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布 施 :佛教的財富觀

求財富祈願文--星雲大師 來自大乘天 05:21

未必錢多樂便多 財多累己自招魔

阮囊何事堪羞澀 富有恆沙是佛陀

--- 隆 蓮 法 師 ---

【如何把財富帶到下輩子】

講一個小故事: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印度有兩夫婦非常有錢。有一天,他們告訴傭人,把所有的財產都打包,他們要把這些財產帶到下一輩子。傭人於是把所有的家當全部打包完畢,又準備了很多牛車、馬車,然後問主人:「我已經準備好了,如何把這些東西運到下輩子呢?」兩夫婦給他說:「把財富送人,就能帶到下一輩子。」

錢雖然很重要,但是比起生死大事來,還是微不足道。錢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我們可以善加利用,但是不能被他所利用,更不能為他耗盡一生的精力和時光,那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既然已經發心學佛,就應該以道業為重,錢能夠滿足基本所需就可以了,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修行上。

錢只是一種工具,本身並無善惡屬性,怎樣用取決於個人,不必視作洪水猛獸,我們最該放下的是對它的貪婪和執著,生不會帶來,死不能帶去,臨命終時一分一文也帶不走,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要明白錢只是為我所用而非我所有,不能做錢的奴隸。

在經典里,佛教我們把財富分作四部分:第一分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開支;第二分用以投資增值;第三分用以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四分用以慈善事業,回饋社會,也為自己耕耘福田。現在社會,儲蓄和投資可以實現對接,也就是一部分日常零用,一部分投資理財,一部分慈善公益。假如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態度,善用金錢而不被金錢所用,那麼,金錢與佛法是可以很好地融合的,並不矛盾。

信無垢濁心清凈 滅除憍慢恭敬本

亦為法藏第一財 為清凈手受眾行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法句經》云:

「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

這七財才是真正智者所應追求的法財、聖財。

《大智度論》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財、色、名、食、睡)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骨。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佛說罪福報應經》:夫人作福,譬如此樹:本種一核,稍稍漸大,所益無限。為人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為人長壽,無有疾病,身體強壯,從持戒中來。

佛言:「善男子,菩薩若行十種施法,即得布施具足。何等為十:一者法施。二者無畏施。三者財施。四者不求饒益果施。五者悲愍施。六者不輕慢施。七者恭敬施。八者供養承事施。九者無所著施。十者清凈施。」——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正法念處經》:夫少欲者,名曰一切安樂之法。若人少欲常得安樂,其人不畏王、賊、水、火。多欲之人愛財物故,親近他家以求財物,近於小人以求財物。若人少欲,則不至於惡人門下,不作妄語,不作虛誑歌舞戲笑,不作綺語,不作惡業,不為貪財慾火所燒,見他得樂不生憂惱,不為貪財近惡知識,不生疑慮。若行道路,不畏盜賊,離於怨家,人不求便,不畏罰戮。

《華嚴經》偈云:

一切欲樂,皆悉無常,虛妄顛倒,

須臾變壞,但誑愚夫,令其戀著。

見 行 布 施 歡 喜 不 妒

見 有 求 者 心 則 悅 樂

---《優婆塞戒經卷》---

《六度》說。度是梵文波羅密多,意為到彼岸,即這六個法門能讓修持者從煩惱此岸到解脫的彼岸,在佛教中屬於菩薩所修行的六個法門。六度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個法門能對治掉我們身上的六種習氣,分別是:慳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愚痴。歡迎結緣。

《中阿含經》:以賭博求財,屬於 「 非道 」 之一,即不是正確的求財之道。賭博之人,因賭敗而有 「 六災患 」:一,心生怨憤;二,心生恥辱;三,夜不安寢;四,令怨家高興;五,令親屬憂心;六,在人前沒有信譽。

佛說世間之財,五家共有:

水能漂沒之,火能燒毀之,

盜賊能劫掠之,官吏能沒收之,

不肖兒孫能消散之,故稱不堅之財。」

唯用以濟世利人,才能增長福德,

而庇蔭子子孫孫。

和尚問我:六度第一是何?

