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否需要上帝?

人類是否需要上帝?

佛法還原系列

張工

人類是否需要上帝?提出這樣的問題,恐怕首先要解決一個究竟有沒有上帝?顯然,突然地不問緣由給人類找來一個上帝必定會引起一部分人反感。是的,上帝通常只出現在宗教信仰之中,甚至還出現過以信不信上帝來評判宗教的標準,而宗教和信仰又是絕對的難捨難分,如此一來,排斥宗教和不信上帝的人按推理就成了沒有信仰的人。信仰和上帝似乎都成了宗教的專利。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原本世界就不存在沒有信仰的人,哪怕有人堅決地聲稱自己沒有信仰,他也根本無法擺脫信仰,這個誰也逃不掉的信仰就是自我。所謂沒有信仰的人其實信仰的是自己。這種原始的信仰就像人的本能一樣,與生命俱來。與生命俱來的信仰不止這一個,還有一個是神性的信仰,這個神性是你生命的本質,即你的靈魂或者稱靈性生命、隱蔽在無形中的高我等等。一個自認為沒有信仰的人,其實是他的自我信仰或者說肉體信仰掩蓋了神性信仰而已。

當一個人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這就形成了信仰。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生命的方向。信仰不是宗教或政黨的產物,宗教或政黨只是信仰的催化劑,沒有宗教和政黨,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

當共同的信仰把人們連接到一起之時,就形成了團體,這個團體可以是宗教形式,也可以是其它政治組織形式,可以說,宗教和政黨都具備信仰團體的性質,它們的區別在於:宗教信仰關注的主要是精神(唯心),政黨信仰關注的主要是物質(唯物)。

儘管人人都有信仰,可是信仰的標的各異,這就是信仰的多元化。信仰多元化「不一定」是好現象,因為很多的信仰存在一定的排它性,人類相當的衝突都是由於信仰的不同以及文化的不同造成的。只是由於人類之間的隔閡,達成統一存在很大的難度也需要時間,因此,信仰多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並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處理和協調好多元文化和多元信仰共存、互助,也成了各國政府一項重要的社會穩定和諧藝術。

對於地球這顆行星整體來說,達成全人類的同化和建立共同的信仰應該是它的目標,雖然非常地遙遠,總不至於我們一點也不去努力。人類是否需要共同的上帝?提出這個問題以及分析它的可能性,正是對未來人類同化的一種嘗試,比起所謂的「世界大同」、「共產主義」口號,應該是一種更為現實的選擇。

縱觀宗教領域,一直有聲音倡導「萬教合一」,呼聲最高的大概是「一神教」的基督徒了。一神教即以上帝為唯一神信仰的宗教。「人類需要共同的上帝信仰」和一神教有何不同呢?首先這裡用到的是人類而不僅僅是宗教,目的是涵蓋所有的信仰,突破了宗教的局限。其次並不是奢望建立人類唯一的信仰,而是把對上帝的認同充實到多元的信仰中去,即成為所有信仰的公有數,這樣,即使在信仰多元化時代,人類仍存有信仰的共同點,並依此為契機,開始人類逐漸同化的進程。這裡關鍵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上帝的定義?

上帝概念的最早出現恐怕要涉及到人類的整個文明史了。並不是宗教才有上帝。中國遠古時期的民間信仰就有上帝,一些沒有宗教信仰的科學家也講上帝,甚至無神論也可以有他的上帝。即使宗教意義的上帝,也有多種的解釋。這裡出現的問題就是人類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對上帝概念的定義。我們現在來看看各信仰團體是如何定義自己的上帝的。

基督教是上帝信仰最大的群體了,視上帝為唯一的神,是那位自有永有、萬物的創造者,所以又可稱為一神教。基督徒所信的神既是獨一的,又是三位,即稱為三位一體的神,聖父是神、耶穌是神、聖靈是神。猶太教只信上帝是獨一神,不接受三位一體的神。

基督教的神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位格。位格就是一個智慧生命的存在顯現,可以被稱之為「生命中心」。這樣一來,上帝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的神性本質只有一個,就是上帝。位格表示的生命有其重要的特性:即靈性的生命、是有意志觀念的、是永恆存在的。這樣,上帝就走上了擬人化的路程。不過人格化的上帝以及三位一體的觀念給基督教信仰也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年輕的信仰者苦於無法和上帝進行對話而對人格上帝產生了懷疑,而對三位一體神學思想提出反對的恰恰是來自基督教內部,認為它無論如何都無法「自圓其說」。筆者的觀點,獨一神具備本體論的內容,人格化後就容易產生絕對與相對概念的混淆,當本體作為一個生命出現的時候,你怎麼還能夠把它和絕對聯繫在一起呢?

