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探討意境的產生及其構成

[內容摘要]:

在如今這個熙熙攘攘、擁擠不堪的世界裡,人,就像一根根山洪中的浮柴,沉沉浮浮,不知道將要飄向何方。我們彷彿永遠都那麼忙,忙於走路,忙於生計。我們似乎遺忘了什麼,丟失了什麼。人世間的一切,不管是春去秋來,還是日落星辰,彷彿一切就該是那麼回事,不需要理由,也沒有理由。我們忽略了身邊的美,也彷彿遺忘了發現美的能力。詩情畫意離我們越來越飄渺,越來越朦朧。好像這個社會不再需要詩,更不需要去理解或是追求詩意下的某種境界,確切地說是意境。當我們不再為一棵哭泣的小草而心疼,當我們對一首詩所呈現的意境完全抱以漠然的時候,我們是否該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的精神家園在何處?!塵世的紛雜讓我們疲憊,讓我們沒有時間停下來去慢慢品味現世下的該有的意境,參與意境上的靈魂互動。其實宇宙萬物,大千萬象,大到蒼穹,小至一片落葉,如果你用心去體味,慷慨地注其以靈魂,以生命,你將會發現,原來其中還蘊藉著令人驚嘆、令人陶醉或令人震撼的某種大生命意識下的意境。

[關鍵字]意境;意象;情感;審美想像

前面說過,意境,它存在於萬物中,只要你賦予它存在的生命意義。那麼何為意境,意境又是如何構成、如何產生的呢?下面我們將來一一探討之。

一、「意境」概念的起源、產生和發展的概況

「意境」,就是在文學作品中那種情景並茂、物我雙融所達到的高度凝練、餘味無窮的藝術境界。「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一個概念,是華夏抒情文學和抒情理論高度發達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特有的、西方文明所沒有的「傑作」,所以可以算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意境」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學。如老子的大象無形說實際上就是指意境。又如在《莊子·齊物論》中也有了對 「自由之境」和「無限之境」的討論,這也可以看作是「意境」概念的最初的雛形吧。可見,春秋時代的先賢對「意境」已有了初步的概念。後來隨著文人對「意境」(當然,那個時候也許還沒有明確地提出這個概念)的進一步的深入理解,「境」的概念開始用於詩歌理論以及後來的其他文學形式中。到了盛唐之後就形成了文學意境論。比如王昌齡的《詩格》中就有「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的觀點的記載。即表達了詩人認為「意境」存在、發生的基本條件必須具備二點:一為意,即意象的客觀存在。只有具備意象這一實體才構成意境的基石。畢竟內容是形式的載體,沒有意象作鋪墊,任何意境都將只能存在於海市蜃樓、虛無縹緲中,那樣的意境既不深刻也不永恆;其二則為心,即情感狀態、心志等方面。正如詩人所言,只有作者本身在創作作品時發自肺腑,得自心源,這樣才能給讀者留下對作品的意境的審美想像,而且這樣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深刻實在。畢竟連作者自身也不能感動的作品拿什麼資本去感動他人,所以也就根本談不上產生意境了。王昌齡對「意境」的見解是深刻的,獨到的。王昌齡之後,詩僧皎然的「緣境不盡曰情」等觀點也全面發展了意境論。後來,中唐的劉禹錫的「境生於象外」以及晚唐的司空圖的「韻外之致」等觀點,也是進一步擴大了意境研究的領域。時間的車輪繼續前進,歷代文人對「意境」概念都作了補充、發揮。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清末的大學者王國維,這位意境論的集大成者。他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眾多重要的、獨到的、精闢的見解,給現世對意境的研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發揮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比如說,他提到「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不錯,意境首先是基於景物等客觀實體的描述,並給無生命的客觀實體注入作者本身的心志(喜怒哀樂皆可)。只有真感情才會使讀者動容,爾後才能品味地到其中作者所要展示的意境。大師王國維不僅提出了個人對意境的解釋,更深刻鮮明地指出了意境的重要性。「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意境。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可見在他眼中,境界或者說是意境,是高於氣質、神韻的層次的。單有氣質或是神韻而無境界,就會本末倒置。在他看來,意境才是任何文學作品的根本,其他都次之。而且一旦作品擁有意境,氣質、神韻也就隨之而來了。可見,王國維是何等崇尚意境的高度啊!總而言之,現今,我們根據歷代人總結的結論,可以對意境作出如下的定論: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空間。或者說,意境,就是在文學作品中那種情景並茂、物我雙融所達到的高度凝練、餘味無窮的藝術境界。

