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

現在再來探討佛教的起源,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佛陀最根本的教義是所謂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的基礎是苦,苦的根源是無明(不了解,不認識)。四聖諦:苦、集、滅、道,也以苦為中心。而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為了從苦中解脫而修行的方法。總之,他認為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他也相信業報,相信輪迴。他的最高目標就是剷除無明,了解或認識存在的因果關係,從而跳出輪迴,達到涅槃。這一些想法都塗著濃厚的悲觀主義的色彩。有的人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宗教不是悲觀主義的;但是,像佛教這樣徹底的悲觀,還是絕無僅有的。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很有見地的。佛教這種悲觀主義是從哪裡來的呢?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佛教繼承的不是婆羅門教的傳統,而是沙門的傳統。而且,從佛教產生的地區和環境來看,也只能是這樣,而不可能是別的樣子。我們先從地區的或民族的觀點上來看一看這個問題。釋迦牟尼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他的宗教活動大部分是在摩揭陀國。摩揭陀國處在印度東方,是雅利安人到得比較晚的地方。在《阿闥婆吠陀》里,摩揭陀和鴦伽都被認為是極遠極遠的地方的象徵。西方的婆羅門很少來到這裡。這裡的人是受人輕視的,一向與婆羅底耶人相提並論。婆羅底耶人說的是一種雅利安土話,不信婆羅門教。他們是否是雅利安人,不得而知,反正是十分被人看不起的。摩揭陀人同他們並提,可見他們被鄙視的程度。鄙視的原因很明顯:這裡是印度土著居民聚居的地方,是僻處在婆羅門文化圈之外的邊遠地區。在雅利安人心目中,這裡是沒有開化的區域。釋迦牟尼宣傳宗教的主要對象就是這些被人輕視、「沒有開化」的人民。至於釋迦牟尼降生於其中的釋迦族究竟是什麼民族,人們的意見是有分歧的。有的人主張,他們不是雅利安人。我們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從他們所處的地區來看,從當時雅利安征服者分布的情況來看,從他們的一些特殊的風俗習慣來看,從他們的政治組織的形式來看,他們不像是外來的雅利安人,而像是原來的居民。釋迦族的政治組織是「共和國」,行政首領羅闍是選舉產生的。這樣的「共和國」同新興的君主國是有矛盾的。摩揭陀國王未生怨王曾侵略過「共和國」的離車,薩羅國王毗突吒婆曾侵略過「共和國」的釋迦。我看,這不完全是一般的侵略。其中有沒有民族矛盾的成分呢?這是耐人尋味的。如果我們不從民族矛盾的角度上來解釋這個問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就無法解釋。根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在出家前是一個太子(這件事本身就有誇大渲染的成分),處於深宮之中,長於妃嬪歌妓之手,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根本沒有遇到一點不愉快的事情。恩格斯說:「宗教是由身感宗教需要並了解群眾宗教需要的人們所建立的。」像這樣一個太子會有什麼宗教需要呢?他又會怎樣了解群眾的宗教需要呢?這樣一個人決不會悲觀到要出家的程度。事實決不會是這樣子的。他自己必然受到了一些痛苦,至少是在精神上受到。他感到日子也不那麼好過,人間也不那麼值得留戀。於是悲觀了,出家了。這痛苦是從哪兒來的呢?他了解群眾的宗教需要根源又在哪裡呢?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民族壓迫。他的悲觀主義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比較普遍的情緒。於是,他的學說一出,立刻就得到了信徒,從幾個人到幾百人,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他的宗教從一個部落宗教經過不斷的改造,逐漸變成了幾個王朝的國教,進而成為有世界影響的大宗教。至於佛經里那些關於釋迦牟尼遇到老人、病人和死人的故事,最原始的佛典里是沒有的。可能是後來的和尚們感到沒有這個就無法說明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因而編造出來的。恩格斯說:「作為人的創作結果的宗教,雖然有它所特有的誠懇的熱情,當其創立時,就已經不會是不帶欺騙和不歪曲歷史事實的。」對基督教來說,這句話是正確的。對佛教來說,它同樣也是絕對正確的。現在我們再從階級和種姓的關係上來看一看這個新興的宗教。它的基礎究竟是哪一個種姓、哪一個階級呢?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據我看,佛教的基礎並不限於某一個種姓。佛經裡面再三強調它不重視種姓差別,一入佛教,就如眾流歸海,一切差別不復存在。這樣一來,又怎樣理解沙門和婆羅門的對立呢?不重視種姓差別這件事實本身就是對婆羅門的反抗,因為婆羅門教是十分重視種姓差別而且是只代表婆羅門的利益的。但是,佛教也並不是真對一切種姓一視同仁。它當然首先就會反對婆羅門。在婆羅門教的經典里,四姓的順序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而在佛教的經典里則是: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釋迦牟尼自稱是剎帝利。釋迦族原來不大可能有什麼種姓制度,這只是受了婆羅門教的影響而模擬出來的。