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習練體悟記

自2010年偶得機緣從郭師學習陳式太極拳至今已近七年。這期間並非完全投入,也不敢說有何功力,但堅定的以此為畢生追求,習練當中仍有些體悟,且做記錄以供日後作為修正的靶子。

太極拳是什麼?首先它是拳,是用來搏擊的。武術之前叫國術,是用來殺敵保身的。古時習武也是文人的修養之一,而後向職業化發展,習武者或為兵將,或為鏢師,或為綠林好漢,均以其為職業支撐,少數富家子弟好武,習練以求自娛。故有「窮學文,富學武」之說。窮人家的孩子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富人家的子弟請得起老師常年習武,開銷很大。直到近代以來,列強入侵,百姓體質羸弱,飽受欺凌。才有開明武林豪傑成立武術體育學校,以弘揚國術,強健體魄為目的,廣泛傳拳。太極拳也是如此,最傳統的陳氏太極拳就由陳王廷以戚家拳為借鑒創編。而後陳式太極拳開枝散葉,演化出楊式、吳式、孫式、武式等,異彩紛呈。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拳法的不論演化成什麼形式,其搏擊格鬥的宗旨不能抹殺,亦在習練當中不能忽視。儘管雖然現在練習了太極拳之後,由於投入的時間經歷的限制,以及習練方法的問題,未必能夠實現技擊的目的或者說沒有此方面的追求,但仍然可以通過其技擊目的為出發點,揣摩其應有的正確的運動軌跡及內功修鍊方向,從而起到強身健體,頤養生息的作用。如果不抓住這個宗旨和要義,很有可能落入無法可依或者迷信歪道的境地。若如是,練的也不是太極拳,而且很有可能陷入對太極拳認識的誤區。所以,從技擊角度認識太極拳不可忽視,或者說,這是體悟太極拳的捷徑。

太極拳有什麼特點?太極拳是三大內家拳之一,特點是剛柔相濟,以柔克剛,後發先至,隨曲就伸。無論在習練還是應用上,都有非常顯著的特點。從搏擊的特點上,也就是從其宗旨為出發點來探討,更有利於抓住總綱要害,不至偏頗。其他外家拳的共同特點是,以快打慢,以強打弱。所以也有「一力降十會」、「唯快不破」之說。李小龍的截拳道將寸拳發揮到極致,也是將最短距離,最集中的力量作為追求來發展的。對於太極拳來說「一力降十會」、「唯快不破」有著其他層面的理解,在後面再說。先談談太極拳在實戰中是如何運作的,如何有別於其他拳種。

在實戰中,如果對方直拳打過來,其他拳種如想接拳格擋,或採用直接擋住或從側面隔開的方式,這不僅需要靈敏度,同時也能體現力量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硬碰硬」,也就難免受傷。對太極拳來說,如對方來拳想要接拳的話,不會正面或者側面衝突,而是在判斷來拳方向後,向出拳方向接手,所謂捨己從人,以達引進之效。如此,即有兩種情況出現,一種是對方並無感知,將拳出盡——在力學上,描述力和力的作用有幾個指標,包括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以及力臂,力矩等。——出拳的距離是有限的,陰陽轉化,日中而昃,月滿則虧,出完一拳必要收拳,於是可以在其收拳時,向著收拳的方向發力,再次沿著對方拳的運動方向而運動,達到借力打力的效果。另一種情況是,對方在被接拳時有所感知,即不僅沒有打到,反而被牽引,這會造成一種沒有底,恐慌的感覺,於是想要對抗這種被牽引的趨勢,向回快速收拳。如探到此動向,則同樣沿其回收方向發力,則效果愈彰。

前面所述的是兩拳相對最簡單的運動方向的描述,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接拳和如何發出,是太極技擊的核心要義,也是引領所有練習內容,體悟精進的基本目的。如圖1所示,接發過程如下,對方來拳時,己方沿出拳方向走切線接手,同時用切線走橫線破直線(如紅色虛線圓弧),用以牽引對方,將其目標點由己方身體的實點引向空點。至合點,對方拳盡,其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均已被轉化,而己方蓄力已經完成,可合住對方的接觸點將其沿接手圓弧反向發出,則不丟不頂,順遂自然。

