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二、行-念佛方法

【讀書筆記】念佛方法  一、最簡單的早晚兩個課程。  二、念十口氣的方法。  三、簡要必生十念法。  四、關於散念。  五、念佛要點。  六、事持與理持。  七、念佛功夫的分類標準。  佛法必須被實踐,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到底就是實踐佛法、修證佛法。  凈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真能信,必願求生;真願去,必能念佛。如果說信和願是心中真正的希求,那麼持名念佛就是要將心中的希求予以落實。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資糧,分說為三,實在是一,說信則願行必在其中,說願則信行必在其中,說行則信願必在其中。是故,說有信願而不能精進念佛者,決無是處。  一、最簡單的早晚兩個課程。(李炳南老居士)  1、南無(音那摩)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或只合掌)  2、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前拜稱)  3、南無阿彌陀佛……(不必禮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功夫忙閑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4、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5、南無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  6、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一稱一拜)  7、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生,同生極樂國。(這是迴向文,也就是說明我念佛的願力,願是必要發的。)  8、禮拜而退。  附註:以上功課,每天早晚兩次行之。洗手漱口,在佛像前焚香頂禮,照法念誦。如無佛像,或所住之處,不甚方便,不焚香頂禮亦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功德也是一樣。  二、念十口氣的方法。  盡一口氣,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或六七聲,共念十口氣,仍念迴向文一遍,一拜而退。  附註:這是為了很忙的人,想的一個法子,費時不過五分鐘。最要的就是天天一早一晚去作,萬不可間斷,有佛像對著佛像去作,沒佛像就面向西方去作。  以上兩個念佛式子,皆是為忙人訂的。若有閑工夫,可在第一個式子第二項後,念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三遍,贊佛偈一遍,那是更好。這是最簡單,合實際,決定成功的佛法。  三、簡要必生十念法。(凈空老法師)  即是日中九次十聲佛號法。晨起後與睡覺之前各一次,三餐之前各一次,上下午開收工之前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各十聲。  原有定課照常行之,故又可稱為「凈業加行十念法」。  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而切要,可久且可廣。此法為『佛化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如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皆蒙攝持不遺。  四、關於散念。  念佛分定課與散念。  定課為每天指定要完成的功課,通常早晚各一次。散念為平時隨時隨地儘可能的念佛。  黃念祖大居士有講:定課要有,不許中斷,要堅持,要雷打不動。定課的時間可以少一點,但一定要有。除此以外,還有其它很多時間可以利用,例如排隊、坐車、採購、聽無聊的發言,甚至掃地、炒菜等等,隨時隨地可以散念,這是廢時利用。我最提倡廢時利用,定課是根本的修持,散念同樣是根本修持。  定課是利用專門的時間、專門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散念就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將佛念保持。(人不可以無念,不念佛,依煩惱習氣就會念貪嗔痴,所以散念同樣是不可缺少的功課。)  散念是一種與日常生活完全結合起來的修行方法,它可以使你從早到晚佛念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是成就的秘訣,非常重要。  散念並非散心,散心是心不在焉,心不在焉就如古德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這裡講的散念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佛念不斷,它可以使我們每當遇到煩惱不順心的事情時,因念佛故,自然清涼。  當今中老年鍛煉身體大都採用走的方式,一走就是個把小時。如果邊走邊念佛號(可小聲念或默念),這樣做,一舉兩得,多好!  五、念佛要點。  念佛即是以音聲作佛事。  念佛當要,隨佛方所,端身正坐,萬緣放下,如在佛前,至敬至誠,一句佛號,重在攝心,聲由心起,復用心聽,字字句句,不令空過,自念自聽,自呼自應,心口如一,心聲相應,如珠放光,還照本珠,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先學成片,繼而一心,沒有他想,更無他求,全心在佛,全佛在心,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將此凡心,即成佛心。  1、印光大師如是說。(從印光大師文鈔中摘錄)  ○念佛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圖快圖多,隨口滑讀,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真念佛人。  ○須知都攝(註:都攝六根),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切勿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  ○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  ○十念記數法。