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五上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五上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之上)
天竺沙門 般剌密帝 譯
烏長國沙門 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 房融 筆受
西京大興福寺沙門 惟愨 科
皇宋首楞大師 可度 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三敘結解同體疑文二。初申迷請指文五。初牒前迷結。
箋雲。如來雖說第二義門。是第四經。決擇雙源指密因文中。二決定義。第二決斷煩惱文雲。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阿難今躡前文。向此中問。意間。佛前來是垂此結解同體疑。阿難既見佛垂語。今向此中便請。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
二況瘧陳謙。
箋雲。諸無明。即根本無明也。若是諸教言。是痴之一法。此中只是性明相。即俱生煩惱。蓋無始時來。與身與心。俱時生起。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
箋雲。多聞善根。住持諸佛如來無漏言教也。名為出家。愛相出家也。如隔日瘧。法上聲聞之人。雖斷煩惱障。未斷所知障。如人患瘧。一日而住。一日而發。
惟垂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
三請指結舒。
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
四利通來業。
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五度悲待旨。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
後廣釋除疑文二。初長行文二。初佗方共演文二。初明釋迦摩頂塵佛舒光文二。初摩頂文四。初哀問首。
及諸會中。諸有學者。
二愍在會。
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
三備未來。
箋雲。作將來眼。若是遠指。俱約此五密因。三修證文。若近指。下根塵同源之文。正是今時。今一切眾生。因行起智照理。如眼照物無惑。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四伸金手。
箋雲。摩頂。表說此頂三昧之教。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後舒光文三。初普搖群剎。
箋雲。長阿含。說六時動。一入胎。二出胎。三出家。四成道。五轉法輪。六入涅槃。今約轉法輪方動。六動者。大般若經說。動涌震擊吼爆。搖動不安名動。嶙隴凹凸為涌。或六方為涌。隱隱為聲曰震。有所扣打為擊。碎磕發聲曰吼。出聲驚異曰爆。此各三。名十八相。謂動。等動。極動。乃至爆。等爆。極爆。倏爾小動曰動。諸處遍動。名等動。遍八傾動。名極動。准上。總名六動。十八變中。一震動。如此表說頂三昧教。警一切大眾。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
次眾佛舒光。
箋雲。微塵如來。言佛之多。住世界者。各住本國也。各有寶光。從其頂出。表離自佗之見。灌如來頂。灌釋迦佛之頂。表此頂三昧法。文表佛佛道同。生生體一。惟佛與佛。乃能知之。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後此會獲益。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惟汝六根。更無佗物。
後彰外演真音通聞此會文二。初陳結本。
箋雲。聲別故異口。語等故同音。問。十方佛告。意在於何。答。表此圓融法門也。俱生則俱生煩惱也。無明性明也。
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佗物。
後述真源。
箋雲。如唯議無學頌雲。此則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安樂。寂滅之理。解脫。離煩惱所知二障。寂靜妙常。俱約法身也。
阿禮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佗物。
後此佛重宣文二。初迷□再請。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後愍惑重宣文四。初空華比識根境同源。
箋雲。根乃六根。塵乃六塵。同一真源。即如來藏。縛乃生死結縛。脫乃真如解脫。無二者。真妄同體。波水同濕。識既並華。相非可得。
阿難。由塵發知。
二再喻交蘆雙明互發。
箋雲。由所緣相分。引能緣見分。
因根有相。
箋雲。因能依根。發所見相。
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箋雲。所緣相。與能緣見。如交蘆相倚。或因前塵發起識。性是知根。六根也。相分與見分。無其體性。二俱無實。如蘆二束相依而立皆虛。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三標雙合一。
