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春江花月夜》教學參考

張若虛,大約生活在公元660年—720年,揚州人,他曾作過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他曾以「文詞俊秀」而名聞長安,玄宗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張若虛生平事迹記錄很少,其詩多散逸,在《全唐詩》中僅存兩首,除了《春江花月夜》,另一首是《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舊題,相傳為陳後主所創,內容是寫艷情的「宮體」詩。隋朝以及初唐時期有人仿作,並逐漸將其改變為寫景詩,但仍為五言短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采,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製者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製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一種評價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以孤篇壓倒全唐」;再一種是聞一多的評價,他認為這首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幻燈片)日本漢學家還居然說中國古代只有兩首好詩,一首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一首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要學習一首古詩,首先要了解它的時代背景。我國封建社會是一個宗法社會,宗法社會是非常講求家族人倫親情的;封建社會同時也是一個農業社會,人們的家族意識和親情觀念是極其濃厚的。到了唐代,文人們在建功立業思想的鼓舞下,紛紛走出家門,尋求建功立業之路。要建功立業,就要外出交遊,就要結交權貴,尋求權貴的舉薦。人說「朝里無人難做官」,象杜甫,兩次參加科舉,因無人舉薦,均以失敗告終。後來他就四處奔波,「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結交權貴,以求舉薦。那時候交通不便,外出郊遊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時間長了,自然就產生思鄉思親之情。因此,唐代許多士人心中一方面懷著建功立業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情結,兩者又很難調和,這必然引發詩人強烈的內心衝突,在「建功」與「思鄉」的天平上,有時是建功的一邊重一些,有時是思鄉的一邊重一些,而在漂泊途中,這天平就自然向思鄉一邊傾斜了,那麼這首詩是怎樣抒寫思鄉之情的呢?我們就來具體看詩的內容。題目:春—江—花—月—夜,五個字代表五種意象。全詩緊扣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 全詩分為三層,從時間上說,寫了「月出—月懸—西斜—月落」四個階段作者的不同感受,這是一條很明晰的線索,從結構層次上說,一是繪江月之景、二是闡人生之理、三是抒相思之情。從景物寫起。 我們先來看前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開篇入題,有春、有江、有月,有月就有了夜,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江潮漲、江海相連、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瀾壯闊的畫卷。要特別留意的是詩里沒有用升起的「升」,而是用了生長的「生」,這字很妙,賦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潑潑的生命,寫景中滲入了詩人的主觀想像,體現了古代文人對月的特別感情。唐代詩人好象對這個字情有獨鍾,象張九齡在他的詩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句子、王灣也寫過「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可謂一字一境界,著一「生」字,境界全出。(幻燈片) 第三四句:「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大家想,月光皎潔,波光閃爍,這空靈迷濛的景象本來就已經很美了,但作者還要把我們帶到目力所及之外,展示一幅想像中更美的景象:視角由近及遠,不管千里萬里,潮水走到哪裡,月光就跟隨到哪裡,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真是春江帶月,月隨波轉,一望無垠。這和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文學的魅力就在這裡。 接下的四句:「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芳甸」就是生滿鮮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說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它的光輝投到花林上,彷彿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空里流霜不覺飛」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好象雪一樣,所以說「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見」是說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在這裡作者雖然寫的是江流、花林、白沙,但無不有月的存在。你看:月照花林,那花都好似潔白的雪粒;黃沙在如霜的月光籠罩下,變成了白沙。 以上是第一層,主要描繪月下春江、江上明月的景象,突出寫了「月之色」。景物的特點是1、壯闊、空靈、朦朧。2、眾星捧「月」。飽覽這一幅美景,留於心間的似乎只有一輪明月,「春、江、花、夜」都作了「月」的陪襯。〈幻燈片〉古代士人,有一顆敏感的心靈,所謂「臨風落淚,對月傷心」。自從有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後,流水就成了年華流逝的象徵。似水流年,光陰和生命彌足珍貴呀。而望月,則更是古人闡發人生哲理的難得契機。月的永恆與人生短暫,兩相對比,自然使人要思考人生的大義和生命的價值。這首詩中接下來的兩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看似寫景,實則是向闡理的過渡。詩眼全在一個「孤」上整個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彷彿被凈化了似的,此時,孤獨的作者站在這一輪孤月之下,口內悱惻的低吟,心頭婉轉的情懷,自然並只能對月發問了。他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這江畔,是哪個漂泊異鄉的遊子最初看到了這輪明月?明月又是何時照著第一個遠離故鄉的遊子?這既是一個天真稚氣的問,又是一個深沉的問,也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先說第一句,怎見得稚氣?常人說,你追問,當初誰見到這一輪孤月,江月照著的第一人是誰,有啥意義,所以說:幼稚。再說第二句,這又是一個深沉的發問。你要是反覆琢磨的話,就會發現,這聲發問中又藏著無限玄機,有曠世的孤獨。猶如陳子昂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再說第三點,我們說這也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探尋這個問題,就像現在還有人在追問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雖然這樣,但是,後世詩人卻還要無窮無盡地發出類似的疑問。