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鋼琴家
06-09
01.安達GezaAnda1921———1976瑞士籍匈牙利鋼琴家,就學於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多南伊的學生,1939年與布達佩斯愛樂樂團合作演奏布拉姆斯《第二鋼琴協奏曲》而成名,1943年遷居瑞士,1955年入瑞士籍。安達的演奏充滿激情,追求對比的效果,安達的特長是闡述匈牙利及周邊東歐國家作曲家的作品,晚期專門演奏巴托克作品,是演繹巴托克作品的專家之一,但效果不如巴托克的學生桑多,也不如年輕一輩的匈牙利鋼琴家科奇什和蘭基。02.阿格里奇MarthaArgerich1941———阿根廷女鋼琴家,5歲首次登台,1946年師從斯卡拉穆扎(Scaramuzza)接受嚴格訓練,1955—1957年在維也納師從古爾達,後又在日內瓦拜李帕蒂夫人和馬加洛夫為師。1957年獲布梭尼國際鋼琴比賽獎、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1960年從米凱蘭傑利繼續深造,1965年在華沙第七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中獲一等獎,波蘭唱片公司在現場錄製了她演奏的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的唱片,一下子使她名揚四海。阿格里奇曾兩次退出舞台,但每次重返舞台就顯示出一種對自己的超越。阿格里奇的演奏充分展示出她的吉卜賽奔放、熱情的性格,她以女性少有的有力觸健以及對速度的敏感把握,在表達中顯示出極亮麗的音質。阿格里奇善於表達情感充沛、能充分體現色彩感的作品,諸如肖邦、柴科夫斯基這類作曲家的豐富情感表達,在她的演繹下都能呈現出極奪目的光彩。她善於在樂隊襯托下,被樂隊刺激出激情,所以其協奏曲一般都好於獨奏曲與室內樂。當然,也有例外,她演繹的肖邦《船歌》和舒曼的《童年情景》,可以說是最有味道的解讀。03.阿勞ClaudioAnrau1903-----1991智利鋼琴家,作為鋼琴神童,5歲就登台,1910年由智利政府資助到柏林斯特恩音樂學院留學,成為克勞澤的學生。1914年在柏林首次舉行獨奏會,1918年在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扶植下演奏協奏曲,從此蜚聲全球。1927年獲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大獎,1940年在聖地亞哥創辦鋼琴學校,1941年全家定居紐約。阿勞的性格內向,在表現上追求純正嚴謹的古典風格與深刻的感情之間的結合,在演奏中強調重音的效果,追求結構嚴謹與細膩情感表達的結合。阿勞演奏的貝多芬全套奏鳴曲,在唱片史中有相當的地位,其演繹以嚴謹與情感細膩著稱,但其產謹性不如純正德奧的肯普夫,在結構與情感的把握上也遠不如前一輩的施納貝爾,但在自然的流暢的表達上,有自己特色。另外,他對作品的處理多少有一些保守。04.阿什肯納濟VladimirAshkenazi1937—冰島籍蘇聯鋼琴家,6歲開始學琴,8歲在莫斯科登台演奏,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後,在蘇巴特亞(Sumbatyan)的班上學習10年,1955年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成為奧伯林的弟子。1955年獲第五屆肖邦比賽二等獎,1962年獲第二屆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一等獎。1963年在倫敦舉行演奏會大獲成功後,留居倫敦,1968年移居冰島,1972年入冰島籍。阿什肯納濟作為俄羅斯鋼琴家,感情充沛,追求表達的抒情性、詩意與浪漫氣質,作為奧伯林的學生,又有莫斯科學院派那種不同於德奧學院派的嚴謹。阿什肯納濟的最突出長處是其手指的高超技巧,而在音色上比起類似里赫特這樣的俄羅斯鋼琴家略遜一籌。阿什肯納濟演奏曲目極廣,但其長處還是在表現俄羅斯作曲家,尤其是拉赫瑪尼諾夫與斯克里亞賓的作品中。他與帕爾曼、哈雷爾組成的三重奏,在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室內樂作品中體現了自己的特色。他錄製了肖邦作品全集,但在表現能力上明顯不如老一輩的魯賓斯坦。05.巴克豪斯WilhelmBackhaus1884—1969德國鋼琴家,1897—1898年在萊比鍋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師從雷肯多夫(Reckendorf),成為最後一位萊比錫學派的代表人物。巴克豪斯16歲與尼基什指揮的萊比鋸格萬特豪斯樂團合作協奏曲而成名,其演奏生涯長達70年,1946年入瑞士籍,定居於與義大利相鄰的盧卡諾。在老一輩的鋼琴家中,巴克豪斯因演奏追求氣魄,觸鍵有力,有「健盤獅王」之稱,在闡述貝多芬、布拉姆斯作品中體現出極強的張力。巴克豪斯在64歲之前專致於現場演奏,未錄過唱片,所以實際我們在唱片上聽到的是這位鋼琴大師晚期追求的自然與清越,那種強勁的擊鍵已不多見,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的是自然與清越中那種有張力的冷峻。巴克豪斯對布拉姆斯作品的解讀勝於對貝多芬作品的解讀,他與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在1967年錄製的布拉姆斯的第二協奏曲是其最優秀的唱片(可惜此時已年高,力量已明顯不足),而他最感人的唱片則是Decca公司1969年6月28日的最後27分鐘錄音。06.巴倫勃伊姆DanielBarenboim1942—以色列鋼琴家,5歲在雙親指導下學琴,7歲就在出生地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獨奏會,1951年全家移居歐洲,1952年定居以色列,入以色列籍。同年獲美國的以色列文化財團獎學金,到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隨埃德沮、菲舍爾學琴,1955年從法國鋼琴家布蘭傑。巴倫勃伊姆在演奏中的長處是樂句的表情處理,他對旋律線的表現能力很強,但往往過多地注意表面的效果。他的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全集是最能體現其才華的作品,而他與杜普蕾、祖克曼合作的室內樂往往長於他演奏的協奏曲與眾多的奏鳴曲。07.貝爾曼LazarBermar1930—俄羅斯鋼琴家,7歲參加聯歡節而第一次錄製莫扎特作品的唱片,9歲進莫斯科音樂學校,隨後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成為戈登威澤的學生。