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代四大賢后

漢光武帝劉秀皇后:陰麗華

陰麗華(4年—64年), 南陽 新野 人,傳為 管仲 之後, 劉秀 結髮妻, 建武 十七年(41年)被立為皇后。

陰麗華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皇后。她出生於南陽新野,是當地有名的美人兒。在南陽,陰家先世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脈,傳到第七代管修,以醫術傳名於世,後來從齊國遷居楚國,被封為陰大夫,以後便以「陰」為姓名。秦漢之際,陰氏子孫在南陽新野為生。

南陽當時還有一位著名人物劉秀,他是漢高祖的九世賢孫,長沙定王的後裔,九歲失去父母而成為孤兒,寄養在叔父劉良家裡。他有兩個哥哥,長兄劉眶?,次兄劉仲,都氣度恢宏,輕財仗義,在當地有一幫朋友,小有名氣。劉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被當地人們稱讚。

年輕的劉秀對陰麗華一見鍾情,當時還是一介布衣的劉秀有兩大人生目標:「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一理想在當時看來是不著邊際的空想,簡直是天方夜譚。有人就說:「劉秀窮得買不起鏡子,也不撒泡尿看看,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當時漢代已經歷了12帝,總計213年,帝裔子孫眾多,更何況當時王莽已經篡位稱尊,劉氏子孫更受到無情的摧殘,劉秀一家早失去貴族的身份,在鄉里的財勢與聲望上,劉家遠比不上陰家。劉秀雖然熟知陰麗華貌美,想娶陰麗華為妻,但真正能把她娶過來作為自己的妻子,還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當時只是心裡想想而已。

「執金吾」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衛戍司令,劉秀當時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然而想不到時勢造英雄,後來劉秀竟成了中興漢室的光武帝。

我們可以想像,倘若美慧秀麗的陰麗華過早地嫁給了劉秀,而且劉秀又能在王莽政權中謀得一官半職,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躊躇滿志的狀況下,劉秀也許就此安於現狀,不求進取,不再有拚命謀求發展的鬥志與浩氣了。這期間,多少豪族少年向陰家求親,無奈都嘗到婉轉拒絕的滋味。劉秀更是不敢貿然行動。再說想要在王莽新朝獲得立足之地,更是談何容易,為了完成他的兩個心愿,時勢迫使他不惜一切代價地另謀發展。

王莽篡漢以後,推行了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改革措施,比如恢復井田制,設置六關、五均、賒貸等經濟制度,改革幣制,復古建制,變更官制等。因為準備不周,條件不成熟,反而造成經濟蕭條,民不聊生,荒旱連年,盜賊蜂起的局面。

當時,義軍四起,山東有「赤眉軍」起兵,湖北有「新市兵」、「下江兵」和「平林兵」。28歲的劉秀和哥哥劉眶?一起,藉機利用宗族勢力起兵,並與進入南陽的綠林軍聯合起來。為了順應人心思漢的潮流,他們推立漢朝宗室劉玄為皇帝,以「反莽復漢」為口號,改元更始,一路攻略,戰無不勝,中原地區盡皆歸復「綠林軍」。

威望日增的哥哥受到更始皇帝劉玄的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正領兵在外的劉秀自知勢單力薄,強忍悲痛,主動回到宛城謝罪。就在此時,隨劉秀作戰的陰氏兄弟,深感劉秀前程遠大,抓住機遇,說服家人,把陰麗華嫁給了劉秀。劉秀忍辱負重,不為哥哥舉辦葬禮,反而與傾慕多年的愛人陰麗華熱熱鬧鬧地舉行了婚禮,洞房花燭夜之後,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時行樂的模樣。劉玄對他放了心,認為劉秀不過是紈絝子弟一個,因此他得以躲過殺身之禍。

對哥哥的死,劉秀表面上只能強顏歡笑,到晚上就偷偷地哭。陰麗華就勸慰丈夫:「更始皇帝氣量狹小,小具規模便沉迷酒色。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發展,也好相機獨樹一幟。」陰麗華雖是婦道人家,但劉秀十分聽她的話。她的話給劉秀指明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指明了方向。通過一番計劃,19歲的新娘陰麗華回到娘家暫住,劉秀以有名無實的特使虛銜,帶領數百人馬渡過黃河,一路廢除苛政,排除萬難,爭取民心,贏得了河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劉秀就是以此地做根據地,建立了東漢。他的「雲台二十八將」也多出自這一帶地區。