我答:布施。和尚問:布施者何?

我答:財施法施無畏施。

和尚不以為然:把「我」布施出去,

煩惱也布施出去,統統乾淨,叫真布施。

積財永無厭足,棄所執著,乃能歡喜。

仇敵永難殲滅,自凈其意,乃能歡喜。

--- 蓮 師 言 教 ---

捨棄一切有漏財 當以聖財為嚴飾

遠離一切散亂境 依止殊勝寂靜處

--- 阿 底 峽 尊 者 ---

魔類擅長諂誑術 以財誘惑大貪者

以假法騙修行人 以自詡誘凈戒者

以我慢欺有智者 以歌舞誘散亂者

以韶華誘諸多人 以妙飾誘眾多人

以惡友敵騙多人

--- 阿 底 峽 尊 者 ---

【密勒日巴如何修持六度波羅蜜】

頂禮具德上師尊

財產猶如草頭霜 毫無貪執而布施

獲得暇滿人身時 嚴守戒律如護眼

惡道根本即嗔恨 縱捨生命修忍辱

懈怠難成自他事 勇猛精進行善業

迷惑無證大乘法 串習修持專一義

欲覓佛陀不可得 觀照自心本面貌

信心猶如秋天霧 退失之時愈勤修

--- 太橋旦曾 恭譯 ---

命終無有後悔之六法 知慚有愧死亦無後悔

未造惡業死亦無後悔 財用於法死亦無後悔

凈持三戒死亦無後悔 恆勤行善死亦無後悔

自心無愧死亦無後悔 具備此等無悔極重要

弟子問:我想要得到飲食衣服受用,我修個財神法好不好?岡波巴尊者回答:如果前世沒有積聚福德資糧的話,是很難修這個財神法而得到成果,特別是為了得到這輩子的好處,來修財神求財,是跟佛法的修行相違背的。況且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修行人是因為好好的修行而餓死的。所以應當好好的修持佛法積聚資糧。

布施不望報,以調服慳貪,為力波羅密。

布施而離於世俗及小乘心,為方便波羅密。

布施而發願自他離於困窮,為願波羅密。

布施而凈心三輪體空,為智波羅密。

--- 蓮 師 言 教---

為了要不偏私地修持布施,

你必須免於期待他人的感激與回報。

--- 蓮師開示《空行法教》---

自利之心若不除,徒行布施有何用?

--- 密勒日巴尊者 ---

現在你有名、有財是很好的事情,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死時你一無所有。

--- 大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 ---

輪迴的一切法,成者終將壞,聚者終將散,生者終將死,愛者終將離。能於此理有決定的覺悟,就應徹底放棄招致苦果的作業:不求財,不營利,依止一位條件具足的上師,依教修行無生法要。你們要知道修行無生空觀,是一切修行中最殊勝的。——噶舉祖師密勒日巴

在生活中,有些人對於財物,連自己都捨不得享用,布施別人就更不可能了。這種人在臨死之際,其吝嗇本性會對解脫產生巨大的障礙,命終後甚至會轉生成餓鬼。即便再生為人,也必然恆常感受貧窮之苦,生生世世都與財富無緣。所以,我們務必要想方設法斷除吝嗇。——法王如意寶

發財最主要的因就是布施,

假如你即生一毛不拔、慳吝成性,

要想得到無比的財富,

則無疑是痴人說夢。

--- 索 達 吉 堪 布---

現在很多人都希望發財,

想方設法改變風水、生辰,

以期自己財富盈門、財源廣進。

其實,佛陀曾明明白白告訴我們,

發財的因是什麼呢?不是發財樹,

不是貔貅獸,不是水晶球,而是布施。

--- 索 達 吉 堪 布 ---

現在很多人追求金錢,但實際上,就算你擁有很多錢,可以買車買房,百般享受也隨之而來,你也不一定真正快樂。希望大家能意識到,真正的幸福,並不一定要建立在物質上。現在人們提倡「低碳」生活,而佛教提倡「低貪」生活,只有貪心越來越少,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慾望,以隨緣心來面對一切。——索達吉堪布