1956年獲比利時伊麗莎白皇后國際鋼琴比賽第五名,布達佩斯國際鋼琴比賽三等獎,1976年與卡拉揚、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而成名。貝爾曼的演奏強調對比的效果,他的左手觸健強勁,右手高音部的音色又極燦爛,善於處理波浪型的和弦,最擅長李斯特作品的解讀。其代表性唱片除與卡拉揚合作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已成為一種輝煌燦爛的經典外,另有李斯特作品的錄音幾乎張張都好,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也極具經典性。08.貝洛夫MichelBeroff1950—法國鋼琴家,幼年被梅西安發現才華而推薦進巴黎音樂學院,不滿20歲就因演奏梅西安和其他現代作曲家的作品而蜚聲全球。貝洛夫除莫扎特奏鳴曲外,從不公開演奏1900年以前的作品,主要以演奏巴托克、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的現代作品為特色,對節奏感有極強的把握能力,能在鋼琴上表現出豐富的打擊樂色彩,是表現梅西安作品的權威。09.畢肖普一科瓦塞維奇StephenBishop—Kovacenich1940—美籍南斯拉夫鋼琴家,出生於洛杉磯,1951年在舊金山首次公開演奏,1959年移居倫敦,師從赫斯,1961年在倫敦舉行獨奏會而成名。畢肖普一科瓦塞維奇以敏銳的觸鍵和所表達的近乎透明而又富於詩意的音色而著稱,他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狄亞貝利變奏曲》都是極獲好評的作品,主要特色是充分展示了貝多芬細膩和充滿詩意的一面,力量與宏大性上略顯欠缺。他演奏的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鋼琴作品,獲愛迪生獎,其巴托克的表現明顯比科奇什的表現更多豐富的表情。其實就其氣質與演奏風格,他最出色的演奏還是貝多芬的兩張鋼琴小品,以及格里格、舒曼的鋼琴協奏曲。10.博列特JorgeBolet1914—美籍古巴鋼琴家,12歲獲美國科蒂斯音樂學院獎學金到該院留學,在薩佩頓(Saperton)班學鋼琴,1932—1933年師從戈多夫斯基,1935年拜羅森塔爾為師,接著又從魯道夫·塞爾金深造。1937年在費城舉行獨奏會而嶄露頭角,1938年獲霍夫曼鋼琴比賽獎,二戰中參軍,戰後繼續演奏生涯。博列特被稱為浪漫樂派鋼琴演奏家的最後代表,他的演奏是抒情與狂想的很好結合,所以被稱為「李斯特的代表」。博列特在Decca錄製了8張李斯特作品選集,是其代表性唱片,他演奏戈多夫斯基改編的肖邦練習曲,也是極為精彩的錄音。11.布倫德爾AlfredBrendel1931—奧地利鋼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師從德澤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遷回奧地利,從卡恩(Kaar)學琴。後在菲舍爾的鋼琴班深造,1948年獲布索尼比賽獎而揚名。布倫德爾編訂了貝多芬的全部鋼琴作品,他有極寬的演奏幅度,不僅深入研究作品內涵,而且極具挖掘作品的浪漫抒情的能力,他在處理裝飾音與華彩樂段方面總能尋找到最佳的效果,其演奏以注重音色的細微變化為最大特色。舒伯特和海頓的作品,是他演奏的作品中的上品,其中的優雅與抒情性都無人能夠企及。他演奏的貝多芬與吉利爾斯、施納貝爾形成極鮮明的對照,把貝多芬解讀得如行雲流水一般,極具特色。而他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雖不如海布勒那樣體現出極端的細膩,卻賦予了莫扎特一種清純雋永的色彩斑讕。他的布拉姆斯協奏曲,呈現出別人難以達到的那種豐富的層次。布倫德爾是德奧演奏家中少有把歌唱性和對結構的把握結合得天衣無縫者,他的特點可以「高雅的行雲流水」來形容,但其表現領域嚴格限在古典——浪漫時期的德奧作曲家。12.布赫賓德RudolfBuchbinder1946—捷克鋼琴家,幼年隨父母移居維也納,1961年參加慕尼黑國際比賽,獲鋼琴三重奏獎;1966年獲克萊本國際比賽特別獎,其與蘇克、斯塔克組成的三重奏團,在闡述東歐作曲家的室內樂作品方面具權威性。13.卡薩德絮RobertCasadesus1899—1972法國鋼琴家,卡薩德絮家族是法國有名的音樂世家,卡薩德絮1911年進巴黎音樂學院,1922年開始全球巡迴演出。卡薩德絮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法國風格,這就是追求典雅與平衡感,他認為演奏最重要的是音質,而不是技巧。卡薩德絮演奏的拉威爾作品具有權威性,其闡釋的弗雷作品典雅而華麗。他與弗朗西斯卡蒂合作舉行奏鳴曲演奏會,與弗朗西斯卡蒂的境界極為契合,兩人相得益彰,是極典雅的一對搭檔。其與賽爾與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合錄的莫扎特晚期協奏曲,也極具特色。14.卡辛奧里GianlucaCascioli1979——義大利鋼琴家,在伊莫拉的音樂學校學習,作為神童,曾在義大利得過多次比賽獎,並應邀赴美國演出。其演奏風格追求輕靈而敏捷的觸鍵,有出色的技巧與優秀的音樂感覺,是目前活躍於樂壇的最年輕的鋼琴家。DG公司於1996年發行了他演奏的兩張小品專集,板獲好評。15.奇科利尼AldoCiccolini1925--法籍義大利鋼琴家,就學於那不勒斯音樂學院,1942年在那不勒斯演奏肖邦的第二協奏曲而嶄露頭角,1949年獲瑪格麗特·隆國際比賽一等獎。奇科利尼擅長演奏弗雷、聖桑、薩蒂等法國作曲家的作品,其錄製的薩蒂鋼琴作品全集,獲得極高的讚譽。16.克萊本VanCliburn1934—美國鋼琴家,17歲進紐約朱利亞德音樂學院,師從列文涅,1947—1954年,7次獲美國各種比賽獎,1958年因參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獲一等獎而成名。克萊本在冷戰期間,是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第一個在蘇聯獲得成就的美國人,因而成為美國的寵兒,回國時像英雄凱旋受到夾道歡迎。克萊本的演奏,以亮麗的音色著稱,尤其是高音部充滿光輝,有「克萊本色彩」之稱。遺憾的是克萊本僅在60年代紅極一時,70年代就不再有出色的表現。他在演繹類似柴科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普羅科菲耶夫的協奏曲上,顯示出更寬闊的幅度和色彩變化。當然,最具轟動效應的是其1958年回國後錄製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這張唱片上市10天便熱銷100萬張。17.科爾托AlfredCortot1877—1962法國鋼琴家,就學於巴黎音樂學院,1886年獲音樂學院鋼琴比賽一等獎,年方30歲已成為當時法國音樂界出類拔萃的人物。