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去世80年了,回望他的兩次人生轉折
2016年2月,杭州孤山的魯迅雕像。「這兩天看到朋友圈,突然有點感覺我不是在上海,而是在倫敦。大家都在讀莎士比亞。」4月23日,在2016上海長寧區讀書節開幕論壇上,知名書評人、主持人顧文豪開玩笑地說道(今年正逢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兩位戲劇大師逝世400周年,中英兩國合作舉辦了不少紀念活動)。今年也是魯迅逝世80周年,在讀書節開幕論壇上,主辦方邀請到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郜元寶與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金理,引領讀者回望魯迅。
4月23日,2016上海長寧區讀書節開幕論壇上,顧文豪(左)、郜元寶(中)、金理(右)引領讀者回望魯迅。魯迅人生規划上的兩次轉變一般人都知道,魯迅棄醫從文是因為他認為改變中國人的精神比醫治中國人的肉體更緊要。但很少被注意到的是,他在學醫之前還學過採礦。魯迅一到日本,就和一位同學合寫了一本《中國礦物志》,獻給當時在日的一個清朝官員。他希望讓清廷意識到中國資源豐富,如果不加緊開採,就會被列強搶奪。後來魯迅發現中國的問題,遠不是靠挖掘資源可以解決的,於是學醫,後又從文。郜元寶分析認為,魯迅在人生規划上的兩次轉折,理由都是他對中國的愛。然而在大多數讀者看來,魯迅愛中國,但是也罵得太多了。這其實不難理解,魯迅的「罵」和「愛」其實是一回事。在魯迅看來,很多中國人想愛國,但是不知道怎麼愛國。魯迅認為,真正的愛國和讀書有很大關係。「他認為一個民族在世界上真正值得驕傲的,不是軍艦多麼先進,設備多麼發達,而是在學術和文藝方面,有能夠獲得其他民族認可的東西,這才是達到愛國主義的最終途徑。」郜元寶說。作為一個作家,希望自己的文章傳之久遠、永垂不朽是很自然的。但是魯迅並不希望這樣,在《熱風·題記》中,他表達了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速朽」,就是越早消亡越好,越快地被人們忘記越好——因為他的作品都是攻擊時弊的文章,這些作品消亡得越快,說明社會越來越好,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也越來越豐盈、清潔。魯迅痛斥「主義消費者」魯迅的另一個基本性格和關懷是誠。在魯迅筆下,經常稱一類人為「偽士」,並對他們進行徹底的揭穿和否定。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大規模輸入西潮的時代,也是一個名詞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的新話語、新主張紛至沓來。魯迅看到,這些新名詞、好主義,到了中國就彷彿掉進了黑色染缸里,原因就是那些偽士。對於偽士究竟是指哪類人,金理借用郁達夫的《血淚》進行了解釋。在《血淚》中,主人公在五四時期從日本留學歸來,有個人建議主人公說有一個東西叫世界主義,馬上就要到中國來了,趕緊拜倒在它的腳下,會讓他飛黃騰達。金理認為,這些人並不是真的在信奉、信仰這些主義,而是在投機和消費它們,這樣的人就是魯迅眼中的偽士。「當魯迅批判偽士的時候,正表明了他對『誠』這個字的呼喚。他總是不相信那些表面文章,總是對別人打出的旗號要先打一個問號,看看內在究竟是什麼。」在金理看來,魯迅希望一個人的公開主張和內在真實的想法要保持一致性,不能嘴上說著「愛」,心裡卻不「誠」。魯迅為何對暴力輕描淡寫魯迅一生寫了大量作品,有小說,有散文詩,有雜文,還有學術研究,這些不同文體的作品有沒有共同點?郜元寶從魯迅評價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看到,魯迅將作家定義為「顯示靈魂的深者」。魯迅在完成《阿Q正傳》後,當時留法學者敬隱漁將其翻譯成了法文寄給羅曼·羅蘭。羅曼·羅蘭馬上請他回一封信給魯迅,說感謝他寫了阿Q這樣一個人,讀完後對阿Q悲苦的樣子始終忘不了。魯迅筆下的阿Q為何能如此震撼人心,郜元寶說很多作家喜歡對暴力極盡渲染,生怕寫得不夠具體、不夠歷歷在目。《阿Q正傳》中也有暴力,但是都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比如阿Q調戲了吳媽後,被趙太爺打,也就是一兩句話。孔乙己被吊著打,打到半夜,打折了腿,如此而已。還有在《風波》里,七斤嫂拿筷子照著女兒頭頂紮下去。郜元寶認為,這些場面如果換成其他作家,自然可以細緻描繪一番,但魯迅卻都是很隨意地處理了。「為什麼他寫暴力寫得這麼簡單,因為魯迅的中心不在於向讀者展覽身體暴力的場面,而是傳達像阿Q這樣的人,在被打後精神上的反應。所以我們知道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郜元寶分析道。魯迅說,中國文化的最大悲哀就是不把人當人。他寫孔乙己、阿Q、祥林嫂,都是既把他們不被當人的現實反映出來,同時還要把他們當人來寫。所以,對於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編選的《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選了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而不選《阿Q正傳》,哲學家李慎之感到不快。他說,魯迅之所以為魯迅,可以沒有《中國小說史略》,而決不可以沒有《阿Q正傳》。李慎之認為,《阿Q正傳》展現的是關於中國人的學問,至今無人超越。郜元寶認為,文學家、道德家和政治家都致力於改變人,但是政治家通過權力改變人,道德家通過訓誡改變人,而文學家只是寫出人的真實面貌,讓人們看到彼此的真相,因此有所改變。魯迅真的難懂嗎從1980年代,就開始流行起「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也漸漸形成了魯迅是最難懂、最難讀的印象。但是在郜元寶和金理看來,魯迅並沒有那麼難懂。儘管魯迅文章的成分確實很複雜,有文言文,有歐化文,還有他自己獨特的創造。「但是不管魯迅的文章多麼深刻,真正讀了之後就會發現它又是高度的口語化,很流暢。」郜元寶介紹說,曾經有個叫俞芳的女孩暫住在魯迅家裡,半夜裡經常聽到魯迅高聲念剛寫好的文章,改到流暢為止(見她寫的《我記憶中的魯迅先生》)。魯迅自己也說過,他寫文章,可有可無的形容詞要刪掉,只有自己懂別人不懂的要刪掉,直到最簡單為止。儘管魯迅自己認為已經在文字上做到了最簡,但畢竟思想的深度在那裡,當時已經有不少人批評魯迅的文章不夠大眾化,對此他很坦率地解釋說,自己並不是故意要難懂,而是文章本就是寫給中等水平以上的人看的。「但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等水平的讀者,放到現在又是什麼水平呢?」郜元寶提醒道。在另一個層面,郜元寶認為,魯迅的言之有物,而且有著一以貫之的思想和情感,相比於那些一部作品一個樣的作家,更容易理解和把握。郜元寶也看到今天不少作家的作品,雖然很容易進去,但也想讓人趕緊逃出來。「與其讀那樣的『淺』,不如讀魯迅的『深』。雖然魯迅對於今天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有點難,但是經過一番努力進去了,你就會感到不虛此行,沒有被欺騙。」郜元寶如此說道。
推薦閱讀:
※大家去世後願意捐獻眼角膜嗎?另外想詢問關於眼角膜的知識?
※明朝末代長公主,16歲國破家亡,18歲去世,後稱「獨臂神尼」
※《 我的男朋友去世了》,珍惜身邊愛你的人
※有一天,我去世了......
※【探索】《請回答1988》中的演員金柱赫何時何地發生了什麼樣的車禍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