妄圖以造惡業來致富,

這是不可能如願以償的,

而且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痛苦。

--- 索達吉堪布《藏傳凈土法》---

佛教真正的敵人不是財富,而是對財富的貪婪和執著。因為佛教並不把金錢、權力、職位、豪車、勞力士或者鑲金的牙齒看作問題。佛教反對的是對它們的執著。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的活法,既可以是「有一個佛堂,一尊佛像,去寺廟,念誦皈依的偈頌」,但也可以是「即便在舞池跳舞的時候,依然憶念真理。——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們要無悔地付出自己的快樂,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及功德布施給他人。我們應該用喜悅的心情,承擔他人的悲傷和困境。我們要努力讓他人從痛苦中解脫,尤其是傷害我們的人;我們要誠懇、毫不遲疑地獻出自己的快樂,不論多寡。——頂果仁波切

聲稱自己是佛教徒,卻通宵達旦地看電視、廢寢忘食地玩遊戲、躺在床上睡懶覺、四處尋找美味的食物、永無疲倦地逛街、互相攀比金錢地位等等,行為和思想與修行人背道而馳,相續極其的不調柔,這也是末法時代的眾生濁。----登巴才仁仁波切

王、賊、水、火、不肖子,

財產為此五家所共,

與其為五家所耗散,

何如布施以利有情之為愈。

世人多不明此理,

往往失之慳吝,殊足憫也。

--- 海 公 上 師 ---

要進入大乘道,必先有這個出離的作意。雖然說利根的人不是要先發合量的出離心,但是也必須同時有(出離心)。如果沒有同時有的話,無法入道。在一開始如果還貪著自己的這些身、財,不能從此中出離的話,那就無法發起大悲心。為什麼?不觀自苦,就不會出離;不觀他苦,就不會生悲。——智敏上師

看到人家富貴,不要羨慕,多做好事,莫問前程。他人的富貴不是現生的,而是前生修來的。發財了之後,他的財用來幫助別人,來生才受這個報。你一生做任何事情都成功,就說明你的前生善業很重。 佛教一切都講因緣,就是三世因緣,過去,現在,未來。因緣本身就是因果。----夢參老和尚開示

做菩薩並不難。

比如,不令眾生因我們而

升起煩惱,即是菩薩在布施歡喜。

--- 夢參老和尚開示 ---

當你做一件好事,供一支香或一朵花的時候,如果你不執著這一香一花,用你的意念來供養,觀想這香花供具遍滿一切虛空,所有寺廟、道場、有佛像的地方,乃至十方一切佛剎你都供養了,爾後你再上求下化,把這個供養的功德迴向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布施給一切眾生,那這就變成了不可思議的清凈智慧福德。 ----夢參老和尚開示

佛教為什麼要講布施?就是要我們對金錢物資要能自制,不要過份貪著;為什麼要講持戒?是要我們在生活上能防非止惡,有自製的力量;為什麼要我們忍辱?也是要我們在人事上能剋制自己的瞋恚,養成柔和的性格。---- 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生活觀,

主張在家居士生活佛法化,

也就是除了金錢、愛情以外,

還要增加一些慈悲、結緣、

惜福、感恩的觀念;

有了佛法,生活更為充實。

--- 星 雲 大 師 ---

佛教認為,一個人是否擁有金錢物質,是由福報的多少決定的。反過來講,聚斂金錢的過程,就是消耗福報的過程。一生的福報是有限的,消耗完了,就沒了。所以,在富有之後,要懂得知足,感恩,要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財富和快樂,才能惜福造福,並不斷積累新的福報。---- 一誠法師