當時,河北邯鄲有一個以卜卦為生的術士王郎,乘群雄並起之際,詐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自立為王,聲勢浩大,有一定的實力,是劉秀在河北擴展勢力的絆腳石。真定王劉揚聚兵10多萬,聽命邯鄲王郎,不肯歸附劉秀。劉植親自前往勸說劉揚,劉揚勉強同意,卻提出與劉秀結親的條件。劉揚有一個外甥女叫郭聖通,欲為其擇一良婿。作為權宜之計,劉秀只好答應娶郭氏為妻,終於借得精兵擊敗王郎,廓清河北。他拒絕了更始皇帝給予的封號,另樹一幟,不久即帝位於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為年號,定都河南洛陽。

劉秀稱帝的第二年,議立皇后。有一個陰氏,又有個郭氏,於是在冊立皇后的問題上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是立郭氏為後呢,還是立陰麗華為後。一邊是郭氏——與劉秀患難相隨的紅粉知己,在戎馬倥傯中,郭氏一直追隨左右,恩愛有加,並已身懷六甲,這時只得了一個貴人的稱號,顯然地位很低;一邊是陰麗華——這個劉秀夢寐以求,終於如願以償的結髮妻子。劉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給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將她迎來洛陽。不料陰麗華卻說:「困厄之情不可忘,而況郭貴人已經生子。」堅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冊封,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為後,封陰麗華為貴人。

陰麗華的謙德與她的家風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因隨軍征戰有功,劉秀本擬破格封賞,以示對陰麗華的補償,然而卻受到陰識的謝絕,他說;「天下初定,將帥有功的多,臣托屬外戚的關係,不能示天下以不公。」這是建武二年的事。又過了兩年,陰麗華隨侍光武帝征討彭寵,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後來的漢明帝。陰麗華的另一個兄弟陰興當時為黃門侍郎,指揮武騎,隨軍征伐,算是劉秀的貼身侍衛長,每次出入,都拿一個小蓋傘為劉秀遮風蔽雨。建武九年,劉秀升遷他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印綬已經準備妥當,陰興卻堅決辭讓:「臣未有先登臨陷之功,而一家數人並蒙爵賞,轉令天下失望,誠所不願。」事後,陰麗華私下問兄弟為什麼要那樣說,遭到陰興的反唇相譏:「貴人不讀書嗎!亢龍有悔,盛極則衰,外戚家苦不知謙退耳!」

在稱帝後的十年之中,劉秀恩威並濟,終於使天下歸心,成就了大一統的局面,轉而偃武修文。休養吏民,保全勛臣,崇尚義節,陰麗華也陸續生養了五名子女,終於在建武十七年,劉秀廢掉郭皇后,冊立陰麗華為皇后。

劉秀親自草擬詔書,說明廢郭皇后,立陰麗華的道理,「皇后郭氏,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宮幃之內,若見鷹?,既無關睢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劉吉持節,繳上皇后印緩。陰貴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先是固辭後位,長久恭謹廉讓,宜奉宗廟,為天下母。異常之事,非國之弱,不得上壽稱慶。」劉秀對陰麗華長久的歉疚,終於得到補償的機會。陰麗華雖然真的沒有當皇后的念頭,但由此也明白了劉秀對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滿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事上謹慎柔順,處下矜惜慈愛,天下都稱她為賢后。

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長孫氏

長孫皇后的名字於史未有記載,據《觀世音經信箋注》中所載,長孫氏小字「觀音婢」。

長孫皇后(600—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後,被立為皇后。長孫皇后生性節儉,母儀天下。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在後宮立政殿去世,年僅36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長孫氏十三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她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小媳婦,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歡心。

