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正骨
定向正骨法——頸椎病
定向正骨法,是胡進江教授在1969年至1995年期間,經過26年臨床實踐,研究成功的一種創新正骨技術。該技術以其特有的手法安全簡便性和醫療有效快速性引起了世界骨科自然醫學家們的重視和研究興趣。定向正骨法於1995年以來,先後發表在《中國骨科新技術》、《人民軍醫》、《中醫正骨》等專著和雜誌重要位置及頭版頭條上。1997年以來,多次應邀赴歐洲和亞洲傳授交流,被譯為英、法文在20多個國家醫學刊物發表,有60多名外國骨科醫生將該技術應用於所在國家,臨床療效顯著。1999年4月28日由衛生部錢信忠部長簽字,國家專家組評審通過,被授予衛生部批准的世界創新醫學一等獎。
應用定向正骨法治療頸椎病
提要頸椎病,特別是脊髓型頸椎病是手法治療上的難題。為了探索安全有效的新療法,應用定向正骨五步法治療6種類型頸椎病,取得明顯效果。就其病因、病理和手法效應,初步分析認為,各種慢性咽喉炎、慢性食道炎、長期飲食溫度過熱、旋頸式坐卧睡眠、長時間疲勞性固定姿勢低頭看電腦、電視或書報、急性頸椎碰撞傷等因素,均可造成頸椎前內側韌帶鬆弛和後外側韌帶緊縮反應。這種韌帶內松外緊、力點失衡、纖維環超負荷處破裂開口,髓核突出凸向椎管腔內,是頸椎病的原因,其「弓弦效應」牽拉頸椎朝後反向移位擠壓神經、血管和軟組織引發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形成的結果。應用定向正骨手法治療,可激活經絡感傳,牽拉增大頸椎間隙,增加髓核內負壓回吸力,順勢矯正頸椎後凸錯位等畸形,從而使突出物與神經空間及曲度獲得改善,促使頸椎病癥狀緩解。主題詞:頸椎病/治療定向正骨手法經絡感傳頸部生理概要①頸椎共7個,第一、二頸椎稱寰椎和樞椎,形狀奇特,與眾椎不同。其餘5個頸椎棘突短而分叉;橫突寬而有孔,為椎動脈穿過,進入顱內,供腦營養,椎孔呈三角形,兩側側隱窩狹長,椎孔為脊髓和神經根所佔,頸1-2無椎間盤,頸2以下均有椎間盤,每個椎間關節由5個關節組成,即椎間盤,兩側鉤椎關節和兩側關節突關節,頭的伸屈活動主要在枕寰關節,旋轉在寰樞關節,而整個頭頸向內向上的大麴度伸屈主要在中下頸椎段(即C3-C7)。②頸椎的兩項基本生物動力系統1、每個頸椎關節間隙由髓核、鉤椎關節和關節突關節5個支持點組成一個閉合性動力系統,簡稱5點系統。當任何一點發生過度超極限負荷,而使對線發生變更移位時,其餘4點就會發生不良應力,出現瞬間或遲緩的病理變化——頸椎曲度變直或後凸,鉤椎關節和關節突關節的半脫位及骨性關節炎,嚴重者伴有椎間盤退變或突出。2、7個頸椎又組成一個不完全的閉合性動力系統,當某一頸椎過度失衡移位,而使力線變更時,整個頸椎脊柱將發生不良應力,在其鄰近或遠處出現多處失平衡現象,表現出肌肉、神經、血管等組織受刺激的不良癥狀,臨床實驗顯示,當頸部脊柱前屈時,神經根對脊髓具有一定牽拉作用,過度前屈時則會損傷脊髓。③全身各臟腑的感覺和運動信息都是通過頸部脊髓傳遞到大腦的,而大腦的所有調控全身指令又都是通過頸部脊髓傳布到全身的,因此,全身各組織的單一臟腑反應出的癥狀或多個綜合癥狀,如果在排除臟腑本身的病灶外,要考慮到頸椎病的可能。從解剖角度看頸脊髓、神經和交感神經都顯示較胸、腰段複雜的多。1、頸1-4神經的腹支組成頸叢,支配頸部肌肉和膈肌,以及頸、外耳、枕部和面部皮膚感覺。它們的背支側組成後頸叢,支配頸肌和頸後感覺,尤其是枕大、枕小神經所支配的同側頭皮感覺,直至前額和眼部。因此,頸椎曲度錯位刺激和壓迫這些神經就會表現頭部疼痛和眼視障礙等一系列特殊徵象,臨床上稱這些症象為上頸段綜合症。2、頸5-胸1神經的腹支組成臂叢,調控支配肩和上肢的運動和感覺,當刺激和壓迫這些神經時,就會出現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無力等另一系列特殊癥狀和體征,稱下頸段綜合症,該症臨床較多見。3、頸椎曲度移位也可刺激交感神經發生反應。生理解剖學證實頸部脊髓並無節前纖維發出,節前纖維起源於胸1以下的脊髓灰白質的外側角細胞,出脊髓後上升至頸部換神經元,形成頸交感神經節和鏈,再由節發出節後纖維,分3個方向行進。其一進入脊神經,隨其腹支和背支抵達該神經的支配區;其二支配眼內肌並與顱神經相通,成叢分布於頭頸部的動脈、鎖骨下動脈,並參與組成心臟神經叢等;其三經椎間孔沿前根進入椎管,與竇椎神經匯合,分布於硬脊膜、韌帶和纖維環外層。根據上述交感神經分布支配的區域可以看出,一旦其神經受到刺激,就會引起心慌、氣短、出虛汗等多臟器、多系統的癥狀和體征。④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開始,常進頸6橫突孔,向上穿過各頸椎橫突孔,至枕下三角,曲折引進,穿枕大孔,進入顱腔,形成椎一基底動脈環,為顱內各組織提供血液營養。如果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失穩移位,刺激椎動脈,使其痙攣或彎曲,就會影響腦供血而出現頭暈、煩燥、記憶力下降等癥狀。自1975以來,應用定向正骨手法,治療6種類型頸椎病,取得了明顯效果,現總結並探索其方法作用機理如下。1.臨床檢測方法1.