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之後,重述文學經典需更下苦功
文學經典的影視化,改什麼、往那個方向改,直接影響著口碑和收視。《白鹿原》儘管劇集後期略顯倉促,但總體的精緻感在近年的國產電視劇中算出類拔萃。文學經典改編不易,《白鹿原》的精彩與不足,都為今後重述史詩巨著提供了可參考的範本。
一望無際的麥田,莽莽蒼蒼的白鹿原,白嘉軒一遍又一遍撫摸著地里的莊稼……電視劇《白鹿原》就這樣匆匆落下了帷幕。相比開播時劇情的宏大開張,大結局收束得太過倉促,也略顯簡單。豆瓣評分也從側面印證了全劇播出的收視觀感:從9.2到9.0,再到8.9。
但回看整部劇,演員演技在線、音美樸素卻不失精緻、化服道基本還原歷史場景、畫面細節真實豐富……就連白興、二豆等配角也讓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難怪許多人看完之後想念那大碗的油潑面,甚至還要蹲下來吃,這都足以證明該劇主創的用心和細心,以及該劇對觀眾的入心、入骨。
作為小說的《白鹿原》,再現了中國近百年來,鄉土社會文化的消解和現代理性構建的艱難反覆,勾畫出百年變遷中傳統社會的肌理,被當代文學界譽為是「一部展現民族靈魂的大作品」。作為電視劇的《白鹿原》,既背負著原著獨特的藝術想像力和巨大的聲名,也承載著觀眾的期待和指摘,改編成電視劇,本身就是一道巨大的難題。這恐怕也是陳忠實先生生前對其他改編的藝術作品,都稱讚有加的原因,因為他知道,改編《白鹿原》實在不容易。
不論原著多麼豐富精彩,改編都是一次再創作。電視劇要儘可能地呈現原著複雜而沉重的主題,也要通過改編使片段式的故事匯成線條式的人物命運。古老土地的歷史變遷、民族生存的生命反思、儒家文化的輝煌與沒落、人性慾望的壓抑與張揚……文學經典的母題,必須經由改編之手重新詮釋。而且,無論怎麼改,情節的推進,人物的塑造,劇情的發展,其本身都要符合人物內在的行為邏輯。在這一點上,電視劇《白鹿原》無疑有不少突破和進步。
電視劇尾聲最精彩的一段戲,是白孝文與白嘉軒最後一段父子對話。看孝文為了自己仕途陷害兄弟性命,白嘉軒對兒子徹底絕望,反鎖了房門對孝文說:「爸這一輩子,做得最錯的一件事,就是由得你裝哩。裝仁義,裝親民,裝君子,裝哭裝笑……」孝文歇斯底里:「爸,你不明白,我這樣的人才適合當官。我裝我不累?我為啥裝得跟個孫子似的?為啥?我要當官,我要當比你這個族長更大的官!」隨後鹿兆鵬趕到,白孝文意識到自己苦心經營的仕途已經被父親親手掐斷,涕淚俱下地念道「這輩子、這輩子……」彷彿在控訴父親長久以來對他的不公和苛刻。白孝文複雜多變的人設,在這段對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既有「知子莫若父」的情節迴旋,也順理成章地修改了原著的人物結局。
當然,《白鹿原》的有些改編確實不成熟。不僅《白鹿原》,厚重的史詩巨著、名家名篇,影視化之路往往伴隨爭議。兩年前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再次改編成電視劇,在多個衛視黃金檔播出,卻同樣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瓶頸。相反,周迅朱亞文版《紅高粱》的改編,由於加入了兄弟反目、三角戀愛、豪門爭寵、女人心計等熱門影視劇情節,迅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卻也讓許多原著黨不滿。
可見,文學經典的影視化,改什麼、往哪個方向改,直接影響著口碑和收視。上述不同劇作的改編,雖不盡完美,但在快餐劇當道、手撕鬼子頻出、仙俠玄幻滿屏飛的今天,它們的精緻和樸實、厚重與沉穩無疑是電視劇市場的良心製作,也算是為文學經典如何重述提供了可參考的範本。
《白鹿原》的好口碑之後,市場或許能自我調整,讓文學經典的改編多佔些比重。哪一天,那些毫無營養的膚淺IP在此類著作前能失去收視和口碑,這個市場才算步入正軌。
推薦閱讀:
※準時八分鐘
※煙花燃燒在終點一站
※西風不相識 文/三毛 「人生苦短 不喜平淡」
※吉卜林小說《基姆》 凡塵里的信仰與大愛
※霸王別姬, 誰是目擊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