賺再多錢也帶不到死後,

但是積累的福報卻可以。

聰明人重在積福報,而非積累金錢。

--- 學 誠 法 師 ---

學誠法師: 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非常容易失壞:生病、被盜、亂花錢、不孝子、貨幣貶值等等,都能輕易造成損失。聰明人懂得以金錢換福德,把不堅實的資財換成堅實的善業來儲存。

人都是依靠金錢、名利得到快樂,但是有一天,你會因此而失望。因為一切都在變化。只有智慧是無量的財富。你聽經開啟了智慧,會知道怎麼安排人生,過快樂的日子。錢需要時,是相對重要。但是你沒有智慧,貪嗔痴不除,再多的錢一樣煩惱。你沒有錢只住8平米、有智慧也可以活得快樂。人生最可怕的貧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智慧。一個人能開採出內在的智慧,那才是永恆不變的財富。世上沒有一樣東西能帶走,只有善業、惡業,智慧、法身慧命帶得走!所以比金銀財寶更重要的是智慧。

--- 慧 律 法 師 ---

迴向即是大布施,徹底布施,學佛者生生世世,所有修習的善行功德,悉數毫不保留地迴向給一切眾生,不求回報,甚至一切眾生的苦難全都轉到我身上來,無邊業苦一肩挑,學佛若能具備這麼大氣魄的迴向力,當下便得成就,當下即是普賢,這是何等的慈悲與智慧呢!——南懷瑾先生

「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這是安住身心、提升自我性靈的良方;能夠「身心安住」,才能圓滿生命,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所以,人不要住在五欲六塵里;人,寧可過清閑自在的人生,千萬不要做了金錢的奴隸。把身心安住在滿足中,則能自適其適;自可隨緣放曠,自能安然自在過生活!

醉酒有醒的時候;醉財無醒的時候。

--- 藏 文 諺 語 ---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 林 則 徐 ---

捨得就是布施才能得到。

布施,不是一種給予的概念,

是一種平等,完全開放的分享。

圓滿一個布施,你不但要給予,

而且要放下你的給予。

願我們都能時時布施微笑、

愛語和歡喜,處處給人信心、希望和方便,

那麼無論到哪裡,必定通達無礙。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

供養財神的竅訣,首先要發清凈的願力懺悔自己往昔偷盜搶劫以及吝嗇的罪障,這是造成今世貧窮的根本因,然後對財神、眷屬進行身語意,外內密的供養。財神是佛陀圓滿布施度所化現,是佛的化身,在這樣殊勝的所緣境前作供養,福報不可思議。—— 仁真南嘉上師

我們修財神不是僅僅為了追求個人的財富,而是要以菩提心來攝持,這樣的修法才圓滿,如果以吝嗇心貪心來修持,本身就違背了財神修法的旨意。另外,財富增上的時候,應該按照佛法的規矩分成三份,一份作為自已生活修行所需,一份供養三寶,另一份用於布施,這樣能積累福德,使自己的財富愈發增上。—— 仁真南嘉上師

財 神 本 無 親 專 尋 有 福 人

福 從 何 處 來 布 施 大 善 心

【 施 一 得 十 】

一次,佛陀入城乞化,一位婦人歡喜供養了一缽米飯。 佛說:「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請精進修學佛道。」 佛陀正想離開,那位婦人的丈夫追了出來,笑著問道:「哪裡能這樣說?僅僅布施了一缽米飯,怎麼能得這麼多福呢?」 「不要笑,」佛說,「你看尼拘陀樹,綿延四五里,每年落數萬斛的果實,那不是一粒果核的收穫嗎?」 佛陀用這簡單的比喻教示他。夫婦倆心開意解,頓時證得須陀洹果。

《 布 施 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 於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聖心 供養一切十方佛

袁 煥 仙 詩

業識奔如許,鄉關到幾時。莫言精進我,羞對天人師。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痴。藏珍誰可擬,之子欲何之?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二集)  1999/3/2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2
人間佛教直從基本的做人學起,即人間善行而趣向菩提大道
佛教的人生慾望觀
佛教知識--天山雪蓮88898的首頁
為什麼不生氣?

TAG:佛教 | 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