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嗔痴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張智正 戒、定、慧是修學佛法的總綱。心無妄念即持戒,心地無非即是戒。

完整持戒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兩者具足。何為「禪定」?處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為「禪」;內見自性不動為「定」;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動心為定。佛門中所稱的「慧」名為「般若」,與世人所稱「智慧」,有「本質」上的區別。世人的聰明智慧,是從學習而知,稱「世智辯聰」;佛門的智慧是從清凈心發出的,或宿具大善因緣、大善根。 戒、定、慧,持戒是當生成就的保證,修定是覺悟者的力量,證慧是作用、是目標。在修持中,定非常重要,有定才有堅強的力量,才會在逆境中不動搖、不憎惡排斥,在順境中不沾沾自喜。不貪著,不貪愛,身口意三業才不會隨無明煩惱遷流而做出違背戒律的事情,有定才能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有了定就能象大地似的安然不動:「八風吹不動。」 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發慧。有了智慧才能破除愚痴(以自我為中心的執著),獲得心靈的解放。佛門有句話說:「由聞思修入三摩地。」也就是說明修學智慧的次第是;聽聞佛法、審慎思惟、實踐履行。六祖惠能大師開示:「何其自性,本來俱足。」 修行戒定慧三無漏學者,應以持戒為根基,以修定為樞紐,以證慧求證菩提為究竟的奮鬥目標。佛教歷來就重視以理論指導實修。不僅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終以身心能得到凈化為目標。否則,聽了再多的教理,也只不過是「畫餅充饑」罷了。 熄滅貪、瞋、痴之火 佛陀曾經對比丘說:「一切都在燃燒,以貪火、瞋火、痴火燃燒,以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哀傷、絕望等火而燃燒……」, 綜觀人類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貪、瞋、痴這三不善根之火,從不曾在世間遠去,也從不曾於眾生身心中止息。小至個人情緒掙扎,大至種族與種族、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無時無刻不在燃燒……。兩千多年前,佛陀為消弭釋迦族因驕慢與瞋惱所帶來的滅族之禍,獨自端坐於枝葉落盡的舍夷樹下,企圖阻止琉璃王報復的軍隊;今日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和佛陀同樣苦迫的世間,以及同樣充滿貪、瞋、痴的無邊眾生。所不同的是,佛陀已熄滅自身的貪、瞋、痴之火;而我們猶在火苗不斷竄出中,探尋並踐行熄滅之道。眾生之所以處於六道之中受生死輪迴之苦,其苦因在於貪、瞋、痴「三毒」。只有熄滅貪、瞋、痴,才能消除苦因,獲得解脫,超脫六道輪迴。 佛陀教我們舍斷貪、瞋、痴,如此才能自利利他。因貪、瞋、痴涵蓋一切惡法,這「三毒」是造成自他無量苦惱的禍根,不僅障礙眾多修道者的步伐,同時也對社會產生莫大的負面影響。貪瞋痴,為造孽種子。身口意,為作惡機關。 貪,瞋、痴「三毒」可謂根深蒂固,能予熄滅便是無貪、無瞋、無痴。盡除三毒,是直接關係到了生死的大事。見身之不凈,熄滅貪之焰;以崇高慈心,熄滅瞋之焰;觀所成之患,熄滅痴之焰。只有不斷地熄滅貪、瞋、痴之火,才能在無上的菩提大道上不斷前進。能弘法師開示:「佛法的戒定慧三無漏學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實踐性,能徹底的了生死,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受皆苦、涅盤寂靜的真理性洞察實非一般的宗教所能了知。佛法對於緣起性空、實相無相無不相的觀照和實證超越了哲學的玄思,具備可證性的科學性質,但同時又非科學所能範圍,它徹底究竟的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中慈悲、感恩、寬恕,四攝、六度、萬行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徹底無盡的大悲心、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的無盡悲願,實超出了世間的任何學問、思想、宗派的心量,它宇宙性,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的願行實是不可思議,世間任何倫理道德學說都難以比擬。」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三無漏學,乃了生脫死所必修之課,也必須具足。若能修到心地無非,身心清凈,達到「無我」之境,那麼,一切法都是佛法。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說法度有情,皆令眾生以自己力量,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恢復眾生本具之佛性,就路還家,圓成佛果。


推薦閱讀:

遠離了貪嗔痴,就遠離了六道輪迴
人本一塵埃,何苦貪嗔痴,閉目一切無,何處惹塵埃

TAG:貪嗔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