佛教的內在分歧並不比基督教好多少。原始佛教宣稱是無神論,佛陀的緣起中道觀否認有一個創造萬物的上帝。針對本體神問題,認為本體「超越一切二元與相對的習念,是最終的真理。既然是最終的,其後就不能再有什麼別的,因此尋找第一因是毫無意義的。」(佛法)本體超然於宇宙之外,所有立足於宇宙之內的二元次事物、方法根本就不可能對她作任何的解釋,它超越感官所察覺的範圍,也不是概念可以界定的,「因此是不可思議的。」(佛法)應該可以看出佛教並不是否認第一因,佛陀乃是一個不可知論者。

後來的大乘佛教事實上帶給人們的是多神論。神化的佛陀、眾菩薩以及關於「如來藏」、「法性」、「唯識論」理論,實際上和基督教的有神論並無太大的區別,梵蒂岡前教皇保羅二世,曾公開證實——基督教是耶穌基督在印度學佛法12年、對大乘佛教淨土宗加以方便改造以後,以新約向西方傳播的一支。他用「視眾生都如自己」的大乘佛教的「菩薩精神」,彌補了舊約、猶太教的不足。佛教的「三身佛」理論比之「三位一體」有更為合理的解釋。大乘佛教雖然不講上帝,可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比起上帝的天國毫無遜色。佛教的釋迦牟尼和基督教的耶穌都是有史實考證的人物,而上帝和阿彌陀佛都是她們推崇的宗教中的神,佛(神)是非人的生命。所不同的是佛教認為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產生的,包括神也和眾生一樣,創造來自於眾生的意念,不存在有一個創造神。大乘佛教的一大優點是容易和其它宗教融通。

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欣賞宗教,卻也認可上帝,這部分人以知識界的較多,他們認可的上帝是大自然;是宇宙運行中包含的一系列自然法則的組合;是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觀存在。

有部分無神論者視人類為宇宙最高的智慧,人就是上帝,可以改變世界的一切。這好比在說,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有生命。一個具有大規模飢餓現象、世界範圍內的戰爭與核武器的行星是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這是不是很好笑!

可見並不是人類沒有上帝,而是有太多的意義不一的上帝。那麼,我們是否能求大同存小異形成一個對上帝共同的定義?

首先,必須承認生命、萬物都存在一個本源(本體),本源即是絕對、永恆的,自然也是無始無終的,因此,它的最初和最終都是憑我們的能力不可知的。即本源是一個必然有的,又無從知道為何物的存在。我們把這個本源稱為:上帝。它在佛教中表示第一因;基督教中表示本體上帝;科學家們看作是大自然的終極。由於本源上帝是未知的,所以不要把它位格化。

其次,既然萬物來自本源,可是沒有誰知曉本源的起因過程,為便於後面的展開,我們只好設想一個本源的模型來代表本源,我們把這個模型稱為:心識。它在佛教中表示佛性、法性、如來藏、法身佛等等;基督教中表示聖父;科學家們的大自然(宇宙)意識。注意:不要把模型理解成純粹的虛構,就像我們深信自己有老祖宗,卻無法看到她究竟是什麼模樣,只好先用模型來代替。

心識佔有的空間就是宇宙,心識空間是和宇宙同體的世界。本源是絕對的,而本源模型——心識因存在造物運動,所以是相對的,不過我們仍視同它為宇宙的本源,是宇宙的終極,而真實的本源是超越宇宙的。

再次,宇宙心識的心之息推動無限能量運作,形成能量界,高端為心識能量體,中低端為能量體,在佛教中高端為佛菩薩、中低端為天神;基督教中分別為基督和天使;科學家們的能量。

最後,無限的能量變化,影射和幻化為無限的物質,即產生了物質世界和人類生命世界,又為物質體。

無限心識,無限能量,無限物質一直不停的相互運動和變化,不停不息,如此的變化形成複雜的多維多層多時空宇宙,我們地球人類不過就只存在於其中一段時間和空間內。這就是整個宇宙萬物的創造過程,這和中國道傳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相符的,亦可稱為上帝的造物過程。這個過程無論用宗教的上帝位格化和科學的自然演變來解釋,都是講得通的。