二、意境的構成

意境是如何構成的呢?如果簡單地從定義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意境不外乎由意象、情感投入以及情緒影響下所產生的審美想像空間等三要素構成。但是我個人覺得,論及意境的構成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如從意境本身的特徵角度、從意境的分類角度以及從意境本身的層次角度來分析意境的構成。具體如下——

(一)、從意境的特徵角度看意境的構成

1、情景交融構成了意境。

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徵是情景交融。即情景合一、物我交融、人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景與情乃意境構成中的二元,相輔相成,二者相互結合才形成意境。景中藏情抑或是情景並茂,只要二者高度凝練,給人以餘味無窮的藝術想像空間,我們都可以從中品味出「意境」所帶來的某種直觀感相的渲染效果。當然,意境中的情須是蘊理之情,是特定時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僅僅是一般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包括著能夠觸動人們情懷,並且能夠引起生活回憶的場合、人物和事件,這樣才能使在欣賞作品意境的過程中得到社會心理上的認同和感情上的共鳴。如《採薇》中: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人藉助溫柔的楊柳(「柳」諧音「留」)和霏霏的雨雪這兩種柔性化的意象,文字間閃爍著一種詩性的美麗。並以此為載體,承載作者內心無限的哀傷和依依不捨的離情別意,或者說是憂傷的祈禱。前兩句詩人藉助畫面來表達,雖不直接言情,但情藏景中;最後一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則直抒胸臆,哀傷留戀之情不溢言表,淋漓盡致。正因為有景有情才構成了讀者思維空間上的「意境」。細細品味這首詩,你的面前也許會出現這樣一幅閃耀著哀怨憂傷之淚的圖畫: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士兵們離家作戰,與妻話別,無奈,也許也已無言去表達內心的深情與不舍!只有風絮中那飛揚著的楊柳絲兒才明白彼此的心。而士兵們從戰場歸來時,家鄉也許早已經過烽火的洗禮只剩下滿目瘡痍。霏霏的雨雪落下來,一片一片,越來越大,冷冷地打落在士兵們的臉上、身上。面對滄桑,留給他們的,除了滿身的疲憊,或許就是無盡的哀傷與無奈了吧。這種哀傷超越了戰爭和和平的範疇,直接斥諸生命情感的深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最純凈的對話!而這種從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那來自生命意識的傳達——對生存、對自然、對大生命意識的思考。詩人用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方式給我們構造、開闢了這等審美想像空間下的「意境」。所以可見,意境的構成是絕對離不開情景這二元的,即意象與情感投入。

2、虛實相生構成了意境。

虛實相生是意境創造的結構特徵。正所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言不盡象,得意忘言。即大象無形。意境從結構上看正是虛境與實境的結合。實境即逼真地描寫的景、物等,留給讀者頭腦中初步的感性認識。虛境則是指由實境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空間。正是由於有了作者先前對客觀存在的逼真再現,讀者才有了使得原有畫面在聯想中的延伸和擴大,繼而產生自己特殊的體味和感悟。這一切的結合的產物正好構成了意境,讀者想像中的獨一無二的審美想像空間,那個物我雙融、高度凝練的藝術境界。如《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哀。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首愛情詩營造了山、江水、冬雷、雪等客觀實物,使讀者留下了一組最初的基本的畫面,可以說在讀者頭腦中留下了一幅實境。但面對這些實境,作者豈是簡簡單單敘述之?不。而是通過聯想、想像在實境基礎上又構造了一幅虛境。由實境延伸開去,開拓和誘發了一幅不可能的驚心動魄的虛境——山不再有陵角,江水為之干竭,冬天雷聲隆動,而夏天卻雨雪霏霏!這種虛實相生下所誕生的愛情,豈止是驚心動魄,簡直就是驚天動地!這一切使我們彷彿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在陡峭的懸崖邊下,滾滾奔騰著的江水在呼嘯著,天色暗淡,黑壓壓的雲層俯視著大地,灰濛濛的空氣以不客氣的姿態籠罩著蒼生。男女主人公站在懸崖之巔,兩相凝視,彼此不語,只是凝視對方。他們的愛情也許情比石堅,但天妒佳人,他們遇到了巨大無比的阻力與考驗,但他們彼此深信:愛可以洞穿一切……