李世民少年有為,文武雙全,二十一歲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親率大軍攻下隋都長安,使李淵登上天子寶座,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之主——唐高祖。李淵稱帝後,封李世民為秦王,負責節制關東兵馬,數年之內,李世民就揮兵掃平了中原一帶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大唐統一大業;唐高祖因之加封他為天策上將,位置在其他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戰南北期間,長孫王妃緊緊追隨著丈夫四處奔波,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戰事之餘能得到一種清泉般溫柔的撫慰,從而使他在作戰中更加精神抖擻,所向無敵。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因年事已高而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漲船高,長孫王妃也隨即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應驗了卜卦先生說她「坤載萬物」的預言。作了至高無上的皇后,長孫氏並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於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象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著孝道。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她並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

因為長孫皇后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後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后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后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於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並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按歷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鬆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后面前滴咕,說什麼「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之供養,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后並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人物的敬佩,誰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並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勛,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既然已託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后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的是他的功勛與才幹,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妹的關係。不願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徵是例子。今日之舉,並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下來,這兄妹兩人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是一個嬌貴的金技玉葉。將出嫁時,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徵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於永嘉公主,於情於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未必就非要死守陳規。回宮後,唐太宗隨口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讚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於是,在長孫皇后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皇后不僅是口頭上稱讚魏徵,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徵得到長孫皇后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儘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聖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后的一份功勞.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后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德順聖皇后。」

明太祖朱元璋皇后:馬氏

馬皇后(1331-1382)安徽宿州人,「有智鑒,好書史」,她早年喪母,被郭子興夫婦收養為義女。郭子興作農民起義軍元帥時,馬氏嫁給了英勇善戰的朱元璋。郭子興性情暴躁,氣度狹小,在別人挑撥下把朱元璋關了起來,不給飲食。馬氏偷出剛出爐的熱餅,揣在懷裡給朱元璋送去,以至燙傷了胸脯。在朱元璋領兵征戰的年代,她還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一次,與朱元璋敵對的陳友諒大兵臨城,不少官員百姓準備逃難。在人心慌亂的緊急時刻,馬皇后鎮定如常,「盡發宮中金帛犒士」,穩定了軍心,為朱元璋獲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里,馬皇后和他患難與共。因此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殘忍,為了保住朱家子孫日後的統治地位,不斷尋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將。對此,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多少有所節制。馬皇后一直保持過去的儉樸作風,平日穿洗過的舊衣服,破了也不忍丟棄。並教導妃嬪不忘蠶桑的艱難。遇到荒年災月,她帶領官人吃粗劣的菜飯,以此來體察民間疾苦。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歲的馬皇后病逝。臨終囑咐朱元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並願「子孫皆賢,臣民得所」。

朱元璋常將馬皇后的賢德與長孫皇后相提並論,她們的確可以先後媲美。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馬皇后畫像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紅巾軍中嶄露頭角,不免遭人側目,郭子興亦對他有疑忌。諸將出征,擄獲物都要貢奉郭子興,元璋不獵取私財,無從進納,更容易引起郭子興的不快。馬氏見此情形,就把自家財產送給養母張夫人和郭子興妾張氏,請她們在義父前給乾女婿說點好話,以彌縫裂痕。有一次,郭子興把元璋關了禁閉,不給飯吃,馬氏心痛丈夫,把剛烙得的燒餅放在懷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後才發現胸前的皮膚都燙焦了(《明史·高皇后傳》),可見這對青年伉儷感情的深厚。平時馬氏對元璋生活的關照之好自不必說了。當時因戰亂缺乏食糧,馬氏在家省吃儉用,把糧食和好的食品留給丈夫,以至有時自己餓肚子。這些事朱元璋銘感五內,當皇帝後還向大臣講述,把它比作劉秀困在河北得到馮異豆粥麥飯的美事。據《明書》記載,朱元璋與陳友諒對壘時,曾被對方追擊,馬氏背著元璋逃跑,太子朱標為此繪有圖像,放在懷中。後來朱標與乃父政見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圖像遺落在地,元璋見到,痛哭一場,也不打兒子了(《明書·懿文皇太子紀》)。這個記載未必是真實的,不過馬氏不像當時的其他婦女纏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馬氏自奉節儉,衣服穿破了還要補了穿,聽女史講元世祖昭睿順聖皇后用舊弓弦織成綢,做衣服穿,馬後就命用舊料織治,做成蓋被、巾褥,送給孤寡老人。

