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成長規律

  嬰兒不加選擇地吸收環境中的一切。所有的印象深深地進入嬰兒的內心——他吸收聲音和色彩,感覺成人如何對待他,甚至吸收母親照顧他時的態度。他吸收周圍環境中的一切,成為自己的感官印象,不加判斷,也不做過濾。在這段時間,我們必須做孩子的保護屏障。

  魯道夫·斯坦納認為,嬰兒的感官印象在他們的整個身體里「波動、回蕩,發出聲音」。從這個視角來看,嬰兒吸入的印象會影響他們的生命力,並進一步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以及器官有節奏地工作的能力[1]——7歲之前尤其如此,而在嬰兒時期,這一點體現得最為明顯。

  從出生到兩歲半

  讓我們想像懷裡正抱著一個小小的新生兒。我們的第一感覺是什麼?斯坦納指出,嬰兒的生命力主要在頭部工作,用於發展神經系統。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頭約為總身長的四分之一,和整個胸部一樣寬,他的下巴後縮,下顎很小,整個人圓圓的,軟軟的。他的胳膊很短,骨盆和腿沒有身體其他部分發達。

  新生兒的器官仍在發育中,無論是器官構造還是有節奏地工作的能力都還不健全。你會注意到,新生兒的呼吸是不均勻的。如果我們為寶寶建立不斷重複的日常生活節奏,就可以幫助他們發展出健康的內在節奏。嬰兒的動作也是雜亂無序的。觀察飢餓的寶寶,你會發現他手腳亂擺,動個不停。隨著寶寶適應家裡的節奏並開始模仿成人的活動,他們自己的動作也逐漸變得有規律起來[2]。

  在兩歲半之前的這個階段,兒童最重要的成長體現在說話、走路和本能地思考這幾個方面。這些成長從寶寶呱呱墜地就開始了,因為哭就是說話的開始呀!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開始整天「咿咿呀呀」地說話——全世界的嬰兒最初都是這樣「咿咿呀呀」說話的。很快,咿呀聲變成了「媽媽」、「爸爸」、「大大」等以「a」音結尾的聲音,再後來,父母所說的語言中的那些音也慢慢出現在孩子的語言中。他第一次給周圍的人和物體起名字,並開始用一個字的句子交流。再然後,他把動詞和這些名字放在一起。最後,我們聽到了簡單、完整的句子,有時還會聽到他一下子說出許多嘰里咕嚕的話來——蹣跚學步的孩子好像整天都在說個不停。

  孩子的物質身體也以類似的方式在發展。新生兒不能獨立支撐住頭部,不過漸漸的,他的脖子日益強壯,能夠支撐住沉重的頭部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嬰兒開始翻身、坐起,手臂和胸部肌肉也日漸強壯。這些早期的活動為走路打下了基礎。

  隨著腿和下肢的發展,爬的技能開始呈現出來。運動的發展和語言的發展是如此緊密相關,語言治療師常常用爬行練習來幫助大孩子克服語言障礙。

  觀察一個孩子在生命最初這幾年裡的發展是非常美妙的。他一次次地嘗試,努力地坐起、爬行和走路。不管跌倒了多少次,他從不放棄嘗試。一股內在的力量在驅動他,在說:「我會做到的!」我大孫女的一張照片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照片里的她非常自豪,因為她終於找到了平衡——她舉起雙臂向前走,放開了所有的支撐物,但似乎還需要抓住天空。

  雙手似乎要抓住天空

  模仿在語言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我們當孩子的面好好地說話,他們也會好好地說話。斯坦納以及其他一些教育家首次指出,和小孩子說話時應避免使用幼稚的兒語,也不必糾正他們的語言錯誤。只要在孩子面前恰當地說話,就可以幫助他們在語言方面正常發展[3]。

  回想一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發現新生兒的兩項主要活動就是吃和睡。然後,讓我們來跟隨她的成長——在兩歲之前,她學會坐起、爬行、站立和獨立行走。她通過運動,通過從牙牙學語中學會說話,一點點地探索和發現周圍的世界。