不管這種意境的層次高度如何,崇高抑或平凡,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從這虛實相生的畫面中感受到了審美想像空間,即意境化了。這種意境讓我們感動,更讓我們震撼!這,就夠了。從中可見,虛實相生也是構成意境不可或缺的成分。只有實境,作品將變得刻板、無趣;只有虛境,作品將顯得根基不實。只有虛實相生,作品才能變得完美,變得深刻,變得永恆。作品中的意境也才能更加醒目、深刻地存在於讀者的審美想像空間中。

3、韻味是構成意境的要素之一。

韻味無窮是意境的審美特徵。何謂「韻味」?韻味是指意境中所蘊涵的那種咀嚼不盡的美的因素和效果。韻味是詩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更是意境的一個突出特徵。如童慶炳所言:所謂韻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風格、語言等因素共同構成的美感效果。總而言之,「韻味」簡單地來說即於無限中寓無限的那種美感和效果。請看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既無典故,也沒有華麗的辭藻。李白只是用了樸素的語言來表達樸素的情感。但在自然平淡中,卻能讓人抽繹出無限深長的意味。質樸、純凈、凝練、明麗、流暢、自然,也許這就是韻味,一種詩性美下的清麗自然的韻味。這種韻味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種意境:那輪懸掛於天際的明月,彷彿「清水出芙蓉」般沒有鉛華脂粉,而就芬澤自現。遊子的思鄉情愫因這純白的月光而動,柔柔的,淡淡的,同時又是濃濃的。這是何等樣的溫馨真切,又是何等樣的哀傷暗淡的意境喲!所以說,韻味是意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構成因素。作品中這種「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韻味分明真切地增添了作品的魅力,也為意境平添上一分灼姿。而沒有韻味的作品,則很顯然會使意境少了分情趣、雅緻,或者說是亮色吧。因此,我們說韻味是構成意境的一大要素。

二)從意境的分類角度看意境構成

意境的分類根據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的觀點可以分為兩大類:「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目前學術界對於這種分法是較為肯定的)反過來說,既然意境可以分為這兩大類,那麼從某種角度上講,也正是「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這兩個「小境」構成了意境這個「大境」。即部分構成整體。所以我們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從意境的分類角度看,意境是由「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構成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可見,「有我之境」是情感比較直白的,或者說是更醒目鮮明的意境。如陸遊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此詩道出了作者「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和「氣吞殘虜」「鐵馬橫戈」的英雄般的大無畏氣概。作者的愛國情懷並不內斂,也不含蓄,而是明確表現出一種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的至真至誠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就是「有我之境」。在「有我之境」的感染下,我們不禁對陸遊樹起了英雄般的仰望高度,更給了我們對英雄的無比敬仰的審美想像空間,即意境。

相比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則相反。它情感不外露,或者說比較含蓄,藏於不動聲色的意境畫面中。如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無言。

此詩中陶淵明是那樣的從容,安靜,悠閑。詩人自己雖出現在畫面中,但他的情感卻無直接點破,而是讓讀者自己去領會,去體味,去想像。在這「無我之境」的牽引下,其實只要我們仔細品味,就不難產生這樣的一種意境:詩人手端酒杯,就著三兩小菜,心遠在塵世之外,沒有一絲世俗的束縛,從容地自斟自飲,抑或是與三五鄉親一起猜字,談笑風生……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管是「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根據部分構成整體的原理可知,這兩者都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構成意境。所以說從意境的分類角度分析,意境是由「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二者擇其一或是相互結合、交融而構成的。

(三)從意境本身的層次角度看意境構成

意境本身包括三個層次,概括起來為:直觀感相的渲染、生命意識的傳達、最高靈境的啟示。這三個層次是如何構成意境的呢?請看——

我們知道,所謂「直觀感相的渲染」,通俗地講即作者對意象的運用。作者通過某種手段,如象徵、抒情、描述等等,來使得接受者產生一種對被描述實體的一種感性或理性認識。即向接受者提供某種意象並使其在頭腦中接受且記住這些意象。至於「生命意識的傳達」則需要接受者對意象經過自己分析、接受的過程後,然後產生一種大生命意識或引起某種對人和自然關係的深層思考或形成對生存的某種體驗等等。總之是需要接受者把主觀情感融入到意象中去的。其實依我個人愚見,我認為意境的前兩個層次已足以構成意境了。第三個層次「最高靈境的啟示」,即物我合一的「澄明」之境,這需要接受者有一定的人文素養或是其他更高層次的要求。雖然我認為構成意境前兩個層次足以,但若同時包含「最高靈境的啟示」這一層次,則顯然會讓所產生的意境更深刻、更完美、更永恆。如戴望舒的《我思想》: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萬年後小花的輕呼,

