和居民的經濟利益都得以實現,不是徵稅,不是白拿。人民幣升值之後銀行、企業和居民在降低進口成本、增加投資收益等方面也獲取了巨大的收益,肉已經「在鍋里」。
截至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總額達到2.85萬億美元。易綱指出,為了購買這些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中國央行已發行了近20萬億元的人民幣。
易綱稱,企業和個人賣出一美元就拿到相應的人民幣。然後,個人和企業再把錢存到商業銀行。此後,商業銀行又把一部分人民幣存在中央銀行形成存款準備金,還用一部分錢買了央行發行的票據。「從這個意義上說,外匯儲備是央行間接對全社會的負債」。
目前,央行對負債必須支付利息。大型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年利率為1.6%,一年期央票發行利率為3%。也就是說,央行必須對商業銀行交付的存款準備金和購買的央行票據支付相應利息。
有一種觀點認為,外匯儲備是國家財富,是老百姓無償交給國家的。其實,百姓持有的美元在「賣出一瞬間,該多少人民幣,兌換當時就拿走了,這跟稅收不是一回事。」易綱說。
至於能否把現有外匯儲備無償分配使用,易綱認為,這是不可行的。如果把外匯儲備無償分配,那麼「央行的負債怎麼辦?誰來支付利息?」。目前,央行是把外匯儲備投資到海外,獲得收益來支付利息。
其實,外匯儲備的管理,相當專業而複雜。「如果你把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拿走,而不管負債,這事實上就等於印鈔票」。易綱分析指出,「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印鈔票,這樣更簡單,因為這兩者在理論上是等價的。」
易綱稱,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央行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同期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央行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增加了全社會的流動性。為了減少市場上多餘的流動性,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來對沖。「但是,上述所有的做法,包括對衝過程,都是有成本的。今後應考慮,如此下去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到底有多大。」
推薦閱讀:
※今日聚焦每月一次的美非農數據報告!
※聊一聊外匯行業(1)
※全球知名外匯監管機構:美國NFA、英國FCA、澳大利亞ASIC、塞普勒斯CySEC、紐西蘭FMA
※外匯投資虧損嚴重怎樣回本?虧損的原因是什麼?
※FXBTG金融集團:特朗普再耍嘴炮戲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