1905年與蒂博、卡薩爾斯組成「黃金三重奏團」,1919年與馬熱奧創辦巴黎高等音樂師範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類似哈斯姬兒、李帕蒂、弗朗索瓦等優秀學生。科爾托追求高貴的氣質、抒情性與迷人的音色的結合,他演奏舒曼與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麗和細膩,強調了他們的豐富表情。二次大戰期間,科爾托與納粹當局合作,出任傀儡政權職務,並繼續舉行演奏會,卡薩爾斯因此與他決裂。1944年科爾托被盟軍逮捕,釋放後被法國人視為「法奸」和不受歡迎的音樂家。18.柯曾CliffordCurzor1907—1982英國鋼琴家,1919年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師從雷迪,後在古德森班上學習,16歲在倫敦皇后大廳演奏巴赫三重協奏曲而成名。1928年到柏林拜施納貝爾為師,後又到巴黎受蘭多芙斯卡指導,可謂融合了多家長處。柯曾的演奏,善於把剛健的節奏與內心莊嚴寧靜的情感完美地結合起來,他的演奏對結構把握能力強,觸健中充溢著英國紳士那種優雅,擅長於莫扎特與舒伯特的作品。其與維也納八重奏團合作的舒伯特的《鱒魚》,是這個曲目的頂尖版本之一。19.齊夫拉GyorgyCziffra1921—法籍匈牙利鋼琴家,5歲就登台即興演奏民歌,1930年進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在多南伊班上接受嚴格訓練。1933—1941年在匈牙利和北歐等地舉行獨奏會,好評如潮。1941年入伍參戰,1947年被俘釋放後,在費倫希(Ferenczi)班上繼續學習,1955年獲李斯特比賽獎,1957年移居巴黎,後入法國籍。齊夫拉的演奏,以技巧而取勝,技巧的表達令人眼花繚亂,但對作品的內涵往往很難深入探究。他演奏的練習曲及高難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華,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與《超技練習曲》。20.德繆斯JorgDemus1928—奧地利鋼琴家,1940--1945年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鋼琴與指揮,1953年進吉澤金的高級班深造,1953年在維也納舉行獨奏會,成為二次大戰後新一代奧地利鋼琴家。德繆斯的演奏,以柔和而富彈性的觸健與旋律線條優美著稱,在表現巴赫時極具特點,是很優秀的聲樂鋼琴伴奏人選。22.昂特勒芒PhilippeEnterment1934—法國鋼琴家,10歲進巴黎音樂學院,是瑪格麗特·隆的學生,17歲獲瑪格麗特·隆一蒂博國際比賽一等獎,而後在各地巡迴演出。以演奏莫扎特鋼琴協奏曲與拉威爾鋼琴作品為專長。23.埃森巴赫ChristophEschenbach1940—德國鋼琴家,1950年經約夫姆介紹,到漢堡音樂學院師從漢森,後又轉入科隆音樂學院師從施密特一諾伊豪斯。1962年在幕尼黑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德國廣播電台獎,1965年在盧塞恩參加第一屆哈斯姬兒比賽再獲一等獎,從此開始演奏生涯。埃森巴赫在挖掘巴赫的大健琴的鋼琴表達、布拉姆斯的室內樂作品的闡釋上都具特色,而他給菲舍爾一迪斯考演唱的舒曼歌曲的配樂,也深得舒曼的神韻。24.菲舍爾EdwinFischer1886—1960瑞士鋼琴家,1896—1904年在巴塞爾音樂學院胡貝班上學習,後在柏林斯特恩音樂學院師從克勞澤,1931年接替施納貝爾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鋼琴高級班任教授,此時已成為演奏巴赫與貝多芬作品的專家。菲舍爾是布倫德爾的老師,他對巴赫有專門深入的研究,能深刻地體現巴赫的結構美。菲舍爾闡釋的貝多芬,更追求其整體性,因為顧及整體結構與效果的平衡,他的演奏有時過於規整。25.弗朗索瓦SsmsonFrancois1924—1970法國鋼琴家,6歲登台演奏,11歲獲法國尼斯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獎,後到義大利和南斯拉夫繼續學習,1939年回巴黎,進巴黎音樂學院師從科爾托,1940年獲音樂學院比賽一等獎,1943年獲瑪格麗特·隆國際比賽一等獎。其演奏曲目包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拉威爾、巴托克、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尤以演奏德彪西、肖邦的作品最為著稱。弗朗索瓦演奏的肖邦與魯賓斯坦的肖邦有極大差別,魯賓斯坦的肖邦強調情感,弗朗索瓦則更強調肖邦的情感所體現出來的音色,所以也有人認為弗朗索瓦的肖邦高於魯賓斯坦。26.傅聰FuCong1934—英籍中國鋼琴家,1948年以前師從義大利鋼琴家帕奇,1953年在布加勒斯特國際比賽中獲三等獎,1955年參加在華沙舉行的第五屆國際肖邦鋼琴比賽獲三等獎,1958年到英國定居,入英國籍。傅聰得中國文化之底蘊,從中國的詩意去體會肖邦、莫扎特和德彪西,比如把肖邦的作品比作李後主的詞,在德彪西作品裡找到禪機。他以他的方式闡釋肖邦、莫扎特與德彪西,別具一格,但亦使作品更加文學化。27.加夫里洛夫AndreiGavrilov1955—俄羅斯鋼琴家,其母是涅高茲的學生,從小由其母教習琴,15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後又升入莫斯科音樂學院,1974年獲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第一名,因此而一舉成名。在新一代俄羅斯鋼琴家中,加夫里洛夫不僅有無懈可擊的超人技巧,且控制音色變化的能力極強,他演奏的普羅科菲耶夫的奏鳴曲,在里赫特的表達方式的基礎上,更強調對比。他錄製的拉威爾的《夜的幽靈》、李斯特的練習曲《鍾》和普羅科菲耶夫的《魔鬼的誘惑》是極突出的作品。加夫里洛夫演奏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把情感衝突全部裝進巴赫,演繹得有聲有色,儘管已脫離了巴赫的本來面目。28.吉澤金WalterGieseking,1895—1956法國鋼琴家,父母是德國人,1911年在漢諾威音樂學院萊梅(Leimer)班上學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服兵役,戰後開始巡迴演奏,成為世界聞名的鋼琴家。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吉澤金依然在德國及佔領區內演奏,戰爭結束後,因有協助納粹的嫌疑曾受盟軍調查,1947年才重返舞台。