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圓滿前行》第27課筆錄

《大圓滿前行》第27課筆錄 2016-07-01 15:13閱讀:

X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游舞力,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之後,今天我們再一次來學習華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前行引導文》分三個主要內容。前面部分主要是講共同的前行,引導我們生起出離心,打破對今生後世的執著,生起希求解脫的意樂;後面部分是生了出離心想要解脫之後,積資凈障,修持內加行。內加行是讓我們的心在出離心的基礎上,進一步行持正行大圓滿的殊勝修法。這些修法有大乘的皈依和菩提心、清凈無始以來的罪業、短時間內圓滿資糧、迅速得到上師加持、證悟心性的殊勝方便。這些修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前行,但在內心中修行的時候,完全可以作為正行。因為這些修行的方式不是完全按照前行進行安立的,前行的皈依中也有相應於大乘、密乘的意義,發菩提心也同樣如此。自宗的前行修法都比較甚深,逐漸修持後可以不斷讓自己的心趨向成熟。現在我們學習的是三個修法中的共同外加行,其中有暇滿難得和壽命無常。按照宗喀巴大師殊勝的觀點,暇滿難得和壽命無常主要是打破對今生的執著。眾生執著的方式有執著今生的,也有耽著後世的,打破耽著今生主要是觀修暇滿難得和壽命無常,後面兩個內容是輪迴和業因果,主要是打破後世的執著。思維如何打破對今生的執著,可以通過觀修暇滿人身的難得來轉變。如果不了知暇滿難得,就非常可能用暇滿的人身追求今生的享受。這個人身聽起來似乎是一個身體,但其實暇滿人身包括身、心兩個部分,尤其是以心來安立的。身體是通過五蘊為本體的,暇滿人身其實就是現在的五蘊,它有一般的五蘊,也有殊勝的五蘊。殊勝的五蘊就是指能夠修持正法,能夠對今生後世起到關鍵所依作用的暇滿人身。通過了知這個人身難得從而讓我們從追求今生五蘊的享受,轉變成追求殊勝正法、追求解脫。從這方面讓我們放下對今生名聞利養等等的執著。這也稱為轉心法。在暇滿難得中,我們學習了思維本體閑暇、思維特法圓滿,也安立了暇滿難得的數量差別,還有難得的比喻等,有些以前講圓滿了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有些講了一部分。第四個科判安立的是數目差別。上堂課分析了所有六道眾生的數量和人天善趣的數量比較,差距非常大。雖然人和天的數量都比較少,如果從受用的側面來講,人身當然比不了天身。天身光明高大,而且受用非常圓滿,基本沒有粗大的痛苦,而人身有苦有樂。但是從修學佛法的側面來講,人的身體遠遠超勝天人的身體。由於天人太過享受,方方面面太順了,所以內心不易生起要解脫的思想。第二,天人的身體不是獲得修行佛法的基礎戒律——別解脫戒的所依。天人身份無法獲得殊勝的別解脫戒律,而人身就可以。這些都是屬於遍知佛陀觀察後如是確定的。為什麼如此呢?從一個角度來講,別解脫戒一定要有出離心,而天人過於享受、放逸的緣故,很難生起真實的出離心,偶爾生起也不能夠作為別解脫戒的穩固所依。而人身就可以產生比較穩固的出離心,在此攝受下的別解脫戒律就可以完全守持。還有,天人的身體構造等因素也不太適合守持殊勝的戒律。由此可知,天和人的身份難得,但是人身從修行解脫道的角度來講,比天界的身份更難得。二者之間並不是比誰受用更好,如果僅僅比受用,可能天人遠遠超勝於人。但此處安立的是能夠修法的暇滿人身,人的身份比天人的身份從修行佛法的角度來講還要稀有難得,尤其是暇滿人身。按照《俱舍論》等的觀點,人的身體超勝於其他任何五道。在人道中,如果從四大部洲進行分析,北俱盧洲基本上沒有修行佛法的機緣,不是真正的佛法根基。很多地方都講,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這三洲的人身可值遇佛法,可以修行,而這裡面南瞻部洲最為殊勝。雖然南瞻部洲在經論中劃分的範圍有大有小,但基本可以肯定現在的地球是南瞻部洲。在這麼多人中能獲得暇滿人身是很稀少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它的因難得,果也就難得。就好像世間的黃金、鑽石為什麼稀有珍貴?形成這些稀有金屬、鑽石的因素難以積聚的緣故,所以顯現的黃金、鑽石、寶石就非常稀少。它的因緣難以具足,從而導致它的果很稀缺。現在分析在整個眾生當中人身難得,而且暇滿人身更加難得,也是由於因緣難以俱全的緣故。今天要學這個內容。這樣的暇滿人身也並非是偶然或僥倖獲得的,而是多生累劫中積集二種資糧的果報。具有閑暇和圓滿的人身並不是偶然或者僥倖。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來講,是不是誰的運氣好就會遇到佛法,誰的運氣好就能夠生起很強烈的信心?在佛法中、在整個世間中,沒有純粹的叫做偶然或者運氣,所有的現象都有前因。但是並不是說因緣是一成不變的,這是可以改變的。以前沒有這個因,通過不斷的努力,因就具足了。所以這個因通過發心等其它的力量是可以改變的,可以從輪迴的因變成解脫的因,也有可能從解脫的因變成輪迴的因,它本身來講是無自性的。所以因緣、業其實可以改變的,這是它的特徵之一。如果業因無法改變的話,那麼我們不管再怎麼努力也沒有什麼作用。業可以改變這一點,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關鍵的。這裡面講這種人身不是偶然或者僥倖得到的,是多生累劫中積聚二種資糧的果報。積聚二種資糧是要得到能發菩提心、了知空性的人身。人身程度也有高有低,有些人身能夠接受、修持空性;有些人身能夠發菩提心。既能夠修空性又能夠發菩提心的人身,就是積累了兩種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如果這兩種資糧以前都積聚過,現在的人身就可以在這個上面修持福慧。二資糧主要是前世曾經修過善因的結果,分別來講就是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這兩個方面是修行過的。在修持福慧二種資糧的時候,有些人前世福、智兩種資糧修的多一些,今生他的暇滿人身就顯現成又是暇滿又是利根的;有的可能前世福德修的多,智慧修的少,他現在的暇滿人身的福報就會多一些,但是了知空性的智慧肯定要少一點;有些可能前世智慧資糧多一些,福德資糧少一些,所以顯現上面可能是比較有了知勝義的智慧,但是世間的身體還有受用等可能不是那麼圓滿。現在能夠得到暇滿人身,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都積聚過福德或者智慧兩種資糧,這個不是僥倖的、不是運氣,一定是必然的。既然現在我們的暇滿人身是以前修集福資的必然結果,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修持殊勝的福德和智慧資糧,也必定在後世繼續獲得暇滿人身,而且這個暇滿人身的質量越來越高。高質量的人身換成現在的術語來講就是利根者,有些人根基利到什麼程度?過目不忘,或是法義聽了就懂,懂了就不忘、很容易相應,一聽了之後就證悟了,那種是利根的具體體現。而且懷疑心非常少,信心非常強烈、深厚等等。所有修道的要素在他身上體現的非常圓滿。這都屬於業果或者因果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的人身是以前我們努力過,那麼以後我們能不能獲得人身要看現在努不努力。以前大恩上師也曾經在微博中發一條教言,說現在我們的一些福報,是以前我們的善因。下一世會不會繼續受用呢?要看現在我們會不會繼續修持這種善根。