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說|男人沒了?中國男人不完全肖像之四:50

解讀18—60歲男性氣質與社會空間,描繪中國男人不完全肖像。

文/譚山山

男性氣質:

他們已經不年輕,但又遠說不上老,按照傳統的說法,屬於「壯年」;按照時髦的說法,則屬於「熟年」。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掌握話語權和社會資源,他們的觀點代表主流價值觀。社會空間:

他們是80後的父親,經常對孩子恨鐵不成鋼,但用起情來,卻意外地溫情。他們趕上了分房,自己住的房子沒有問題,他們操心的是孩子的房事問題。他們對新技術始終有一種隔膜感,如果用電腦來做比喻,他們就是Thinkpad,外表平淡無奇,甚至顯得乏味,但穩重,值得信賴。

50—60歲:熟年亦是一場革命

他們已經不年輕,但又遠說不上老,按照傳統的說法,屬於「壯年」;按照時髦的說法,則屬於「熟年」。

張藝謀,生於1951年;陳凱歌,生於1952年;海岩,生於1953年;楊錦麟,生於1953年;王朔,生於1958年;馮小剛,生於1958年……這還僅僅是文化界的名單,在其他界別,同樣可以開出長長的名單。比如實業界,以2011胡潤百富榜為例,上榜的前十位富豪中有一半是年齡段處於50至60歲這一區間,除了張茵外,都是男性,他們是:三一集團的梁穩根,生於1956年,財富370億元,排名第四;華彬集團的嚴彬,生於1954年,財富360億元,排名第五;萬達集團的王健林,生於1954年,財富350億元,排名第七;世茂集團的許榮茂,生於1950年,財富330億元,排名第十。

人生從50歲開始傳統的看法是,50歲以後,人生就開始走下坡路,到了這個歲數,就應該有這個歲數的樣子,太太平平過日子,別再像年輕時那樣折騰。這是一種心理暗示,根源是對於變老的恐懼,再加上對於快速變動的社會的不適應,人開始放棄,心氣兒一下子就下來了。相由心生,放棄的心態會表現在面相上,這個年齡段的男人,臉上的稜角會漸漸消失,顯出一副女相來;同時開始熱衷養生、健康,好像除了這個人生再沒有更多的追求了。這正是中國這個年齡段的男人的普遍心態。

日本比中國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所以,改變對於中老年的傳統觀念,提出相應對策,成了日本社會觀察者的重要議題。他們提出,首先需要在心態上作出調整,50歲並不是走下坡路,而是另一個人生的開始。如果覺得自己只能活六七十歲,50歲之後只有一二十年日子好過,想法難免悲觀;但如果覺得自己可以活100歲,那50歲只不過是人生的中點,還有另一個人生等你去過呢。

日本佛學大師松原泰道生於1907年,2008年,也就是他活到101歲那年,他出版《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規劃》,以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提出「真正人生從50歲開始」。「以我的經驗來說,五六十歲是人生的轉折點,由此人生可分為兩段:50歲前,是打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我們往往為立足社會、養家糊口而疲於奔命,基本上是為別人活著;50歲以後,經濟基礎已經奠定,職責也已完成,這才到了實現自我、創造自我最有價值的階段。」

換言之,50歲之前為別人活,50後之後為自己活。從年齡軌跡上看,也確實如此:18歲讀大學,22歲畢業(如果讀了研究生,25歲才畢業),工作至少1年以上才算真正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人,那就應該是26歲左右的事了;30歲成家,買第一套房子、生孩子;至少混職場10年才能升到中層,那就40歲了;40多歲正是獨當一面、大幹事業的時候。也只有到了50歲之後,才可以喘口氣,開始為自己打算。

比如曹景行,1997年滿50歲的他從《亞洲周刊》跳槽到鳳凰衛視,轉行做電視。「雖然《亞洲周刊》工資很優厚,我完全可以一期一期辦下去,再辦十年也沒有問題,但是,那種沒有刺激的疲倦是很沒有意思的。我需要試試看還能不能做別的事情。」他這樣解釋轉行的原因。在他看來,20歲到40歲的階段,人生束縛很多,大學畢業找工作,找了工作要保住這個工作,還要升遷、加工資、買車、結婚生孩子,上有老下有小,老人生病了怎麼辦……很幸運的是,他在50歲之前解決了生活負擔的問題,在香港買了房子,站住了腳,可以放心地開始新的選擇。