1949年到美國巡迴演出,因又有人控告他與納粹合作,不得不取消演出,經德國聯邦法院澄清,1953年才恢復演奏權利。吉澤金因受法國和德國音樂教育的雙重影響,對這兩國的作品都有深入的體會。他靈敏透明的指觸和細緻的音色變化加上微妙的踏板控制,使他成為闡釋德彪西與拉威爾的權威。吉澤金一直追求清淡的表情,在演奏中強音都會處理得很輕巧,他演奏的莫扎特也極有味道。29.吉列爾斯EmilGilels1916—1985前蘇聯鋼琴家,6歲時在敖德薩音樂戲劇學院師從特卡奇和林戈爾德學琴,1929年轉入敖德薩音樂學院萊因巴爾德班上繼續學習,1933年參加莫斯科音樂家協會舉辦的比賽獲一等獎,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樂學院研究生,成為涅高茲的學生,1936年參加維也納國際比賽獲二等獎,1938年參加伊薩伊國際比賽獲一等獎,1946年獲斯大林獎,1955年成為戰後第一位到美國演奏的蘇聯鋼琴家,獲一致好評,1961年獲蘇聯列寧勳章,1967年法國授予他巴黎文化勳章。吉列爾斯的演奏特色是「鋼鐵般的觸鍵」,由此而形成幅度與力度。吉列爾斯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其力度變化上,被認為是施納貝爾之後的最好選擇,他與約夫姆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的布拉姆斯兩首協奏曲也已成為這個曲目首選的經典。可惜他的貝多芬協奏曲與柴科夫斯基協奏曲沒有留下很出色的錄音。30.古爾德ClennGould1932—1982加拿大鋼琴家,在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師從格雷羅學琴,14歲與多倫多交響樂團協作演奏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而開始演奏生涯,1955年首次到美國演奏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而一舉成名。古爾德的演奏曲目從巴赫到爵士樂無所不包,他錄製了勛伯格的全部鋼琴作品,但最出色的表現還在對巴赫的演繹上。古爾德在處理快速樂段和聲部的力度層次方面有非凡的才能,只有他才能出色地表現出巴赫的賦格的層次與魅力,而他在處理慢速時,音粒似是一個一個跳躍出來,快速又是音粒飛濺,有眼花繚亂之感。古爾德是一個拒絕觀眾、專註於在錄音中尋找表現的鋼琴家,他興奮時會邊彈邊哼,我們在唱片中經常聽到他的這種「雜音」,但這絲毫也不損害他演奏的光輝。31.古爾達FriederichGulda1930—奧地利鋼琴家,1938—1942年從帕佐夫斯基學琴,1942年進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賽德爾霍費爾,1946年參加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獲一等獎,後開始巡迴演出。1962年忽然開始醉心於爵士樂,建立爵士樂隊,1966年在維也納創辦了現代爵士樂比賽。古爾達演奏時強調節奏的彈性,他在醉心於爵士樂之前,以演奏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作品見長。他錄製的巴赫平均律,強調觸鍵的清晰與透明;貝多芬的《月光》與《熱情》是經典錄音,他在演奏中往往加進一些裝飾,尤其是在處理莫扎特的作品時。32.哈斯WernerHass1931—1976德國鋼琴家,7歲舉行獨奏會,11歲進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吉澤金班上學習,成為吉澤金最喜歡的學生,吉澤金學派的繼承人,他不幸因車禍英年早逝。其錄製的德彪西、拉威爾鋼琴曲深得吉澤金的神髓。33.海布勒LngridHaebler1929—奧地利女鋼琴家,父母為波蘭人,11歲在薩爾茨堡公開演奏,在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後進維也納音樂學院、日內瓦音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深造,是瑪格面特,隆班上的學生。1952年參加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獲二等獎,1954年參加慕尼黑國際鋼琴比賽和日內瓦舒伯特鋼琴比賽,均獲一等獎。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種清新、清純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層次區分與音階性經過句中顆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好像天生是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從小在莫扎特的氛圍中長大,她演奏的莫扎特,無論是協奏曲、奏鳴曲還是小品,都被認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鳴曲以及與格呂米奧三重奏團合作的《鱒魚》,也被認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34.哈斯姬兒ClaraHaskil1895—1960羅馬尼亞女鋼琴家,7歲登台,先在維也納跟羅伯特學習,後考入巴黎音樂學院,是科爾托的學生。1910年獲巴黎音樂學院鋼琴比賽第一名,從此開始巡迴演出,40年代定居瑞士。哈斯姬兒在當學生期間,就被小提琴演奏家伊薩伊選中,合作演奏二重奏;畢業後,還經常與埃乃斯庫、卡薩爾斯合作舉行演奏會。二次大戰結束後,她參加卡薩爾斯主持的第一屆普拉德音樂節,結識格呂米奧,開始合作二重奏。哈斯姬兒體弱多病,其演奏以追求細微的強弱音色變化而著稱,在法國曾被稱為「莫扎特再世」,她是莫扎特最好的演奏家之一,可惜大部分錄音都是單聲。Philips公司有她與馬克維奇指揮拉穆勒樂團演奏莫扎特的第二十、二十四號協奏曲的最後錄音,可充分展示她的魅力,而她與格呂米奧合作的貝多芬和莫扎特奏鳴曲,雖是單聲,也都魅力十足。35.霍洛維茨VladimirHorowitz,1904--1989美籍烏克蘭鋼琴家,就學於基輔音樂學院,畢業後在哈爾科夫舉行了15次獨奏會,正式開始演奏生涯,1924—1925年以11台不同曲目的演奏共23場,聲名大噪。1928年到倫敦,接著到紐約,因在比徹姆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中的出色表現而真正在世界範圍內成名。1933年,他開始與托斯卡尼尼合作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在更大範圍獲得了世界聲譽,不久與托斯卡尼尼的女兒結婚,1940年定居美國,1944年入美國籍。