探測經絡感傳線按照中國科學研究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總驤教授發明的小錘機械叩擊探測經絡線的方法,囑患者取俯卧位,在頸後C1至T1兩側,用尖頭小橡皮錘沿古典足太陽膀胱經在頸椎棘突兩側約0.5cm處的循行線,呈垂直方向叩擊,叩擊的力量要均勻輕巧,當小錘尖一碰到這條經絡線,即出現高亢震聲(用普通聽診器在對側約2.5cm水平位可聽到)併產生酸、麻、脹感覺上下「竄動」時,即用彩色筆點上一個標記,然後再順序地用同樣方法敲另一側,當又敲出一個敏感點時,繼續標記,最後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就是行走在頸椎兩側的(客觀存在的)足太陽膀胱經絡感傳線。這條經絡線被當代世界多國經絡研究專家們命名為隱性循經感傳(LPSC)線,並確定該線位置在人體終生不變。測標後顯示的經絡線,即是長期定向選位治療的依據與「軌道」。臨床醫生應用手法產生的不同定向力、分別從多個角度和層次去激發活化經絡隱性感傳線,促其較快地轉化成有特殊療效功能的顯性感傳線,誘發起全身多臟腑器官的抗病調控功能,是有效治療頸椎病的重要一步。2.頸椎病的簡要檢查法在檢查頸椎病過程中,要注意患者四肢肌力的改變。特別是脊髓型頸椎病,隨著病程的延長和病灶範圍擴大而不斷加重,幾乎多數要出現不同程度的上肢單側或雙側及下肢肌力減弱,嚴重時伴肌肉萎縮而活動受限。臨床上常用的查體法有雙手指尖相攝牽拉法,囑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左手拇指尖與同手食指尖(類似拉開大門的力量)相攝緊,形成圓圈形狀,同時術者(健康)也用同樣手指和力量與患者手指相套連絡在一起,相互向相反方向用力牽拉,然後醫患兩人同時再把拇指尖與同手中指、無名指、小指頭依次按拇指與食指尖的攝合方法與相應力量相互攝緊套連用力進行醫患相同手指對抗性牽拉,以了解和確定患者雙手5指是否肌力減弱及哪個指力減弱。當左手肌力檢查後,接著用同樣方法和力量檢查右手指力。臨床上常根據這種簡要的方法,就可以初步判斷出頸椎脊髓及周圍神經所受損傷的大體部位和程度,為確診和擇選治療法提供依據。關於肌力檢查,需要通過視診與觸診來了解各肌群隨意運動的機能狀態。在較重的頸椎外傷、導致脊髓和周圍神經損傷中,可發現某一肌肉或由一個共同運動神經支配的某組肌群,發生不同程度的運動力減弱或完全麻痹癱瘓。肌力檢查通常是以肌肉收縮、關節活動、抗地心引力、對抗阻力以及關節的穩定性為標準。國際上檢查肌力一般分六級:①「0」級:肌肉無收縮,關節無活動,為完全麻痹。②「1」級:肌肉稍有收縮,但不能帶動關節運動。③「2」級:肌肉活動能帶動關節運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指肢體自身的重量)。④「3」級:肌肉能帶動關節作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但不能對抗外加的阻力。⑤「4」級:肌肉能帶動關節作部分阻力的運動,但不穩定。⑥「5」級:運動正常,關節穩定。在肌肉肌力檢查進行兩側對比時,要注意到兩側的生理性差異要想到中樞性上神經元和周圍性下神經元損傷均可出現肌力改變,要結合臨床進行鑒別。較重頸椎病(如脊髓型)多出現一側上肢或四肢及高位性肌力減弱、截癱、大小便失控。伴有脊髓側索硬化症時,則出現咽喉肌和呼吸肌肌力減弱而嗆咳和吞咽呼吸困難等癥狀。感覺系統檢查要注意身體兩側對稱部位的對比,記錄感覺異常的部位、範圍和程度(如感覺消失、減退、過敏等)。還要注意深、淺感覺和皮層感覺的不同性,如頸椎病同時伴有脊髓空洞症時,可出現相應組織痛覺消失而觸覺存在的感覺分離癥狀。3.頸椎病特殊檢查手法患者取坐位,全身放鬆,雙眼平視正前方,挺胸收腹使頸椎順勢略前彎,兩肩持平,雙上肢自然下垂,雙手掌放在同側大腿內上側。術者站在患者背後方,雙手圍繞患者頸兩側上部,呈近似圓形輕柔地將頭頸固定(不能擠壓頸前左右頸動脈),用雙手拇指指尖,從枕骨隆凸下緣起始,左手拇指尖先在枕骨隆凸中央輕穩扶壓,固定第1頸椎上緣處,左手其它4指合攏並齊圍繞患者頸左側下頜骨及耳垂下,沿著胸鎖乳突肌後緣將頭頸相對固定,同時右手拇指尖自枕骨隆凸下的棘上韌帶(項韌帶)起始部位,呈水平樣輕柔地向下左右按壓滑動(力量約0.5—1.0公斤),每按壓滑動到下2個頸椎棘突交界間隙後,即不停地連續向下滑動,用同樣的方法和力量檢查下一個椎間隙,一直延續檢查到C7T1(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間隙)停止。在上述右手拇指尖檢查過程中,左手拇指尖在其它4指配合中,隨後也同時向下一個頸椎間隙(棘突與棘突間隙)滑行移動,並在右手指尖上固定頸椎及圍繞軟組織,為在下的右手拇指尖檢查每個頸椎及間隙組織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右手拇指尖在整個頸椎及周圍軟組織檢查過程中,主要了解和確定頸椎曲度是否變直後凸,左右是否偏斜,各間隙之間壓力對比是否增大升高,項韌帶是否鈣化變硬形成結節樣,是否有腫塊或其它病症。特別要注意當檢查觸及到某一椎突或周圍組織時,即刻出現頭暈、頭痛、上肢發麻竄走等癥狀應引起重視,病灶可能就在該處。