箋雲。知本來真知。見本來真見。若向此上。立能知能見。此即無明本也。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云何是中更容佗物。
箋雲。苟能知能見上。不立見知。即是涅槃。此雲圓寂。肇師雲。夫涅槃之道。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而幽升。量大虛而永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四敘演伽陀。
箋雲。結前長行為偈。或為樂偈者。結為五字。或為後來者。重說。梵語偈陀。亦云伽陀。唐言重頌。重頌前長行故。
真性有為空。
後重頌文二。初棄疑雙拂文三。初雙破有無。
箋雲。真如體性上。一切有為之法。皆悉空寂。無有實故。
緣生故如幻。
箋雲。一切許法仗因托緣而生。緣無自性。當體即空。故如幻化。無有實體。經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無為無起滅。
箋雲。起猶生也。無為之理。本自無生。今亦無滅。
不實如空華。
箋雲。有為之法不實。如空中華。本無所有。
言妄顯諸真。
次兩袪真妄。
箋雲。外人問。妄法既不實。如今因何。又有一切妄法。經家答雲。言妄顯諸真。說個妄但是顯真而說也。
妄真同二妄。
箋雲。又問。如今舍妄趣真。又如何。答妄真同二妄。若有一妄可舍。一真可取。真亦是妄。故云二妄。
猶非真非真。
箋雲。猶尚也。上非真是真。是對妄之真。而今尚自非。亦無對妄之真。下非真。是對真之妄。亦無對真之妄。非真是妄也。此句牒上同一妄句。或下一非真。亦非也。
云何見所見。
箋雲。尚無真妄之法。云何更有能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後勸證同源文三。初牒一明雙顯如無二。
箋雲。中間指識。此識無有真實。脫體是妄。
是故若交蘆。
箋雲。根境互依。是牒前來見相二分。雲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結解同所因。
箋雲。生死亦汝六根。解脫亦汝六根。牒前文雲。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聖凡無二路。
箋雲。一切眾生亦如也。眾賢聖亦如也。
汝觀交中性。
次迷悟同體重遣二邊。
箋雲。再勸觀妄識。內是根。外是塵。識交在中。
空有二俱非。
箋雲。若言是空。諸佛又轉識成智。是識體不空。若言是有。識相又無。故云二非。
迷晦即無明。
箋雲。迷妄晦昧。即是無明。一切眾生。迷後無真覺之明。其體昏暗。即此便是無明。
發明便解脫。
箋雲。悟妄即真。此牒釋同源也。
解結因次第。
後勸擇入流懸消一六。
箋雲。若解此結。乃有次第隨解。如人解結。解一結了。又解一結。
六解一亦亡。
箋雲。六根既解。無明亦除。一即無明。已上二句。生六解一亡疑。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箋雲。此二句生下圓通分。隨揀一根圓通入道。如觀音以耳根入證。
陀那微細識。
後再指超門文三。初標陳昔演。
箋雲。八之異名賴耶。唐言藏識。能含藏諸法種子故。若單言賴耶。即翻為藏識。此藏識名。寬通三藏義故。若言阿賴耶者。即翻為執藏。此名即局。於三藏中。唯得執藏義。今約寬者而說。故云藏識。從因至果。有三位。一者。我愛執藏位。即一切異生。並七地已前。並前三果人皆有。緣此等有情第七識。起其我見。執第八故。二者。善惡業果。即名異熟識。前世造善惡為因。今世感得無記第八是果。因通善惡。果唯無記。果異於因。名為異熟。異熟識名。通一切異生皆有。若約顯處者。至舍阿賴耶識名時即顯。此約法執位中說。佛位即無。三者。相續執持位。即名阿陀那識。此名亦通一切位。若約顯處說。佛果方顯。以能執持根身種子。不壞散故。名阿陀那。唐言執持。三藏者。能藏。所藏。執藏。且能藏者。即八識自證分現行。能持一切舊種。故名能藏。如庫如藏。能含藏外財帛等。庫藏名能藏。財帛名所藏。法中一切本有種子。從無始已來。不散失故。皆由第八自證分能含藏。言所藏者。以自證分是所熏處。故名所藏。即前七識所熏得諸法種子剎那。便落在第八識自證分。自證分中。是佗前七識新熏種子。所歸趣所藏之處。受佗前七熏故。自證分所藏。即此二藏。唯自證分。言執藏者。即第八見分。即第六所執之處。名執。本來第八非執藏故。今緣被第七妄執為我。故名執藏。
習氣成暴流。
箋雲。習氣都有三義。一種子名習氣。氣則氣分。習謂熏習。由彼現行熏習得此氣分故。種子名習氣。二現行。亦名習氣。謂即由種子。能生現行。現行是種子家之習氣。三習氣。名習氣。如裹香紙而有氣分。此中二習氣。唯約種子說。深密經七字頌雲。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成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言此習氣熾盛。如溪頭急暴流水。次第熾盛。流注而下。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箋雲。若言第八識是真。一切眾生。又執妄為真。若言是非真。又將凈分。一時撥同斷滅。恐一切眾生迷妄去。我乃尋常。不開通演暢。是四十五年前。不說此第八識。此一節。孤起之文。經意具簡。第八識中。真妄染凈。向下欲說六解一亡疑。恐佗將真。一時撥同斷滅故。或且勸佗斷妄歸真雲。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又說。非幻成幻法。約妄生時。令佗知真識妄。或向下欲破識陰。此中且先簡。令佗知真知妄。此中破染分。不破凈分也。
自心取自心。
次推迷顯頓文四。初推妄生。
箋雲。自之真心。今更起能覺之心。緣彼自心。則自心取自心也。