李白問:「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蘇軾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可以說,對月的發問,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思考人生哲理的開端。下面,詩人從疑問而轉入闡發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類的生存代代相傳,無窮無盡,但江月卻一年一年沒有變化,她大概是在等什麼人吧?等來等去,始終也沒有等到,只看見長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送走東去的流水。我認為,對這四句詩應從三個角度來解讀。第一個角度是從哲理的角度,在永恆的人類、永恆的明月、永恆的流水面前,一個人的生命只是瞬間,人生易老啊!惜時的主題又一次得到了體現。第二個角度是抒情的角度,寫江月待人,實際上是寫月下的人在等待。也許是漂泊的詩人自己在等待見到家中的親人,也許是家中的親人在等待遠出的詩人趕快回家。相思的主題也得到了體現。第三個角度是抒情模式的角度,包括兩個方面,1、內情外化的抒情模式。不寫人的等待,而寫月在等待,這是古詩中典型的內情外化的抒情模式,我們可以隨便舉幾個例子,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岑參的「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范仲淹的「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蘇軾的「明月夜,短松岡」,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陸遊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2、主客觀悖反的抒情模式。等待,是人的主觀努力,包含著主觀願望;等到的是什麼呢?是眼前不舍晝夜的東去流水,這是客觀的結果。主客觀的背反,使得這種等待相思的痛楚之情更加深刻,也更加感人。這種抒情模式在古人的筆下也可以找出例證,如「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獨倚望江樓」在等待,這是主觀努力,「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是客觀結果。再如柳永的「想家人,妝樓宇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妝樓顒望」是主觀努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是客觀的結果。這兩組詩句也都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悖反。在這首詩的後文中,我們還要遇到運用這種抒情模式的詩句。以上是第二層,主要是借月闡理,兼有抒情,突出寫了「月之問」(幻燈片)。細細品味這一層的哲理,應該包含三層意思:1、自然宇宙的永恆和人生的短暫易逝;2、月的圓滿與人的孤獨無依;3、月之有情和人生的殘酷無情。這一層里的抒情,還有向下文集中寫相思的過渡作用。下文是怎樣集中抒寫相思之情的呢?看詩的第三層。「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白雲」飄忽,象徵了「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是地名,但這裡並不確指,是泛指離別之地,且古詩文中「楓」、「浦」本就是離別傷情之所。白雲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明月樓」,指思婦的閨樓。月光之下,是誰家的遊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哪家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詩人由江邊青楓浦上遠去的白雲,想到扁舟離家的遊子。一句寫遊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誰家」與「何處」是互文見義,由一家一處聯想到人間千千萬萬家的離愁別恨,「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往複迴環。這是一種詩意的痛苦,發自內心,纏綿悱惻,可謂「不思量,自難忘」,可謂「剪不斷,理還亂」。接下來「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從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張若虛化用這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緻的描寫: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台了。在這裡,詩人將「月」擬人化,寫月之「徘徊」,既寫出了月的自然屬性,光影明滅,浮雲遊弋;又賦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憐憫思婦的孤獨寂寞,久久在樓上徘徊而不忍離去。月光照在門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搗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一輪明月同照兩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願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於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麼能夠和你相見呢?「雁」和「魚」在古代都和相思有關,成語有「鴻雁傳書」;古詩中有「為我雙鯉魚」的句子,古人把木片刻成魚型,兩片一合,中間夾書信,外邊系紅綢,魚就是信封。人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天天的思念之情無法排遣,便自然進入了夢境。接下來「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為了押韻,我把這個字讀成了古音「xia」,其實應該讀「xie」。這幾句詩,寫思婦回想昨夜的夢境:閑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託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最後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斜月沉沉,漸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像一幕戲完了以後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遊子思婦,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瀟湘」,地北天南,空間距離越遠,心理距離就會越近,思念之情便又加深一層。想到這裡,詩人早已是歸心似箭了,詩的最後兩句說: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回家了!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後邊這20句,是詩的第三層,集中寫了相思之情,突出了「月之情」。1、虛實相生。2、凝結主題。〈幻燈片〉相思之情是一組虛實對應,寫遊子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是實寫;寫妻子對遊子的思念之情,是虛寫。起筆寫景,落筆在情,暢想一個旋律,凝結一個主題。內容總結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髮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對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全詩的內容和主題就講到這裡。大家清楚了詩的惜時相思的主題以及抒情模式以後,咱們再來研究它的藝術特徵:1、結構嚴謹,環環緊扣,自然生成。