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所謂十念記數者,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不可二十、三十。不可掐珠,惟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可分為兩氣,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此法之妙,屢試屢驗,故非率爾臆說。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 此十念記數法,不但去妄,最能養神。從朝至暮,縱日數萬,無不相宜。又較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  (律航師,用「並耳念佛法」念佛,初三聲注入左耳,次三聲注入右耳,再四聲兩耳一起聽聞,共為十聲。如此循環練習,大見功效。得其傳者,皆稱絕妙。筆者體驗,此法實在是好!)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追頂易受病。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要眼皮垂簾,則心便沉潛不動,亦不生頭火。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繫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向下想,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立之蓮花,則自可頓愈矣。  ○未得一心前,斷斷不可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若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著魔發狂。  ○所見之境,除求(善)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遠不能得此勝境界。此為修行之人第一大關。對境界,勿道勝境有益,即使魔境現亦有益,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應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同未見,不生歡喜貪著,不生恐怖驚疑。  ○念佛之人,不應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病而又害之矣。又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  ○凡出聲念,可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默念宜念「阿彌陀佛」四字。卧時,只許心中默念,出聲則傷氣。持名念佛時,雜念紛飛,此系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將一個死字掛到額顱上,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凈土法門,絕無口傳心授之事,任人於經教著作中,自行領會,無不得者。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凈土。(註:此為印祖傳心法要。)  ○印祖示寂之晚,語曰:凈土法門,別無奇突,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2、黃念祖大居士如是說。(從黃老著作中摘錄)  ○持名秘要,自念自聽,自呼自應。  ○都攝六根,關鍵在於聽。如果不能將心專註於所念之聲,這所念之聲自然就毫無攝念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非但不能都攝六根,反而是在輕忽養識。我們修持就是要轉識成智,你今不是轉識,而是在養識,這樣子念佛永難成片,太可惜了。  ○心聲相依,從誠懇清凈心中發出的念佛聲自然和諧寧靜。這句微妙的念佛音聲,經歷自耳而達本心,所聽正是所念,自然相合,自然相應。故云「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如此念下去,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此是指出要專一念佛,不要見異思遷。「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念佛要達到一點都不散亂做不到,但我有幾十句能成一片,在這十句幾十句中沒有雜念,這還是可以做到的。  ○自己修持,以金剛持最好。何為金剛持?就是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咀唇跟牙齒之間,不是很大。這樣念既有聲音又養氣,叫金剛持。默念也可以聽,不過默念聽起來要累一點。聲音大小可以靈活,散亂的時候,煩惱來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念,用聲音攝住念頭。如果你念得很清凈,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  ○念佛忌精神渙散,忌字句模糊,忌先快後慢,忌過緩過急。  ○念佛時一心在佛的名號上,不能另生希求之心。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圓瑛法師二十四歲在蘇州時一次用功中,身心俱無,內外虛融,在此定境中所得之樂(稱為法樂)非言語能形容。可是一動歡喜之心,境界就消失了。他向其師冶開老和尚彙報,老和尚問他:還想得此定境否?他答:想。老和尚就警誡他:「切不可求,若求則魔得其便。」又,有一位年長的女居士,面目枯槁,形神憔悴,心神惶恐,精神緊張。她告訴黃念祖講,「我一生念觀世音菩薩,我就想能看見觀世音菩薩。等我真的看見,誰知從此不得了了,成天眼前都滿是怪相。白天不能休息,晚響不能睡覺,簡直活不成了。」於是黃念祖居士就向她講了一則公案,並告訴她古德說的一個對子,「野鬼伎倆千般有盡,老僧不聞不睹無窮。」最終為她解了難。可見希求善境界、希求神通等,那是十分有害的。  六、事持與理持。  持名念佛分二種念法:一種叫『事持』;一種叫『理持』,這是我們應當知道的。  什麼叫『事持』呢?