從上C1到下C7至T1檢查結束後,術者應較快地改變檢查手法,此時患者仍保持原姿勢不變,術者右手輕穩地按扶在患者右肩部,使肩頸相對固定,左手掌面反轉朝向患者頸後右側,拇指伸直朝下,其它4指靠攏呈水平樣伸直,較輕穩地按扶在右側頸部多條肌群束上,左手拇尖利用0.5—1.0公斤的按壓力量,自顱骨右下緣沿前、中、後斜角肌、肩胛提肌和胸鎖乳突肌等各主要肌肉、韌帶,從上向下均勻地、連續不斷地沿其伸延滑動按壓,以了解和確認各主要肌肉、韌帶硬軟度、痙攣舒縮度及是否有相互粘連等體征。當右側頸部檢查後,術者及時交換自身位置和手法,左手掌輕扶按壓在患者左肩部將其固定,右手掌面反轉朝向患者頸後左側面,右手拇指尖伸直朝下,其它4指靠攏呈水平樣伸直輕穩按扶在左側頸部多條肌肉等組織上,以檢查右側頸部各組織的手法檢查左側。尋找出有關頸椎間隙和各周圍組織的壓痛點及異常感覺區的準確位置,並作標記。特別是位於頸後中央的督脈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上的壓痛點和異常點,應引起注意,為準確有效治療尋找出定向正骨目標並將其鎖定。當然,更需要X線拍片和CT、MRI顯示的影像病灶,對周圍組織的損傷程度及範圍。它往往能及時提供實質性依據而使診斷醫學發展迅速。檢查頸椎及病變的傳統方法有以下幾種:①頸椎正常活動範圍:兩眼平視前方時,頭頸可左、右水平旋轉各達60°-80°;頸前屈(低頭)35°-45°;頸後伸(仰頭)35°-40°;左右側屈各45°。②頸背區有否壓痛、叩痛點:最好在俯卧位或坐位時檢查。深在性壓痛或叩痛的檢查,往往可以幫助判斷頸椎急性外傷,慢性損傷(退行性改變)等疾病的急性發作或複發加重。檢查壓痛和叩擊痛應分析其部位、深淺,有無放散竄行以及放射竄行的部位等。此外,還要判斷壓痛和叩擊痛是否真實,真實者重複檢查時則部位不變。一般在棘突、棘突間隙、棘旁周圍等處檢查。頸背區常見壓痛或叩痛點多在C456頸椎脊旁約0.5—1.0cm處;頸胸椎棘突間隙;肩胛骨內上角與相應斜方肌內下膜交界處;斜方肌中部和肩胛骨與第3—4胸椎棘突之間處。③頸椎間盤突出症檢查:患者多見中年人。間盤突出常在C4567間隙發生,可單個突出或多個椎間盤連續突出。頸椎間盤突出可根據部位、程度和時間不同,臨床表現是多樣的,有時會引起多臟腑、多器官組織的綜合癥狀,如有時出現左側胸背痛、心率增快容易與心臟病相混淆;有時出現大小便障礙、腹部不適容易與消化、泌尿系統疾病相混淆;有時突然出虛汗、四肢無力、煩燥失眠容易與內分泌系統疾病相混淆;有時肢體偏癱、感覺異常、活動受限容易與腦血管病相混淆。但只要仔細檢查,取真除偽,都可以及時獲得確診。如頭頸側屈位擠壓椎間孔試驗時,刺激受壓的神經而出現同側上肢麻木竄行等不適。從以上檢查和臨床表現中,可以看出頸椎病不但能引起頭暈頭痛,還能導致酸麻脹向一側上肢放射等癥狀。上肢的深部反射(肱二頭及肱三頭肌)可減弱,同時伴有同側的皮質脊髓束障礙,如膝健及腱反射亢進,劃足試驗陽性等。頸椎的前凸曲度常消失,受累部位的棘突旁常有壓痛,且疼痛向上肢放射,頸部出現不對稱性活動受限。有的患者表現感覺和肌力減退或肌肉萎縮。若多個頸椎間盤突出連續壓迫脊髓周圍血管等組織,可形成類似「糖葫蘆」樣前後周圍擠壓脊髓造成損傷,久之可誘發頸部脊髓變性,形成可怕的「脊髓側索硬化症」導致呼吸肌麻痹肺衰竭而危及生命。根據近10年在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有關資料、技術交流中發現,脊髓側索硬化症患者發病率只佔頸椎病總人數的1.5‰左右,但看到幾乎所有「脊髓側索硬化症」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型頸椎病,且常表現多個椎間盤突出,與遺傳無明顯聯繫。作者97年曾應邀赴日內瓦參加國際脊柱外傷學術交流大會,在大會首次提出:「頸部脊髓周圍血管長時間受擠壓,可能是誘發脊髓側索硬化症的一種原因」。臨床上應用定向正骨法和活血化瘀、開放血腦屏障的中藥冰片、三七組成的「三通活血粉」,可有效防治「脊髓側索硬化症」,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的論述,引起了瑞士、法國、奧地利、土耳其等國有關醫學專家的研究興趣。2001年再次應邀赴上述國家共同研究交流時,看到了中醫療法已經在這些西方國家的醫療和研究機構「安家落戶」不斷發展了。中醫的「定向正骨法」也將在世界各地不斷發展,為頸椎病患者解除病苦。
4.頸椎病主要分型頸椎病是脊柱病主要疾病之一。歐洲瑞士日內瓦醫療救護中心(Geneve1997—2001年)見到成年人頸椎病占脊柱病人的38%,歐亞分界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醫院(ISTANBUL2001年)見到成年人頸椎病占脊柱病人47%,中國北京(Beijing2001年)空軍機關醫院見到成年人頸椎病占脊柱病人的41%。在100例頸椎病中,有頸肩疼癥狀者為15%,疼痛麻放射竄行到上肢者為31%,脊髓型者為18%,調查北京某機關醫院工作人員,頸椎病發病率為18%,其中神經根型者51%,脊髓型者為15%,椎動脈型者20%,交感神經型者14%。更有趣的是2001年10月,在有40人參加的北京全國頸椎病高級推拿和定向正骨培訓提高班中,有12人有頸椎病,佔30%。從國內外有關統計看,頸椎病確屬常見多發病,目前多數骨科專家認為頸椎病主要分以下六型。(一)、神經根型在頸椎病中,神經根型發病率最高(佔51%以上)。臨床上對本型進行定向正骨治療,療效常常明顯,患者預後也很好,複發率較低。