(幻燈片)第一層寫景,良辰美景,詩情畫意,讀起來很美,皎潔、靜謐的夜景,明月高懸,由這引出哲理的思考,有對宇宙奧秘的探尋,有對人生的思考,由人生的思考,聯繫現實,才會有人生短暫的感慨,引出了抒情,一種相思,兩地離愁。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以「月」為主體,以「月」為線索,在時間上、情感上兩條線索,在時間上,月升、高懸、西斜、落下,逐字吐出、逐字收束。在情感上,既寫月的美景,更寫月光引起的思鄉之情。寫月就是抒情啊,一切景語皆情語,賞月引發議論,由思考引出相思,在月的照耀下,一切意象都附有人的思鄉之情。月光引發了、渲染著、暗示著、寓托著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也包含著詩人對美景的感嘆,對月長圓而人難圓的感懷。2、詩情、畫意、哲理相交融。(幻燈片)景和情是很難分開的,寫景中含情,抒情中又含有人對美的思索,對理想的思考,情感中包含著淡淡的相思之情,包含人對幸福的追求,人生代代無窮已的思索中,在兩地相思之情中,包含著人對這種親情的追求,對美好的願望的追求。珍惜生命的美好,即使是離愁,也是那種透過表層的,對情感的專一的、強烈的,也是一個辯證的統一。總的來說,詩情畫意的境界,情景交融的手法,自然生成的語言,圓潤優美的旋律,使之成為「詩中的詩,頂風上的頂峰。」3、語言清晰,韻律婉轉。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換一韻,共換九韻。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另外,詩句韻律婉轉,對仗工整,加上頂針句式的靈活使用,又使語言清新流暢,頓挫悠揚,琅琅上口,連綿不絕。《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除了以上特點外,我覺得它還有兩點超越。一、鴻篇巨製,一字統領。(幻燈片)張若虛之前,也出現過不少的長詩,如《詩經》、《楚辭》中有些詩,還有一些樂府詩也比較長,初唐時期,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和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也是長詩。但象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用一字統領鴻篇巨製的情況實屬罕見。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事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和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二、思想藝術,超越傳統。(幻燈片)《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裡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繫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迴響。「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托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台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裡「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裡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平添幾重愁苦!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聞一多先生曾給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瀆褻。」又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說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愛情和相思,是人類文學永恆的主題,沒有哪一代人能避開,古今中外,真正避開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國「八大樣板戲」。樣板戲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個妻子一出場就遭土匪槍殺外,八部戲劇再沒有一對夫妻,也沒有一對情人。面對如此美麗的圖畫,面對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出的最動人的良辰美景,而許真的是「樂極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發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麗,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恆,從而聯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暫。是誰站在江畔,第一個驚詫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從哪一年開始照耀到人間呢?恐怕已無人能說的清楚。畢竟,人的一生太短暫,太短暫了!人要和時間賽跑,終究是要失敗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類一代代永無窮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暫的表現嗎?而明月卻年年相似,這江月為什麼會年年依舊呢?可能象世上的離人一樣,也在等待著自己的親人到來吧!「不知江月照何人」這裡用了一個擬人的手法,把月亮寫的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層次結構關於這首詩的層次劃分,近人歧見紛紜。我們以為,此詩應分成三個部分: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餘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喊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一二層: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最後為一層,寫遊子想家。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託,表裡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藝術賞析一、畫面清麗,色澤柔和《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張若虛不僅沿用題目,而且也沿襲了舊例,開篇即就題目敷衍生髮,對春、江、花、月、夜進行描繪。一方面,詩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墜落為行文的外在線索,隨著月光無聲無息、悄然而行的腳步,依次描繪了在月光沐浴之中的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雲、青楓、閨樓、鏡台、江樹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統攝各種景物,有意突出它們在月光沐浴下所顯示出的清麗、空明、澄澈和寧靜(如寫花林不繪其形狀色彩,而突出月光灑在枝頭時的景象,又如寫江水側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灧灧波光)。詩中的一切景物,均為月光所沐浴籠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連帶映照,宛如一幅筆觸淡雅的水墨長軸,顯得清麗、幽美,色澤柔和。二、柔情似水,淡愁如煙詩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抒寫遊子思婦當此良辰美景卻天各一方的離別相思。