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事就是事相,我們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雖然還不能夠深深的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決志願求生,死心踏地,不貪戀這個世界,願意盡一切努力,爭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持名念,就可以成功!  了達其理,並非容易。黃念祖大居士講,得有很真實的理解,真正的成為自己的知見才成。但是不了達不要緊,你只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願意求往生凈土』就成。這一點很要緊!  所以,要真正下決心發願求生,『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像兒子思念母親那樣,沒有什麼時候把這句佛號忘了,這才叫『持』。  再高水準就是『理持』。《彌陀要解》中講「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理就是理體,就是自性本心。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在我心之外,是我心具、是我心造的。所以這是極難信之法!黃念祖大居士講,有人會說:『你這麼講太我慢了吧!』,其實他不知道,他只是重視了『佛』,而沒有重視『心』。所以,開佛知見,就是要讓我們明白『自心』,我們念佛是念『自心』。  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沒有研習過的人,不免望洋興嘆,無從下手。其實千經萬論無非是指眾生自性,故明白自己的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法的精髓,成道的關鍵。  ◎蓮池大師講,「念佛是聲聲喚醒主人公」。主人公是誰?就是自性本心。  ◎蕅益大師講,「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夏蓮居居士在《凈修捷要》中講,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是誰呀?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們發心念阿彌陀佛叫『始覺』,開始覺悟。始本不離,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的是誰呀?念的不就是自己的本覺嗎!這個『始覺』跟『本覺』就自然合起來了!『暫爾相違,便墮無明』。你不念了,不念了整個就又墮到『無明』里去了。  ◎《中峰三時繫念》中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人人分上,本有彌陀。個個心中,總為凈土。」  綜上所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有體有用。心的本體,也是無量光、無量壽,也有無量的智慧與德能。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人人都是阿彌陀佛,個個都是阿彌陀佛!然而,我們將這個心錯用了,用之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結果造作無量的罪、遭受無量的苦。現在要回過頭來,將自己本有的與阿彌陀佛一樣的大智大能開發出來,這叫皈依自性的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正如蕅益大師所講,是「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  如雞孵蛋,無時暫忘。無論事持還是理持,都要『無時暫忘』、『令不暫忘』,這是我們應該著眼的地方。對此,黃念祖大居士在講經中有一個比喻,他說:我們既然都在世間,總有些事情要做,但是我們應當怎樣不忘念佛呢?打了一個譬喻,就像母雞孵蛋一樣。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要做,這就要像母雞出去找食一樣,不會忘記這個蛋,不會讓暖氣斷了。你這樣去念佛就行!  七、念佛功夫的分類標準。  念佛功夫粗分約三類,一種是功夫得力念佛成片,這是最低的標準。向上高一點就是事一心不亂,再向上就是理一心不亂。  1、功夫得力念佛成片。  功夫的『功』字,涵義是要有力量。力量體現在什麼地方?一是在定課中要能夠伏住雜念妄想,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要能夠伏住煩惱習氣。不能伏住雜念妄想、煩惱習氣,就沒有力量。沒有力量,只剩下一個『工』字,就不能稱為『功夫』。所以,一定要得力才行,這是最低標準。達不到這個標準,就如憨山大師所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達到這個最低的標準難不難?黃念祖大居士講,「凈土法門好就好在世人能夠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開悟,那就難了,不是人人都能的,千萬個恐怕一億之中也難得一個半個。念佛誰都可以念,念佛成片是可以做到的,故念佛往生的事例時時可以聽到,問題是自己不肯念。」黃老的這一段話,肯定了二點,一是可以做到,並非高不可攀;二是肯定了功夫得力念佛成片就可以成就。  如何在定課中伏住雜念妄想?  念佛者有一個普遍的經歷,剛開始念佛時,雜念妄念不斷,心靜不下來。對此,有的會感到苦惱、鬱悶,有的會畏難乃至喪失信心。其實這是正常現象,祖師大德有開示講,平常我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看不見妄念,實際是妄念不停。好比一杯渾水經沉澱後才見泥沙,又如陽光射入屋內而見灰塵。所以我們打坐念佛看見妄念是好事,說明心開始逐漸清靜了。  有妄念怎麼辦?不同的法門有不同的對治方法。念佛法門的方法是不理睬它,叫「任它雜念紛飛,我自念佛分明」。是用觀照佛號的方法,將注意力始終高度集中在佛號音聲上。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用功,雖然自始至終心不散亂難以做到,但是在其中某一階段,比如幾十句中沒有雜念了,幾十句能成一片,這就是黃念祖大居士在《心聲錄》中講到的『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這四句後面還有四句,『真勤真專,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還請自驗』。