巧合的是,楊錦麟、陳Sir(陳揚)也都是在知天命的年紀轉行做電視。他們的經歷說明,50歲開始另一個人生並不晚。

50歲後做生活家「熟年」的說法來自日本,和很多流行文化概念一樣,它的傳播軌跡是日本—台灣—大陸。2003年,台灣出版人詹宏志推出了台灣首份針對熟年族的消費報告,該報告收入《熟年風華》一書,書中這樣描述台灣熟年族的面貌:成功而自信、經濟有實力、保守而傾向傳統、嚮往優雅的生活。

這也基本可以描述大陸熟年族的狀況。什麼樣的生活可以稱得上成功?鳳凰網曾做過一個「50歲成功男人生活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人們所認可的50歲成功男人的生活元素中,健康排第一(18.6%),家庭排第二(17.1%),住宅排第三(12.5%),再之後依次是事業(9.8%)、性(9.7%)、金錢(9.1%)。其實還應該增加一個選項,那就是生活趣味。「有點錢、有點閑、有點愛好、有點權」,這是生於1955年的王志綱提出的生活方式理論,確實是這個年齡段的男人理想生活目標。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則提出了讓熟年期的人生更豐盛的一個有效辦法,那就是戀愛。「只要誰還能戀愛,誰就具備了有變革之可能」,這是渡邊淳一的觀點。誰說50多歲就應該安分過日子?

王石和任志強今年都滿60歲,都需要開始籌劃退休後的生活。王石的選擇是去哈佛讀書,滿足自己長久以來的願望;任志強則開始做客座教授,準備寫回憶錄,「我退就退了,不佔那個位置」。選擇不同,但只要前提是過好另一個人生,都是可行的。50—60歲男性名詞:

熟年

上世紀70年代日本人創造的辭彙,最初指老年,後語義擴大,泛指中老年,對應為英語的「mature」。2007年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推出《熟年革命》一書,使「熟年」一詞為中國人所知。

老男孩

以王朔為典型代表,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嚴重不符。用心理醫生李子勛的話來說,王朔的情商與智商有差距,心理年齡是十八九歲年輕人的心理特徵,比如天不怕、地不怕,很衝動,事後又會後悔。老飄他們是熟年版的飄一代,有著50歲的年齡,40歲的臉,30歲的身體,20歲的心,可以稱為老妖怪,或者說是老頑童。他們像年輕人一樣穿T恤帽衫牛仔褲,像年輕人一樣high,唯一不同的只是頭髮略顯花白,臉上多了些皺紋。他們成功消解了年齡的魔咒,成為沒有年齡感的人。

59歲現象男

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退休之前撈一票,這是一批有權勢的人物(政府官員和國企老總)如紅塔集團原董事長褚時健、北京首鋼集團原總經理助理、北鋼公司黨委書記管志誠的典型心態,他們最終倒在了59歲這個坎兒上。現在這一群體有年輕化的趨勢,一是有些地方一把手的退出時間提前,一是權勢人物未雨綢繆。

濕葉族

在日本,退了休的男人被稱為濕葉族。他們一退休,社會已沒有他們的位置,在家裡也已經沒有地位,就像葉子離開枝頭掉落地面,又不幸被雨水淋濕,黏答答,被沾上的人都叫苦,情何以堪。

養生男

工作狂在發現自己的身體狀況開始走下坡路之後,才意識到應該開始養生了,而開始養生之後,人們又往往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變成養生狂人。近年來掀起的養生風潮,與其說是出於對健康的焦慮,還不如說是對於慾望的焦慮,怕死,怕老,怕的是沒有命來享受。


推薦閱讀:

從明代肖像畫中看明朝的服飾
震撼超寫實老人肖像素描畫
人物肖像素描有些什麼要點?
丹青繪人生:肖像畫篇 梁岩《人物長捲圖》
此前從未現身拍場,培根為其繆斯所繪的首幅肖像畫作

TAG:中國 | 中國男人 | 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