這本是古代詩詞中司空見慣的主題,但作者寫來卻別有風味。儘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卻沒有泣涕漣漣的濃烈,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怨艾和嗔怒之中,我們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婦的天真與痴情;儘管也有離別之愁,但卻不見雙眉緊鎖的沉重,在嘆息「此時相望不相聞」,「可憐春半不還家」的同時,我們也分明感受到了「願逐月華流照君」的真誠與熱切。李澤厚說,「這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一種『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憧憬和悲傷。所以,儘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依然是一語百媚,輕快甜蜜的」(《美的歷程》)。由於詩中未涉及具體的現實人事內容,因而其對離別的哀愁傷感顯得寬泛而輕淡;但詩對相思的描繪渲染,卻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筆致的柔婉,顯得真切纏綿,如三月絲雨沁人心扉,有「潤物細無聲」的潛在魅力。三、月是軸心,月是神魂從結構上看,詩以月亮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從內容上可看,月亮不僅是景物描繪的主要對象,也是抒寫離愁別緒的依託,還是引發作者思索、探究茫茫宇宙與漫漫人生兩者關係的因由(「江天一色無纖塵」以下八句)。因而,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講,月亮均是控引全詩筆墨運行的軸心,是統領全篇的神魂。人民所以稱讚此詩詩情、畫意、哲理融於一爐,也正是由於月亮的內在貫通。此外,此詩四句一轉韻,凡九換韻,平仄交替,依次遞轉,且多用頂針、迴環等修辭手法,因而使全詩顯得聲韻協暢,一氣流走。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湧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麼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麼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台;透進窗帘,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願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1明月:面對宇宙的浩瀚,明月的無窮,人生的有限,多少傷時、惜時、嘆時之作流傳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盤"意化為如流水一般東去不回的時間意象,讓人在浩淼無窮、深邃永恆的宇宙面前,頓生渺小之感、短暫之感,更激起和歷史洪流相融,奮力在短暫的人生中有為的鬥志。當然,月還是的愁緒、情愛的代表意象意象。2江水:長江東流,玉帶盤桓,沿岸風光如畫,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傳千古。江水不僅是個空間概念,更喻指歷史的長河,是個時間概念。任你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梟雄,無一例外終將湮滅於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任你活著的時候生命怎樣燦爛輝煌,也一樣逃不過自然的規律、歸結於塵土流水。表現出那種人生空漠之感,更顯深沉悠遠。3落花:綜觀中國詩歌史,寫花開的少,寫花落的多。飄零的落花中,瀰漫著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繽紛的落花是中國古典詩歌傷春主題的核心意象。以落花為媒介,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表達對年光流轉、紅顏易老、生命無常的感嘆,幾乎涵蓋了後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義。《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張若虛展示了女主人公迷離夢境的片斷:昨夜閑潭夢落花。月夜春江,清景無限,她所等待的人遲遲沒有歸來。美麗的花瓣無聲無息飄謝在寂靜深潭,夢中的剎那,折射出漫長守望的蒼涼、紅顏衰老的恐慌。總之,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髮出對宇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歲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就這樣輕鬆地,將我們引領進了一個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每個字都蘊含著美的遐思,每個字都浸透的美的體味。那醉人的明月,那灧灧的湖水,那潔凈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詩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唯美的畫卷。這一美景,不僅成為詩人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印記,也感動了千年間的一代代人,沉澱在中華文明的血液里,成為永恆的經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這個虛擬的場景,沉醉於這春江花月夜。  如果詩人就此打住,僅僅將一幅圖畫展給世人即沉默無語。也許,這首詩也只能名噪一時,很快湮沒於歷史的風雨中。詩人的高明之處,更在於他沒有沉迷於眼前的美景而流連忘返,而是興起一份對人對明月,對千古宇宙的深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世代的變化無窮,正如同江中明月的千古不變。詩人的心都是晶瑩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他們常常易於發現美,又從美之中聯想到人生的短暫,歲月的無情。想起了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瀟洒飄逸的詩仙,性情狂傲不羈,面對明月面對自然時,心頭也不免有些感慨與落寞;想起了蘇軾的《前赤壁賦》,豪放派的代表領袖,官場的落魄者,卻在人之與自然的渺小中,得到了一份釋然與安慰。隋唐之際,門閥制度衰亡,庶族地主特別是其中的知識分子,迎來更大的社會自由活動空間:或科考入於仕途,或參軍充入幕府,或遊學於名城名師,或經商斂財於江埠碼頭。但是,兒女情長,則英雄氣短。這種事業與感情的矛盾糾葛常常流露在詩人筆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最好的篇章。聞一多說它是頂峰上的頂峰,「孤篇蓋全唐」,評價實在不低。「空里流霜不覺飛」四句寫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凈之景。月光蕩滌了世間的一切,這才有「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此處虛實結合,最後整個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輪明月的清輝。這樣一輪獨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發了詩人無限的深思和遐想。
推薦閱讀:

易筋經外功12式教學!早晚各3次,36月後功法必成
刑法案例教學資料:刑法疑難案例彙編(九)
專輯:[音樂教學] 大全集【視頻集系列】18
「文包詩」教材的特點與教學策略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TAG:教學 | 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