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子不作揖」?禮儀文化中「揖禮」,你又知道多少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名,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中華傳統文化被人們淡忘或是不斷演變。禮儀文化也在不斷順應時代潮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現在經常看到身著唐裝的主持人在電視上「作揖」或「拜年」。有很多主持人本來想有點的優雅古風之態,卻因手勢太隨意,讓人感覺太做作;另外就是女人也行作揖禮,作揖就作揖,也是毫無章法,讓人感覺的不倫不類,似是而非罷了。今天,珣玗琪要說的禮儀文化。

中華文化中,依循傳統古禮,女子是不作揖。

據考證「揖」字在周代以前便已出現了。揖禮就是相見禮,據傳周成王年幼即位,周公旦攝政,他建立起了周朝的禮樂制度。其中就是包含了揖禮,這便是最早的作揖的規範由來了。

《周禮·秋官司儀》記載: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將合諸侯,則令為壇三成,宮旁一門,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也就是說作揖分為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

各種揖禮按身份的尊卑貴賤有所不同,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稍向上舉,特揖是一個個地作揖,旅揖是按三六九等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漢書》中「酈生不拜,長揖」,古文中常有「長揖」,就是拱手高舉,自上而下行禮,以示尊敬。但這裡的作揖表示倨傲,酈生對劉邦很不服氣,認為不值得跪拜,只行揖禮。

作揖的禮儀規範,抱拳拱手,左外右內,自然抱合,行禮時在胸前微微晃動。「吉拜」即施於平輩。「喪拜」時,應右外左內。唐宋元明時期,女子不作揖禮,婦女相見行禮,兩手鬆松地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口中往往是稱「萬福」。

《說文解字注》記載「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這說明某種情況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禮,但《說文解字注》清代人著書的。事實上在各類時期的小說中,是很難見到女子行作揖禮。一般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

現代人對待傳統禮儀文化雖說沒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樣嚴謹,但原則性的東西不能弄錯。

男子作揖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這就是「吉拜」。反之就為「凶拜」,用於弔喪。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推薦閱讀:

印度教哪位神最萌?
羅豎一:全球羲黃子孫皆當重視龍鳳文化
在命運的長河裡,如何隨遇而安
你一定需要的時尚類書籍和雜誌推薦! (啟蒙教育 & 深度教育 )
為什麼中國人是「一個團隊帶一個孩子」,外國人是「一個人帶一個團隊的孩子」?

TAG:禮儀 | 文化 | 女子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