老人家打比喻就像手機一樣,現在我們用的手機能打電話,說明我們昨天或者以前充過電。如果現在用完了不充電,明天就用不了。比如說現在很多人很有福報,如果只是受用福報,沒有再繼續投資善根的話,當善根用完何以為繼呢?當你今天手機電用完了,你憑什麼說還可以繼續用?沒有電了就必須再充電才可以用。這是個很好的比喻來說明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講暇滿人身?當然這裡面很多必要性,生出離心等等,但是這裡面也有個理念,就是說我們現在的人身是以前努力得到的,以後還能不能夠再一次受用這種殊勝的善根形成的人身呢?就要看我們現在是否繼續在人身上面修持善法。如果再繼續修,那就還可以獲得很多使用這種身份的機會。我們以前也講過,大恩上師在這堂課之前也講過,按照《前行備忘錄》和其它地方的觀點,要獲得暇滿人身有三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必須守護戒律。有的時候是五戒,有的時候是十善等等,守戒律是獲得人天善趣的正因。如果守的戒律很圓滿可能是生天的因,也可能是得人身的因。我們現在當然是講人身了,獲得閑暇的因就是守戒。獲得圓滿的因是什麼呢?圓滿的因是必須修持布施。有些地方經常講布施之後會得到很多的財富,你得到人身了,又有這樣的財富受用,在這個基礎上不需要過多的勞作。因為以前修了殊勝的因,今生財產方面比較富裕充足,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勞作和操心錢的問題。有些地方還講要布施和安忍,安忍可以獲得相好等等。但我們在延伸的時候,得人身後還可以具足精進、禪定、智慧的本體。當然有些地方主要指布施和安忍,主要強調這兩種。但是如果以前你對善法精進喜歡,今生中你也會有一種威力,這也是精進的果。比如今生做事很順利,或具有威德、具有能力等等。我們修了禪定心很清凈。如果有了智慧可以分辨諸法的自性。當然得人身主要的因是持戒,得到圓滿的因是布施和安忍。得暇滿人身的第一個因就是守持戒律,第二個因就是修布施和安忍。通過修布施和安忍會非常莊嚴、財富比較多等等。單單這兩條還不夠,這兩條能夠讓你成為一個富裕的人,就像現在我們世間的富裕的人,第一他一定曾經受過戒律(至少一條以上戒守過的);第二曾經做過布施,這個人肯定很有錢,但是他有可能很醜,我們現在也看到一些富裕的人,但一看這個人好像不生信心了,長得怎麼這麼丑啊?他可能沒有修安忍,相貌就可能沒那麼莊嚴。有些人可能修了安忍,沒有修布施,所以他很莊嚴沒有錢。有些人又是得到人身了,又有錢,又很莊嚴的這種,他的這些因素都具有了,但是不信佛法就不算是暇滿人身,缺少第三個條件——發清凈的願。修了持戒、布施和安忍,還要發願以這個善根獲得暇滿的人身。如果發了這樣的願,善根就朝你所發願的方面去成熟,你也就可以獲得能修持佛法的暇滿人身。如果沒有發願,你雖然修了布施、安忍和持戒,但是不確定得到能夠修行佛法的暇滿人身。或許成為一般的暇滿人身——一個窮人或者富裕的人,或者成為一個醜陋的人。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實例。要得人身,大概的來講,就這三個因素。這三個因素不是那麼容易具備的。尤其守持戒律,很多人沒有這個概念。一說持戒,馬上想到這是個大束縛。我能不能不守戒律?從某個角度來講,你守戒不守戒都是自由的。但是,如果你不守戒的話,後世得人身的主因就沒有了。後世得人身的主因是守戒;圓滿的因素就是布施和安忍;然後還要發清凈願。很多眾生都不具有這些條件。在《廣論》等經論裡面有講,人死之後再轉人的非常少;從惡趣死了之後轉人的極其稀少——惡趣的身份根本沒辦法持戒的。善趣的人中,真正守戒的人少,能夠修布施和安忍的人也少,能夠真實發清凈願的那就更少了。所以暇滿的人身極其稀少。為什麼稀少呢?因太難具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這些條件;有些人知道了,但卻想方設法地給自己找不做的理由。只要願意找,理由總是有的——我今天沒有空,這個我做不到等等。只要這樣找理由,就說明你內心沒有意樂。所以像這種時候上師們就會算了。但是,如果我們現在給自己不修善法找很多理由的話,在後世是沒有理由可找的。那時業因已經成熟了,該有的善因你沒有修;不該有的惡因你又做了很多。就像世間很多可憐人,經常生病、沒有錢等等;還有惡趣的眾生。一些修學佛法的佛弟子中,有些人信心老是搖擺;有些人有信心但家裡人不支持、沒有自由;有些人沒有錢;有些人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現在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怪誰呢?只能怪以前你自己沒有修這個因。很有可能上師在上一世的時候,曾經告訴你要這樣這樣做,但是你給自己找很多理由,沒有時間或者怎麼怎麼樣。今生那麼就欠缺這些了,這沒辦法了。現在這種情況是誰造成的?現在這個情況是你自己造成的!以前有的得選擇的時候,你沒有選,所以現在就怪不了任何人。現在我們有自由、有得選的時候,就不要再去可以選的不選。而且上師們經常給我們講,這些因素一定要認真對待。如果我們還繼續找理由,認為沒有時間、沒有空等等,那麼以後還是這樣,或者比現在還要差。這個暇滿的人身不太容易得到。你自己要去配合,自己要去做。這個方面做得越多,獲得的暇滿人身的質量就越高,修行佛法就越容易相應。因為這個暇滿人身,剛剛我們也講了,是分了很多檔次的。高質量的暇滿人身,就是上根利智,這樣的暇滿人身很容易解脫。上根分三種——上根的上根、上根的中根、上根的下根,也許上根的上根還要分很多層次;中根有中根的上根、中根的中根、中根的下根;下根有下根的上根、下根的中根、下根的下根。這些都是屬於人身中的不同分類。這些分類是誰來分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當然是在我們不了知,在煩惱或者業力的驅使下選擇的。我們現在越努力,以後得到的暇滿人身質量也就越高;現在我們想方設法地逃避、躲閃,沒有花很多時間去認真修行的話,以後就不會得到那麼完美的暇滿人身。這些因和果之間可以劃等號的。付出多少因,得到多少果;如果不付出這個因,也沒辦法得到這個果;如果完完全全做了錯誤的因,就會完全喪失暇滿人身。有人會想,既然像你所說的,或者像佛法中所講的人身這麼難得,為什麼現在還有這麼多的人身呢?如果按照你的觀點來講,現在地球上總共有七十億人口都是不可能的。還有這麼多學習佛法的人,也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人身這麼難得,還有這麼多的人相繼得到人身?原因何在呢?實際上來看,一方面人身的確很難得。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地獄的眾生、惡鬼的眾生、旁生、還有其他人道等等,這些眾生的基數是很大的。這麼多的基數中現在能夠顯現七十億的人口,這對於無量無邊的眾生來講是非常難的。所以眾生基數大,這個是第一個原因。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修暇滿人身,基數再大也沒有用。這裡面有個微細的地方,因為業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是說造了這個業,果就馬上成熟的。有些業因是很多劫之前造的,但是當時它的力量不夠強大,所以還沒有成熟。在這過程中,他就墮惡趣了,比如旁生、餓鬼。但是他相續中的善趣因緣或者種子並沒有消亡,因為沒有遇到消亡的因。也就是說,在這麼龐大基數的眾生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眾生得善趣的業因種子尚未成熟、正在醞釀。當墮入惡趣的惡果成熟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他的善根會成熟,這時他就會轉成人身。