1、神經根型癥狀無論男女性,多在35—55歲間,勞累頸部受到輕度撞傷或轉動頸部及晨起床時,出現頸肩不適、發硬疼痛,數日(一般5天內)後不能自行緩解、疼痛麻脹向下竄到一隻手或2—3個指尖,無論站立行走或坐卧等姿勢,不知怎樣放這隻手臂才好,稍稍轉頭或用手提取菜飯鍋、水杯等物品時就會感到疼痛難忍,嚴重時拿不穩物品,而脫手落地。有的患者伴有頭疼頭暈,夜間失眠,常把手放在額上略感舒服,但時間不長而又痛醒,頸部活動受限,後伸、咳嗽、打噴嚏、用力大小便都會增加疼痛,約10天後多出現手臂肌力下降,行走不穩轉頸時即刻出現一過性頸肩如觸電樣麻痛竄到手指。服止痛鎮靜葯不見效。2、神經根型體征①頸後部:常見一邊肌群緊張、發僵而活動受限。為了使患處頸椎間孔擴大,緩解神經根出孔處的壓迫癥狀,頸椎的生理前凸減小或變直後凸,出現頸部後伸或向病側彎時小於45°而活動受限。②頸肩背壓痛點:神經根因受到壓迫刺激而出現所支配的肌肉發生痙攣,以手指按壓該肌時出現痛點,如「鳳池」穴處、肩胛骨內上角區、胸大肌、頸前斜角肌、肱骨內上(手腕伸肌起點)區、棘突旁等處的壓痛。其中棘突與橫突中央區(足太陽膀胱經處)受累而壓痛最明顯,可向周圍放射。病變及相鄰的棘突間壓痛是因椎體間曲度後凸失衡不穩所致。③上肢牽拉試驗:患者取坐位,術者一手扶穩患者頸顱部,另一手握患者腕部,兩手呈反方向牽拉,若病人感到手疼痛或麻木則為陽性體征。這是由於臂層受牽,神經根被刺激壓迫所造成。④感覺檢查:頸椎病早期,其神經根受刺激時,所支配部位痛覺過敏;時常感局部似蟲爬樣或針刺樣麻痛。一般先檢查健側後再查患側手指。有的患側手表現痛覺減退或消失,若拇指痛覺減退,提示第6頸神經根受壓遭刺激,若為中、食指痛覺減退,提出第6至7頸間隙病變,是第7神經根受壓;若第4至第5頸椎間隙病變,壓迫刺激第5頸神經根,痛覺異常只到手腕,而不到手指。⑤腱反射:肱二頭肌腱反射減退或消失提示第6頸神經根病變;肱三頭肌腱反射減退或消失提示第7頸神經根病變;⑥肌肉節段病變:上肢三角肌、肱二頭肌和伸腕肌無力後出現萎縮,提示第6頸神經根損傷;如肱三頭肌、胸大肌無力後出現萎縮,則提示第7頸神經根損傷,檢查時需與健側同類肌肉比較。⑦根據簡要體征定位診斷第4至第5頸椎間盤病變,壓迫第5頸神經根:a.疼痛從頸肩竄到腕部而不到手指;b.壓痛點在第4至第5頸椎棘突、岡上肌;C.頸後耳下區及前臂掌側中線區感覺功能下降。診斷第5至第6頸椎間盤病變,壓迫第6頸神經根:a.疼痛從頸肩、前臂竄到拇指;b.壓痛點在第5、6頸椎棘突及肩胛骨內上角區;C.前臂橈側及拇指感覺功能下降。診斷第6至第7頸椎間盤突病變,壓迫第7神經根:a.疼痛從頸肩竄到食指、中指;b.壓痛點在第6、7頸椎棘突及肩胛骨內中部區、胸大肌;c.中指區感覺功能下降。診斷第7至第1胸椎間盤突病變,壓迫第8頸神經根:a.頸肩痛麻竄到無名指及小指;b.壓痛點在肩胛內下角及第7頸椎棘突區;c.尺側二手指感覺功能下降。以上是單個頸椎間盤病變體征,但臨床上常見多個頸椎間盤不同病變,表現自然更複雜更多樣些,但總是有一個神經根受壓較重的。只要發現上肢相應肌肉或手指骨間肌麻木、無力和久累萎縮等異常改變,應該引起特別重視。據有關專家跟蹤觀察發現。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時輕時重反覆發作,一般不會發展成脊髓型頸椎病。⑧影像所見:X線照片側位可見頸椎生理前凸減小、變直或成「反曲線(反向成角)」改變,椎間隙1個或數個變窄,前、後或前後同時有骨刺形成,多見後骨刺形成較重。側位過伸過屈片,常見頸椎體相互邊緣不整齊,表現出不穩形態。在病變間隙常見有相應的項韌帶條索狀鈣化灶(病理切片為骨化變)。斜側位片可見鉤椎關節骨刺及神經孔的改變。CT或MRI可清晰地顯示後骨刺、椎管腔大小、神經根、脊髓及各層軟組織的形狀,對診斷價值更大。⑨診斷依據及療效標準:神經根型診斷依據:1.一側或雙側手臂麻木無力,伴隨頸部活動受限。2.皮膚感覺降低呈節段性分布,肱二、三頭肌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力和肌張力減低,上肢前臂肌及大小魚際肌,骨間肌可有輕度萎縮。3.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應排除前斜角肌綜合症,頸肋或胸腔出口綜合症。4.頸椎X線攝片:椎間隙變窄,椎骨有骨質增生,有時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反弓成角畸形,項韌帶鈣化等。5.肌電圖檢查:可顯示纖維電位,正相電位等。治癒標準:疼痛消失,感覺、反射、肌力等恢復正常,能參加勞動和工作。好轉標準:疼痛緩解,感覺、反射、肌力有所恢復,只能參加一般勞動和工作。⑩神經根型椎病癥狀雖多樣性,但應與以下疾病特點相鑒別:a.胸廓上口綜合症:患肢過度外展,肩抬平時常見橈動脈博動消失;肌電圖顯示尺神經傳導減慢速度30%以上;X線片可見第7頸椎橫突過大。B.頸椎骨關節炎或頸背肌筋膜炎:常在痛點封閉或口服祛風濕葯有效。C.脊髓空洞症和脊髓側索硬化症:雖都可出現手部肌萎縮,但前者有痛覺消失,觸覺存在;後者病性發展快,合併舌肌、呼吸肌萎縮而發音不清呼吸困難等危症。