圖1

此為最簡單的太極拳攻防原理,其他招式情況,皆可以此為考,無非大小、上下、左右、前後、進退、內外、整體局部之演化。技擊之理明朗後,太極拳練什麼也就不言自明。

太極拳練什麼?太極拳的技擊原理清楚了,但是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就是做到。如何做到在實戰中真的可以引進落空合即出,並且在快速的攻防中仍然奏效?從外在來說就是要把兩個東西練到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一個是圖1裡面灰色的圓,一個是紅色虛線與身體的空間。首先說這個空間,這個空間先要練到從無到有,就是可以接的住手,轉的過來,而不是被貼住、被擠壓、被打透。也就要立身中正,外圓內方,力撐八方,能夠在受到攻擊時,不被破壞重心的同時能為自身的下一步動作留有餘地和空間,不被對方貼住身體形成死點,能夠通過陰陽的分別,各環節的相合,中軸線的平衡來創造空間,一為自保,二為反擊。這個靠的是「正」的功夫,所謂身如牌位。待這個空間有了之後,如何能更高效率的實現打擊效果就是更高的追求,也就是讓這個空間越來越小,從有到無的過程,也就做到了化人於無形。這個過程要練的重點是如何能使自己更加的敏感,能做到一觸即發,甚至未觸先覺以至後發先至。首先是招熟,通過對拳架的練習,揣摩其中各招式運作之理,再通過推手練習形成意識和動作的統一協調,做到意到力到,將動作路徑內化為下意識,不必經過思維過程,一觸即發甚至一念即發。前輩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其招熟——懂勁——神明的三階段給人方向同時也讓人困惑。招熟尚且好談,何為懂勁?又如何算階級神明呢?私以為,招熟練的是知己的功夫,而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何以知彼,也就是在與對方互動時,怎樣佔得先機?這仍然要從自身身體的敏感度說起。要想知彼,先要無我。何以無我,必要松透。讓自己無形無相,則對方如白紙黑字,顯而易見。外家拳以快打慢,太極亦然。而太極之快非在形而在神。人之百里,馬之千里,而神已達九霄之上。以有知對無知,以先知對後覺,甚快矣!這也是太極拳的「唯快不破」。所以在「正」的基礎上要精進「松」的功夫,松才能柔,柔才能變,變才能先。此非一日之功,值得畢生以求。而且周身放鬆,一氣貫通,也是太極之所以不損人而養生的根本道理。所以太極拳的技擊和養生是一體兩面的,並不割裂,更不衝突,全看習練者想要追求什麼,但其核心內涵是一致的。

再說圖中灰色的圓,也就是在化人和發人的過程中需要的空間也相當於時間。這個圓也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從無到有說的是要先有這個圓,能做到不丟不頂,能打的圓。王宗岳《太極拳論》的《打手歌》中說「沾連黏隨不丟頂」,「引進落空合即出」畫的就是這個圓。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的運動軌跡和力度沒有稜角,更加圓潤,也就更能運化自然。這個圓有了之後,就要在從有到無上來追求,做到大圓變小圓,小圓變點,點變無。在這個過程中還是功夫程度的問題,要害在合點,其他為枝節。合點的把握綜合了知的能力,化的能力,合的能力和發的能力,還有時機和分寸的判斷,是功夫高低的核心檢驗點。這個圓越小,知化合發的過程就越快,在交手當中就越主動,同時也決定了太極拳能不能技擊。理論上講,如果這個過程所用的時間大於對方出拳收拳的時間,那麼,沒等發出對方,對方的第二拳已經打過來了,基本上算是失敗了。但如果這個時間小於對方反應的時間,則對方先出去,也就實現了技擊。記載中,真正的大師能夠做到不用手就能完成知化合發的過程,處處可以化人打人,甚至用趨勢判斷以意念和神態隔空給對手以恫嚇。

合的過程中,要想合的好,合得住,首先要做到化的好,化的恰到好處,引進落空,意在人先。合點是轉折,是陰陽相濟之點,是攻防轉換之點。是化力的終點,是蓄勁的終點,同時也是發力的起點。合只是陰陽相濟的連接點,沒有停頓,慢則滯,用師父的話說是走老了,化的過了,時機沒把握到。化的好,接手接住了,要合得住。有所謂內三合,外三合,各方各面都各安其位,但同時又不是鎖死。合的時候是一個穩定的點,但同時意念要清楚陰陽轉換的方向,也就是要分陰陽,也是發人的思想指引。發的時候要想發的輕鬆,還要能不能發的出整勁。而在更小的空間活動中,靠的還是松。身體之間的空間要練越練越小,但是能松透的話,身體各個關節節節貫通,有如鞭子根部到鞭梢,節節打開再一環環的合住。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腿而腳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前後左右,乃能得機得勢。」由此便能形成整勁,一發而出,短而且脆(發的過程中對方再運化,而己方繼續追勁是後續的環節)。力發的出來,要打在最合適的點上,同時帶有方向的概念。合適的點和方向指的是最能破壞對方平衡的點和方向,同時對方也最難對抗發力的點和方向。其中變化甚多,無法一概而論,此一發,結合了力氣意的整合,陰陽的分和變,各方各面的協調配合,陰陽中再分陰陽,如哲學裡矛盾的兩個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一樣,環環相扣,妙不可言。這個力,是太極拳的力,所以打太極拳也不是軟綿綿的。手不掛力講的是松,講的是誰主動誰被動的事,並不是說太極拳不能發力,發不了力。由是觀之,儘管太極拳技擊要義不是強打弱,力大打力小,但仍然需要能發得出足夠的整勁來進行對抗,否則「一力降十會」在太極拳的搏擊上也是有效果的。

拙木

2016-11-23

推薦閱讀:

楊氏太極拳的養生功法
太極拳之內篇/問答
【乾貨】太極步習練五要:屈、碾、弧、伸、抓
孫祿堂《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和式太極刀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