所以我們就不能斷章取義地引用《入行論》中所言,「只要墮惡趣很難起來」,如果以前沒有修學佛法、值遇佛法,那現在就沒辦法修學佛法,也就會越墮越深。這樣就好像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樣是不是就永遠起不來了呢?從總的趨勢來講,眾生在流轉中,在惡趣呆的時間多,善趣的時間很少。但是也不能完全不考慮其它的因素。儘管在無量無邊的輪迴中,得善趣的身份很少。但是有的時候也會發善心,有的時候也會守戒律。這些戒律可能力量還不是那麼大,但是善心、善根是會慢慢增長的。業因果的增長是一種作用。在增長過程中有可能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約,沒辦法增長那麼迅速;沒辦法直接顯現成善趣果的因。現在雖然沒有造、沒有修。但是以前的這個因在我們相續中就像一個種子一樣。無始輪迴中各式各樣的種子太多了,沒辦法衡量。這裡面也有很多讓我們轉為人身的種子。平常說的一念輪迴,就是說當你發起一念時候,這就是一世的果的因。我們在人間的時候,有時發起守戒的心。有時候守戒可能是沒有那麼圓滿,但是總是守過戒;或者是發願一天不殺生、不偷盜。這些都可以成為後世獲得人身的因。但是力量不大。我們在惡趣中受苦不可能是永遠的。有時候這麼一想,就墮地獄了,在地獄中又造業,也沒有修善法,就繼續墮。從大的方向來講是這樣的。但是在地獄中所造的業,不能肯定馬上第二世就要成熟了。如果不是第二世成熟的話,那麼當你在這一期地獄的壽命終結了後,就有可能是以前相續中善因體現成熟後從地獄上來,在人間冒個泡又下去了,像這樣起來翻個轉就是因為有善根。因為力量不夠大,可能人間待幾十年又下去。所以業因果不是今生造了第二世馬上成熟,有時是今生造了,可能中間會隔幾世才會成熟,業因果很複雜、業網很廣大。即便是在惡趣造中的業會不會第二世無間成熟?有些會,有些不會。所以就有些縫隙讓我們得到人身的機會,因以前在人間曾經造過一些善業,這些善業會有作用。大多數人死後沒有把握能生善趣。但今生中造了惡業,是不是第二世一定要墮惡趣這也不確定。因為有時一個業的力量會連續多世成熟,以前造過一個業今生變成人,死後雖然今生中沒有造什麼善業,但以前的善根還沒有用盡,第二世、第三世再轉人,這情況也有。不能說造了業下世一定會墮落,很有可能會墮落,因為沒有造善根的緣故。但是不是完全確定呢?這個不好確定。所以我們說人身難得,難是難,但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現在,很多旁生、很多人都沒有造善根,會不會這批人死完後人就很少了?因為大家都在造墮惡趣的業,到處是殺業、偷盜、邪淫,會不會過幾十年後,人從七十億驟減為十億,再過一世時驟減為1億,最後就沒有了?這是不會的。因為我們這地方,這些人的業沒有用盡還會繼續轉人,還有一些以前在惡趣中的眾生中間有縫隙時出來了,也可以轉人,因為基數很大。為什麼基數大?是無量無邊的數字。總會有些人惡趣的因中斷一段時間,善因成熟了就會轉成人,所以它是一個個階段的。以前造過善因現在要成熟,業因果是不虛的,你造過了會受,沒造過不會受。至於怎麼樣成熟?有些很快,有些可能很慢。但是對業因果的問題很微細,完完全全按照我們思想去決定也很難。這麼多人沒有造善因,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得人身?就是因為我們剛剛講的這些。一些道友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有疑惑,經常問這些問題。在學《入行論》時問,在學《前行》時也問。這些眾生墮惡趣,好像永遠起不來了,確實很難起來,大部分時間都在惡趣中。但是他以前造了善根也會成熟,很多善根的因緣也有。而且佛菩薩會想方設法讓他們生些善心、造些善根,只要做點慈善能夠發些善心,都會去教誨的。做了就可以讓他以後得善趣、得到人身,這些種子因都在不斷地種。總的來講,得到暇滿人身非常困難,但是得一般人身相對容易些,眾生的基數太多了。所以總會有些人在前期惡趣的因受盡了,後期惡趣的因還沒有成熟,這時他以前善趣的因恰好成熟,這時就會獲得人身。大智者稱幢說:「得暇滿人身,非由力強得,乃是積福果。」札巴堅贊尊者——薩迦派的三祖,是這樣講的:「得暇滿人身,非由力強得」。得到暇滿人身,不是說誰的力量強大、誰的錢多、誰長得好看,誰有權利優先可以選擇。而其他人沒有錢、沒有勢就得不到。現在的力量強大和後世得暇滿人身是沒關係的,關鍵是內心的福報、善根有多少。從這個角度,佛法中的觀點完全是平等的,在因果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你是一個乞丐、一個窮人,力量很弱,但經常發善心,情願自己損失也不願意傷害別人,常修這樣的善法,那麼在後世也可以得到殊勝的安樂。現在有的人,雖然現在顯現有錢有勢,但是如過沒有修善法,後世也不保證能夠得到暇滿人身。所以得暇滿人身不是看誰的力量強大。出家人也不一定下一世能得到暇滿人身,在家人不保證在下一世得不到暇滿人身。不管出家人還是在家人,誰具足了因緣就能得到,因緣不具足就得不到,連佛都是這樣安立的。佛陀就是因果自在,菩薩們也隨順因果,因為出定時分別心還在現形,還有心識,因果還沒有完全超越,但是法心力不會造惡業,所以菩薩們在出定時是隨順因果的。現在眾生也是這樣,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在因果面前,誰做的賢善、圓滿,這樣以後的人身修行就好。如果沒有做這些,不管現在是大法師、大居士,以後不一定就這樣。在佛法中講平等不是某種意義上的,絕對是從因果方面的平等。佛果是誰精進誰能得到;功德是誰精進誰能得到,如果不精進就得不到。累世積佛果都是積累福德資糧而獲得的果,這方面對我們啟示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修行佛法時應該多觀察、多思維,把法義在內心中反覆觀、反覆思維。對業因果一定要好好地取捨。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這麼好的人身,不應該浪費。這樣心就會越來越強烈,修善法、修出離道的信心、興趣會越來越大,對世間就會沒興趣,覺得是時間浪費。所以在分析暇滿時經常做對比,如果現在的眾生只有十年的時間修佛法,那在這時間中就沒有造惡業,如用這個時間造惡業了就沒有修善法。造了惡業的同時損失了善法——造惡業時相續受到染污,累積了很多後世受苦的因,損失了善業、損失了以後的安樂,埋下了很多生世受苦的因緣。所以千萬不要造惡業,很多連帶反應都有。反過來造善業、修佛法的過程中是終止惡業的,不可能是在修佛法的同時在造惡業,修善法的時間越長,阻止惡業的時間也就長。在修善法的同時,也沒有造惡業,這個過程讓心更清凈。善法的善根會導致後世、再後世、生生世世中能夠得到安樂。沒有造惡業的緣故,後世、再後世,生生世世中不會感受痛苦。計算後一對比,就覺得不應該造惡業,損失太大了,善法同時也沒有做,這個時間越長越明顯。如果一小時中修了善法,這一小時中就造了很多的善業,心清凈沒有造惡業,一天安住在善法中,那麼一天沒有造惡業,一天中的善法可以保證以後生生世世的安樂。如果把這一天變成一個月,把這一個月變成一年,或者把一年變成十年、把十年變成一輩子呢?如果這樣我們的相續中就很少惡業,全都是善法和功德。如果能在十年甚至一輩子不斷地修善法,那麼我的心也會越來越清凈,善根也越來越多,這就完全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反之如果在一個小時、一天、一個月或一年、甚至一輩子中都主要在造惡業,那麼你想想看損失有多大?沒有善根可得。不僅如此,由於你在這麼長時間中不斷地熏習惡業,造成煩惱越來越重,且惡業越來越多。因此你後世的痛苦也會連續不斷,這也是一個連鎖反應,是一個惡性循環!