(二)脊髓型:該型是引起四肢癱的嚴重疾病,約佔頸椎病的15—18%,是臨床醫生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①病史:目前有年青化趨勢,患者多在35—60歲,發病較慢,常有轉頸不靈活史,約20%患者有外傷史。患者先從單側或雙側上下肢發麻、發沉開始,出現行走困難,走態不穩,雙腳有似踏在棉花上感覺。頸發硬,頸後伸常上下肢麻木、看電腦、電視、電影過久疲勞時明顯。上肢時麻時痛和無力,嚴重時不能握物、扣衣服、寫字和出現尿滯留。少數累及交感神經而伴頭痛、頭暈、半身出汗等癥狀;軀幹區第2或第4肋以下可出現胸、腹、骨盆區發緊,似纏繞束帶感而喘不過氣來。②體征:頸後伸、側彎受限,患區頸棘突或旁肌肉壓痛,單側或雙側下肢肌張力增高,膝反射、跟腱反射亢進,上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腱反射亢進,彈中指試驗時拇指及其它指屈曲呈陽性。軀幹可在第2肋以下不同平面知覺減退,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多消失或減弱。③診斷及依據:多在35—60歲間,有肢體或軀幹麻木,肌無力,行動握物困難,其癥狀呈波浪式進行性加重,X線拍片示,側位頸椎曲度間孔變小、小關節重疊、項韌帶鈣化,頸椎矢狀徑減小為10mm(正常16—17mm),病灶常在頸椎4、5、6、7多個間隙或椎管形成間盤突出、後骨刺伸入、後縱韌帶鈣化、黃韌帶骨化,導致脊髓損傷。四肢麻木無力,逐漸出現行走困難及大小便失禁,有肢體感覺減退或消失,肌肉萎縮,肌力差等體征。膝、踝反射及肛門反射減弱或消失,晚期可出現肛門括約肌鬆弛及深部感覺消失,以至完全性癱瘓。頸椎X線攝片檢查:椎骨有明顯骨刺或關節移位。腰椎穿刺:奎氏實驗可呈現陽性,腦脊液蛋白的含量增多。CT或MRI檢查:可進一步確定椎間關節移位及脊髓受損的程度,顯示定性、定位、定量的臨床價值。治癒標準: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能獨自步行或參加一般性工作。好轉標準:癥狀有改善,尚不能參加工作。④鑒別其它疾病:a.脊髓腫瘤:癥狀持續進行性加重、影像片可見骨質破壞、化驗腦脊液蛋白量特高。b.脊髓空洞症:多見青年,病灶多在頸胸脊髓膨大部、痛溫覺與觸覺分離。C.外傷性脊髓病:頸外傷後發病急、癥狀重、常伴高位性截癱,預後差。(三)椎動脈型:①椎動脈解剖特點:椎動脈是鎖骨下動脈的最大分支,於前斜角肌和頸前肌之間上行,一般經上6個頸椎橫突孔,至寰椎側塊上關節面後方轉向後內,通過椎動脈溝,穿過寰枕後膜和硬脊膜,經枕骨大孔入顱腔,於腦橋下端左右兩側的顱底動脈、椎基底動脈匯合成一條基底動脈而到(willis)韋利氏環。所以把椎動脈稱為是人體通過一系列骨環的唯一動脈。②椎動脈的病理特點:病理尚未完全闡明,但在臨床中常可見到最先病變始發椎間盤髓核變性,引起纖維環彈性改變而出現節段失穩病變,隨後椎間關節與棘突間韌帶發生相應鬆弛,頸椎的各間隙整體原正常的長度就會相應縮短,椎動脈就可能在上下擠壓推拉的多角度刺激下變形而血流量減少,交感神經功能異常等誘因,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時輕時重的頭痛、眩暈、頸痛、視力障礙、耳鳴、噁心、嘔吐或無意識障礙猝倒等發作癥狀。③臨床表現:眩暈為本病主要癥狀,腦供血不足時表現眩暈旋轉性、浮動性、搖晃性或下肢軟弱站立不穩,伴有頭昏眼花感,頭頸伸屈旋轉轉換體位時加重。頭痛是由於椎一基層動脈供血下降而側支循環血管擴張所致。頭痛多在枕部及頂枕部,有時放射到兩側深處,可伴噁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視力障礙也常見,多是雙側大腦後動脈缺血引起突然弱視或失明,數分鐘可恢復視力。猝倒前察覺下肢突然無力而倒地,意識、視力和聽力及講話正常,並能自動站起來繼續活動,本病是椎動脈痙攣或硬化過度伸展急促轉頭頸時血流阻滯下降所致。部分久病可出現定向和記憶障礙及面部五官肢體感覺異常等癥狀。④診斷與鑒別:根據臨床表現、X線拍片頸椎正側左右斜位和過伸過屈側位拍片顯示頸椎不穩,鉤椎關節骨刺縱向、橫向增生、椎間孔形態改變等均可牽制擠壓椎動脈導致癥狀發生。診斷依據:1.多見於45歲以上中老年人,病程緩慢,無明顯外傷史。2.有持續性頭痛、頭昏、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頸部旋轉和後伸仰頭時出現一過性眩暈、噁心、嘔吐,甚至突然昏倒在地。3.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4.頸椎X線攝片檢查:有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縮小,有時見椎骨移位及頸曲異常。5.腦血流圖檢查:可顯示椎動脈供血不足。6.CT或MRI檢查:可見椎動脈孔變細等異常影像。治癒標準:眩暈、頭疼、噁心等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能參加一般勞動和工作。好轉標準:眩暈、頭疼、噁心等癥狀明顯減輕,有時仍複發。⑤鑒別其它疾病:a.Meniere氏病:以眩暈、耳鳴、耳聾為主症,電測聽有重震現象。B.內耳藥物中毒:有應用鍵黴素等對前庭毒性大的藥物史,出現眩暈、聽力平衡、口周圍及四肢發麻。前庭檢查異常,但無眼震。C.