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名多「謎」味 萬家寶筆名為何叫曹禺

林長華人的姓名不過是簡單的專用符號,但是由於漢字的一字多義和一詞多義,懂得一點謎道的文人們出於某種需要,便在自己的姓名中加入謎的成分。如果您留意觀察,就不難發現,一些著名文人的姓名、筆名頗有風趣幽默的謎味。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唐寅在題詩作畫時,常隱其真名。他有個題款:「只在康宣兩字頭」,這就像是一條離合體燈謎。「只」的「口」與「八」分別與「康、宣」二字的上頭組合起來,不正是「唐寅」嗎?明代文學家徐渭常用「秦田水月」的印章鈐款,「秦」字拆開後可為「三人禾」,扣合「徐」字;「田水月」則可合為「渭」字,多麼巧妙且有謎味啊!現代著名文人妙用制謎手法作筆名的更不在少數。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他曾起了個別名「舒舍予」,即把自己的姓拆成「舍予」二字,意為放棄私心和個人利益,這與燈謎的離合體並無二致。文學家曹禺原名萬家寶,有人問起他的筆名有何含義,他答曰:「我姓萬(繁體字),這個萬字,草字頭下一個禺。寫文章總得有個筆名,便將萬字拆為『草禺』,但『草』不像個姓,就取諧音來個『曹』字。」詩人兼書法家沈尹墨,原名君默,有好友跟他開玩笑:「君既默不作聲,要口何用?」他聽了覺得有理,就把「君」的「口」省去,成為「尹默」。在上世紀白色恐怖年代,魯迅先生的158個筆名中,含謎的筆名不少,如「華圉」暗隱當時的中國(華)是個大監獄(圉);「莫朕」隱蘊「黑暗之兆」;「豐之渝」意為「封建之餘孽」的縮寫諧音。1930年,國民黨通緝所謂「墮落文人魯迅」,魯迅便立即針鋒相對,先後用了「隋洛文」、「洛文」、「樂雯」等燈謎化的筆名來嘲諷國民黨當局。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當年他應約為《讀書生活》寫科學小品時,用了新筆名「高士其」,意為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香港文學家金庸原名查良鏞。20世紀50代中期他在主編的《新晚報》副刊發表「新派武俠小說」,一時想不出用什麼筆名好,索性就把名字最後一個字分為兩半,從此「金庸」的筆名風靡香港乃至全球。著有《賽金花》等40多個劇本的文學家熊佛西,原名「福禧」,後來他妙用類似燈謎的梨花格,取其諧音「佛西」。著名劇作家沙葉新曾有筆名「少十斤」,他撰文戲謔自己:「少十斤,為沙葉新的右半,可見此人不左。」取姓名的一半作為筆名,這在燈謎藝術中,便是「一半兒體」,也叫「半形體」。如有這麼一條燈謎,謎面「半價出售」(猜一字),謎底為「催」。
推薦閱讀:

作家筆名的那些事兒(20140625)
筆名里的故事 夫子書話

TAG:名家 | 筆名 | 曹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