這時候我們要做個比較,對比之後就會發現這樣不行,應該把暇滿的人身放在修善法方面,而且這個時間越多越好。這個方面我們一算賬的確就知道,不能夠耽著這一生,也不能夠把人生花在造惡業上面。因為耽著今生的時候本身就是和佛法沒有相應。而且多少和殺生、偷盜、邪淫等很容易相應。這時一觀察就覺得這樣浪費自己的人生是不行的,不能眼睜睜地讓自己墮到惡趣中。很多時候如果願意去細細地觀察,且觀想的時候能和它相應,那麼後面故事中所講的這些的確就會在我們身上發生。上述這些我們都要在觀修思維的時候認真地去觀想,因為這裡面有很深的意義。暇滿人身可能給我們的感覺不外乎就是遠離八無暇、獲得十圓滿,然而通過學習這一品,就知道裡面的內容非常多、非常深。而且對修行人來講,關於如何調伏和轉變自心,這裡面有太多珍貴的教授。如果不去挖掘、觀修、體會的話,我們就會放過去,覺得這沒什麼,觀了也沒啥感覺。但事實上這裡面對轉變我們的心有某種很強大的加持。因此如果我們現在修了,沒有感覺,那就返過來再修。這裡面的意義一定能轉變我們的心。如果沒有轉變是因為我們修的不夠,或者認識的不夠深刻。這些基礎修法最好能夠好好思維,把自己的心真正轉變到一心一意求解脫方面,那是非常好的。下面我們再看:雖然得到了人身,但對於無有正法光明而無惡不作的人來說,甚至比惡趣眾生還下劣。「沒有正法光明」就是說沒有學佛法,內心沒有按照佛法去做取捨。為什麼沒有正法光明無惡不作的人比惡趣眾生還要下劣呢?當然這是從普遍一般意義上來講,無有光明、無惡不作,說明這個人相續中的煩惱很粗猛。人若有這種力量,造善的力量很大,同樣造惡的能力也很大。如上師在注釋中講到的牛、馬,還有兔子等很多有情惡趣的眾生,一方面很可憐,一方面它也肯定有煩惱。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惡趣眾生基本上不會造業,這個也不敢肯定。誰說它相續中沒有貪嗔痴呢?若有貪嗔痴,不造業的情況是沒有的。就一般情況而言,雖然它們有造惡業的能力,但與人相比,能力還是很有限的。由於它們沒修善法所以肯定會造惡業,但造惡業的能力還是很有限。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是一種高等動物,之所以高級是因為他可以有創造力,且能力也很大。有的人造善法不行,但造惡業還是很大的,所以說有些人比惡趣的眾生還要下劣。如米拉日巴尊者對獵人怙主金剛說:「本來佛說暇滿人身珍貴難得,但看見象你這樣的人,便會覺得人身並沒有什麼珍貴難得的。」「怙主金剛」是個獵人的名字。以前有些道友不知道,認為「怙主金剛」怎麼還會造惡業呢?他是「怙主」啊!都是「金剛」了還造惡業?其實只是他的名字叫怙主金剛。雖然他的名字取得很好,但是在修佛法之前,他的名字和意義沒有真實地對應。他以前是一個造惡業的獵人,名字取為怙主金剛。故事在上師的講記以及《米拉日巴尊者傳》當中也是講到,這個獵人每天打獵造很多罪業,米拉日巴尊者為了調化他就對這個獵人說,本來佛陀講了暇滿的人身是非常珍貴難得的,但是看到像你這樣天天造業、且內心中煩惱粗猛的人,就覺得人身沒有什麼珍貴和難得的。因為你用這樣的人身去造惡業,這種造惡業的人身並沒有什麼難得和稀有的。由於這個怙主金剛內心中也有善根,所以他聽到這個之後就幡然悔悟了,放棄了打獵、跟隨尊者修行。這個故事的道理大恩上師也講了,第一個是說具德上師的能力很重要,比如他的善巧方便、說法以及威德力。第二個是說怙主金剛的根器也很重要,他是一個利根者。有人會說「利根者」還這麼重的煩惱?還要打獵?煩惱重的人是不是就不是利根者?這個不確定。有些利根者可能從外表上看他的煩惱暫時很粗猛,但是煩惱粗猛不等於他就不能成為利根者。有些地方說越往末法的時候大圓滿的光明越來越強盛,有時很多道友們就提問,越往後的時候不是煩惱越來越重了嗎?那麼大圓滿強盛怎麼來體現它呢?其實,煩惱重不等於根基就鈍。有些人的煩惱可以重,但他的根基同樣也很利,這個情況也有的。有些人則煩惱不重、根基也不利。他沒有什麼煩惱但根基不利,最明顯的就是阿羅漢這樣的小乘修行者。他已經斷掉了貪嗔痴,沒有了煩惱,但是他的根基不利啊!他沒有辦法發菩提心,沒有辦法接受大空性。所以他這種是根基不利的。然而有些人的煩惱很粗重,但是根基很利。煩惱和根基是兩回事,不能劃等號。我們不能說,你煩惱重所以你根基就鈍。有些人暫時來看煩惱很粗重,但是根基很利,只要能有個上師把他的根基、種姓突發出來,即使他早期煩惱粗重,仍可以接受很深的、很了義的觀點。有些人雖然煩惱很重,但是他對法義如本性無二、空性等都能夠理解和悟入。如果能持續的悟入,那麼他對這種相應實相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他的煩惱,對他來講沒有了影響,且煩惱越重你就越能夠發現他的智慧,因為煩惱就是菩提,對利根者來講就是這樣。如果你的根鈍的話,那就不是這樣的了。剛剛我們講,煩惱輕薄不等於根基利。比如小乘的修行者、聲聞阿羅漢。他沒有煩惱了但是暫時來講接受不了大乘的觀點。所以說煩惱弱,根基就一定利嗎?這個不確定。那麼煩惱粗重,根基就鈍嗎?這個也不敢確定。煩惱和根基這兩個可以分成四種情況。有些人是煩惱輕、根基也利,比如一些大菩薩;有些人是煩惱重、根基利;有些人是煩惱輕、根基鈍;有些人是煩惱重、根基鈍。因此這方面有很多種情況。這個怙主金剛就屬於暫時來講煩惱重、但是根基利的人,所以容易被調化,剛剛我們講到,這個弟子的善根和前世與尊者的因緣很重要。第二說明有些因緣是不能夠錯失的,一旦錯失就沒辦法。因為在故事中祜主金剛就想,既然我現在發心跟尊者修法,但家裡的事情還沒有交待好,我要不要先回去把這個事情交待一下,或把家庭安置一下?尊者說沒必要,你不用回去安頓什麼,就在這跟我修行。很多時候因緣錯過就沒辦法了,所以這裡也是說明這個問題。有的時候上師們講的這些或者尊者們示現的事迹,對我們來講有很多可以去觀察、發現的。我們的很多啟示都來自於這些公案、故事、傳記中。這些對我們的修行來說很多都是珍貴的指示。當然我們並不確定,在故事中哪一條會打動我。因為每個人的情況、環境不同、根基也不一樣。但是整個傳記中,總有一個能找到相應我的地方,這樣就知道應該怎樣去修行。回過來說,像上述這樣造惡的人身不是難得的。因此說,再沒有比人身更容易成為惡趣墜石的了。真正來講,人身造善業可以很厲害,但是造惡業也很厲害。所以說沒有比人身更容易成惡趣墜石的了。完全墮到惡趣的底端。墮於底部,沒有辦法起來的,叫作墜石。沒辦法起來就是長時間、很困難的意思。真正來講,打入地獄永世不得超生,這是不可能有的。在佛法中不可能有永世不得超生或不能解脫的說法。只是說時間很長、很困難,這個可以有。在地獄中永遠起不來的是一個都沒有的,一定會起來的,因為這個是業。既然是業,它一定是有輕消盡的一天。雖然說完全打入地獄不得超生,這個實際情況是沒有的,但是卻很難以超越。如果你造的這個業很重,比如大恩上師在講記中提到,三五一宗滅佛的這些皇帝力量很大,如果他要大興佛法,能夠造很多的善根。但是他要去滅佛法、去造這些大罪業,也是只有他才能造。下面的人沒有這些能力,如果一個老百姓說要去滅佛是不可能的事情。皇帝這樣是不行的,但是他的能力大,同時造惡業的能力也很大。從整體來看,佛法、佛法的僧人、佛像、佛經都是屬於人天的眼目。「人天的眼目」就是說如果世間有佛法的話,那麼很多人會懂取捨、懂修行、懂得集資凈障,這會對眾生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你把這個根都給滅了,如把寺院、佛經燒毀了,把僧人殺死或者讓他們還俗,讓他們沒辦法修行,這個過失絕對是無法想像的大。這些皇帝造了這麼大的罪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沒有比這人身更容易成為惡趣贅石的了。比如希特勒發動戰爭死了這麼多的人,這個業果也是非常嚴重的。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也做不到這個後果。