非幻成幻法。
二子妄體。
箋雲。非幻之真。成幻之妄。
不取無非幻。
三指頓了。
箋雲。但不起能取之心。亦無真名可得。故云無非幻。非幻。真法。法執亡也。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四顯雙除。
箋雲。便牒真尚自不生。是法將亡。幻妄之法。云何更立。
是名妙蓮華。
後目法彰超文四。初喻彰三勝。
箋雲。既無真妄二法。如蓮華。出凡夫淤泥。離聲聞濁水。出菩薩清水。斗頓馨香。不染煩惱。
金剛王寶覺。
箋雲。金剛無破壞義。王者自在義。寶則可貴可重。覺乃真覺之智。
如幻三摩提。
箋雲。一切諸法如幻。便是三摩缽提。唐言等至。法界大定。
彈指超無學。
次一念懸超。
箋雲。彈指。立速義。超猶到也。無學。舉其證位。即佛果位也。
此阿毗達磨。
三妙慧堆詮。
箋雲。梵語阿毗達磨。唐言對法。攝大乘論雲。有四一對。此法對向無住涅槃。能說諦菩提分解脫門。名對。二數。於一一法數宣說。訓釋言詞。自於共差別。名數。三伏。申此是足論處所等。能勝□佗論。名伏。四通。由此能釋。通素呾覽義名遷。又梵語阿毗達磨。唐言論藏。阿之言無。毗猶比也。達磨唐言法。是無比之法。
十方薄伽梵。
四十方同指。
箋雲。佛地論頌雲。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言祥及尊貴。具足如是諸六義。應當總號薄伽梵。薄伽者。聲梵謂具德。若有為薄伽聲者。能破四魔。必具六德。一自在。永不系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炎猛智火所燒煉故。三端嚴。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四名稱。佛之勝名。無不知故。五吉祥。常起方便。利有情故。六尊貴。天上天下咸尊重故。若言世尊。則少前五義。此贊佛德。
一路涅槃門。
箋雲。一路更無二路。路。乃三乘聖人游履之處。涅槃。乃寂滅之理。門者出入義。三世諸佛。起智合理。從此門入。或三世諸佛。從根本智。起後得智達俗。從此門出。一切眾生。造輪迴總別報業。從此門出。向三界受生。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
四釋六解一亡疑文二。初乘標請決文五。初承詮悟益。
箋雲。由前來頌雲。六解一亦亡。所以阿難。便□此中請雲。我今聞佛無遮大悲。乃至洗滌沈垢。既作如是請已。於是世尊。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乃至若欲除結。當於結心。表大乘之人萬法皆修於心。無上慈誨者。則前是名妙蓮華。至一路涅槃門。此則無上慈悲誨喻。
祇夜伽陀。
箋雲。梵語祇夜。唐言諷頌。此不牒長行。孤然而起。陀那微細識。向下經是也。梵語伽陀。唐言重頌。重頌前長行。是前真性有為空。向下文是也。
雜糅精瑩。
箋雲。相雜間糅而說。或理或事。精純而瑩凈。
妙理清徹。
箋雲。贊前所頌。微妙道理。清明廓徹。
心目開明。嘆未曾有。
箋雲。心是理。目是智。起智照理。如眼照物分明。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凈妙常。真實法句。
次嘆法陳疑。
箋雲。無遮遍益義。世尊有同體大悲。是指前經雲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等文。或指前根塵同源縛脫無二文。或指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之文。性則體性性。凈為清凈。微妙圓常。是所詮理。真實乃無虛妄。法句指前頌文。是等流教法。即能詮文。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箋雲。然後請釋向下六解一亡疑。舒為舒開。即菩提涅槃。結為結縛。倫即倫流。次為次第。
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後請宣除惑。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機。引手於機。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
後綰迭通疑文二。初立結微研文三。初結問酬名文六。初盤中問目。
箋雲。於向。整齊。斂收。攬按。引展也。師子。表無畏也。涅槃僧。唐言內衣。即今裙也。僧伽梨。即大衣。又雲雜碎衣。以條數多故。從用立名。名入王宮聚落衣。亦云和合衣。有三品。從九條。增至二十五條。佛說法。入王宮降魔時。俱著此衣也。世尊前有七寶為機案。劫波羅樹名。樹上有縷。取之為巾。乃北方毗沙門太子。名曰那吒。所奉如來也。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
二標答結名。
箋雲。法合一切眾生。無明為能變。六根為所變。便先有眼根。取色塵境。名第一結。
於是如來。綰迭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
三重結重問。
箋雲綰攝迭其華巾。問是甚物。
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
四重答。
箋雲。第二便有耳根。緣著聲塵。
如是倫次綰迭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
五問。
箋雲。如是倫流次第。三結四五六等。皆取執持問之。
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