霍洛維茨曾多次從舞台退隱,最長的一次是從1953年至1965年,他以神經系統受損害為由,整整12年不再露面,潛心於研究克萊門蒂的作品。1965年5月9日,他在卡內基音樂廳重返舞台,舉行一系列音樂會,4年後再度退隱,直至1974年才再度出山。霍洛維茨是一個有爭議的鋼琴家,因為他的演奏極端追求表情與效果。在技巧方面,他對速度和力度的控制出類拔萃,尤其是在八度表達上,有驚人的能力,既能發出鏗鏘有力的金屬聲音,又有夢幻般的柔美音色;他擅長強音,擅長製造快速的音效,追求美妙的連音效果,他強調的是極端的對比和極端的表情,他的演奏能創造最出色的效果。霍洛維茨最擅長挖掘類似舒曼、肖邦、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克萊門蒂等作曲家的神秘因素,他演奏的舒曼的《童年情景》、《克萊斯勒偶記》、《夢幻曲》以及斯克里亞賓與克萊門蒂的奏鳴曲、拉赫瑪尼諾夫的前奏曲與練習曲都有極強的造型感。晚年他醉心於莫扎特,但他的莫扎特是極端效果化的莫扎特,他認為他對作品效果的追求,是他的音樂創造。36.賈尼斯ByronJanis1928—美國鋼琴家,7歲在紐約師從馬庫斯與列文涅學鋼琴,1943年與布拉克指揮美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而開始演奏生涯。霍洛維茨欣賞他的演奏,收為弟子。1960年賈尼斯到蘇聯巡迴演出,獲極大成功,後因患病而停止演奏,直到1972年才恢復演出。賈尼斯在霍洛維茨指導下,追求音色與表情,擅長演奏拉赫瑪尼諾夫和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37.卡琴JuliusKatchen1926—1969美國鋼琴家,祖先是俄國移民,11歲在廣播電台因演奏舒曼作品嶄露頭角,1941年入哈特福德學院,攻讀哲學與英國文學。19歲畢業後得獎學金到巴黎留學,不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藝術節中,11天舉辦7場音樂會,轟動一時。卡琴是位學者型的鋼琴家,對布拉姆斯的作品有獨到的理解,他闡釋的布拉姆斯鋼琴作品全集具有經典意義,他與蘇克、斯塔克組成三重奏團被稱為「專家三重奏」,他演奏的布拉姆斯作品被公認為最符合作曲家的氣質。38.肯普夫WilhelmKempff1895—1991德國鋼琴家,9歲進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從巴特學琴,除學音樂外,同時在柏林大學學哲學和音樂史,1916年起作為鋼琴家在德國和北歐巡迴演出,1917年獲門德爾松鋼琴與作曲獎。二次大戰中,肯普夫停止了一切公開演奏,50歲之後才重新出山,成為戰後德國鋼琴家的代表人物。肯普夫被認為是現代闡釋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的權威,他善於挖掘這些德奧作曲家作品的哲理內涵,對其結構性的把握長於其他鋼琴家,而演奏又含蓄細膩,織體清晰。他演繹的貝多芬、舒伯特,給我們一種端莊、神聖的塑像般的效果,而他整理演奏的舒曼,也不是那種情感熾熱和纖細的舒曼的效果,追求的完全是舒曼的內蘊。肯普夫的演繹是需要品味的演繹,它與霍洛維茨等演奏家的風格形成極鮮明的對比。39.克萊因WalterKlein1928—奧地利鋼琴家,在格拉茨音樂學院學鋼琴,1951年在布索尼國際比賽中獲獎,嶄露頭角,1952年到巴黎深造,1953年參加瑪格麗特·隆一蒂博鋼琴比賽獲獎,從而奠定了演奏家地位。1953年後,與施奈德漢舉行二重奏演奏會,其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全集,獲《企鵝》三星帶花好評。40.科奇什ZoitanKocsis1952—匈牙利鋼琴家,在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學習時,鋼琴教師是卡多薩(Kadosa)、拉多什(Ra-dos)和庫塔(Kurtag)。1970年獲匈牙利國家電台舉辦的貝多芬作品比賽獎,1971年到美國舉行獨奏會,一舉而成名。科奇什對節奏有極強的把握能力,其演奏有一種清新的感覺,其中音粒的效果和節奏跳躍的效果尤為迷人。他演奏的巴托克的鋼琴小品和李斯特的鋼琴小品最具特色。41.康塔爾斯基兄弟Alfons&AloysKontarsky1931一,1932—德國鋼琴家,兄弟倆在科隆高等音樂學校同時從施密茨一戈爾(Schmitz—Gohr)和弗蘭克(Frank)學琴,1955年一起轉到漢堡音樂學院師從埃德曼(Erdmann)。1955年,兄弟倆在慕尼黑電台舉辦的國際音樂節獲鋼琴二重奏比賽一等獎,是德奧作曲家四手聯彈鋼琴作品的理想演繹者。42.克勞斯LiliKraus.1905—美籍匈牙利女鋼琴家,8歲進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師從科達伊與巴托克,192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到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施托伊爾曼和施納貝爾深造,1925年在維也納音樂學院任教6年後開始演奏生涯。25歲起與小提琴家戈登伯格合作二重奏,受歐洲樂壇注目。1942年日本佔領印尼,她在爪哇演出,被逮捕囚禁3年,二戰結束後,到紐西蘭定居,入紐西蘭籍。1948年起恢復旅行演奏,1968年入美國籍。施納貝爾對克勞斯的評介是:「只有麗莉·克勞斯才是我真正的繼承人。」克勞斯最著名的是演奏莫扎特的作品,但她演繹的莫扎特,以強韌、明快的觸鍵表達,奏出了絢麗的彩虹般的色彩。海布勒因此而不同意她的詮釋,認為她表現的是過於強健的莫扎特。43.蘭多芙斯卡WandaLandowska1879—1959波蘭女大鍵琴演奏家,鋼琴老師是肖邦的學生米恰洛夫斯基,1900年到巴黎,與希伯萊民俗學權威列夫結婚。在丈夫幫助下,她積極鑽研17—18世紀的音樂,專致於大鍵琴演奏藝術,她的突出貢獻是復活了大鍵琴演奏藝術,在觸健、指法、連奏、裝飾音等方面加以發展,她錄製的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與《十二平均律》,應該說最接近巴赫的神髓。44.拉雷多RuthLaredo1937—美國女鋼琴家,據說是俄羅斯移民的後裔,1947年聽霍洛維茨演奏後非常神往,而下決心以鋼琴為職業。17歲入科蒂斯音樂學院拜魯道夫·塞爾金為師,拉雷多受其丈夫——玻利維亞小提琴演奏家海默·拉雷多的影響,醉心於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她錄製了斯克里亞賓的鋼琴奏鳴曲全集和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全集,以明朗透明的抒情音色而獲好評。45.拉羅恰AliciaLarrocha1923—西班牙女鋼琴家,5歲登台,11歲與馬德里交響樂團合作協奏曲,被稱為神童。