但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所以就很容易。還有一般的五無間罪,旁生一般也沒辦法造,但是人可以造。雖然人相對旁生來講根基利,但是造罪業的力量也很大,這永遠都是兩面的。從這方面來說,如果根基鈍,那麼大的罪業可能造不了。反之根基利就比較容易造罪業,關鍵在於你怎麼樣使用他。大善大惡的人都是容易做一些大的事情。中間的一些性格綿綿軟軟的人,讓他做大善做不了、做個大惡也做不了,就這樣很普普通通地過去了。但是這方面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沒辦法大起大落,平平淡淡過一生也可以。沒造什麼大的資糧,也沒造什麼大的惡業。這些上根利智的人也非常可能是造了很大的善根解脫,或有可能造下大的罪業。比如說謗法的人如果口才好,有理解能力就可以去誹謗別人,這樣誹謗佛法很厲害,而一般人就做不到。所以人身也很容易成惡趣墜石。這在提醒我們,現在的我們就是處在這個階段。要好好利用這個短暫的人身,在這個短暫的一生中。後世是很長的,雖然今生是很短暫的,有沒有必要為了今生所有的利益,就把後世的、很多生世的安樂,都放在今生一下子就揮霍掉,有沒有必要呢?我們要好好去觀察,好好去思考,是這樣的。如今無論是行善還是造惡,主權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頌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迴錨,此身一切善惡之奴僕。」不管是修善法還是造惡業,這個自主權都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剛剛我們講了,有些人可能在顯現上面是不太自在,就說是有的時候可能是被家庭束縛,兒女、妻子丈夫不讓你去好好修行佛法,這個情況有。但是心呢?如果你自己真正要安住在善法的話,他是管不了你的心的。可能可以限制住你的身體,但是你的心他是限制不了的。所以說不管怎麼說這個身體和心中,心佔主導。所以還可以說主動權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如頌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我們這個身就是暇滿人身,剛剛我們講了,其實是指五蘊的,身心都有了。暇滿的人身如果是用來行善就是解脫舟,就可以獲得解脫——能夠解脫此岸的、輪迴大海的一種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迴錨」,如果這個身體造惡業,就是一個輪迴中的錨。拋錨就是這樣的,如果要停下來,就要把錨拋下去。這個船就走不動了,是這樣。所以說輪迴錨意思就是說,你在輪迴中拋錨之後你就永遠出不了了,你就在輪迴當中轉,很難從輪迴當中出離的意思。此身造惡的也是輪迴的錨。此身一切善惡之奴僕——身體,這個暇滿人身就是一切善的、和一切惡的奴僕。如果要造善,就可以讓這個身體去造善,這個身體是造善的奴僕。要造惡就驅使這個身心去造惡。所以說這個身體也是奴僕。所以這個方面主要還是說;主動權、取捨權還在這裡。佛陀那麼大的智慧——遍智。佛陀也只是用盡方法勸我們修善,最好還是修善法,用很多道理。但是如果我們鐵了心的不聽佛的教言,不管上師再怎麼講,不管佛法、經典到底怎麼,反正我就是按照我當前的去做。那也沒辦法。是這樣的。所以意思是不管怎麼說我們現在還是自主的。我們現在還沒有墮惡趣之前,都還是自主的。自主之後我們要多思維、觀察。有些時候該放棄的就放下了,是這樣的。有的時候不必要過多的執著。剛剛我們講了,短暫的人身很容易就過去了。但是後世很長遠、解脫道很殊勝,錯失解脫道的損失會很大。這方面要觀察。如果我們學完了四加行,再來觀修的時候,前後還有關聯的。把後面的意思和前面的意思合在一起觀修的話,其實有的時候後面的有些意義對前面觀修暇滿的時候,有輔助作用。而前面對後面也有輔助作用。但是現在我們就學這麼多。把當前學好了,慢慢去觀察、思維。這方面就可以把我們的心逐漸調柔,當然一次兩次不一定馬上就起作用。但還是需要長時間的觀修。由往昔積累的福德力,如今獲得了具有十八種暇滿的人身,如果沒有求得殊勝妙法精華,而在追求今生的衣食住行和世間八法中無義虛度枉然耗盡,那麼在臨終時只能是手抓胸口,追悔莫及,那該是多麼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我們現在十八種暇滿的人身,是因為以前積累了福德的力量呈現的。現在我們得到了,但是這只是一個開端。是這樣的。當然從某個角度來講,暇滿人身是以前的因的果。但是現在這個暇滿人身,也是以後果的因。怎麼樣使用這個人身,關係到以後自己的走向。這不是說得到暇滿人身就萬事大吉了,這個人身是很容易失去的。尤其是我們學了第二品無常之後,我們覺得這個人身的確是得到了。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放棄。我們的人身是借來的,啥時候債主讓你還就必須要還,是這樣的。所以說是暫時借而已。從這方面去看就是,現在我們的人身,只是另外一個旅程的開端。那麼這個怎麼樣開端呢?應該去求殊勝妙法精華。那麼我們就應該用這個人身去聞、思、修行。尤其是大乘的妙法,應該好好去聞思、修行。聽聞,要去尋求聽聞的機緣。以前要聽聞佛法很困難的。像米拉日巴尊者我們就知道,聽聞佛法多困難。上師就在身邊,就不給你傳法。有些大德像法王如意寶,為了依止上師聽法,背行李走路步行、有的時候走好幾個月。以前漢地和西藏的這些人去印度求法,他都是要很長時間的奔波,才能夠求到正法。常啼菩薩求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也是經歷了如此的苦行。那若巴也是。很多的苦行。所以說就是說這些方面的話,就說是有的時候我們在聽聞的時候,要去創造聞法的機緣。現在其實對我們來講,大恩上師非常的慈悲,用一切的資源來讓我們在家裡面就可以聽到佛法。這對我們來講也是非常的一種方便。根本不需要去很遠的地方或高原上。放棄你的工作、家庭,根本不需要,在這個時候就可以聽法。所以在這個有機會的時候,聽法的時候,盡量百分之百能做到。但是因為這個城市裡面修行的人畢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所以我們說每個人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捨棄一切就聞思修行,這個也不可能。但是盡量的,有些時候我實在沒辦法,就是很大的壓力,今天這個課聽不了。那可能是沒辦法了。如果是覺得其它的事情比聽法還重要,就很隨便地就放棄這個機緣,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知道,不管什麼事情,它都沒辦法和聞思修佛相比擬的。所以要聽聞,聽完之後要好好去思維、遣除疑惑,然後要去觀修。要讓這種法義融入我們的心中去。聞思修,這個就是非常殊勝的妙法精華。如果沒有求得殊勝妙法精華,而在追求今生的衣食住行,就是很多人都是在追求今生的行住坐卧、衣食住行,在這個方面耗費很多的時間精力。在世間八法中無義虛度枉然耗盡,那麼,我們的人生非常可惜,有的時候一回首幾十年就過去了。有的時候我們覺得一天很漫長,一個星期很漫長。尤其是無聊的時候,很痛苦的時候,就覺得一天或者一個月很漫長。但是真正來講的話,現在一眨眼、一回首之間很多人就說是三四十年、四五十年的光陰就沒有了。基本上就在追求衣食住行,追求世間八法,在沒有什麼意義中已經枉然耗盡了。這個就應該讓我們警醒的事情啊!以前看到漢地大德的一個感慨,就說是一眨眼一回首的時候,好像幾十年過了。每天晚上都想,今天又沒有得到什麼收穫,覺得非常痛心疾首。有時候想起來,出家修行腳跟還沒站穩,修行還沒得到什麼消息,幾十年就過了。專門修行的大德們,他們容易發生這些感慨。我們不精進的人,覺得沒什麼,大德們為什麼這麼說、這樣想?