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社交心理障礙
有一部分朋友的困惑是社交方面的溝通問題,比如在任何情形下都害怕成為他人注意的中心,害怕當眾發言和講話;比如從來不敢和上司交流,不敢和朋友爭論,不敢和同事談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極其不適應需要對外聯絡、加強溝通的工作等等,他們生怕自己會在他人面前丟醜出錯。在參加社交活動之前,內心非常焦慮,總是預先設想許多自己在別人面前窘迫尷尬的情形。即使在活動結束之後,他們依然難以恢復內心的平靜,一次又一次地回顧剛才的情景,檢討自己所言所行的每一個細節,並反覆告誡自己以後應該如何做。與人接觸和交流,本應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對於具有社交恐懼傾向的朋友來說,卻成了一項勉為其難、痛苦不堪的任務,不僅無法自如地展現個人魅力,而且經常是手足無措,緊張冒汗,滿臉通紅,口乾舌燥,心跳加快,恨不得儘快逃開人群。 有人認為社交恐懼和性格有關,內向的人對社交活動恐懼,外向的人則不會。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社交能力是人際交往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素質,是我們增加才幹、增長見識、了解社會和豐富人生的有效途徑。同時,社交是一種生活技能,能夠使我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和新對象,從而獲得更加有益的人生體驗和深厚的友誼。社交能力是可以後天學習培養的,它和性格的內向外向與否沒有必然聯繫。 人的行為習慣都是從小形成的,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但有的朋友往往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有的孩子從小懼怕生人,不合群,在集體中不善表達自己,這些都是缺乏社交能力的表現。有的父母可能認為這樣挺好,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好孩子」應該是安靜的,聽話的,而不是鋒芒畢露的,愛出風頭的。尤其是女孩的家長,更希望孩子文文靜靜,柔柔弱弱,時刻保持淑女狀,對女孩子正常的對外交往也過多干涉。現在女性也要參與社會競爭,也面臨著個人的發展和挑戰,沒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便無法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如果你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懼,這裡給你幾個建議:一、做深呼吸。當內心感到緊張的時候,強迫自己做數次深長而有節奏的呼吸,能夠及時緩解內心的焦慮;還可以將兩腳站穩,慢慢提起後腳跟,堅持數秒後再輕輕放下。每次反覆做20-30次,一天2-3次,這樣可以有效地克服心神不定的感覺;二、當出席社交場合時,可以手中握住一個小東西,比如一個酒杯、筆等等,會起到穩定臨場情緒的作用;三、最後,要培養自己「外向型」的興趣愛好,有些愛好,比如書法、畫畫、看電視、看書等等,這些往往是一個人的「靜態」的興趣,我提倡大家多參加團體型的運動愛好,比如健身、打球、聊天等等,讓自己「動」起來,讓自己「敞開」。我們總是在提倡生動活潑的興趣愛好,只有在外向型的興趣交往中,一個人的社交能力才會慢慢提高。學會克服六種社交心理障礙1.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人,缺乏自信,無從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他們在交往中習慣於唯唯諾諾,很少直抒胸臆、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心理如不克服,久而久之,就會逐漸磨損一個人的膽識、魄力和特徵。2.猜忌心理:有這種心理的人喜歡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別人和看待外界事物。比如,看到其他同志私下議論,就以為在講自己的壞話;獎金被扣除幾元,就認定是某某人從中作梗……猜忌成癖的人,捕風捉影,節外生枝,結果只能自尋煩惱,製造隔閡。3.怯懦心理:涉世未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容易產生這種心理。他們在話鋒閃爍的論辯中,由於怯懦,不敢發表深思熟慮後的真知灼見;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由於怯懦,醞釀已久的大膽計劃設想不能實施……怯懦心理,是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一根繩索,應決斷而棄之。4.排他心理: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創造,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表現為抱殘守缺,不去延伸認識的觸角、拓寬思維領域,只能促使人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里兜圈子。5.逆反心理:求異思維並不等於標新立異與專唱反調。有些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於是就產生這種現象:你說某種錯誤觀點站不住腳,他就偏要挖空心思為其辯護;你指東,他偏要向西。這種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其消極作用顯而易見。6.冷漠心理:有人認為,言詞尖刻、態度孤傲、表情冷峻,就是「有個性」,於是崇尚冷漠成為一種時髦。其實,這是一種病態,它會使年輕人孤芳自賞、活潑浪漫的天性萎縮,從而步入寡合的死胡同。因而,也是一種應該堅決克服的心理現象。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人際交往。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里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溫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頗受好評,很得「人緣」的人一般有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誠、幽默感、能為他人著想、充滿活力等等,當然,不是說這些特點都具備才能有好的人際交往。而那些在人際交往中不太受歡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自私、心眼小、斤斤計較、孤傲、依賴性、自我中心、虛偽自卑、沒有個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參照標準,大家都可以對照自己,揚長避短。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喪失掉自我,阿諛奉承、隨聲附和並不能換來良好的人際交往。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正確地估價自己和別人,古語說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何為「貴」,為何「貴」,貴,說明其難,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的確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交往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和自傲。自卑,即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華等作出過低的估價,進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雖有良好的願望,但是總是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因而對自己沒有信心,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為自己的不當。有自卑感的人往往過分地自尊,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讓人接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格格不入。自卑心理源於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學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無關,而僅僅是對「自己不如他人」的確信。所以,要克服和預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別處的輝煌來彌補,大可不必自慚形穢。發現他人的長處,這本身不是壞事,可是他老是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不是激發起奮起直追的勇氣,而是越比越泄氣,從而貶低、否定自己,以偏蓋全。事實上,人各有所長,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強於別人,反過來也一樣。見賢思齊應當鼓勵,這其中還有一個量力而行的問題,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還要注意不可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在選擇目標時除考慮其價值和自身的願望外,還要考慮其實現的可能性。與其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還不如設立一些較為現實的目標,採用「小步子」原則,不斷地使自己得到鼓勵。最後一點,要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為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過失而全盤否定自己。自傲與自卑相比,也源於錯誤的自我估價。自傲者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在交往中表現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凌人,而且不願和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會較為自卑。自傲者要學會尊重別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有利於客觀評價自己,還要學會嚴於律已、寬以待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關係到人際交往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不以第一印象作為取捨判斷的標準。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印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為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面的評價。俗話說,先入為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第一印象得之於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照,主觀性、片面性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要練就一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事,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面、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2.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是就有人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佔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另外,還有所謂「光環」效應,其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蓋全。「借一斑而窺全貌」並不總是適合於一切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徵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恰當地、全面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說好全好、說壞全壞的絕對化方法。3.切莫先入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種先入為主,除此之外,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一些先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因為這樣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說,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什麼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說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徵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留心、處處算計、總怕吃虧上當,這當然得不到快樂。可以說,這樣的人還沒有領悟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因此他無法體驗到交往中的快樂。兩人互相交換一個蘋果,還是一人一個蘋果,兩人互相交換一個主意,一人就有了兩個主意,這個例子是交往內涵的一個體現。此外,交往的意義還在於增大個人的心理空間,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感」。這些都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社會需求。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種喪失。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付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交往也日益複雜,如果說在一些場合,或和某些人的臨時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應酬,那麼,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們並不喜歡那些假扮的聖人。當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
推薦閱讀:
※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方法—NB精神疾病康復體系
※女性各年齡段的性心理障礙
※「突然心慌心悸,感覺自己快要死了」▎驚恐障礙問與答 Panic Disorder
※再婚心理障礙不可小覷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