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間》連載之十五:第二部分 體會一個「靜」字——精彩問答(2)

內容簡介

  《呼吸之間》為丹道高人李謹伯老先生數十年修道方法的真傳,指導人們如何具體修道,以達到健康長壽,開發潛在功能,生髮智慧,最終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李謹伯老先生年屆九旬依然鶴髮童顏,耳聰目明,思維清晰,健步如飛,可見其修道體悟真實不虛。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導如實去修,也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續上篇)

第二部分 體會一個「靜」字

  八、問答

  真正會打太極拳的人,哪裡用得著真跟人對打,你打我的時候,我根本不用接觸你,「應手即撲」——真正高手不需用手打人,對方撲來,不等近身,已經被內氣彈出丈外,所以叫應手即撲,撲就是撲倒在地。你還沒接觸到我,我的氣就把你蹦出去了,所以「應手即撲」是彈出去,不是打出去,所以對方並不受傷,但是人照樣倒,這種氣就是所謂內力、內勁、內功。以前,我坐公共汽車,公共汽車上人很多,後面有人擠,有人就拿手推我的背,然後原地蹦一下,好像被電著了似的,他就發牢騷,說你怎麼打我啊?我說我的背怎麼打你啊?其實修道的人自然習武,他周身的氣運行周轉,一有外力接觸,氣就集中在那一點起作用,會彈人的;高手能用這個氣把人推倒,不用挨著。

  所以,兩個內家高手較量,可能根本不需要交手就定了勝負。真正內家高手過招,是先看眼睛,我看你的眼睛,你看我的眼睛,然後各佔一邊走步轉圈,如果其中一個眼睛一眨巴,氣一散,那麼就甭打了,輸贏已定,不用交手了,這個就叫「聽拳」。太極拳高手楊露蟬和八卦掌高手董海川較量,兩個人在一起,走了三天的圈,互相聽拳聽了三天,但雙方都渾然一體,了無破綻,最後兩個人只好做罷,根本沒交手,就算打了個平手——這個,拿現代人肌肉運動式的「技擊」去套,完全沒法理解。因為內家拳源於丹道,所以真要有真氣,就可以通過兩眼和外架表現出來,誰高誰低一看就知道。

  太極拳的創始人張三丰在《太極十三勢》中說:「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不老春,這就是標準的煉內丹的語言。

  當年,河北省獻縣有一個人叫郭雲深,他帶出了一批徒弟,最小的徒弟就是王薌齋,創立了「意拳」。意拳其實也是源於山西的心意六合拳,還有形意拳,李洛能就是形意拳的高手。近現代中國內家拳里最重要的,一個是形意拳,一個是八卦掌,一個是太極拳,它們都是內家拳,是通過內丹練出來的。內丹怎麼煉法?我明後天給大家介紹。真正練內家拳的人,應該先煉內丹。如何通過內丹達到太極拳法的原理和練法,我整理了一本教程,這本教程我還沒有想好要發表,先內部用著吧,看機緣。通過這本教程,大家能實際驗證煉內丹能自動出現內家功夫。

  學生:李老,那內家拳的內力和我們肌肉的力有什麼區別啊?

  李老:自然是有區別的。孔子有一個說法,叫「中和之氣」,這是在形容內力。什麼叫做「中和之氣」呢?中就是「引而未發謂之中」;和呢,就是「發而皆中謂之和」。就像一張弓,拉開來要射未射,這個時候才有力量。我引而未發,那對方肯定害怕,我箭一放出去就沒有力了,所以你看太極拳沒有走直線的,直著這麼一伸拳,肌肉做功了,內氣反而放不出去了。所以在修鍊的人來講,內力和肌肉發力是不一樣的,因為肌肉發力只好走直線,出去就沒有了。「力發於脊」,肌肉的力自脊柱出,其實就是後腰這麼一擰,好像全身力量就集中於這一點;內力不是,是旋轉的,發之於氣海,一般人說內力自下丹田產生,其實是氣海,這裡也叫「力竅」,也叫「勁竅」,也叫「勢竅」。勢竅是什麼意思?我將飛未飛,將跑未跑,這個叫「勢」,勢一展開,就會飛會沖,這也是孔子說的「中和之氣」,引而未發的階段。「發而皆中」,就是只要出手就不會落空,真有內力,會運用內力,那肯定是意到氣到,不會落空;像那種搞呀搞,半天打不到點子上,那是肌肉的力,不是內力。兩個內家拳高手對陣,往往同時擊中對方,看著慢吞吞,聲音卻劈雲裂帛,很不簡單的。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使秦帝業白起之勢第二部分白起其人(九)
原汁原味的慧緣禪語(第二部分)
耶穌就是托拉 - 第二部分
正統鐵板神數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浩大的工程

TAG:呼吸 | 第二部分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