我們不會發生這種感慨。就像世間人講的一樣,小人經常說自己沒有過失,「君子常犯錯,小人常無過」。小人好像什麼過失都沒有;君子今天犯了錯誤,明天又不對,這件事沒做對,那件事又沒做對,這就不一樣。就像一根毛,如果你放在手心上,根本看不出什麼,沒感覺;但你放在眼睛裡面,就會感覺很刺激。修行好的人,越修行就越容易發出這種感慨。修行越不好的人,越加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覺得沒有什麼可著急的,每天都快快樂樂在生活。當然,並不是說修行佛法一定要把每個人搞得非常慌張,或者怎麼樣,不是這個意思。我們的心態不要太過懶散。如果沒有生起這種緊迫感和修行意樂,的的確確就在無義虛度中耗盡了。你看,出家人說腳跟還沒站穩,幾十年就過去了。這些大德們,非常容易去反省、警醒自己,覺得不能空耗時間,連這些經常一心一意修行的人,都覺得很難了,何況沒有長時間和上師在一起聞思修行的人、一般城市裡的修行者。我們到底是不是虛度、多大程度虛度自己的人生呢?高僧大德都有這種感慨,都覺得這很難;那我們沒有達到這標準的人,難道真比他們修行還好嗎?這是不可能的事。這方面來講,應該多思維法義,法義每一句話都很殊勝,每句話都能擊中你的心。如果你自己沒感覺、沒思維,覺得好像很簡單——前行很簡單。上師經常說,一個小學三年級文化的人,看前行都沒問題,詞句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但是它的意義,對我們的修行、心的調伏,作用很大。如果你不精進,就發現不了,挖不了這個大寶貝。如果你精進了,就可以挖掘出它的寶藏。尤其是越聞思、修行,內心當中的感覺會越明顯、強烈。如果真的枉然耗盡人生,「在臨終時只能手抓胸口、追悔莫及」。在臨終的時候一回首:馬上要死了,做沒做什麼?沒有做什麼。世間人也會後悔莫及,說我沒賺到錢,或者我還有很多事情沒做。有些人剛賺了錢,還沒享受就這樣了,很追悔莫及。不學佛法的人是這樣。學佛的人可能是另一種觀點,本來佛法這麼好,可以幫助我在臨終時對治這種恐怖,但我沒有好好利用,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這是一種讓人痛心疾首的事。我們在觀想的時候,要觀想現在我已經到臨終了。假如我現在正在打坐,我就故意想:現在我已經臨死了,就觀想現在是已經臨死的狀態,臨死之後有多大的把握?就比如說,現在臨死,往前推幾年,遇到佛法多少年了?遇到佛法後,精進了多少?有沒有把佛法當成最重要的事來對待?你就把當前的心態作為臨死的心態,反觀一下過去幾年的所作所為,這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假如這時候真要死亡怎麼辦?我沒有修很多啊!我沒有很重視啊!這時就會覺得非常害怕。但這只是一個演習、預演而已。預演很有必要。如果沒有這樣預演,就提不起真正要精進的心。經常去預演,每次打坐都想我現在是在死亡的最後關頭了,現在什麼都要拋棄了,現在我所執著的身體、錢財、房子、所有的東西,像我死了一樣,不管執不執著,它都是要離我而去的。假如現在要死了,這些東西到底對我有多大用處?對我有用處的佛法到底有多少?有沒有認真去對待?經常這樣修,心就慢慢地轉變了。每一次就這樣去預演。如果這樣,你提前去做準備了,每次在預演中發現不足,修改不足的地方,然後去補充。真正死的時候,該做的都做了。不要剛開始時,好像死亡不會發生,一切都很好,但等到真正的死亡到來時,你再回首一看,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所以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應該把當前的心想成臨死的狀態,我現在馬上要死了。再反觀、回頭看一下,我以前所執著、放不下的這些東西,哪個是真實放不下的?哪個是對我有用的?沒有!真正有用的佛法修了沒有?真正應該努力的地方努力了沒有?有沒有得到很大的把握去對抗死亡?這時就發現差距很大,自己該努力的地方沒努力,就從這方面來提醒我們精進的心,這還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這裡描述的是沒有修法的眾生要死亡的狀態。這段話也可以當成我們今天一座的修法,我就要觀現在就臨死了,我到底做沒做以前該做的事?有沒有善巧使用暇滿人身?現在馬上要死了,我執著的這些東西有多少用處?我放不下的東西有多少用處?應該有的東西,我到底有沒有?到底有沒有努力?努力了沒做到也沒什麼,畢竟儘力了。但可以努力,還有很多時間可以用的,為什麼沒用呢?反覆這樣去想,自己就可以警醒起來。這還是很有必要的。《入行論》中說道:「既得此閑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入菩薩行論》中講,既然現在得到了暇滿人身,如果不修行善法,沒有比這更大的自欺欺人了。「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也沒有比這更大的愚痴了,這就是最大的自欺欺人,最大的欺騙自己。我們自己所做的事情,要為自己負責任。現在所做的任何事情,任何的行為,以後都要承擔後果的。所以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後行。我所做的事情,以後我要承受那種果報,我準備好了去承受這種果報嗎?這個果報是什麼?好好去想一想、觀察一下佛經中所講的後果。好的後果當然可以,我準備好了,好的後果我要去準備。不好的後果準備好了嗎?現在做殺生、邪淫、偷盜的事,它的後果準備好去承受了嗎?這麼長時間地獄的痛苦,準備好去承受了嗎?得好好去想一想!所以如果得到了暇滿人身,沒有去修善法,的確就是最大的自欺欺人、最大的愚蠢。這方面,我們一定要好好去觀察、思維。對於調伏我們的心,幫助的作用、加持力非常大。可見,今生就是決定永善或永惡的關鍵一步。今生(就是現在)是我們決定以後永遠賢善、永遠解脫,或永遠惡劣的關鍵一步。當然這要從某個階段來講。大的方向,永善是從解脫角度講的,如果精進,今生中,比如修了凈土,往生極樂世界了,永遠就解脫,不可能再輪迴了;或者今生成佛了,可以永遠解脫了;或者今生中修了很大的善業,可能生生世世中獲得暇滿人身。從永善的側面講,真正的永善是解脫。真正的永惡的意思是什麼呢?從某個角度來講,沒有永惡,不可能有永惡。不管這個惡是從惡趣、惡業,還是整個輪迴叫惡,不管哪方面,都沒有叫永惡的。但可以說它的時間特別長,叫永惡。現在你的決定,比如造一個很大的罪業,有可能很長時間在惡趣中漂泊,沒辦法出來,這叫永惡;如果精進修法,有可能今生還有幾年、十幾、二十年,你抓緊時間修行殊勝的上師瑜珈、修加行、或是修凈土,幾年之後,可能你死了之後,什麼時候死,往生極樂世界的時間就到了,就永遠可以獲得安樂了。輪迴說長很長,說短也很短。關鍵看有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掌握方法後有沒有去行持,如果行持了,說短真的短。幾年之後,或一兩年之後(死了之後)就到極樂世界了。就這麼簡單,極樂世界去了後,就永遠不會再墮惡趣、再輪迴了。這個不是永善嗎?有時候獲得解脫的時間可以說很短,當然要長也長,如果浪費了暇滿人身,還會繼續漂流,時間會很長。這方面我們要好好思維。我們要深深思索:如果今生沒有得到堅固地,來世也很難再度獲得這樣的閑暇人身。我們要想,如果今生沒有得到堅固地(堅固地在括弧中說是佛果),如果沒有獲得佛果,來世也很難再度得到暇滿人身。這個我們要做解讀,有可能道友會疑惑,今生當中如果得不到佛果,後世就得不到暇滿人身嗎?當然這是不一定的。堅固地有很多種,最高的堅固地當然是佛果了,如果得到佛果,每一世都是暇滿人身,即便得到佛果後轉到惡趣了,還是暇滿人身。因為根本不可能有無暇的狀態。所以說得到佛果之後,只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度化眾生。