馬皇后對子女仁愛,勉勵他們學習,要求他們生活簡樸,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誨,又把宮中利用舊料織成的被褥送給他們,並解釋說: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她對待養子如同親生的,而且始終如一。

和朱元璋血緣最近的親戚是侄兒朱文正,文正在對陳友諒戰爭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時賞賜而不滿,元璋因此殺了文正身邊的親信,還要治他的罪。馬後也把文正當兒子看,這時勸元璋:這孩子立了好多戰功,守南昌尤其不易,況且只是性急要強,並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元璋這才將文正免官了事。這一事例說明馬後保護了親屬正當權益。

馬後對娘家人極為懷念,每當說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關心她而及於外家,要為馬後訪察親屬,以便封賞。馬後認為封外戚容易亂政,不是好事,不讓訪找。事實上馬後是孤兒,娘家已沒有人了。元璋只好追封馬公為徐王,鄭媼為王夫人,在宿州為他們設立祠祭署,以鄰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

馬後與身邊的妃子和宮人也是和睦相處,是比較慈惠的。妃嬪中有人生兒子,一定厚待他們母子。馬後以皇后的身份,還要管丈夫的飲食,宮女認為她不必這樣做,她說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盡做妻子的責任,再一是怕皇帝飲食有不中意處,怪罪下來,宮人擔當不起,她好承受著。她也設法保護宮女,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懲罰一個宮中下人,馬後也假作發怒,命把那人捆綁起來,交給宮正司議罪。元璋不滿地責問她:這是你皇后處理的事情,為什麼要交給宮正司?馬後回答:賞罰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親自處理每一個人,有犯法的應當交給有關部門去辦。元璋又問,那你為什麼也發火?她回答說,當皇上憤怒時,我故意也發怒,把這事推出去,消釋你的煩惱,也為有司能持平執法。這一事表明她對丈夫、宮女雙方都是關懷的。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宋濂畫像命婦入宮朝見,馬後以家人禮來接待,給人以溫暖,對朝臣的家庭也給以關心。有人告發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兒子要殺乃父,朱元璋欲以不孝罪處郭子死刑,馬後知道了,說這是傳聞之詞,不一定真實,何況郭景祥就這麼一個兒子,處決了他就絕後了。朱元璋一調查,果然是傳聞不實,不是馬後的勸說,郭家就家破人亡了。洪武十三年(1380),知制誥宋濂因長孫宋慎陷入胡惟庸黨而獲罪,元璋要處他極刑。宋濂是明朝開國「文學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贈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誥》),又是太子的師傅,這時他已告老還鄉,與胡黨毫無牽涉。元璋搞胡黨擴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馬後及時出面救援,她說:老百姓請一位先生,還知道終生不忘尊師的禮節;再說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別冤枉了他。但是元璋一心懲辦胡黨,不聽馬後的勸告。一次馬後陪丈夫吃飯,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元璋問為什麼不吃不飲,她說:聽說宋先生獲咎,我不近葷酒,為他祈福,希望他免禍。聽了這番話,元璋動了惻隱之心,飯也不吃了,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馬後對士庶的生活也有所關心。明朝太學建成,朱元璋臨幸回宮,馬後問有多少學生,回答有幾千名。當時有些太學生攜帶眷屬在京,他們沒有薪俸,無法養家,馬後建議按月發給口糧,元璋接受了,專門設立「紅板倉」,存儲糧食,發給太學生。此後,「月糧」成為明代學校的一項制度。

明初有個商人沈萬三,是「貲鉅萬萬,田產遍吳下」的江南第一大財主(董谷《碧里文存》),據說朱元璋建設南京城,洪武門至水西門一段城牆由他出資修築。又據說沈萬三要求出錢犒賞軍隊,元璋問他,我有百萬軍士,你能普遍犒勞嗎?他不知收斂,滿有把握地說可以每人發給一兩銀子。這樣的人,富可敵國,敢同天子抗衡,激惱了君主,要以亂民的罪名殺掉他。對此,馬皇后勸解道:沈萬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沒有犯法,也沒有謀圖造反,殺他沒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還是不殺的好。元璋聽了她的話,免沈萬三一死,把他流放到雲南。