神經官能症:癥狀一過性與情緒變化有關,檢查無明顯體征。(四)交感神經型: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多、抑制少。①頭部:頭痛或偏頭痛及頭暈常伴噁心嘔吐。②眼部:瞼裂增大、視物不清。重者則瞳孔散大、眼目干、眼底脹,視野冒金花近似失明。③心血管:心率快、律不齊、心前痛、血壓高等。④周圍血管等:四肢軀幹一處或多處發涼或有刺痛感,繼之出現皮膚紅和觸摸痛,肢體兩側出汗不均勻障礙,聽力、發音不正常,頭昏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腸蠕動增加等繁多不同癥狀。交感神經型診斷治療依據:常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癥狀和陽性體征。有反射性交感神經的刺激癥狀,如視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動過速或心律不齊,同側面部充血、出虛汗、頑固性頭痛、咽部有異物感以及血壓升高等癥狀。治癒標準:癥狀消失,能參加勞動和工作。好轉標準:癥狀減輕或穩定,只能參加一般勞動和工作。(五)做愛(性交)型:頸肩痛常見頸椎病患者,但其病因很多,除常見頸椎間盤突出、退行性改變或外傷因素外,平時也可見於青壯年做愛高潮後,特別是女性。現代醫學證實,在做愛高潮間,人體各肌肉關節組織是收縮的,特別是頸椎在引體向內向上強烈動態運動中,頭面胸部儘力向前曲屈伸展,頸椎必然向後反向曲凸,此時如果猛力向後曲凸超負荷過度屈伸,就會導致頸椎原生理曲度恢復受限或緩慢,造成頸椎曲度變直或不同程度的後凸,出現肩頸疼痛,活動受限等不適,嚴重者頭偏向一側即疼痛加劇,有時向枕頂或肩背部放射,有時也會出現頭暈頭痛和眼、耳、心區、四肢等癥狀。檢查時可發現頸部項部肌肉痙攣,活動範圍受限及伴有一側或雙側疼痛明顯。側位X線片可見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後凸,多發生在C3-C7之間多個椎體生理曲度改變,也可見椎體後緣有重影為雙邊現象,關節突、關節有重影為雙突現象。近幾年經在國內外研究發現觀察論證,多數做愛型頸椎病症是可以在3日內自愈的,如果3日後癥狀不能自行緩解或在3日內癥狀明顯逐漸加重,就需要找醫生進一步診治了。診斷依據:1.多見於青壯年人,做愛後6小時內感到頸肩背疼痛,活動受限,轉頭時疼痛加重,有時伴有頭昏、心動過速、耳鳴等癥狀。2.頸椎X線攝片檢查:可見生理曲度消失,出現變直或反弓成角畸形。治癒標準: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能參加勞動和工作。(六)混合型:兩種以上類型頸椎病症同時存在,如脊髓型與神經根型兩者同時存在,可稱混合型;神經根型和椎動脈型或性交型混合,也稱混合型,也有三者以上混合形成的混合型。混合型診斷依據:具有頸椎病的兩種類型以上主要癥狀。治癒標準: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能參加勞動和工作。好轉標準:癥狀好轉或穩定,有時仍有複發。2.治療方法2.1松解加寬頸椎各間隙激活經絡感傳:在測定標準頸部足太陽膀胱經絡線和各椎體棘突間隙壓力大小、病灶位置及周圍軟組織軟硬度癥狀後,患者取坐位,頸部及全身放鬆,挺胸收腹雙眼平視正前方,使頸椎曲度順勢向前彎,兩肩持平,雙上肢自然伸直沿胸腹兩側稍內下垂,雙手5指輕輕伸直略分開,手掌放於大腿內上側。術者站在患者後方,雙手4指略伸直合攏,輕穩按壓在靠近患者頸部的雙肩上,雙手拇指彎曲擬"虎爪樣」指尖從患者第4—5胸椎兩側足太陽膀胱經絡線(棘突與橫突中央)輕輕交替按摩3--5次後,向上用力(約5kg)均勻滑行推動,當滑行推動到第7頸椎下緣與第1胸椎上緣間隙時,術者雙手4指順勢離開肩部,較輕穩地圍繞患者頸椎兩側皮膚,食指在上,帶領其它3指略彎曲,滑動至患者雙側下頜骨下緣,形成圍繞患者頸兩側呈近似圓柱形,輕穩地將頭頸固定,在上述固定位置確定同時,即可用雙手掌和手指的聚合力量,相對柔緩地逐漸加力均勻、緩慢地順勢沿下頜兩側將頭顱向正上方托起,此時術者雙手4指朝上托顱,使患者枕後部與術者胸前部上中央靠攏貼緊,雙上肢以肘至腕關節近端為支撐點,平穩均勻地按壓在患者幾乎整個肩上部,形成一個醫患上肢、胸部和頭頸相互圍繞緊密依貼的穩固牢靠的三角共同體(為安全有效用大力增寬椎間隙,松解周圍各軟組織奠定了基礎)。在此同時術者以雙肘遠端為支點向下均勻壓患者雙肩第七頸椎以下肢體(壓力+患者除頭頸以外的幾乎整個體重重量)。