最高的堅固地是佛果,完全可以周遍下面的。第二堅固地指的是一地以上的菩薩。一地以上的菩薩也是很堅固,因為他不會再退失輪迴了,他的境界非常的堅固。如果得到了聖果了,後世都是不可能墮惡趣的。還有一種凡夫的堅固地,今生修得的善根非常堅固,修持善法成了決定的善業,其它的因素影響不了他,他在後世一定會得到暇滿人身,這是沒辦法逆轉的。這也叫堅固地。所以「堅固地」有以佛果為首的最高的堅固地,然後是中間菩薩的堅固地,還有在資糧道、加行道的堅固地,以及現在我們這種相似的堅固地。就是說你該做的都做了,戒律守持了,積資凈障、該懺悔的懺悔、該發願的發願,這些都做了,你的相續中的這種業是不可逆轉的,下世一定會成熟到善趣中。這種堅固地可以這樣講。如果我們沒有獲得這種堅固地,來世也很難獲得暇滿人身。所以我們要解讀一下這裡面堅固地佛果的意思,佛果堅固地是最高標準。這個堅固地往下的標準還有很多。有可能是指修行很堅固、不可逆轉,雖然是凡夫人,但是你的決心很大,修行不會退失,在後世也有把握獲得暇滿人身。但是如果這些都沒有——如果沒得到佛果,那你有什麼可以傲慢、有什麼可以放鬆修行的呢?初地菩薩也沒有獲得,有什麼放鬆的呢?為什麼不去精進呢?資糧道、加行道堅固地也沒有,你憑什麼要去放鬆呢?如果連凡夫的堅固地都沒有,那就更加沒有資格去放鬆了。如果你現在這些都沒有得到的話,來世很難再度得到這樣暇滿的人身。一旦轉生到惡趣之中,那麼根本沒有正法的光明,而且對取捨之處懵然不懂,後果只能是越來越向下墮入無邊無際的惡趣中,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必須百般努力。這個意思剛剛我們分析過了,一旦轉到惡趣中,根本沒有正法光明,除了偶爾一些惡趣的眾生。比如前世有一些善根的人,轉生為一些學習佛法的道友家裡面的寵物,上師講課的時候把它放在電視機面前,讓它看看上師、聽聽佛法。有的時候用攝頌、系解脫給它加持,或者給它吃點甘露丸、念念佛號,這個方面還有一點機會。但是它們理解不了。這還是比較好的,但還有很多根本沒辦法。如果所謂的正法光明是聞思修的話,聞可能會有一點點,但是也不是自主地想聽聞,是被動地聽聞。當然這也算是一種善因了,還有很多連這種善因也沒有。這麼多的寵物、旁生,有幾隻能夠轉到這樣的環境中?可以天天聽到佛號,天天可以在上師講課的時候,看到上師的樣子?這些的確是非常少的。想要自主地求解脫道的是沒有的。對「取捨之處」——該做的不該做的懵然不懂,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根本不知道。尤其是取捨之處,指的是因果方面的取捨。旁生一般的取捨還是有的,比如說這些地方不能便便,拉屎是在那個地方,經常示範它也懂。但是因果方面的取捨它不會有,懵然不懂。如果不懂取捨,沒有集資凈障,後世內心中的貪嗔痴煩惱是自在的,也沒有通過善惡去對治、去取捨,所以後世從總的走勢來講是越來越往下走,墮入到無邊無際的惡趣中。從整個大的方向來講是這樣的,但是偶爾會不會起來呢?剛剛分析了,中間還會起來,就像盲龜值木的比喻,一百年中從海底總有一次上來。從大的走勢來講是往下的,即便上來了最後還往下,是這樣的。我們也不能解讀成只要墮惡趣,就永遠不可能獲得人身,也不是這個意思;但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總的趨勢是往下走的,主要從這方面解讀。既然這樣,從現在開始就要百般努力,現在就是永善永惡的關鍵起點。如果你現在好好精進,以後就是永善;現在懶惰放逸,以後就是永惡。現在就是非常關鍵的時候,很多大德教言中講,世間人現在樂未來苦,什麼意思呢?只盯著眼前的享受,把很多精力、資源投入到追求今生的財富受用上,今生樂是有一種樂,「後世苦」,未來是苦的,因為沒有做善業、沒有懺悔的緣故。修行人現在苦、以後樂,現在苦——放棄很多,跟自己的煩惱鬥爭、很多種苦行,以後就步入到永恆快樂中,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講很重要,是要思維的地方。在觀想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加行發心、正行無緣、後行迴向三殊勝來攝持。下面講觀修,前行引導文主要是讓我們觀修,從而改變我們的心。觀修時三殊勝很重要,前期一定要發心,發心最基本的是發出離心,一定要解脫。當然出離心對我們來講是不夠的,我們要發菩提心,不但自己解脫也願意眾生都解脫,不管現在有沒有生起真實的菩提心都要發起來,就像現在不管我們是否生起出離心也要發,不管現在是否能到極樂世界也要修一樣的,心量大力量就大。發心的時候要用菩提心攝持,首先發心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要利益像我一樣的所有眾生出離輪迴,所以我要修持正法。「正行無緣」,無緣的意思有很多種,就是說比較單純的無緣,一切無所執、一切無所緣。緣就是緣取、執著的意思,無緣就是無執著,但是這是相應於無分別智,相應離戲的空性和離戲的光明,這是比較高層次的無緣,初學者做不到。還有一種專註叫無緣,就是不緣其他的雜分別念,只緣當前所觀修的法。沒有緣其他不好的作意,上師說專心專意就叫正行無緣。只是專註於當前觀修的文字,專註這個法義而不斷去修,其他思維如家庭、工作一概不想,這叫正行無緣。如果偏離了就再拉回來,這要不斷地訓練。當然我們打坐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沒有底子和功力,修的時候慢慢就不知道修到哪裡去了,會觀修家庭、公司、旅遊等別的事情,過了十分鐘或二十分鐘才發現,怎麼觀修這個了?馬上就反應過來了,不要緊,什麼時候反應過來,什麼時候再拉過來。剛開始會很挫敗,覺得修行沒有質量,但這是每個修行人基本上都要經過的,沒有什麼丟人的,修行就是這樣慢慢成熟的。這個時間越來越短,也許就是第一次或者一段時間會在十分鐘後反應過來,或者兩分、三分鐘後反應過來,但是只要反應過來就馬上拉回到法義上面。逐漸訓練到一走神就知道不對,就要馬上拉回來,最後就會很專註。通過不斷的訓練會越來越專註。有些道友問我到底觀修前面的花,還是觀修法義?都可以,作用是一樣的。如果觀修法義,就注意力緣法義去修,只要一散亂,再放在所緣繼續觀修。觀花、觀石頭也是這樣的,就是修寂止。現在我們暇滿的、無常的心很猛厲,我們要讓法義在相續中浮現的強烈,而且力量必須要很強大,這方面叫正行無緣。這個時候你就要很專註,盡量不要想其它的,即便是想了也要儘快的發現,把他拉回到我們的所緣中。這個時間有的人可能要幾個月,有些人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達到,這個中間不要放棄。心識是可以訓練的,如果我們持續訓練,我們的心一定會達到很自主的狀態,最後我們的心就調柔了,這叫堪能。想要專註法義它就會專註,就像聽話的孩子,你讓它怎麼樣它就怎麼樣。所以我們的心會被訓練得很調柔,你想讓他怎麼樣就怎麼樣,你想發菩提心它就發,你讓它發出離心,它就法出離心,讓它打坐就打坐。完完全全你想做什麼它就做什麼,這叫心調柔,通過正確的訓練就會達到。後期要把善根迴向一切眾生,總的來講迴向眾生成就佛果,為了度化眾生自己發誓成佛也可以。先總迴向,再分別迴向,暫時來講迴向自己的戒定慧、信心、聞思修都不要出障礙。暫時來講對自己修行有利的可以迴向,但是總的目標迴向眾生都能成佛,要有這種三殊勝來攝持。對於以上道理,我們必須屢次三番地觀修並付諸於實踐。華智仁波切講,對於這些道理要屢次三番地觀修,而且盡量在平常的生活中賦予實踐。觀修是要屢次三番地進行,不能認為觀過一次了,是不是就可以不觀了。如果你生起這樣的狀態就可以不觀了,而且不是一定要觀的怎麼樣,但是如果你沒有生起的話,還是要反覆地觀。但是比如現在我們修行的時候,上師也講並不是一定要修暇滿修到這種界限後,再去修無常。如果長時間修一個法修不動,我們的心會很枯燥,這時候換一換口味也可以,換無常就開始修無常,再修輪迴痛苦、業因果,一輪完了再修第二輪。