六合。
箋雲。一一隨結。皆答雲。此名為結。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迭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複名為結。
次征相不齊體文二。初問。
箋雲。佛便責之。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是牒第一問。結此巾先實一條。意為性本一真。第二第三。云何汝輩。總名為結。但知前結。其餘五結亦然。大乘人。若解結時。一根既返源。六根齊解脫。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迭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綰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後答。
箋雲。緝麻謂之緝績。雖本一體者。巾本一條。阿難順同小乘。執異不通。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後研消同異文四。初勸審同生異。
箋雲。此巾可貴可重如寶。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法上性本一真。我六綰時。名有六結。元於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令佗審巾體是同如。性體是一。因結有異。因妄有六根。
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二審試互成。
箋雲。佛將第六。為第一結。意謂大乘之人。了六根無自性。一根受用。遍緣諸境。得其互用。
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三答執異不通。
箋雲。盡其聰明智辨。不可將第六為第一。然小乘人。執眼不同意。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
四比根同異。
箋雲。六結不同。牒佗執異不通。令佗審因起之處。此六結。皆因一個手巾所作。法上此六知根。皆因一個無明為能變。六根為所變。
令其雜亂。終不得成。
箋雲。牒佗不能互用一根。遍緣諸境。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箋雲。以法合之。畢竟同中。則性本一真。生畢竟異。則分成六妄。佛且順佗小乘人。只了我執。未斷法執。
佛告阿難。汝心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
後比明修解文三。初征消一異文三。初問去異留同。
箋雲。汝必定是嫌此六根。要不成六。願此六根返歸一體。且遣異留一。順佗小乘人。雖得我空。未忘法執。
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次答雙銷一六。
箋雲。才有一。便有六。如兩陣交鋒而起。此結非彼。執一不是六。彼結非此。執六不是一。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後如來合理文二。初乘銷略合。
箋雲。答當於理。故云如是。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後廣敘勞因文三。初述二分生由。
箋雲。因汝無始無初已來。妄心妄性。顛狂作亂。能知能見。業轉為見分。現識為相分。發起妄識。不能止息。勞見是見分。發塵是相分也。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
次比勞睛華現。
箋雲。於湛精明。真也。無因亂起。妄也。此則本無因依。忽然而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後顯比勞相。
箋雲。向第一義諦上觀。俱盧不實。所謂真如凡聖。皆是夢言。生死涅槃並為增語。若對世俗諦觀。便有生死涅槃。或染或凈。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次顯解迷源文六。初引勞[言*谷]解。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
二掣迭征舒文四。初左掣問解。
箋雲。左逆義。表外道。於根上修行。灰身卧棘。不能解脫。
不也。世尊。
二答左不成。
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
三右牽征舒。
箋雲。右順義。表聲聞。不依佛教。但於境上修行。厭境沈空。亦非解脫。
不也世尊。
四答右不解。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
三返問解方。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四述除心即散。
箋雲。大乘之人。凡所見法。皆是見心。心若不生。萬法何狀。但了一心無實。六結自亡。華嚴雲。三界所有法。一切唯心造。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五將修比喻。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
六勸隨根入證文三。初述比談因邃。
箋雲。言佛法。影取世間法。從因緣生者。是當除結心。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