同時術者用雙手掌和手指相對柔緩地用均勻力量圍繞患者頸兩側、沿下頜兩側順勢將頭顱向上托起(此時上托下拉的力量總和約是患者自身體重的重量),這種相互力量定向效應,迅速促使頸椎各間隙於數秒內,在手法上托力和自身重量下拉力作用下,被牽引拉寬,術者雙手拇指指尖在此基礎上即刻從第7頸椎棘突與橫突之間兩側起始,沿足太陽膀胱經絡向上提、壓、按、拔而滑行,每當滑行到壓痛點、病灶區或隨機出現的異常感覺區時,可適當瞬間增強滑壓的定向力,矯正頸椎及軟組織錯位,要不停頓地連續均勻地提、壓、按、滑動至第1頸椎(寰椎)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或足少陽膽經的鳳池穴,然後緩慢減力減壓放鬆,此時雙上肢以肩關節為支點向上屈曲抬起的同時,雙手小指尖滑行到相對應的耳垂後,下頜角與乳突之間的醫風穴位處停止滑行,導引其它4指分別從耳前、耳上、耳後略分開沿患者耳周圍上、後、下按壓滑動到枕大和枕小神經出顱區頸兩側、前中後斜角肌群,雙手拇指指尖略分開並排平穩按壓在顱頸交界後中央督脈線上,與雙手4指指尖同步地沿頸後兩側向下連續滑行至頸胸肩結合部,此時將手勢改為雙手4指緊緊平排併攏伸展,分別均勻地按壓在患者雙肩頂部及周圍,當術者雙手拇指指尖分別滑行到患者兩側肩胛骨內上角與斜方肌伸展區及其它4指指尖伸展至患者兩側鎖骨上窩區域的同時,術者雙手5指同時在患者肩上前後兩側用力抓握收縮,將患者肩胛內上角至鎖骨中部各類軟組織輕穩抓握托起後再放回原位,此時術者雙上肢較快地外旋轉將手勢,變換成拇指指尖在患者肩前,按壓在肩關節前中點上,其它4指指尖按壓在肩關節後中點上,用力抓握雙肩幾乎整個肩關節中線以上的軟組織。然後術者雙上肢同樣較快地內旋轉,形成拇指指尖在後按壓在患者三角肌遠端後緣,其它4指指尖水平按壓在三角肌遠端前緣(肱骨中間),用手抓握該處相連的三角肌、肱二頭肌、三頭肌等軟組織,將其松解疏暢。然後術者再同樣地將雙上肢外旋轉,形成拇指指尖在前按握在患者肘關節中點前曲池穴位上,其它4指指尖按握在肘關節相對應的後區,幾乎將雙側整個肘關節外後區用手指包裹住,用力抓握該處的多類軟組織,將其松解疏暢。這種自頸至肘連續不斷地一正一反一上一下旋轉定向手法,確似「螺旋形」上下左右翻滾式活動,是一氣呵成的,時間約5—8秒,這樣就可從不同方向形成多個角度的效應,去松解消除因頸椎不穩牽拉刺激導致的頸、肩及上肢各軟組織的痙攣不暢病理反效應。2.2矯正頸椎後凸回縮椎間盤突出的體積:在完成上述治療後,頸椎各間隙相對增寬,椎間盤突出等症相對獲得整復和改善,各頸椎兩側、中間及周圍軟組織也相應得到松解,為有效矯正頸椎後凸和繼續回縮椎間盤突出的體積創造了條件。此時患者繼續取坐位,頸部及全身放鬆,自然挺胸收腹平視前方,雙手掌放於大腿內上方。術者站在患者胸前方,雙手拇指指尖輕輕在患者雙眉中間印堂穴位交替上下按摩3—5次後,同時分別沿左右眉上區輕輕推滑至太陽穴平穩按壓,將頭顱固定(左手拇指尖固定患者右太陽穴、右手拇指尖則固定左側太陽穴),防止其搖動,同時雙手4指尖並緊排列,平穩地按壓在患者第1胸椎以上和各下頸椎棘突兩側約0.5mm處,手指尖將頸後斜方肌和後斜角肌等軟組織盡量分開,使雙手4指尖盡量靠近下頸椎棘突與橫突之間,上下併攏排列整齊,當上述準備工作完成後,術後即可均勻地將雙上肢肘以上攏靠,貼在自身胸兩側使雙上肢形成自我固定穩定的姿式,雙手拇指尖在固定患者兩側太陽穴防止頭頸搖動同時,用力向上提升頭顱(提力約3.5公斤似頭顱的重量),以減輕或消除頭顱對頸椎的壓力,在此同時其它併攏的4指指尖,沿第7頸椎棘突兩側下緣和第1胸椎棘突上緣兩側相對柔緩地、逐漸用力均勻地順勢把頸椎後胸椎以上各組織向上托起,此時頸椎各間隙在手法上提力和自身重力下拉力作用下被牽引拉寬放鬆,雙手4指尖即刻從第7頸椎棘突至橫突中央下緣起始,沿足太陽膀胱經向上提升壓按滑動,當滑動到頸椎後凸處或壓痛點及異常感覺區域時,可適當增強雙手4指指尖棘突兩側的滑壓推行的定向力,這種定向力是隨著4指指尖先後滑壓按行經過頸椎病灶區、不停頓地連續不斷地均勻地至第1頸椎(寰椎)兩側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或足少陽膽經的鳳池穴位處,然後緩慢減壓放鬆,雙手5指在枕骨兩側伸直,向內旋轉形成掌心朝下5指靠攏略彎手勢,以大魚際肌靠拇指邊緣為支力點,沿頸椎兩側足太陽膀胱經絡感傳線,自第1頸椎至第7頸椎連續不斷地推滑到頸肩連接區時,雙手5指輕柔地推拿1次該區的斜方肌等肌群。手指離開患者頸部。整個手法定向消除頸椎曲度變直後凸的治療過程多在5—10秒內完成,尤其是「托顱提頸、舒骨理筋、矯正曲度、固定穩定」整個手法是一氣呵成,操作者沒有絲毫的喘息時間。在動態中適力將頸椎中段和椎間盤突出部位間隙向食道方向推進,在滑行推進中,頸椎曲度就會向頸前彎曲,椎體間隙相應朝向食道方向,就會增寬,同時手指推滑產生的衝擊波推動作用,椎體間隙增寬產生的回吸力作用,就會促使突出的髓核向椎體間隙回縮,減輕或消除神經受壓而使疼痛等癥狀緩解。病情較重者(每日癥狀發作1次以上),每3天治療1次(中間休息一天),病情較輕者(每數日發作1次),每5天(中間休息3天)治療1次,每21天為一療程,每次治療後讓患者間隔休息1—3天,主要是讓頸椎和周圍軟組織在重新組合理順條件下,有一定的休整康復時間,以防日後複發。術者在整個診治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和病情,注意手法輕重適度,緩和有力,以柔克剛,特別是在患者頭頸減力下落將要完成時,術者手指要全部協調配合一致,平穩柔和地固定其頭顱落放到本體生理曲度或接近生理曲度位置。此法是療效提高的重點操作,矯正後,自上而下地沿頸椎生理曲度滑行後推拿頸肩肌群,則是鞏固療效的關鍵。操作時忌用暴力推拉扭旋頭顱,以防脊髓撞傷而休克。2.3梳筋護椎調解頸部韌帶不協:在完成上述2項治療後,患者各頸椎相鄰間隙及排列曲度獲得改善,但周圍較重要的數條韌帶還處於不協和的狀態需要調解。