  我們可以意識到,所有這些發展過程,都是孩子在逐漸「醒來」,進入這個世界。當孩子經歷這些不斷改變的階段時,我們需要調整與其相處的方式。

  兩歲半到五歲

  幼兒中期的主要身體特徵是軀幹的成長。隨著生長部位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重點是身軀變寬、變厚實,特別是胸部。孩子現在的生命力主要作用於上胸腔,尤其是心和肺。隨著軀幹成為孩子成長的焦點,頭部占整個身長的比例變成了五分之一。這個時期寶寶的肚子通常都顯得大大的,胖胖的,讓整個軀幹看起來像個橢圓。這時他們還沒有清晰的腰線,背部曲線也還看不出來。

  在這期間頭部有什麼變化呢?孩子的下巴有一點向外伸了,上唇比下唇稍微突出,臉部表情更豐富了。他的脖子也長長了一些,腿和胳膊都壯實了些,儘管腿部的力氣還不夠大。

  在兩歲半到五歲期間,孩子的運動越來越靈敏,越來越協調。她到處爬,跑得越來越穩,也越來越快——如果你曾經試過去抓住一個跑掉的孩子,你就會知道這一點。

  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內在發展。孩子大約兩歲半的時候,我們開始注意到他的記憶能力越來越好。斯坦納認為,這種早期的記憶基於模仿:「某一天,孩子模仿了一些東西,第二天以及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一次又一次重複地模仿,這個行為不僅是外在的動作,同時也進入到他身體的最深處。這就是記憶的基礎。」[4]

  兒童最先發展的是聯想記憶。看到一個餅乾罐子,她會想起曾經拿餅乾給奶奶。可是,如果你問她那天上午她做了什麼,她可能記不起來,於是她會說她不記得了,或者不怎麼說話。可是有時候,幾天甚至幾周後,某個東西或某件事情會激起孩子的記憶,她會滔滔不絕地說出整個事情,包括所有細節。在這個階段,最好避免問孩子這樣的問題——這是在要求他們做一些超出這個發展階段的能力之外的事情。

  三歲左右,孩子開始稱自己為「我」。而在此之前,他提到自己時通常直呼自己的名字,例如「湯姆」或「喬尼」。可是有一天,父母或老師可能會聽到他說:「我不想做你讓我做的事情,我要做我想做的事情。」

  這意味著孩子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她第一次體驗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之而來的是思想的覺醒[5]。她發展出更加清晰的時間觀念——昨天、今天、明天——儘管還要過好久,她才能真正理解「我們五分鐘後離開」是什麼意思。新近發展出來的語言和記憶能力是思想覺醒的基礎。前面我們說過,看到餅乾罐,她會想起曾經拿餅乾給奶奶。漸漸的,孩子的記憶變得更加獨立,不需要看見什麼東西就能回憶起發生過的事情或經歷。

  緊隨「我」階段而來的是「不」階段。即使你的兒子通常都很順從,你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現在他也常常會說「不」。成人對「不」作何反應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不知所措或反應過度,三歲的孩子也會模仿我們。如果到了洗手的時間,我們只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洗手就可以了。

  我們來稍微看一下「不」背後的東西。我們的孩子說「不」是為了試探一下尺度,就如同我們試穿鞋子一樣。如果我們不採取對抗的態度,孩子和父母都會快樂一些,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不去做該做的事情。讀一首押運的詩,唱一首歌,或者陪孩子一起去做一項工作,都可以幫助化解三歲孩子的抵抗意志。在「不」階段,適當的幽默也可以發揮奇效。

  在三歲左右,孩子們開始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常常會流露出更多的感情。你的孩子可能會爬到你的膝上,要你抱一抱,之前他可不這樣。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也發展得更熟練,開始用形容詞去表達他們對事物的感覺。之前他們可能說想要一塊餅乾,現在他們會說要一塊好吃的巧克力餅乾。

  在這個階段,孩子語言發展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用自己創造的詞。他們以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方式玩著語言的遊戲,此外他們開始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在睡前。對故事的興趣源於越來越豐富的辭彙量,以及對語言的越來越強的理解力,同時聽故事也可以幫助他們豐富辭彙量,加強對語言的理解。

  這還是一個「為什麼」的年齡。他們一遍遍地問「為什麼」,對我們的答案卻往往不太感興趣。他們在體會自己可以問問題這一事實。成人總喜歡以完全符合科學的答案來回應,但一個簡單而有詩意的回答往往更好,更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真正需要。「為什麼外面天黑了?」「太陽公公睡覺了,明天早晨他會回來叫我們起床的。」對於三到五歲的孩子,這樣說比解釋地球圍繞太陽轉更好。