就是說,真勤真專者,老實念佛者,功夫成片,可以做到。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伏住煩惱習氣?  可以從三個方面同時進行努力。  一是要觀無常。佛教育我們只有佛性(自性本心、自性智慧)是真,其它一切都虛假,都是無常。觀無常,對我們凡夫言,心經中『色即是空……』、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時刻不能忘掉的。這可以提醒我們,人生百年,轉眼即逝,一切法,不可得,畢竟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執著,不要斤斤計較。要培養自己於世無求、於人無爭的性格。  二是要養成隨時隨地念佛的習慣。正當自私自利的念頭才冒出來,正當貪嗔痴三毒煩惱才發生,馬上就用一句佛號將其壓伏。就如李炳南老居士所說,「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惡言不出口,損人事莫作;久久自然成,帶業可往生;是名伏惑法,真實秘密訣。」  三是要加強念佛,充分發揮其蔓延效應。加強念佛,就要有量的要求。黃念祖大居士有講:「我老勸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還念不到一萬,恐怕功效不會有大明顯,當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顯著起作用的話,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萬,這離蕅益大師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一了。」功效體現在什麼地方?心越來越清凈了。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飲食喜歡清淡了,各種慾望也淡化了,既無爭也無所求,煩惱自然就越來越少,這就是蔓延效應。  特別要指出,對於加強念佛而提出的數量要求,目的還是為了提高念佛的質量,所謂由量變到質變。如果質量上不去,數量再多,也無濟於事。質量體現在什麼地方?清凈心。凈空老法師講,念佛並不是說一天一定要念多少,蕅益大師在此地沒有這樣說法,說的是念佛功夫之淺深,沒有說念數量多少。功夫淺深從什麼地方看呢?心愈清凈,功夫就愈深。所以假如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的妄想煩惱還照樣起來,那個沒用處,那就是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2、關於一心不亂。  念佛功夫是否一定要達到一心不亂?  《阿彌陀經》中有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經文中明確提出,要『一心不亂』才能成就。  然而,這一心不亂的功夫,又有誰能夠真正做到?於是不免就會產生恐懼感,信心也就大打折扣。信心動搖,終將成為不能成功的直接因素。  幸而祖師大德在講經中,對此有特別的開示。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佛,皆理一心。」對此,黃念祖大居士說,見惑思惑斷盡了這就叫『事一心』。不管是事持還是理持,你都能夠開悟了,這叫做『理一心』。  ◎黃老下面的一段話更為重要,他說:我們現在所念這本《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羅什大師所譯,要求念到一心不亂。唐玄奘大師所譯此經中則把這一心不亂譯為『繫念不亂』。兩譯合參便知羅什大師的『一心』相當於玄奘大師的『繫念』,就是說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  黃念祖在《大經解》中講,「……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  ◎印光大師在復郁智朗居士書中說:「往生凈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凈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為凈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  ◎凈空法師在《無量壽經玄義講記》中說:  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如果要『一心不亂』,的確不一定人人能做得到。『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做到。這是下等功夫。  能念、所念的念頭沒有了,這時候得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與事一心不亂,都叫做『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三昧淺。『事一心不亂』三昧深,這是甚深的念佛三昧,見思煩惱斷了。  也許同學要問,怎麼曉得念到事一心不亂?告訴諸位同學,念到事一心不亂的時候,六種神通自然發現,不是你要求的。……這是中等功夫。  念佛念到上等功夫,就是『理一心不亂』。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而且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  一心是念佛必具的原則,不亂是念佛的功夫。讀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就知道原文是『一心繫念』,不是『一心不亂』。『不亂』兩個字,是鳩摩羅什大師的意思。他的意思有沒有錯?沒錯。……『一心不亂』是往生時得到的,是阿彌陀佛放光注照,得佛力加持,把自己的功夫提升了。因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一心不亂』。  綜上所述,就功夫言,如果說非要達到一心不亂才行,這是將易行道變成為難行道,不合宗旨。念佛法門的殊勝,就在易行,只要努力精進,功夫得力成片,人人皆能成就。
推薦閱讀:

另一種好的省線方法,必學噢。
馬文戈:論方法
奇門遁甲時家的置閏,順延,拆補定局方法
戀愛技巧:4招追女生方法,美女姐姐教你怎麼追女生
卷三第二章第二節吉凶層面兩大研判方法之卦象研判二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