次彰鏡智窮微文二。初總牒雙因。
箋雲。世出世法。皆從心變。伏心為緣變起。此心約八識。若是出世法。從凈智上生。是真因緣。若是世間法。從根本無明生。是妄因緣。
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後單陳世法文三。初述現相窮微。
箋雲。三界唯心。心外無法。或諸佛凈智。悉能了知。
現前種種。松直棘曲。
次了無情曲直。
箋雲。一切眾生。內心招感故也。
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後知羽族相殊。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後勸擇圓根速證。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
後指根修證文三。初問六結同除。
箋雲。縈結也。世尊意問。但一根既返源。六根齊解脫。
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次答如因漸解。
箋雲。阿難答時。執異不通。
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
後合明修證文二。初顯根同喻比不同除。
箋雲。佛雖順佗小乘人。道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意但解一根。其餘五根。一時解脫。
此根初解。
後明漸證二空獲無生地。
箋雲。六根初解也。
先得人空。
箋雲。我法將亡。
空性圓明。
箋雲。結人空圓明。
成法解脫。
箋雲。證法空真理。
解脫法已。
箋雲。結法空。
俱空不生。
箋雲。亦無法空。亦無人空。人法俱空也。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箋雲。三摩地。唐言等至。無生亦無滅。是二空真如理。忍者。即認之義。是二空真如智。此約全證二空真理。位登極果。疏中。又更一義和會言。若論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得。今此中言人法俱空登極果。此約全證。七地乃分證也。或此約果談因。人法二空是果。無生忍是因。或圓中漸說。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
第二明修證分文三。初明慧觀圓通修證分文二。初總陳通悟文三。初阿難請演文八。初承詮盪惑。
箋雲。從此後。明修證。是顯果體圓滿。名出躔。號大法身。就此文。科分三段。初慧觀圓通修證分。次二力加持修證分。三萬行圓□修證分。且初慧觀圓通修證分。謂二十五聖人。各說圓通觀門。觀音一人。猶稱最上。初憍陳尊者。於音聲下。悟明四諦。終至大勢至菩薩。說念佛三昧。乃至觀音菩薩雲。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二者。下合六□一切眾生。同一悲如。乃至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等事。於是世尊。大慈平等。不生簡擇。遂來文殊菩薩。於二十四聖人中。簡是何聖者。契此界眾生之機宜。所以文殊菩薩。承受聖旨。從座起來。對佛說偈雲。覺海性登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乃至向下便簡雲。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乃至二十四大勢至菩薩雲。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染令殊感。云何獲圓通。既簡雲。二十四聖人。不契此界眾生之機。遂乃獨□觀音一人圓通之理。深契此方眾生。經雲。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一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人。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上來敘慧觀圓通修證竟。蒙佛開示慧覺圓通者。前文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等。或可。是故汝今選擇六根。至不真何待。或前五密因。皆是開通指示。慧是一百法。別境中慧之一法。此目智覺之理。圓滿通達也。身皎然不執我。心皎然不執法。
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二尚昧修根。
箋雲。雖復悟知。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然猶未達根選擇圓通。□□成正覺。
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
三傷久沉生。
箋雲。飄則人天善道。零者落也。即落在三塗。積謂積委。劫者時分。無母謂之哀。無父謂之孤。父母俱無謂之露。言二乘無法空智。六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
何心何慮。預佛天倫。
四愧蓮華□。
箋雲。預廁也。言我是何妄心。是何念慮。廁佛世尊□先弟後。天然倫流次序。
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五喜逢慈育。