  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在發展。兩歲的孩子一般各玩各的,而三歲、四歲或五歲的孩子在玩耍時開始有了互動。不過,緊隨三歲孩子的「我」階段和「不」階段而來的,通常是四歲或四歲半孩子那有名的「固執期」。當意見相左或衝突時,四歲的孩子要是固執起來,那可真夠令人頭痛的!雖然他喜歡和朋友們一起玩,分享玩具對他來說卻很難。隨著這個階段接近尾聲,他進入了一個更為和諧的階段,有的教育家甚至把五歲這一階段稱作「優雅期」。

  五到七歲

  在5~7歲期間,孩子的身體發育經歷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腿,一下子就長長了。一夜之間,似乎所有的衣服都小了,尤其是長褲。在這個年齡,生命力主要作用於四肢。「嬰兒肥」不見了,肌肉和關節變得更加明顯。「寶寶肚」消失了,腹部變苗條了,脊柱曲線日漸成熟,腰線也分明了。

  與以前相比,5~7歲的孩子現在能夠更好地主導自己的行為,因此遊戲變得更有目的性和計劃性。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六歲孩子的奔跑是有目的的,相比之下,三歲孩子跑來跑去純粹就是為了好玩。孩子們反覆練習,練就了一副好身手,可以在操場的攀爬杠上熟練地爬上爬下了,只要有觀眾,他們都很樂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新本領。

  在這個階段,另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孩子的記憶力比以前好多了,這樣一來,當孩子行為不妥時,父母和老師要想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也就難多了——現在他們不會輕易就忘記自己的初衷,常常堅持著要去嘗試一下!孩子說話時的句子變得更加複雜,有時嘴裡會冒出從別處聽來的髒話或粗話,讓你大吃一驚。5~7歲是一個轉型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常常會頂撞和回嘴,看到不公平的現象則會爆發出強烈的憤怒。6歲的孩子到了快要上學的年齡,許多新能力開始冒出頭來,對此他自己也在努力地適應著。

  5~7歲的孩子在夥伴關係方面也變得更加有意識。玩得好的朋友輪流去各家做客成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她的遊戲世界從家裡擴展到後院,最後延伸到整個街區。到了吃飯時間,父母不得不一家一家地去找自己的孩子。現在孩子大了,常常聚在一起,玩一些更複雜的遊戲,制定出規則,共同分享自行車、跳繩、球、粉筆等玩意兒。和朋友們在一起,孩子會有一種自由的感覺,不過做父母的心裡清楚,他們時不時地還需要照應著點兒,不能完全不管。

  [1] 見魯道夫·斯坦納1924年4月8日至11日在斯圖加特所作的演講「教育的精髓」(The Essentials of Education)。

  [2] 見弗萊亞·傑福克(Freya Jaffke)所著《模仿的意義和意志發展的例子》(The Significance of Imitation and Exama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ill),發表於《華德福幼兒園簡報》(Waldorf Kindergarten Newsletter)1990年1月春季刊。

  [3] 見《了解孩子的發展:魯道夫·斯坦納演講彙編——幼兒園教師使用手冊》中「七歲之前的孩子」部分(倫敦人智學出版公司)。

  [4] 見魯道夫·斯坦納《教育的根源》(The Roots of Education)中的第三個演講,1924年4月13日至17日(倫敦魯道夫·斯坦納出版社,1968年)。

  [5] 見卡爾·昆寧(Karl Koenig)《孩子的前三年》(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he Child)(紐約人智學出版社)。

分享到: > 相關閱讀:

  • 寶寶情商巧培養 金領冠嬰語助力寶寶快樂成長
  • 視頻:發現孩子的成長優勢
  • 精心培養幫助孩子心理成長
  • 0-4歲寶寶成長20個裡程碑
  • 最利於孩子成長的七種早教
  • 《抓住孩子成長的黃金10年》
  • 聲明:新浪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業的規律
    蛇的繁殖規律
    人與自然2.改造自然與遵守自然規律
    長壽新規律:飯量減1/3,多活20年!
    政治生態系統遵循「適者生存」的生態規律

    TAG:兒童 | 成長 | 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