此時,囑患者繼續取坐位,頸部及全身自然放鬆,挺胸收腹、雙眼平視、雙手掌放在大腿內上方,術者站立在患者背後方,左手掌面朝向患者右頸側,拇指尖朝下,自患者頭頸交界第1頸椎右側約0.5mm處足太陽膀胱經天柱穴位,直線向下沿膀胱經推滑達同側右肩胛骨內上角時,4指伸直排列靠攏旋轉過來,食指在上,貼敷圍繞在患者幾乎整個左側頸部將其固定,此時拇指尖離開右肩胛骨內上角,向上撓起位於頸後左上側,囑患者頭頸同時水平向左側旋轉60—80°,此時患者右側頸部胸鎖乳突肌、前、中、後斜角肌等數條肌肉韌帶都清楚地顯示暴露出來,術者除拇指外,其它4指略分開,指尖呈抓物狀向掌側彎,4指尖分別按壓在患者右側頸上各條肌肉韌帶上,當感覺到所觸及到的肌肉韌帶硬度時,擇選1條最韁硬的肌肉韌帶,其它3指尖迅速向觸及到最硬肌肉韌帶的指尖靠攏,幫助其1個指尖均勻地沿肌肉韌帶行走路線向下推壓滑動至頸胸交界較深部緩慢離開,患者頭頸又恢復到正常角度,眼視前方。然後用同樣的手法在不同的方向,調解患者左側頸部的最韁硬的1條肌肉韌帶。臨床數千名病例顯示,只要把頸椎周圍最韁硬的1條肌肉韌帶調解到正常形態和力度,其它韌帶一般都能隨之獲得影響而自行調解,這種抓其一點一線一條而帶動周圍全局的調解效應,是非常有效的簡單治療方法,不需去進行全頸肌肉韌帶進行調解而推拿按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醫源性(過度治療)損傷。有趣的病例顯示,如伴有「落枕」癥狀,醒後突然頸痛不能左右轉頭頸和低頭仰頭受限患者,多數只要及時接受該方法1次治療,韁硬的肌肉韌帶就可能獲得調解而癥狀隨之消失而痊癒。2.4反手增強作用力激活足太陽膀胱經顯性感傳:在完成上述3項治療後,患者頸椎及周圍軟組織功能相應獲得改善,但頸椎病程較長(半年以上)或急性病重患者常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整個脊椎周圍的穩定性,即所謂的「上樑不正下樑歪」的傳統俗語說法,更重要的是較重的頸椎病會引起五臟六腑及全身器官的不同癥狀反應,如臨床上常見的頸性眩暈、頸性頭痛、頸性血壓升高、下降和頸性心率及胃腸道、生殖系統癥狀。因此要綜合(中西醫)治療頸椎病,力爭根治避免反覆發作。常用的簡單方法如下:囑患者繼續坐位,挺胸收腹平視前方,雙手掌指放在大腿內上方。術者站立在患者背後,雙手拇指尖按壓在患者相對應的兩側肩胛骨內上角,雙手4指分別按壓在鎖骨中間後上方肩膀部,上下按摩3—5次後,雙手4指尖併攏靠齊形成直線,呈半空式握拳狀態,儘力使用雙肩、肘、腕關節的外旋力量使雙手掌心朝外前,使雙手4指尖呈垂直線勢,分別按壓在患者雙肩胛骨內上角內上方的胸椎頂端棘突兩側足太陽膀胱經絡線上,同時雙手拇指迅速離開雙側肩胛骨內上角,轉移到上背部兩側,按壓在斜方肌上,起穩定和協同4指尖按壓經絡線的作用。此時術者雙腳尖蹬地將全身托起,前胸儘力靠近患者後胸背部,分別綜合利用雙上肢、胸部、腰腹部的力量,推動雙手4指尖沿著整個胸、腰、骶椎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絡線連續不斷地均勻平穩地按壓滑行至雙大腿外側,雙手中指尖達到殷門穴位時,雙手5指同時輕柔按摩1次該處的肌肉後離開。2.5推力增強刺激激活督脈反彈性感傳:在完成激活足太陽膀胱經後,術者轉向患者背後左側,右手伸指掌心朝向患者胸椎上端中央,儘力使用拇指下內至掌心的大魚際肌高峰點和中指尖形成的垂直力量,按壓在督脈經絡線上,左手掌貼敷按壓抓住患者左肩關節上將其肢體固定,此時開始連續不斷地均勻平穩地沿胸、腰、骶椎中央的督脈線按壓滑動推行至尾椎部。在右手中指尖達肛門後緣長強穴位時,以指尖代針向內上鉤起,刺激督脈向上反彈感傳,此時患者常有提肛縮腎的自然動感。推行過程中,囑患者同時做挺胸、收腹似「伸懶腰」姿式完成,整個操作過程(激活督脈感傳)約3秒。經近萬例患者治療觀察,約95%患者在手指按壓推滑脊柱兩側1—3分鐘內,出現明顯的兩條或數條紅線(皮膚血管充血帶),沿足太陽膀胱經絡線伸深(手指尖推行區),有趣的是這條沿經絡線行走的充血線狀帶的形成,在患者收縮拉緊胸腰後的肌肉時推行顯示最明顯,充分放鬆後則淺淡,這條沿經絡線推行導致的充血紅線,無論是明顯的,還是淺淡的,一般都會在5分鐘左右自然消退,與日常刮砂和撞碰皮膚形成的充血帶需數天才能消退的過程有很大區別。另外多數患者反映,在激發經絡線時,所刺激的區域肌肉稍緊張些效果好,完全放鬆時則效果差。根據這些現象,近5年來,我們在手法定向正骨激活經絡感傳線過程中,盡量使患者機體其它部位放鬆,刺激經絡線的地方則適當收緊,就象音樂界拉二胡、彈鋼琴一樣,使各條琴弦有松有緊地發出不同音調,協奏出悅耳的音調。結果這樣的治療方法,使療效提高了。初步分析,經絡線可能在適度鬆緊的條件下,傳導功能和調節機體效應會提高,是否這樣?尚需進一步探索。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經絡研究專家祝總驤教授,80年代初就發現經絡線有高亢震聲產生。為經絡的研究發展找到了理論依據。以上定向正骨5步法(①松——松解頸椎各關節間隙。②矯——矯正頸椎達生理曲度。③梳——梳順頸椎周圍軟組織平衡協調性。④反——利用手指反滑力激活足太陽膀胱經顯性感傳。⑤
推薦閱讀:
※奇效經筋正骨整脊療法秘傳——有緣得者珍之
※肩胛骨內側的筋和肌肉自己如何拉伸以及松解?
※正骨推拿複位法
※胸椎正骨12絕(非常適用)
※定向正骨法——頸椎病 2
TAG:正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