她師從馬沙爾學鋼琴,1943年獲馬沙爾金牌獎,1947年開始巡迴演奏,以演奏西班牙鋼琴作品而聞名。拉羅恰1959年起擔任巴塞羅那馬沙爾音樂學院院長,1965年定居美國,80年代回西班牙,任西班牙皇家音樂學院院長。拉羅恰追求旋律表達的色彩絢麗,節奏的明快躍動,因此而成為演奏西班牙作曲家鋼琴作品的權威。她演奏的阿爾貝尼斯、格拉納多斯、法雅的作品,都是這些作品演繹的首選。46.李帕蒂DinuLipatti1917—1950羅馬尼亞鋼琴家,其父是薩拉薩蒂的學生,其母是鋼琴家,其教父是埃乃斯庫。1928--1932年在布加勒斯特音樂學院學習,1934年參加維也納國際比賽獲二等獎,科爾托因此而抗議評判不公,憤而退席,並約李帕蒂到巴黎收為弟子。二戰爆發,李帕蒂回羅馬尼亞,1943年與未婚妻逃到日內瓦,原擬各地旅行演出,因患白血病未能實現。李帕蒂在聲部層次、音色和分句處理上都有極迷人的魅力,可惜英年早逝。科爾托對這位鋼琴演奏天才的評介是:「不管是莫扎特或巴赫,抑或是貝多芬和肖邦,他都具有能超越單純的音符,表現出其精神意味的正確理解力。」李帕蒂留下的錄音不多,每一張錄音都是珍貴的遺產,不容錯過。47.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Long1874—1966法國女鋼琴家,早年在尼姆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後到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馬蒙泰爾,一年後獲比賽一等獎,1906—1940年在巴黎音樂學院任教。1940年創辦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音樂學校,後蒂博參加,改為「瑪格麗特·隆一蒂博學校」。由於她和德彪西、拉威爾、弗雷等有親密的友誼,所以她對這些作曲家的解讀有一定的權威性。48.魯普RaduLupu1945—羅馬尼亞鋼琴家,6歲學琴,12歲登台演奏,他的鋼琴老師穆濟切斯庫也是李帕蒂的老師,1963年獲獎學金到莫斯科音樂學院在涅高茲班上學習。1966年獲克萊本國際比賽獎,1967年獲埃乃斯庫比賽獎,1969年又獲利茲國際比賽獎。魯普的演奏追求音的微妙與流暢,在微妙的音中追求透明的陰影感;追求強音及它所造成的鮮明的明暗效果,強調動態與幅度。魯普演奏的舒伯特、布拉姆斯及與戈爾德堡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最具特色。49.馬加洛夫NikitaMagaloffl912—1992瑞士籍俄國鋼琴家,6歲時全家遷往芬蘭,4年後又遷居巴黎。馬加洛夫就學於巴黎音樂學院,17歲得鋼琴一等獎並獲拉威爾的證明書,1949年入日內瓦音樂學院接替李帕蒂而任教。馬加洛夫擔任西蓋蒂的伴奏,兩人的合作在當時曾被稱為絕配,後來他成為西蓋蒂的女婿。馬加洛夫以演繹肖邦作品而聞名,他演繹的肖邦,突出一種溫和、自由、寫意的抒情美,Philips公司重製有他錄製的肖邦鋼琴作品全集。50.米凱蘭傑里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1920—1995義大利鋼琴家,10歲進米蘭音樂學院師從安福西學鋼琴,1933年畢業,1939年參加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獲一等獎後,波洛尼亞的馬蒂尼音樂學院聘他當鋼琴教授。二次大戰中參軍任義大利飛行員,曾成為德軍的俘虜,後又戲劇性地逃脫。二次大戰結束後,米凱蘭傑里開始巡迴演出,在各地引起轟動,1952年因患病不得不中斷巡迴演出,在義大利幾個城市舉辦鋼琴高級班。1964—1969年創辦一所鋼琴天才學校,專收世界各國最有才能的學生。1968年,他移居瑞士。米凱蘭傑里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對音色十分在意,沒有人能奏出比他更完美的圓滑音階、更響亮、有力的和弦或以更精緻的觸鍵與音調呈現更平衡的結構。他追求的是「管風琴和小提琴相結合」的那種音色,他又是公認的「音樂哲學家」,每一首曲子的演繹都有獨到的曲速安排與分句設計。米凱蘭傑里因為對演奏的效果的苛求,留下的唱片並不多,他的貝多芬的《皇帝協奏曲》是一生所有精髓的板至;他的德彪西展現出了頂尖絕妙的音色與層次;他的肖邦也是最有味道的肖邦。應該說,他錄製的每一首作品,都呈現著別人難以企及的精緻。51.莫爾GeraldMoore1899—?英國鋼琴家,1913年全家移居加拿大,師從米歇爾·漢伯格,1919年回到英國,從1926年起專事給獨唱演奏伴奏,許多著名的聲樂藝術家都與他合作。他不但有優美的連奏、豐富的音色變化與巧妙的踏板運用,更主要的是可以自如地契合不同的演奏家,使伴奏和他們的演唱融為一體。52.涅高茲HeinrichNeuhaus1888—1964烏克蘭著名鋼琴家,1902年首次登台,1904年到德國旅行演奏,後到維也納音樂學院從戈多夫斯基學琴,回國後,1915年在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從1922年起一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鋼琴教授,培養出里赫特、吉列爾斯等一代著名鋼琴家。他演奏的舒曼、肖邦、斯克里亞賓的作品膾炙人口。他的兒子斯塔尼斯拉夫·涅高茲(StanislavNeuhaus,1927一),1964年接替其父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其錄製的斯克里亞賓和肖邦的作品亦獲好評。53.尼古拉耶娃Tat』yanaNikolayeva1924—俄羅斯女鋼琴家,在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和音樂學院學習時,鋼琴教師一直是戈登威澤,1947年從鋼琴系畢業後又在戈魯別夫班上學作曲。1950年參加萊比錫國際比賽,獲巴赫作品最佳演奏獎,1955年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9年起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965年升為教授。尼古拉耶娃是一位情感強烈的鋼琴家,她對熱情與清晰的處理能達到極好的平衡。她所演繹的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可以說是最體現其水平的作品,而她錄製的大量巴赫的作品,技術上無懈可擊,卻因情感過多地投入而賦予了過於豐富的表情。54.諾瓦伊斯GuiomarNovaes1896—巴西女鋼琴家,5歲時曾有音樂神童之稱,巴西政府因其天賦突出,送她到法國留學,在巴黎音樂學院菲利替班上學習,1911年獲音樂學院鋼琴比賽一等獎,1912年起在世界各地舉行個人演奏會而嶄露頭角。諾瓦伊斯的長處在於她的指法中表現出來的幻想與詩意,她因此而擅長演奏肖邦和舒曼。