透過無夢無醒的雲霧,

來振撼我斑斕的彩翼。

這首小詩全詩僅僅四行,以蝴蝶、小花、雲霧為意象。蝴蝶是美麗的,在這裡它不僅代表著實體,更代表著詩人的理想、追求,抑或是超越時空的主體意識。總之,蝴蝶它喚起了詩人或者讀者有關生命的美感。而小花,詩人說它將在萬年後輕呼,輕呼春天抑或是其他的載體。而雲霧,詩人說要「透過無夢無醒的雲霧」,所以顯然這裡的「雲霧」應該是作為一個障礙而存在的。如此這般,詩人藉助蝴蝶、小花、雲霧等三個意象初略地在讀者頭腦中形成了「直觀感相的渲染」。當我們再對這三個意象進行整合,此時通過審美想像就不難產生這般意境:詩中的蝴蝶好似莊周筆下的那個虛無縹緲的蝴蝶,它承載著理想、夢想,但也同時身負著無盡的無奈和悲哀。它孤獨地飛著,獨自咀嚼著孤獨的無助。沒有誰理會它飛了多久,也沒有誰在乎它將要飛向哪裡,或者,也許它自己也不知道前方是何處。這種境界是凄美的,但同時也是動人的。作者就是將自己化為這樣一隻孤寂的蝴蝶。可見,他是對現實中那不被承認的追求抑或理想懷有淡淡的哀傷的。但蝴蝶將在萬年後衝破層層雲霧,迎來春天!這超越了肉體的新生,它是一種意識,超越時空的生命意識在萬年後繼續存在。這讓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現世不濟但終究有一天傲視宇宙的英雄般的人物,他承載思想的枷鎖衝破世俗的樊籠,藉助思想著的蝴蝶振動彩翼而翱翔於天宇。這是何等壯闊的意境啊!生命是短暫的,但生命意識卻可以永生!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生命意識的傳達」吧。戴望舒的《我思想》一詩是一支奇妙的暢想曲,同時也是孤傲者自信的宣言。化用「周庄夢蝶」的典故讓我們隱約看到了一個「尋夢者」的樂觀、積極心態;看到了他那不甘寂寞、沉淪的靈魂的閃光。這應該就是「最高靈境的啟示」 。那隱藏在表面後的深刻,一旦悟出,你也就領悟到了「最高靈境的啟示」

綜上所述,從意境的特徵、分類、自身層次等三個不同角度分析,我們可知,不同的分析角度其實均可以用來分析意境是如何構成或是產生的這個問題。而本文正是從意境本身的特徵角度、從意境的分類角度以及從意境本身的層次角度來分析意境的構成。但無論是從哪種角度切入,其實總而言之,從大體上看,意境的構成其實還是主要看三大要素:即意象、情感投入以及由此引發的審美想像空間。只有這三者才是互融互補、相輔相成的。從部分的角度上看,意象是基礎,情感投入是提升,審美想像空間是結晶。三者層層相系,環環相扣,遞進著發展;從整體的角度上看,這三者是缺一不可、互為重點、互為基石的關係。沒有意象的鋪墊,情感投入就是虛無的,徒勞的,更別說上升到審美想像空間的層次了。同樣,如果只有意象,而且對於意象的描述已經很完美了,但接受者如果絲毫不為之動容,「吝嗇」其情感投入,那麼情景並茂、物我雙融所達到的高度凝練、餘味無窮的藝術境界,或是審美想像空間就會猶如海市蜃樓,遙不可及。當然,如果前兩者都具備了,但唯獨缺了審美想像空間的話,那麼所謂意境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所以說,這三者是互為前提、不可或缺的關係。

朋友,別讓塵世的紛雜凌亂我們的舞步,讓我們學會停下時間的腳步來享受、來慢慢品味現世下該有的意境,參與意境上的靈魂互動。只要你用心去體味,慷慨地注宇宙萬物以靈魂,以生命,你將會發現,原來那種大生命意識下的意境,是那樣地令人驚嘆、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推薦閱讀:

詩歌鑒賞題型意境型答題模式:
有沒有類似於「竹杖芒鞋輕勝馬」這樣優雅好聽的詩句?
有沒有能給人一種強烈故事感的圖片?圖片來自微博,詳細見水印。?
詩貴意境
在你眼裡 哪個圖片最符合「漸行漸遠」 這個詞?

TAG:意境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