箋雲。言我聲聞之人。根機狹劣。大似小兒生下。失於母乳。不存性命。今日得遇世尊。開示道眼。似彼嬰孩。逢於母乳。
若復因此際會道成。
六會指如無。
箋雲。言我忽於佛一一相際會得成道果。
所得密言。
箋雲。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秘密之言也。
還同本悟。
箋雲。則起始覺智。合本覺理。本悟即是本也。
則與未聞。無有差別。
箋雲。悟了還同未悟時。
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
七請示秘門。
箋雲。此經。是四十五年後說。則最後開示也。或三修證。是最後開示。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八申儀冀授。
箋雲。冀猶望也。藏為藏隱。密為秘密。機為心機。是第六不與五同緣。專註一心。望佛世尊冥然教授。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
二來眾談因文二。初告。
生我法中。得成無學。
箋雲。法華雲。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
後問。
箋雲。最初發心。悟入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三六一十八界。
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箋雲。從何根。得圓遍通達。從何方法巧便之門。入是能入三摩地。則法界大定。是所入。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
後聖從依述文二。初眾聖申因文九。初拂塵圓覺證文六。初因聲悟諦文四。初述因聲悟諦。
箋雲。五比丘。五俱輪也。梵語俱輪。唐言親。是佛之親。陳那在五人數。鹿苑者。世尊因地。會在鹿野苑中。為鹿王。教化群鹿。雞園者。佛滅度後。一百餘年中。即摩伽陀國。號無憂王。王之子。因大五比丘起諍。王入寺和凈。因聖眾部。現大神通。王乃起信造伽藍。名雞園。此是新雞園。佛在日。是舊雞園。
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
箋雲。然世尊。十九逾城向雪山修行。六年苦行。五載修禪。此五人。在山伏事世尊。十一年斷盡結使。向菩提樹下。順同小乘八相成道。先住鹿苑。執五人之恩。為佗說十二行法輪。說了。問此五人阿若多。其時陳那雲。阿若多。唐言解義。解四諦理。成阿羅漢。諦者。實義。理如實理。事如實事。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
二印解彰名。
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箋雲。微妙音聲。秘密圓滿也。則不順聲塵。起道諦智。證滅諦理。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四結標音戶。
優婆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凈相。
二沙陀諦色文二。初因觀色證。
箋雲。或佛教之修不凈觀。或隨佛見佛作不凈觀。不凈觀門者。則五停心之一也。一多貪眾生。作不凈觀。二多思覺眾生。作數息觀。三著我眾生。作戒分別觀。四愚痴眾生。作緣起觀。五多嗔眾生。作慈悲觀。且如不凈觀有四。一顯色貪。多緣赤白起。作青瘀想。二形色貪。多緣長短起。作壞爛想。三妙觸貪。多緣細滑起。作蟲蛆想。四供奉貪。多緣歌舞起。作死屍想。又不凈有四。一種子。父母精血。二住處。生熟藏中。三自體。三十六物。四畢竟。歸屍陀林。是觀不凈因。作不凈觀也。
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凈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
箋雲。生極厭離。悟前塵色性。以從不凈觀。此身皮肉壞爛至白骨。然後白骨散壞成微塵。從微塵歸頑空。頑空與質礙之色。悉皆無故。證真空理。
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後印號標通。
箋雲。妙色。是悟色性秘密圓通。乃舍無常色。獲得常色。我從色相。悟色相也。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
三香嚴了嗅文六。初敘承先教。
箋雲。因香悟道。故號香光莊嚴。言童子。不犯欲塵童真之子。諸有為相。乃內心外身。根身器世等。
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
二宴晦聞香。
箋雲。安心不動為宴。不逐前境名晦。絕諸煩惱喧撓為清。洗滌心慮名齊。香沈於水。曰沉水香。
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
三入觀亡心。
箋雲。非木。香且無相。非空。嗅且有香。非煙。無可熏蒙。非火。絕諸熱焰。去無所著。無滅相。來無所從。無生相。由是意銷。第六不與五同緣。
如來印我。得香嚴號。
四如來印號。
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五述證登果。
箋雲。妙香密圓。悟香性周遍法界。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六標顯通問。
箋雲。六塵之中。此童子向香塵作觀。
藥王。葯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