他們自稱是剎帝利,據我看,這也是冒牌貨。不管怎樣,既然自稱為剎帝利,就必須為剎帝利辯護,竭力抬高它的地位。《長阿含經?阿摩晝經》就是一個例子。新興的國王(其中也有一些是冒牌的)也努力抬高剎帝利的地位,於是一拍即合,他們也就信奉起、支持起佛教來了。我看,佛教最可靠的基礎是吠舍。上面已經談到,吠舍不斷產生階級分化。農民、牧人、商人都屬於這個種姓。佛教主張「非殺」,其中包括不殺耕牛,這當然代表了農民的利益。在佛教興起的時候,由於對外貿易和國內貿易的發展,由於大城市的興起,城市大商人的地位越來越高。梅伽斯提尼斯說,印度有七個種姓,第四個就是商人。在政府官員中,有人分工專管貿易。可見商人在當時地位之重要。釋迦牟尼同這些商人有著很好的關係。首先信佛教的就是兩個商人,這決不是偶然的。佛經中所說的長者就是商業行幫的首領。這些人在佛經里是受到尊敬的人物。他們對於支持佛教是特別賣力氣的。須達多長者購買童子勝的花園贈送佛陀,出億萬金錢布滿園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還有一件事情,也要在這裡談一下。佛陀是主張禁慾的,但是大城市中一些妓女卻對他很感興趣。有名的庵婆羅女就贈送過他一座花園。這些事情都說明,佛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大城市中新興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至於首陀羅,佛陀的大弟子中也有首陀羅出身的,比如優婆離就是。但是佛陀並不特別提倡首陀羅出家,雖然他也不拒絕。有人說,他對首陀羅感情特別深厚,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種姓關係和階級關係不是一回事,其間有一定的聯繫,但也有不小的差別。如果純粹從階級關係這一個角度上來看一下佛教的話,那麼,與其說它同奴隸接近,還不如說它同奴隸主更接近一些。根據佛經的記載,釋迦牟尼曾吸收過一些奴隸或處在奴隸邊緣上的人入教。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說,他代表著奴隸的利益。他在很多地方都表示出一些階級的或種姓的優越感,他以身為剎帝利而感到自豪。他的生平我們不很知道。他本身好像就是奴隸主出身。竭力支持他的那一些屬於吠舍種姓的大商人,也大都是屬於奴隸主階級。因此,如果還要嚴格區別他同那一些完全站在奴隸主立場上說教的宗教家的話,我們只能說,他對那些通過階級分化而新興起來的奴隸主更感興趣。基督教在初期曾滿足了奴隸的一些要求。佛教並不完全是這樣。如果說,原始佛教表達了最下層人民的願望,那顯然也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上面我從民族的(地區的)和階級的觀點上來探討了佛教的一些問題,說明佛教繼承的是本地的沙門的傳統,而不是外來的婆羅門的傳統。雖然有一些宗教哲學的術語看來是兩教共有的,這隻可能是互相假借。婆羅門教的一些神也出現在佛教里,但地位大大降低。這只不過是佛教為了提高佛祖的地位而製造成的,不能說明有什麼淵源關係。如果我們研究一下佛陀最初的大弟子的出身,也可以看出佛教與沙門的關係。許多大弟子都出身沙門,連婆羅門出身的舍利弗和大目連,也是先做沙門,然後改信佛教的。我看,這不能說是偶然現象。是不是就可以說,佛教完完全全屬於沙門系統呢?也不是的。釋迦牟尼才出家的時候,為了尋求解脫,跳出輪迴,曾拜苦行沙門為師。他進行了嚴酷的苦行,幾乎到了完全絕食的程度。結果是氣息微弱,瀕於死亡,苦行無效,大道未得。他毅然決然改變辦法,重進食品。終於在菩提樹下成了佛教徒認為至高無上的正等覺。這件事實就說明他與沙門的分歧。梅伽斯提尼斯寫道:「在印度人中間還有那些信奉佛陀箴言的哲學家。」可見他也不把佛教徒列入沙門一類。總之,我們可以說,佛教繼承了沙門傳統,但又加以發展、改進,形成了獨立的一派。以上這些情況,絕大多數的資產階級學者是不了解的。他們認為,在印度只有一個哲學和宗教的傳統,佛教和婆羅門教是有繼承關係的。按照這個說法,奧義書既然早於佛教,奧義書這個名字和奧義書思想必然在佛典里有所反映。但是,事實上,除了個別的思想有一些共同之點外,整個思想體系是不一樣的,甚至連奧義書這個名字在佛典里根本都找不到。對佛陀來說,奧義書好像是根本不存在的。碰到這種情況,那些學者大傷腦筋,挖空心思,尋找它們之間的淵源關係。他們有的說,摩訶婆羅多裡面的那幾篇哲學詩正好是從奧義書到佛教和其他沙門學派的橋樑。這當然像堂?吉訶德大戰風車一樣,決不會有什麼結果的。如果同意我上面作的那一些分析,不但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而且還有助於了解佛教在印度和印度以外盛衰的原因。佛教紮根在被壓迫的原始居民中間,提出了一切皆苦的學說,符合了一部分人的想法(當然也就麻醉了他們)。它相信輪迴業報,從而反對了種姓制度。它基本上是無區別地對待一切種姓的,它不像婆羅門那樣排斥異己,不把社會分割得七零八碎。它反對婆羅門殺牲祭祀,投合了農民的願望。佛教徒雖然不從事體力勞動,靠布施為生,但是他們不許佔有任何財物,房子、牛羊、土地等都不許佔有,不許做生意,不許觸摸金銀,因此同人民的矛盾不大。佛教主張使用人民大眾的語言,這就比婆羅門使用梵文大大地有利於接近人民、宣傳教義。它反對苦行,在這一點上,又比其他沙門教派佔了上風。由於這一些原因,它在印度由小而大,終於成了大王朝的國教。輸出印度以後,由於它無區別地對待一切民族,因而在一些亞洲國家流行起來,一直流行到今天。馬克思認為宗教是顛倒了的現實的理論。佛教當然也是這樣,等到沒有可能沒有必要再顛倒現實的時候,佛教生存的基礎也就會逐漸消逝。1965年3月

推薦閱讀:

佛學體系中是否存在第一因?
雪相法師:莫拿花言巧語瞎人眼目
佛教的心智修養——內觀
那麼多學佛人,明知人生是苦,還生孩子,這是一種大惡行吧?
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創始人

TAG:佛教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