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閔嗣鶴:用生命審定哥德巴赫猜想

【大家】閔嗣鶴:用生命審定哥德巴赫猜想2014-09-28薩蘇中國科學報社

在中國數學界,談起哥德巴赫猜想,人們總會想起陳景潤先生。然而,很多人會忽略掉一位在這個領域研究中作出了極大貢獻的數學大家——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的締造者之一閔嗣鶴先生。

甚至有一種說法,說為了歌德巴赫猜想,閔先生至少折了三年壽數。

閔嗣鶴先生出身於江西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正經的兩榜進士,曾擔任過知府,以為官清廉著稱。由於家學淵源,閔嗣鶴自幼精通琴棋書畫,但和近代史上的很多科學家一樣,他最終沒有走單純的國學道路,而是選擇了科學救國。據說,閔先生選擇了數學作為職業,與他的老師傅種孫有很大關係。

所謂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對於閔嗣鶴來說,在上世紀30年代便曾擔任北平市數學會理事長秘書的傅種孫先生便是這樣一位伯樂。傅種孫先生在自己身邊先後挖掘的人才不僅僅一個閔嗣鶴,僅在北師大附中任教期間,其得意門生便包括了錢學森、潘承洞、段學復、劉恢先、王世強等,堪稱一門桃李。

傅種孫先生在北師大附中教書時也被閔嗣鶴的才華所震動,因此力薦他進入北師大數學系學習——閔先生當時也收到北大的錄取通知書,但在傅種孫先生的力邀之下,最終選擇在北師大就讀,畢業後一度在傅先生幫助下任教於北師大附中。1937年6月,閔先生因寫出代表當時數論界最高水平的論文《相合式解數之漸近公式及應用此理以討論奇異級數》,被傅種孫先生推薦入清華大學,以後獲得到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留學的機會,在蒂奇馬什(Titchmarsh)研究室從事相關工作。由於其在「對於黎曼Zeta函數的階估計」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當時數學界將其視為泰斗級的人物。

建國後,閔先生先後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任教。

稱閔先生為數學所的締造者之一,是因為國家考慮到他在數學界的巨大影響,在計劃成立中科院數學所的時候,曾任命閔先生為該所籌備委員會委員。

說起來,筆者可說與閔先生還有一點間接的緣分。首先,閔先生和筆者畢業於同一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時,筆者的父親畢業於北大數學力學系,閔先生正在那裡任教。談起他來,昔日的弟子回憶閔先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這在當時頗為另類。他繼承了傅種孫先生教書育人的耐心,常常把課程教得深入淺出,讓人覺得那些複雜的數學問題也並非高不可攀。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特點,使陳景潤先生在從事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進入深水區的時候,曾頻繁求教於閔先生。據說,兩人的交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閔先生對當時還是青年學者的陳景潤十分賞識,大力支持,使陳十分感動。陳景潤曾在自己最初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上寫下這樣的字句,將其贈送給閔先生:

敬愛的閔老師:

非常感謝您對學生的長期指導,特別是對本文的詳細指導。

學生

陳景潤敬禮

哥德巴赫猜想,被稱為數學王冠上的明珠,非陳景潤這樣毅力與天才並著的人物不能摘取,但或許因為這份天才太過突出,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研究,一度和愛因斯坦對相對論的早期研究一樣,陷入一個特別的困境——沒人看得懂。

1966年,陳景潤首次提出對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但這個過程十分複雜繁複,令人望而生畏。因為「看不懂」,很多人對其證明過程抱懷疑態度。加上政治運動的影響,陳景潤劃時代的發現遭到了冷遇。

1972年,陳景潤經過多年苦苦鑽研,終於發現了相對簡便的證明方法,並完成了新的論文。不過,這個證明方法,也僅僅是「相對簡便」而已,依然無人能夠看懂。陳景潤在萬般無奈之下找到了自己的老師,請閔先生審閱自己的論文。

閔先生毅然接手,用了幾乎一年的時間,最終判定陳景潤的演算法是合理的。在他的幫助下,這部書稿終於變得可以為世人接受,發表在1973年第二期的《中國科學》上,並立即在國際數論界引起了轟動,成為中國數學界在建國後的一大輝煌成果。

這是一個極耗精力的工作,已經身患心臟病的閔先生將其完成後已經精疲力竭,當年便告別人世。「閔先生審哥德巴赫猜想的稿子折壽三年」這樣的說法,便是此時出現的。

1973年10月10日,閔先生因勞累過度導致心臟病猝發,與世長辭,終年僅六十歲。就在去世當天,他還解決了一個地震勘測技術中急需解決的關鍵數學問題。實際上,閔先生的身體在進入上世紀70年代時已經十分不好,或許正因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正在點滴流逝,閔先生才作出了這樣「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選擇。

《中國科學報》 (2014-09-26 第11版 學人)


推薦閱讀:

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還要「猜」多久 ?
哥德巴赫猜想的簡單證明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聯繫?
為什麼100年以來對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都是錯誤的?
唐國明以小說形式在北京雜誌上發表了論證的哥德巴赫猜想1+1與世界數學難題3x+1

TAG:生命 | 大家 | 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