這樣有什麼呢?內心會逐漸感受到法義,感覺就會慢慢生起來,修的越多,修法之間的影響就越大,有些其它的修法可以幫助暇滿的修法,或者可以幫助無常的修法。都可以互相之間有所幫助、有所注意的,在觀修之中慢慢就會找到這裡面的關聯。經過這般實地修行,在自相續中對暇滿難得生起定解的界限到底是怎樣的呢?這樣實地修行之後有沒有一個界限、一個標準呢?什麼樣算是達到量了?暇滿人身的修法在我們自相續中產生定解的界限到底怎麼樣?這裡面有個公案來說明。應當像金厄瓦格西一樣。見到金厄瓦格西從來都是徹夜不眠,全心全意修持善法,善知識仲敦巴不禁關切地說:「弟子呀,身體的疲勞還是要消除,否則會導致四大不調的。」金厄瓦格西、仲敦巴都是噶當派的大德,噶當派是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仲敦巴創建的修心的殊勝宗派。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仲敦巴,在他的弟子中,金厄瓦格西是非常精進的,從來都是徹夜不眠,全心全意地修行,什麼時候都能看到他在修行善法。上師就比較關心:弟子啊,你的身體這樣長期地做,消除疲勞的必要性還是要有的,否則會導致四大不調,勸他勞逸結合,該休息的時候休息。金厄瓦格西回答說:「身體恢復固然應該,但我一想到此暇滿難得時,就覺得無有空閑休息。」金厄瓦格西回答是發自內心的,而且他有這種能力,他說身體恢復還是很重要的,但是一想到暇滿很難得,就覺得不應該浪費,沒有空閑休息。哪怕第二天讓他休息了,可能這段時間沒有修什麼善法,他也覺得不行、認為沒有完全利用時間,是這樣的。有些人賺錢就是這樣的,只要是賺錢的機會一個都不會放過,不管是賺多少,只要賺錢就行。所有賺錢的機會他都利用。金厄瓦格西只要是修善法的機會,他都是一點也不要浪費的,哪怕休息睡覺都不願意,這就是一個高標準。金厄瓦格西總共念誦了九億遍不動佛心咒,終生從未睡眠過。金厄瓦格西精進地念了九億遍不動佛心咒。不動佛心咒有兩種,一種是不動明王的咒,上師在講記中也提過,這樣的好像次數不那麼多;還有一種寂靜不動佛的心咒比較長。他一生當中念了九億遍的不動佛心咒,就從這些精進中念來的。對有些人來說,一百萬或一千萬念不完、沒有時間念。對我們來說時間是很少的,但是對格西來講,休息的時間是沒有的,他不願意休息、不願意放棄修行這樣正法的機緣。所以說在這樣的努力之下,一生中念了九億遍不動佛心咒。以他這種珍惜暇滿人身的心態,九億遍心咒絕對不是數字的堆砌而已,絕對是高質量。因為修佛法、念咒質量高不高,主要看你內心中的狀態。尊者是這麼強烈地對人身珍惜的狀態,這種心態念下來的九億遍不動佛心咒,絕對是百分之百高質量的。反而我們自己這樣的心態念下來,對暇滿人身、壽命無常,對這些以這種心態念下來心咒,那可能就是數字,有的可能連數字都不能圓滿的。所以如果從內心當中了知,所有的也就變化了。終生沒有睡眠也不能說從他生下來就沒有睡眠過,不是這個意思。他可能是從什麼時候認識到暇滿人身的難得了,估計修法之前還是睡覺的,然後上師給他教授暇滿難得,他哪一天認識到這麼暇滿難得,然後我一定要抓緊時間,可能從那個時間起就沒有睡覺的意思。聽上師講了這個就是高標準,對我們來講目標有點高遠,我們也做不到。即便是想做,一定要學金厄瓦,精進兩三天之後就受不了了,最後睡下去的時候,一下子就把以前所睡的覺全部補完了,什麼也不做,全部都是睡覺了,這有可能的。所以上師告訴我們,初學時細水長流很重要,有個穩定的心很重要。這個公案告訴我們的是達到定解的高標準。但是除了高標準之外還有中標準,對我們來講還有初級標準。這個方面要按照我們自己修行能力的增進而去相應,而不是說看到這個之後,馬上就是熱血沸騰了,一定要去模仿,最後做不到就開始走向失敗。怎麼可能一輩子不睡覺呢?現在八小時睡覺都不夠,現在讓我整夜不睡那做不到,乾脆我就放棄了。所以我們不要墮兩個極端,一方面要知道這裡面講的是什麼意思,大恩上師在其他地方教誨我們初學的人,不要太過於熱情。後面學得時間長了之後,也不要太過於冷漠、麻木。循序漸進地細水長流,這決定是佛法中專家們的建議,要保持一個比較守恆的狀態。剛開始我們也不要達到什麼狀態,保持這種心慢慢地、次第地學,該學的學、該修的修,慢慢地調伏自己的心。剛開始達不到這麼高的標準,沒有神通、神變也不要緊,只要把基礎打好了,上師說怎麼樣做,我們就怎麼樣做,慢慢地去依教奉行,這樣做就可以。上師說你該休息,那麼我們就休息;不能認為金厄瓦格西的上師和他講了,他都沒有休息,那我也就不聽你的話,我也就不休息。這樣是不行的。格西的修行已經達到了某個高度,他自然而然就有這個能力。一方面他的心力很大,一方面他有這個能力,我們有可能心力也達不到,也可能剛開始有這個心力,但身體跟不上,身體垮了、心力也就跟著垮了。所以我們要知道,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慢慢地向這個目標靠近。反正我們資糧不夠,我們知道有這個目標,靠近他,到底怎麼樣策略地靠近?我們要好好地分析觀察,要慢慢地走,總有一天我們會達到這個目標的,所以這個方面給我們傳遞的信息是這樣的。在相續中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我們務必要精進修持。在相續中沒有產生這種高標準的定解之前,我們務必要精進,何況我們有的目標沒確認就說我們很精進,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越學習越會反觀自心、發現我們的心和法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我們就會下決心去填補空隙,慢慢地靠近法義,通過正確的聞思修引導,我們逐漸可以達到的。下面一個求加持的偈頌,是一個暫停偈,本品的結束語。雖得閑暇而乏真實法,雖入佛門而耽非法行,我與如我愚痴諸有情,獲得暇滿實義祈加持。這個頌詞是求加持的,也是本品的結束。華智仁波切謙虛地說自己雖然得到了閑暇的人身,「而乏真實法」,卻沒有用暇滿的人身修持真實的正法;「雖入佛門而耽非法行」,雖然進入了佛門,但還是執著於非法的行為。「我與如我愚痴諸有情」,華智仁波切說,我和像我一樣愚痴的有情,「獲得暇滿實義祈加持」,願上師三寶加持我們相續中獲得暇滿人身的實義,像這樣精進地、誠心誠意地祈禱。為什麼我們說這是一個謙虛句呢?我們知道華智仁波切他老人家功德不可思議,造前行時他的內心中證悟是圓滿的,所以不可能說他得到了閑暇而乏真實法,入佛門之後耽非法行也不可能有,完完全全是一個真實的法行者。雖然他是謙虛,但是也是從他的謙虛詞中間接地說出了我們的狀態。把這個頌詞放在我們的身上,那完完全全每個都是嚴絲合縫、對號入座的。我們雖然得到了閑暇,但是「乏真實法」,因為的確我們沒有善巧地使用暇滿的人身,去修持真實有意義的法。「雖入佛門」,有些是出了家的,有些是皈了依的佛門的,但是耽著非法行還是很厲害的,「我和像我一樣」,這個我就是我自己,不是華智仁波切,我和像我一樣愚痴的有情們,「獲得暇滿實義」,就說是內心中早日生起暇滿難得的覺受,通過暇滿的人身獲得真實的法義。祈禱大恩上師加持我和我的這些道友們,早日在暇滿人身上面實現真實大義。不斷地觀修,不斷地求加持,在我們修行的時候,平時也要這樣地去念誦,這樣念誦也是提醒自己不要放逸的意思。暇滿難得之引導終以上我們就學完了暇滿難得引導的第一品,四厭離心的第一個學完了。我們今天的課就講到這個地方。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6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三十五至第三十八節
    大手印及大圓滿法
    即身成佛法本教大圓滿
    大圓滿傳承上師系列(六)

    TAG: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