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色譜--衣物

早在周代,我國就將色彩分為正色和間色。青、赤、黃、白、黑是「正方五色」,綠、紅、碧、紫、騮〔liu留〕黃(硫磺)是「五方間色」。視東方為青,南方為赤,西方為白,北方為黑,中央為黃,並得出黃青之間是綠,赤白之間是紅,青白之間是碧,赤黑之間是紫,黃黑之間是騮黃的結論。從現代色彩學的角度來看,屬「正色」的五種顏色是最重要的基本色,其中青、赤、黃可按不同比例調和配成各種色彩,故也稱之為三原色。至於黑和白則是參照對比各種色彩明度的重要參照色。將它們定為「五色」表明那時的人認識和運用色彩的水平已相當高。  古人將色彩分為「正色」和「間色」,也說明古時色彩是和政治活動聯繫在一起的。由於權貴們視正色為尊,間色為卑,正色和間色不能混淆,故當時王戚貴族對所著服裝的顏色十分講究,非正色不穿。《論語》里有這樣的記載:「君子不以紺(泛紅光的深紫色)、緅(絳黑色)飾,紅紫不以為褻服。」拿現代的話說就是紺、緅、紅、紫都是間色,君子不以之為祭服和朝服的顏色。  春秋以後,由於各種染色方法逐步普遍應用,使得織物色譜豐富多彩,其中僅絲織物的色譜就有紅、黃、綠、藍、紫、紺、緋(赤色)、緇、緹(桔紅)、纁(淺紅)、緅、綦〔qi其〕(蒼艾色)等多種。在這些顏色中紫色曾流行最盛。《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  秦漢之際,由於染色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植物色素提純和儲存問題的解決以及不同染料套染、媒染技術的進步,施染出的織物色譜得到進一步擴充。  漢代的織物色譜,散見於各種書籍中,其中記載得較為集中的有西漢史游的《急就篇》、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東漢劉熙的《釋名》。將這三本書中所記色彩名稱或專用詞按色譜分類排列,可得到三四十種顏色。其中:  紅色近似調有:紅、縉、繎〔ran然〕、緋、絳、纁、絀、綰〔wan碗〕、綪、絑。  橙色近似調有:緹、縓〔quan勸〕。  黃色近似調有:鬱金、半見、蒸栗、緗、絹。綠色近似調有:綠、綥〔ji機〕、綟〔li利〕。青色近似調有:青、縹、□、繱〔cong匆〕。  藍色近似調有:藍、〔guo鍋〕。紫色近似調有:紫、紺、繰、緅。  黑色近似調有:緇、皂、、□〔tan坦〕。  白色近似調有:□〔yao要〕、紈、縛、紑〔fou否〕、緂〔tian甜〕。  古文獻所記色調,雖然不能使我們更形象地了解其確切色澤,但長沙馬王堆漢墓和新疆民豐東漢遺址出土的大量五光十色的絲、綉、麻、毛織品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這兩處出土的織物色澤計有朱紅、絳、紫、墨綠、黃綠、深淺褐、深淺棕、中黃、深藍、寶藍、淺藍、銀灰、黑、白,以及金色和銀色等多種。它們雖然在地下埋葬了兩千多年,可色澤依舊鮮艷如新,光彩照人,足以反映出當時染色工藝所取得的成就和服飾色彩的華美。  隋唐時期,染色技術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有人曾對吐魯番出土的色彩鮮艷的絲織物作過色譜分析,發現僅這批織物就有24種顏色,其中紅色調有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黃色調有鵝黃、菊黃、杏黃、金黃、土黃、茶褐;青、藍色調有蛋青、天青、翠藍、寶藍、赤青、藏青;綠色調有湖綠、豆綠、葉綠、果綠、墨綠等。  宋以後,特別是明清兩代,在染色技術和選用染料方面得到了空前發展,用於染色的植物種類也增加到幾十種,從而不僅使配色、拼色所用色彩範圍,有了可供選擇的餘地,還促使織物色彩的色譜,衍生得更為廣泛。如紅色調有大紅、蓮紅、桃紅、水紅、木紅、暗紅、銀紅、西洋紅、朱紅、鮮紅、淺紅;黃色調有黃、金黃、鵝黃、柳黃、明黃、赭黃、牙黃、谷黃、米色、沉香、秋色;綠色調有綠、官綠、油綠、豆綠、柳綠、墨綠、砂綠、大綠;藍色調有藍、天藍、翠藍、寶藍、石藍、砂藍、蔥藍、湖色;青色調有青、天青、元青、葡萄青、蛋青、淡青、包頭青、雪青、石青、真青;紫色及褐色調有紫色、茄花色、醬色、藕褐、古銅、棕色、豆色、沉香色、鼠色、茶褐色;黑白色調有黑、玄色、黑青、白、月白、象牙白、草白、蔥白、銀色、玉色、蘆花色、西洋白等。以上是根據《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蠶桑萃編》和《蘇州織造局志》四書所載織物色澤及染色名目所列,實際上應遠不止於此,故張謇〔jian簡〕在《雪宦綉譜》中說:以天地、山水、動物、植物等自然色彩,與深淺濃淡結合後,可配得色調704色。如此多的色彩,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分出幾十種近似色,要靠熟練地掌握染料的組合、配方及工藝條件的改變方能達到,說明當時染色技術水平是相當高的。
推薦閱讀:

古人以左為尊,可是為什麼被貶謫稱為左遷?
10個古代奇怪而驚人的皇帝
古代皇帝祖墳風水的玄機大揭秘
古代情書
怎麼在古代的屠城中成功的活下來?

TAG:古代 | 色譜 | 衣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