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資金潮調查:初期外資增量有限 港股通或以個人投資為主(14.9.5)
本報記者寧夏深圳報道
滬港通熱潮洶湧。
9月4日,申銀萬國研究所滬港通研討會,吸引了海外和國內的160位機構投資者參與。
這是首個以滬港通為主題的研討會,亦是業內第一個專門為國內外機構投資者組織的見面交流會。
「預約來參會的機構是120多位,但實際機構數量超過160位,超出了預期。」申萬研究所一位內部人士介紹,參會的海外機構比較多,如香港本地對沖基金、國際投資機構等。
「我們來參加交流會,一是了解滬港通的最新進展。二是想了解海外的機構怎麼看待A股市場。」一家中型券商股票投資部副總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伴隨滬港通的臨近,業內最關注的是兩地市場的資金流向。
短期外資增量有限
根據滬港通的安排,滬股通的投資額度是3000億。但國內機構更關心的是,滬港通開閘初期,究竟有多少資金流入。
「海外機構對滬港通非常感興趣。」一位機構人士透露,上交所近期組織了兩場國際投資者走進上交所的交流活動,參與的QFII機構非常多。
「一場是安排在7月18日,這天是傳統的假期,我們一般不參與商務活動。但那一天,很多老外都參加了這個交流會。」前述參會的機構人士稱,現場交流結果顯示,已投資A股的機構普遍表示初期會參與滬港通,但前期沒投資A股的機構則持觀望態度。
「我們在海外習慣了T+0迴轉交易和放大槓桿的投資模式,但滬港通是T+1,也不能通過融資來買股票。」台灣一家共同基金的投資經理說,以現有制度安排,投資滬港通存在一定的障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了解到,對於從未涉獵A股的海外機構而言,投資A股面臨較大的技術難題是國內外市場在賣出交易與託管制度的差異。
「海外大型公募基金單個產品擁有多個託管行和交易商,除非交易商在自己賬戶上看見該股票信息,否則交易商不清楚委託的基金是否擁有該股票。」瑞銀證券A股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李說。
此外,由於A股市場實施「T+0」的股票交易,海外基金打算在T日賣出某隻股票,必須在T-1將相關股票從託管行轉移到交易商賬戶。這對大型海外基金而言,增加很多交易的困難。
有些持觀望態度的海外機構考慮的則是A股的入市時機。
「股市炒的是投資預期。最近幾個月,A股已有不小漲幅。也許滬港通推出初期還會上漲,但可能不久就迎來調整。」一位管理著幾千萬美元的對沖基金投資經理說,他們計劃在未來3到6個月投資A股,但初期並不會參與。
基於兩地市場的制度差異等,陳李調研一批海外機構後認為,雖然海外資本對A股感興趣,但初期凈流入的增量資金或許並沒想像中那麼多。
南向資金以個人為主
與國內機構關心的問題類似,海外機構在論壇現場提出的問題也聚焦在國內資金投資港股的意願以及開閘初期的資金規模。
「國內的公募基金、保險、理財資金等以產品型運行的機構,基於其產品契約和投資範圍中並沒有規定可以投資港股。因此,這批老產品不能參與港股通。」深圳一位管理股票型產品的基金經理表示。
基於產品契約的限制,國內機構資金中能參與港股通的有兩類投資者,一類是產品契約中標註可投資港股的新產品,二是保險和券商等機構的自有資金。
「我們會在開閘初期投資港股通,但比例不會很高。」前述中型券商證券投資部副總經理表示,公司投資團隊以前沒有港股的投資經驗,初期會比較謹慎。
此外,對港股通有興趣的是港股和A股兩地同時投資的私募基金。
「以前讓客戶把資產分成兩個賬戶,一個投港股,另外一個投資A股。但滬港通開閘以後,可以把資金放在同一個賬戶來進行資產配置。」龍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險峰介紹,他們準備在近期發行可跨境的私募產品。
除了機構投資者外,只要個人資產規模達到50萬元以上的客戶,亦可以參與港股通。但與機構不同的是,國內個人投資者對港股的興趣高漲。
「國內大型券商對個人投資者進行調研,發現資產規模達到50萬以上的客戶中,有15%-45%的個人對港股通感興趣。」一位接近上交所的人士稱,國內市場80%的投資者是個人,其中有40%是高凈值客戶,以此計算,個人投資港股的資金規模量總體比較大。
由於北向資金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在調研個人投資者的投資傾向之後,瑞銀證券H股策略分析師陸文傑發現,此前認為會獲得青睞的具備估值折讓和稀缺價值的標的,如澳門博彩和香港房地產等,並沒得到個人投資者的追捧。
「港股通的增量資金不足以推動大盤股的股價,也不足以消除流動性較差的小盤股的估值折讓。」陸文傑認為,按個人投資者的興趣,中盤股會是港股通的最大受益者,如環保設備、清潔能源和醫療行業等,這些也是他們較為熟悉的行業標的。(編輯巫燕玲)
推薦閱讀:
※調查南京二孩家庭:生完二孩,她從急性子變慢性子
※記者調查:澳大利亞論文代寫毒害中國留學生
※2008年汶川地震中最牛志願者涉嫌詐騙被調查
※調查顯示中國男士聖誕節求愛成功率達55.35%
※關於正確處理民事案件調解與判決關係的問題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