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這些年,我們丟失了什麼?(6)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傳不習乎?」「學而第一」的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我們就講過,這個「習」,不是文化知識的溫習,是做人、做事的實習。同樣在這裡,這個「習」也是這個意思。「傳」,是指老師或師傅傳授給你的東西,是不是實踐了?實習了?如果說老師或師傅傳授給你的東西,你只是在腦子裡過(即所謂的溫習),那過一千、一萬遍也不管用。「知」了還要「行」,知行合一,這才是「傳要習」的意思。教練教你游泳,講一萬遍你不下水,永遠也學不會;教練教你學開車,把交規學一萬次,你次次考一百,但就是不上路,你永遠也學不會開車;人事關係你不去實踐,心裡裝著明白,但你永遠是糊塗的。同樣的,我們在群里講作文、講經典,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的:問的人多;做的人少。道理全聽懂了,不去做,全白費。我們想想,現在的情況,大體上是不是這樣的:問問題、追求問題的人多;去實踐、去實習的人少,所以困惑就越來越多了。換句話講,都是進化的結果:頭腦發達了,四肢簡單了。你不去多練習開車,而是天天在問:師傅,我怎麼掛不好檔啊?我怎麼把離合踩成油門了啊?這些你不多練習,那師傅回答你的話,一定是在應付你。
●●●有朋友講,現在的孩子不聽話、不好管。我們今天就以《論語》的話題來做一點討論。這幾天,我們講的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裡講了三個關係:一是與領導的關係、二是與朋友的關係、三是與老師的關係。「與人謀」,是與領導的關係;「與朋友交」,是與朋友的關係;「傳不習乎」,是與老師的關係。我們在學《孟子》的時候,孟子還提出一個思想,叫「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講了三個關係。即:要想教化民眾,自己就要先當好領導、當好老師、當好親人,這是論點。我們讀《三字經》、《弟子規》,知道孟母的故事,一個是「孟母三遷」,一個是「孟母斷機」。「孟母斷機」,就是當好領導;「孟母三遷」,就是當好老師;孟母撫養孟子,就是當好親人。這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三個條件。但我們來反觀一下,我們不要說「孝」這個問題,我們先說朋友的關係。現在,倫理道德的教育完全沒有了,人與人的結合都結合在利害的關係上了。對我有好處,這就做朋友;對我沒有好處,第二天就不認識你了。與領導的關係呢?給我漲工資的,就是好領導;不給我漲工資的就不是好領導。與老師的關係呢?給我家孩子好臉色的,就是好老師;反之就不是好老師。人倫關係都變得這樣低級了,我們怎麼教育孩子?怎麼可能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所以,家裡小孩不聽話,沒有法子管教,這些現象是正常的(在我們當下的社會而言)。現在這個世間、這個年頭沒有父子,也沒有師徒,大家能做個朋友就不錯了。但是真的就能處理好朋友的關係了嗎?處理不好的。都為了一個「利」字,怎麼能處理好朋友的關係? 與朋友的關係處理不好,根子又在哪裡呢?你小孩不聽話,你為什麼不從小就教?你從小沒有教,現在不聽話,不能怪他,要怪你自己疏忽。現在的老師也在感嘆,沒有好學生,沒有好弟子。為什麼呢?朋友關係都不能處理好,怎麼能處理好與老師的關係?老師的關係都處理不好,以後到了社會上,怎麼能處理好與領導的關係?同樣的,如果與領導的關係處理不好,與朋友的關係處理不好,與老師的關係處理不好,我們敢拍著胸脯說:孩子的「孝」的關係、「悌」的關係,就處理得很好嗎?
所以講,《論語》的人際關係,是一個大系統,是一個最完美的系統,是所有「關係學」里講的最深最透的一門學問。
●●●古人講「百善孝為先」,是非常深刻的,要讓孩子學會「孝道」。我們做家長的,是不是學會「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了呢?這是我們為孩子做的辯護,也是我們做家長的要深思的問題。我們要培養好孩子,首先,我們就要在家當好戶主,當好領導;其次,我們要當好老師,去引導、培養、糾正他;再次,我們要養活他,作為一個親人,要去關愛他。這正是「吾日三省吾身」所體現的現實意義。完
微信號
推薦閱讀:
※如果死亡是每個人都將面對的歸宿,我們為何避而不談?
※我們能從創立不到兩年估值達2億美元的健身卡公司ClassPass身上學到些什麼?
※風水羅盤第二層我們來看看怎樣使用九星
※韓侂胄之死,讓我們警誡!
※【轉載】我們敗給了時間.距離.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