55.奧伯林LevOborin1907—1974俄羅斯鋼琴家,1921年在格涅辛音樂學校格涅辛娜(Gnesina)鋼琴班畢業後,進莫斯科音樂學院,1926年在伊貢諾夫班上畢業,1927年參加華沙第一屆肖邦國際比賽獲一等獎,一舉成名。其演奏風格樸素清晰而富表情,尤其是連奏技術極優美。他和奧伊斯特拉赫合奏的二重奏,是最佳搭檔之一。56.佩拉希亞MurrayPerahia1947—美國鋼琴家(有猶太血統),5歲開始學琴,海恩是他第一個老師,1966年進紐約曼納音樂學院師從巴爾薩姆,1968年拜霍爾紹夫斯基為師。1972年參加利茲國際鋼琴比賽獲獎,從此開始揚名。佩拉希亞技巧精湛,演奏以細膩見長,追求線條明快和在細微處的層次展示。他演奏的莫扎特協奏曲有極高的評價,對門德爾松的協奏曲他也是最好的演繹者。但佩拉希亞不善於表達作曲家的幅度與力度,這可能與他較弱的氣質有關。57.皮雷斯Maria—JoaoPires1944—葡萄牙女鋼琴家,4歲首次登台,6歲舉行獨奏會,被稱為神童,9歲參加里斯本國際鋼琴比賽獲第一名,16歲在里斯本音樂學院畢業後在柏林參加國際青年鋼琴比賽獲第二名,同年在李斯特鋼琴比賽獲第一名。隨後到慕尼黑留學,師從恩格爾繼續深造,1970年紀念貝多芬誕生200周年,在布魯塞爾舉辦的貝多芬鋼琴比賽獲第一名,從而受到矚目。皮雷斯的演奏,音色極美,又善於在節奏與分句處理上表現出細微的變化,其演奏的莫扎特、肖邦,都極具魅力。她和杜梅、王建一起,已形成室內樂的最佳搭檔,其演繹的室內樂作品有一種清新的美感。58.波各雷里奇LvoPogorelich1958—南斯拉夫鋼琴家,11歲進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學琴,16歲入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師從蒂瑪克希姆、戈爾諾斯塔耶娃、馬里寧,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1977年結識凱澤拉傑,在她指導下,在李斯特一西洛季學校顯露鋒芒。1978年在義大利泰爾尼舉行的卡薩格蘭德比賽中獲獎。1980年與比他大20歲的凱澤拉傑結婚,婚後定居倫敦,同年參加蒙特利爾國際比賽獲一等獎,參加第十屆肖邦國際比賽,評委以他的演奏脫離肖邦原貌為由而將第一名授予他人,以致評委之一阿格里奇拂袖而去,也因此而使他一舉成名。波各雷里奇的演奏,技藝高超,其觸鍵和音質都極為迷人,但在演奏中強調效果,強化戲劇性與表情,因此極具特色同時也招致非議。他的演奏具極強的欣賞性,其表現的肖邦、舒曼尤其有獨特的味道,其演奏的拉威爾的《夜之幽靈》和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鳴曲》是評介最高的唱片。59.波里尼MaurizioPollini1942—義大利鋼琴家,9歲登台,後師從維杜索,1959年畢業於米蘭音樂學院,1957年在米蘭演奏肖邦練習曲引起注意,1960年參加第六屆國際肖邦比賽,獲第一名,之後又拜米凱蘭傑里為師繼續深造,1972年起在基賈娜學院鋼琴高級班任教。波里尼善於演奏幅度、力度較強的作品,比如貝多芬。他演奏的貝多芬,無論協奏曲與奏鳴曲,都洋溢著理性的光輝;他演奏的普羅科菲耶夫的奏鳴曲,如同濾去了浮躁的情感,與俄羅斯演奏家的演奏恰成對比。波里尼追求觸鍵的準確、清晰,有「如在無菌室中培養出來的清潔」之稱,因為追求理想而常常摒棄感性在演奏中的作用,所以他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效果遠不如吉列爾斯,表現的肖邦也往往過於「堅硬」而流暢、剛柔對比不夠。60.蘭基DezzoRanki1951—匈牙利鋼琴家,8歲開始學琴,1964—1969年在巴托克音樂學院師從馬太,1969—1973年在布達佩斯音樂專科學校師從卡多薩與拉多什。1969年在舒曼國際比賽中獲第一名,從此開始到各地巡迴演出。演奏風格富於抒情性,他也錄製了巴托克的全部鋼琴作品,比科奇什的表現更為細膩。他和科奇什合作的四手聯彈,往往能構成最出色的效果。61.里赫特SviatoslavRichter1915—1997烏克蘭鋼琴家,其父是管風琴師兼作曲家,里赫特幼年在父親指導下自學,18歲在敖德薩歌劇院當合唱團助理指揮。1934年,因一次偶然機會,在敖德薩海員俱樂部第一次登台獨奏,1937年22歲才進莫斯科音樂學院,在涅高茲班上開始正規的鋼琴專業訓練。1942年首演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鳴曲》,聲驚四座,後來又首演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七、第九奏鳴曲,1949年獲斯大林獎。1960年,里赫特在芬蘭、紐約舉行獨奏會而開始轟動西方國家。有人把節奏感稱為里赫特的註冊商標,他的演奏是變化紛呈的節奏和強弱明暗的音色層次變化的結合。里赫特是一個鋼琴詩人,他演奏的舒伯特與舒曼,是最詩意盎然的演奏;而他演奏的普羅科菲耶夫,又充分展示了他的力度與卓越的層次對比。里赫特演奏的李斯特的兩首協奏曲,那種細膩的強弱、明暗對比,其境界別人難以達到;而他演奏的貝多芬奏鳴曲,充分展示了他的狂熱與憂鬱交錯的斯拉夫民族的氣質,極具特色。62.羅惹PascalRoge1951—法國鋼琴家,4歲時在其母教導下接受嚴格的音樂訓練,11歲進巴黎音樂學院,1966年獲音樂學院鋼琴比賽一等獎和室內樂一等獎,後又師從卡琴學習3年。1971年參加馬格麗特,隆國際鋼琴比賽獲一等獎。羅惹是一位唯美主義者,他的演奏觸鍵精緻細膩,聲音清澈透亮,在表現法國印象派作品時,其輕靈雅緻、朦朧與虛幻的意境極為迷人,其詮釋的聖桑、弗雷、薩蒂等人的作品,都極有意境。63.魯賓斯坦ArturRubinstein1887—1982美籍波蘭鋼琴家,3歲就顯露音樂才華,5歲登台,後被姐姐帶到柏林,請約阿希姆聽其演奏,約阿希姆稱其日後必成大材,請巴爾特教其鋼琴。10歲起,魯賓斯坦隨約阿希姆在歐洲各地演奏莫扎特等人的協奏曲。一次大戰期間,因其能講8國語言,曾在盟軍司令部當翻譯,與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薩伊合作,經常舉行演奏會。1932年與波蘭指揮家兼作曲家姆利納爾斯基的女兒結婚,婚後定居巴黎,並退出舞台,閉門鑽研。1937年赴美,技藝大為成熟,被輿論公認為最傑出的鋼琴家,二戰爆發後全家定居美國洛杉磯,1946年入美國籍。魯賓斯坦被稱為「最正宗的肖邦」,他一生不斷地錄製肖邦的作品,使自己的氣質與肖邦的氣質真正合而為一。他的演奏有溫暖親切的抒情、敏銳的分句加上豐富的音色與濃郁的詩意的特色。除肖邦之外,他演奏的貝多芬、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都注重於抒情性,有自己的特色。魯賓斯坦不僅是傑出的鋼琴家,也是傑出的室內樂大師,他與海菲茨、富爾曼及後採的皮亞蒂戈爾斯基組成的三重奏被稱為「百萬美元三重奏」,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室內樂團之一。