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版唐詩故事之中唐詩人杜甫

詩文網轉載唐詩故事之《回到唐朝》:56位唐朝詩人的心路歷程,今天一起來讀讀唐朝詩人杜甫的故事。歡迎賞閱,留下腳印!杜甫:憂端齊終南       讀唐詩是一種藝術享受。但如果兼讀唐史,詩史並閱,聯繫當時情境,可以咀嚼出除詩而外的更多味道出來。每次讀到杜甫,總有些揪心的感覺。他的詩中,含著綿綿的憂愁。盛唐年間的其他詩人,不得意時,李白是拚命地求醉,一醉解千愁,以超越的思維化解內心的不快;王維則設法賦閑,閑來萬事空,避開塵世的喧囂。而對於杜甫來說,始終沒有尋覓到解脫的良方。他的一生,始終處於憂鬱與憂憤之中,憂從中來,憂如絲繞,發出白頭之嘆。如果有解憂的辦法,那麼惟有作詩,埋身書齋,躬耕紙園。這樣的法子,終究有些無可柰何,常常是憂容稍解,愁雲又生,恰如不盡長江滾滾來。  

   詩人多愁。偏偏杜甫又趕上了中國歷史上最令人發愁的多事之秋。開元盛世剛剛開了一個好頭,盛唐的讚歌還沒有寫完,「安史之亂」便不期而至,他就要立刻轉變身份,從一個盛世的歡呼者、記錄者,成為「國殤」式的輓歌撰稿人含淚出場。這樣的角色轉變是令人痛苦的,遭遇的尷尬也是所有讀書人都不能直面的。大唐王朝培養的一批文士們,在這場動亂中,嘗盡了愁雲壓頂、國破心碎的滋味。只不過杜甫的味蕾更為敏感,品嘗起來自然浸膚入骨。     憂從何來?憂於國勢。百業之中,皆有行規。學藝之時,老師要求用心體悟。學成之際,師傅會強調社會責任。杜甫和其他的文人一樣,社會責任感的教育須臾沒有停止,兒時捧讀聖賢書,家國情懷的文字頻頻入目,繼而有家長的耳提面命,兼以生活中屢有新鮮的警示案例不停地發生。杜甫的憂患意識,是因為有「承儒守官十一世」的家族遺傳因素深深影響,「在家常早起,憂國願年豐」,他希望太平盛世能夠長久持續。但憂患意識確是被一場內戰徹底激發出來了。安祿山兵指長安,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和平光景轉眼之間被殘酷的戰爭取代,烏雲壓城,大廈將傾,李唐王朝面臨著突如其來的叛變,經歷著一場不可預測的危機。瀰漫的硝煙,遮住了詩人的雙目,所有的閒情逸緻,都被刀光劍影籠罩著。他的詩中,充滿了焦慮和不安,充滿了憤怒與傷感。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     一個曾經被皇帝無限信任、擁兵數十萬的封疆大吏,竟然充當了搶奪皇權的急先鋒。危險是可以想像的,杜甫立刻將祈願國泰民安這樣淺表層的憂國之心,上升到「毫髮裨社稷」的實際行動,在匆匆安頓好妻兒老小的避難之處後,他便上路了。他要追趕一個落荒而逃的皇室,證明自己的忠誠。     可是,杜甫走著走著,便陷入了賊軍之中。脫身。再走。歷經千辛萬苦,總算找到了,官拜右拾遺,旋即又因冒死替打了敗仗的宰相房琯辯護而被貶。繼而棄官,自食其力。「時危報明主,衰謝不能休」,「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亂世之時,報國無方,杜甫餓著肚子,倚望蓬門,僅剩下了一介書生的沉重憂思。面對著一個無秩序的世界,一個不知前途的未來,他大聲疾呼: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杜甫一直在守望著,祈盼著。而此時的他,只不過是個被君王拋棄的舊日臣子,一個退隱於江湖的遊子,充其量只能算作一個民間的文人。想想自己一介書生,去國離家,又不被理解,杜甫無法使自己平靜下來,涕淚一次次沾濕衣襟。杜甫的詩中,有流不完的淚,數不盡的哭,一場戰爭的勝負,都會令他百感交集,淚如雨下。那首被公認為平生第一首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竟然是他微笑之後的失聲痛哭。
推薦閱讀:

人形+四足+羊角+射手,光緒帝的鎮墓獸為什麼長成這樣?
一場欲揚先抑的分手
第八章 明月橋 長安亂
義大利十大頂級品牌故事
睡前故事——守候

TAG:文學 | 故事 | 詩人 | 唐詩 |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