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莫言的勝利

0 莫言的勝利

2012-10-12 10:43:11

歸檔在評論|瀏覽 1265 次|評論 1 條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中國作家莫言獲獎。瑞典文學院評委會給出的獲獎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據說他當時的第一反應是「overjoyed and scared(狂喜並惶恐)」。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至少共有11位華人獲諾貝爾獎。即使這樣,莫言的獲獎,還是很大程度上給人欣喜,這個欣喜無關乎政治,首次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百年來的遺憾終於圓滿。當然,在諾貝爾獲獎史上,還有兩位和平獎人選存在遺憾,所以在網路上有才子將這兩位人選與莫言合併,稱為三個中國人獲獎:不要說(莫言)、不能說、不讓說。不乏調侃的意味。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一貫矛盾的中國社會,十多年前評論員文章:「瑞典文學院是一貫反動,一貫敵視紅色政權,一貫敵視中國人民的徹頭徹尾的反動組織……」又在十二年前,針對高行健獲獎,中國作協負責人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諾貝爾文學獎此舉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準,這表明,諾貝爾文學獎實質上已被用於政治目的,失去了權威性。而恰恰莫言是中國作協的副主席,所以這樣一對比很有玩味。

也有人撰文說莫言雖缺乏推牆的勇氣或興趣,但還沒有站在牆的那邊(至少作品沒有)。他退縮到自己的文學王國中去,不做勇士,但也並非隱士,在他的小說中,仍然充溢著對歷史、對現實苦難的揭示。我個人覺得這是對莫言最好的概括,也是莫言韜光養晦的地方。他恪守了自己筆名所規定的法則:莫言。所以在他的作品裡很少有鮮明的政治立場,雖然他對政治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莫言在同樣充滿政治硝煙意味的現實生活中選擇以特別迂迴的方式藏起來,這是一個體制內作家的本能,這樣既不違背良心,也不得罪權貴。

但,大凡讀過莫言著作或稍了解莫言的人,會發現莫言的一生其實是中國的一個寫照。內心充滿矛盾和迷茫的中國人,內心希望祖國強大的中國人,的一個真實寫照。他的筆名就是最好的例證。原名管謨業的他曾談及筆名來由:文革開始時,因為家庭出身上中農以及叔叔被劃為右派,年僅十歲的他被視為「壞分子」而被迫綴學,回鄉務農。他祖父只不過有幾畝地和幾頭牛,在當時就被劃為階級敵人。童年的悲劇性遭遇,讓他取名字諧音來作筆名,以告誡自己。這樣的童年往事,必然在莫言心裡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同樣也為莫言以後寫作塑造了內心決心的氣息。

「他筆下的所有人物都不具備同情自己的能力」。這是我見過對莫言作品最深刻的解讀之一的評價。初看你會覺得這是在指責莫言沒有悲憫,而事實上相反,莫言無論在他的言談還是寫作,都具備人道主義情懷,只是他做了那隻刺蝟,不肯表露罷了。

一些帶著政治色彩眼鏡的人總會覺得因為莫言除了小說寫作外,在公共領域幾乎是位沉默者,莫言的獲獎背離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理想主義傾向」。當然,這個最主要的例證來自於作為中國作協副主席的他與另外99位作家一起手抄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跡近自污。

而我個人覺得也恰恰是這樣的莫言,才會有沉默的勇氣,用作品說話,用具有史詩般魔幻般的現實作品給予現實一記強大的衝撞。再加上他的人生經歷,沉默的勇氣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這樣的刺蝟式的自我保護的勇氣才成就他的一生。再來回顧下莫言的一生,他1955年出生在山東高密一個荒涼農村,家裡人口很多。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物質生活極度貧困,他就成長與那個年代:上小學時,剛好是文化大革命,在學校跟人家造反,上房拆瓦;文化大革命沒結束,就輟學回家勞動,因此他的正式學歷是小學五年級。1976年,通過參軍進部隊才有機會離開農村。1984年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了兩年,期間寫出成名作《紅高粱》。1988年他到北京師範大學,走上專業創作道路。

「飢餓和孤獨跟我的故鄉聯繫在一起。在我少年時期,吃不飽、穿不暖,牽著一頭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涼土地上孤獨地生存。飢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源泉」。這是莫言對自己創作源泉的述說。

只有生活過那段艱難時期的人,才有權利去述說,農村、荒涼、飢餓、孤獨是那個社會的中國的寫照,莫言用魔幻手法還原了現實。關於計劃生育與悔罪,他也有自己的深度思考,在他的長篇小說《蛙》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正是這部作品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所以,可以發現,土地才是真正莫言的動力,也正是生養的他的土地才給了他至高的榮耀。

用趙俊邁的評價說 「莫言的作品非常傳統,文字非常鄉土,表現出來的感情和社會結構,吸引了評委會的眼球。文字的美在於要體現出真善美,體現出了一顆心。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我們追求的高度應該是道德,這也是中國文化的所在。」瑞典文學院評委會委員以犀利的目光看到了這一點,這也是我們為之震撼和感動的。

莫言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貨真價實的,他作為一位嚴肅的中國的本土作家,與眾多的通俗文學作家不同,不是為了銷路而寫作,是為寫作而寫作。這是旅美作家台灣叢蘇對莫言的評價。

文字樸實無華,力度千軍萬馬,作品中農民、農村的現實還原,在與天地鬥爭,與敵人奮抗,仍能挺直腰杆子做人,其實是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堅韌脊樑。莫言,並不代表不說話,而是沉思之後,說更有分量的話,說具備話語權的話。

2012,諾貝爾花落莫言,這是莫言的勝利,更是內心充滿矛盾與迷茫一代對社會予以自己解讀,予以自己述說,用魔幻般作品展現現實的一個大舞台,同樣也是讓中國能進入世界視野的好時機。不管怎樣,莫言是中國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摘掉政治色彩眼鏡後,向莫言老師表達最真摯的祝賀,也同樣祝福莫言老師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您可能也喜歡:

又聞白薯香
推薦閱讀:

莫言:網上95%的名人名言都是瞎掰,包括這句。
莫言化身「預言帝」 《生死疲勞》曾寫死豬扔滿江【圖
《莫言作品全編·長篇小說系列》:莫言的千言萬語
莫言:虛偽的文學
莫言:文学远远比政治要美好 教人恋爱

TAG:莫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