他還與「瓜納里」四重奏團成員合作組成鋼琴四重奏、五重奏,錄製了大量優秀唱片。64.席夫AndrasShiff1953—匈牙利鋼琴家,5歲開始學琴,15歲在匈牙利電台舉辦的「發掘音樂天才」鋼琴比賽中獲第一名,同年入李斯特音樂學院學習,並在倫敦師從馬爾科姆學習大鍵琴。1973年在匈牙利國家廣播鋼琴比賽中獲第二名,1974年參加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獲第四名,與同時代人蘭基、科奇什一起被稱為匈牙利鋼琴三傑。席夫學過古鋼琴,精心鑽研斯卡拉蒂、巴赫、海頓等作曲家的分句技巧,其演繹的巴赫、海頓作品有清新、清秀的特點,音色極佳,充分發揮了現代鋼琴的魅力,但其對巴赫的表達,內涵明顯不足。65.施納貝爾ArturSchnabel1882—1951美籍奧地利鋼琴家,7歲時全家遷往維也納,1891—1897年從萊舍蒂茨基學琴,1900年在柏林定居,1905年與演唱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作品的著名女中音貝爾(ThereseBehr)結婚,二三十年代,除舉行獨奏會外,頻頻與小提琴家胡貝爾曼、西盞蒂,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富爾曼、富尼埃等舉行室內樂演奏會。1927年,貝多芬逝世100周年,他在柏林演奏全部32首奏鳴曲,引起轟動。這之後,他1932年在柏林,1934年在倫敦又重演兩次,編訂了這32首奏鳴曲,成為演奏這32首奏鳴曲及《狄亞貝里變奏曲》的權威。施納貝爾表現的貝多芬奏鳴曲織體的各個線條與結構中各種力度對比的處理,都達到完美的統一。他演奏的舒伯特,優美的抒情性和敏銳的節奏,也使各種因素達到完美無疵的地步。他晚年著力於莫扎特作品的表現,把莫扎特作品中的旋律線表現得特別有魅力。施納貝爾1939年移居美國,1944年入美國籍。66.塞爾金Rudolfserkin1903—美籍奧地利鋼琴家,少年時在維也納師從羅伯特學鋼琴,12歲時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協奏曲,開始演奏生涯。17歲始嶄露頭角,與著名的布希室內樂團在柏林舉行演奏會,並與布希舉行奏鳴曲音樂會,演奏巴赫作品,1935年成為布希的女婿。1926年起在巴塞爾音樂學院任教,1936年到美國與托斯卡尼尼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合作,到美國定居,1939年入美國籍,任科蒂斯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塞爾金的演奏,觸鍵敏銳,發音清晰透亮,有一種晶瑩剔透的感覺。他的莫扎特和巴赫可謂最具魅力,在音粒的清新精緻方面,其意境無人能及。塞爾金屬於精緻型的演奏家,在演奏貝多芬時氣勢與幅度不足,但處理的精緻自成一體,他與卡薩爾斯合作的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與布希合作的一系列奏鳴曲和晚期與羅斯特羅波維奇合作的布拉姆斯大提琴奏鳴曲,都是這些曲目的經典。67.圖雷克RosalynTureck1914—美國女鋼琴家,11歲登台並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鋼琴協奏曲,曾師從恰普萊,後考進朱利亞德音樂學院,在薩瑪羅芙班上學習。1935年畢業後在紐約舉行獨奏會,演奏一系列巴赫鍵盤作品,因對巴赫音樂有深入研究,有演奏巴赫的專家之稱。68.內田光子MitsukoUchida1948—日本女鋼琴家,早年師從松岡貞子學琴,1961年到維也納與倫敦留學。1960年參加慕尼黑國際比賽獲第四名,1966年獲第三名,1970年參加貝多芬國際比賽獲第一名、第八屆肖邦國際比賽獲第一名,1975年獲利茲國際比賽第二名。內田光子以細膩的表達和靈敏的觸健著稱,她演奏的莫扎特奏鳴曲,有相當高的評介。69.瓦薩里TamasVasary1933—瑞士籍匈牙利鋼琴家,8歲在家鄉德布勒森舉行第一次演奏會,其父送他到布達佩斯,考入李斯特音樂學院,1948年參加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獲獎後,開始巡迴演出。1956年到布魯塞爾,參加伊麗莎白國際比賽獲獎後在日內瓦湖定居。瓦薩里是一個富於激情,又擅長用音色來表現感情的鋼琴家,他演奏的肖邦、李斯特和拉赫瑪尼諾夫都獨具特色。70.魏森伯格AlexisWeissenberg1929—法籍保加利亞鋼琴家,保加利亞作曲家弗拉季格羅夫的弟子,1945年流亡到以色列,1946年考進朱利亞德音樂學校,從薩瑪羅芙學琴。1947年參加列文特里特國際比賽獲獎後多次舉行協奏曲音樂會。1956年起為提高修養與技藝,息影樂壇10年之久,1966年復出在巴黎舉行獨奏會獲巨大成功,卡拉揚因此與其合作錄製一系列協奏曲,其演奏風格是寬闊幅度與精湛技巧的結合。魏森伯格的演奏曲目廣泛,從巴赫到巴托克的作品無所不包,但最出色的還是與卡拉揚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的協奏曲。71.朱可夫LgorZhukov1936—俄羅斯鋼琴家,就學於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畢業後升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先後在涅高茲與吉列爾斯班上學琴,1957年參加瑪格麗特·隆一蒂博國際比賽獲獎,從此引起樂壇注目。他是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典型代表,在演奏柴科夫斯基,尤其是類似《四季》這樣的小品時獨具魅力。72.齊伯爾斯坦LilyaZilberstein1965—俄羅斯女鋼琴家,生於莫斯科,1971—1983年在格涅辛音樂學院從薩茨(AlexanderSats)學習,曾獲多種國際比賽獎,並在世界各地廣泛演出。她的演奏,在體現出色的技巧的同時,追求鋼琴在力度與幅度上的表現力與音色的變化多端,演繹的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穆索爾斯基等無懈可擊,是目前俄羅斯學派鋼琴家中的佼佼者。73.齊默爾曼KrystienZimermann1956—波蘭鋼琴家,在卡托維茲音樂學院雅辛斯基班上學琴,在學習期間,1973年參加貝多芬鋼琴比賽獲一等獎,1975年參加第九屆肖邦國際比賽獲一等獎。齊默爾曼兼具浪漫氣質與精湛的技巧,其演奏的肖邦清新而最具特色,與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的5首鋼琴協奏曲也有相當高的評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