由於人類生命來自於本源,所以她具有本源的絕對性,心識的一真性,能量的二法性,物質的多元性。所謂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是化身佛,基督教的個個都具有聖靈,體現的就是三位一體中的化身佛和聖靈。只不過這些神性的東西都被我們自己的慾望、骯髒掩蓋住了而已。從這一點也可看出,眾生甚至萬物從本質上都是平等的。

自此,我們已經發現了共同的上帝。上帝的定義:具有三位一體的性質,由於她具有真實本源的依靠,所以上帝就是真理;上帝是唯一的(萬佛同體);上帝和宇宙同體;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由於眾生都具有佛性(聖靈),是上帝的分身、即三位一體中的其它二體,所以眾生都是萬物創造的參與者,眾生都可以通過修行、悟道,回歸至和上帝、宇宙的合一。

人類為什麼需要共同的上帝?概括地說:統一我們共同的信仰。信仰是人類的根,是民族的源,沒有根的民族只能是空曠、絕望,並沒有立足之地;上帝是人類共同的祖先,是「至善」的、「完美」和「全能」的代表,上帝又是愛和慈悲的化身,因為愛和慈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基石。由於有愛,人們才會寬容,由於有愛,人們才會自由,由於有愛,人們才會相親相愛如同兄弟;上帝代表宇宙最完美的平等、自由,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方向。有關這方面資料可參見筆者的文:《尋找我們的「上帝」》(http://ztg126.blogchina.com/1543192.html)。

當我們熱心於建立人類共同的上帝信仰之時,面臨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只是其中的主要阻力並非來自前台的無神論者,偏偏是視上帝為其專利的宗教勢力,當然這不是宗教的原因,只能說有一部分宗教已經被所謂上帝的代言所控制,他們藉以捍衛真理的面目所出現,否定大疑之心就是宗教的精髓,堅持他們所掌握的就是不變的真理。我們則認為,質疑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洗滌,只有不斷地洗滌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

基督教以信仰為基礎,質疑的思想是被否定的,甚至被視為異端。基督教提出真理的本性就是不容忍有錯誤,卻忘記了在相對的世界,真理根本就不具備絕對性,昨天的科學很可能因為今天的發現就變成偽學,你必須要容忍錯誤的存在,允許別人的質疑。所以基督教信仰並不能和其他任何的宗教聯合。

原始佛教以戒定慧為禪修次第,在維護佛法的精髓中功不可沒。可是,它的只認定一切經典皆為佛陀親造,佛教教理為不共世間的學說,斷無後世重加理解、闡發的可能實在讓人不解,這種「缺少反省,缺少批評;陶醉在武斷的幻想中;將理想的應然,看作事實的實然」(印順),大半個世紀前中國傳統佛教之弊已被揭破,但今天仍少有改觀,甚至連「大聲疾呼」的進取者都難以看到,這實在是佛教的大不幸。

當然,忽視宗教經典的真理性、嚴肅性,隨意改動也不妥。相信真理是經得住質疑的。這裡提出筆者的觀點,每個人都有權發表自己的見解,正確的見解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這就是真理的發現過程,眾人所感就能改變客觀現實,反之,你的見解無法得到眾人意識的支持,就如夢一場,瞬間就會破滅,如果硬憑藉權力施行,就會違反自然法則遭受報應。所以,完全不必介意質疑和創新會動搖經典的真理性,一旦需要改變時,說明已有新的真理被發現,我們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直在進步、發展。

基督教說:「神的兒子-基督告訴你,你也是神的兒子,他希望你理解,當他在這裡時所做的一切,都是你也能做到的。」為何佛教告訴你,「人皆有佛性。」為何伊斯蘭教教導人--「萬物同體」……這說明我們也可像上帝那樣,成為創造者,成為發現宇宙真理的指路人。而投入到全人類的事業,追尋到我們共同的上帝,無疑是對愛國者、宗教信仰的超越!

2015.2.3日

http://ztg126.blogchina.com/


推薦閱讀:

紀連海:為什麼說初七是人類的生日
人類大腦宇宙最複雜?據說機器學習有辦法
繩子是怎麼變成人類的日常審美的?
日本一條狗長了張人類的臉 至今無人敢領養
人類已經無法阻止古裝造型師了

TAG:人類 | 上帝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