四藏眼通嘗文六。初述凡中習藝。
箋雲。藏眼通嘗者。如藥王葯上授記經雲。成佛名凈藏凈眼如來。藥王者。了諸藥味。得大自在。葯上者。醫治眾生。世稱第一。法王子。則紹隆佛日。即應正覺。良者善也。醫者意也。本草雲。蓋善以意量。得病之節。
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
二明藥性通閑。
箋雲。凡葯。宜用一君。二臣。五佐。或一君。三臣。九佐。養命之葯。多君。養性之葯。多臣。療病之葯。多佐。和合者。諸味雜和。俱生者。苗實一味。變異者。苗實不同。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
三達味心開。
非空非有。
箋雲。非空。賴耶之性不空。非有。賴耶之相不有。
非即身心。
箋雲。身心相不可得。
非離身心。
箋雲。身心外。無有別性。或非即身心。不即妄識是真。非離身心。離妄外。別又無真。
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箋雲。知眾味根元。從此開通悟解。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葯上二菩薩名。
四號連昆季。
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
五位登菩薩。
箋雲。因此味塵。覺察明了。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六顯味通門。
箋雲。此菩薩。六塵之中。向味塵作觀。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
五賢護浴塵文四。初出家逢佛。
箋雲。跋陀婆羅。唐言賢護。慈恩雲。具大賢德。護持佛法。故云賢護。思益經第十一雲。十六賢士。一跋陀婆羅。二寶積。三星德。四諦天。五水天。六善力。七大意。八殊勝意。九增意。十善發。十一不見空。十二不休息。十三不少息。十四導師。十五法藏。十六持地。
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今得無學。
二悟浴心開。
箋雲。無記之身。不能分別。由第六識心。分別垢凈。水是大性。無情。亦不能言我能洗塵。既不洗塵。又不洗體中間識心安然。宿習無忘。得宿住智通。
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三印號彰超。
箋雲。觸性開宣圓明。紹隆佛日。是佛真子。住佛座下。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四結標因指。
箋雲。此六塵之中。向觸塵作觀。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
六飲光觀法文四。初昔佛修行。
箋雲。於此界中者。是向此堪忍世界之中。今此經言日月燈明佛。彼付法藏傳雲。昔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後。四部弟子。咸生悲戀。收取捨利。起七寶塔。時彼塔中有佛形像。佛面金色。少處缺壞。時有一貧女。遊行乞食。得一金珠。見佛像。將欲修補。迦葉爾時作鍛金師。女即持往。請令修造。是時金師。聞福歡喜。為治用補像面。因共立願。願我二人。常為夫婦。身真金色。恆受快樂。常修梵行。至得見佛。夫婦俱成聖果。
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自爾已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
二果乘先福文二。初自述承修。
箋雲。梵語設利羅。亦云舍利。唐言骸骨。續明者。相續照明也。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後妻因共果。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
三觀塵入證。
箋雲。六塵是法塵影象。念念生滅。
唯以空寂。
箋雲。謂生滅證不生滅。
修於滅盡。
箋雲。謂滅盡定。滅六兼盡七。滅七染分。凈分不滅色。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
箋雲。度猶越也。言超越百千劫事。如頃刻之間。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
箋雲。言了法塵空寂。而證果也。
世尊說我頭陀為最。
四顯志標因。
箋雲。頭陀者。亦云杜多。唐言抖擻。亦云淘汰。如水淘汰塵土。以手抖擻塵土。其行有十二。一衲衣。二三衣。三乞食。四不作餘食法。五一坐食。六摶食。七阿練若。八冢間。九樹下。十露地。十一隨坐。十二長坐。
妙法闡明。
箋雲。謂悟法塵空了。法性現前。開通明了。
銷滅漏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箋雲。六塵之中。此向法塵作觀。
太虛圖書館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下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本(1)
※20.凈界法師講楞嚴經
※可怕:楞嚴經分析貪愛邪淫的人為何會墮地獄?
※凈空法師:學《楞嚴經》從圓瑛大師《楞嚴經講義》入手,孫仲霞居士的《直解》做參考
TAG: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