對於太醫院的醫生,馬後也照顧他們的利益。馬後最後一場病是嚴重的,元璋命太醫診治,但馬後不服藥,元璋強要她吃藥,她說:如果我吃藥無效,你就會殺死那些醫師,那不等於我害了他們嗎!我太不忍心了。元璋希望她醫好,就說不要緊,你吃藥,就是治不好,我因為你,也不會懲治醫生。但是馬後還是不用藥,以致死亡。馬後替醫生著想竟至不顧自身的治療。她死於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1歲。

馬皇后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很得體。當朱元璋在甥館時,與義父母及其家人;獨立成家後,與義子,與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後,與妃嬪,與宮人,與命婦,與朝臣,與娘家,種種關係,料理得妥切,與人關係融洽。她能做到這種程度,重要的在於她按「待人以寬,責己以嚴」的原則去辦事,與他人的矛盾就易於化解。

馬皇后的所作所為,贏得了丈夫的尊敬與愛護。她生前,朱元璋褒獎她,比諸歷史上的賢后唐太宗長孫皇后,為她父親起墳立廟;她死後,朱元璋不再冊立皇后,表示對她的敬重和懷念。這一對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婦,互相眷戀,互相體貼,從這個意義上說,儘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還是完滿的。

《明史》讚揚馬皇后,「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清高宗乾隆皇后:富察氏(孝賢純皇后)

孝賢純皇后(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原配皇后,一等承恩公李榮保之女,其弟是大學士傅恆。出身於官宦之家。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1712年)生,比乾隆帝小一歲。雍正五年七月十八經世宗指婚成為皇子嫡妃,雍正六年生皇長女,雍正八年生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雍正九年生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為她舉行皇后冊立禮。乾隆十一年生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隨駕東巡,三月十一日死於迴鑾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歲。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於勝水峪地宮。謚: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

附:《述悲賦》(孝賢純皇后歸天時乾隆悲憤異常,作此千古悲句)

易何以首乾坤?詩何以首關睢?

惟人倫之伊始,固天儷之與齊。

念懿後之作配,廿二年而於斯。

痛一旦之永訣,隔陰陽而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用掄德於名門。

俾逑予而屍藻,定嘉禮於渭濱。

在青宮而養德,即治?而淑身。

縱糟糠之未歷,實同甘而共辛。

乃其正位坤寧,克贊乾清。

奉慈闈之溫?,為九卿之儀型。

克儉於家,爰始繅品而育繭;

克勤於邦,亦知較雨而課晴。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

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撫諸子如一出兮,豈彼此之分視?

值乖舛之疊遘兮,誰不增夫怨{封心}?

況顧予之傷悼兮,更??而切意。

尚強歡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淚。

制淚兮淚滴襟,勞,促歸程兮變故遭。

登畫?強歡兮歡匪心。

聿當春而啟轡,隨予駕以東臨。

抱輕疾兮念舫兮陳翟?,由潞河兮還內朝。

去內朝兮時未幾,致邂逅兮怨無已。

切自尤兮不可追,論生平兮定於此。

影與形兮難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

對嬪嬙兮想芳型,顧和敬兮憐弱質。

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術。

循喪儀兮愴徒然,例展禽兮謚孝賢。

思遺徽之莫盡兮,詎兩新昌而增?

字之能宣。

包四德而首出兮,謂庶幾其可傳。

驚時序之代謝兮,屆十旬而迅如。

慟兮,陳舊物而憶初。

亦有時而暫弭兮,旋觸緒而欷?。

信人生之如夢兮,了萬事之皆虛。

嗚呼,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位兮孰予隨?

入淑房兮闃寂,披鳳幄兮空垂。

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復何時?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吉祥「百」圖欣賞
[西漢]古代形容「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說的是誰?
古代判詞拾趣
古代有權者如何操縱輿論、散播假消息?

TAG:中國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