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詩100年與30位標誌性詩人

1. 胡適(1891—1962),中國新詩的開山鼻祖,安徽績溪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提倡「白話文」並創作新詩。1920年出版《嘗試集》,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產生過較大的影響。2.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 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 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3. 汪靜之(1902-1996),男,原籍績溪縣上庄鄉余村。他是「五四」時期全國142位著名作家之一。汪靜之早年求學於屯溪茶務學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由於深受「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是年下半年,與潘漠華髮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馮雷峰等參加的,由葉聖陶、朱自清為顧問的「晨光文學社」。1922年3月,與潘漠華、應修人、馮雷峰等組織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新詩團——湖畔詩社。1926年秋在蕪湖一所中學執教,10月,經郭沫若介紹任北伐軍總政治部宣傳科編纂,次年任《革命軍報》特刊編輯兼武漢國民政府勞工部《勞工月刊》編輯;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慶、汕頭、杭州、青島任中學 文教員及建設大學、安徽大學、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1952年調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部任編輯;1955年調中國作協,其後,一直擔任湖畔詩社社長。汪靜之同志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詩人。他的作品有《蕙的風》、《耶蘇的吩咐》、《翠黃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國》、《人肉》、《父與子》、《作家的條件》、《詩歌的原理》、《李杜研究》、《愛國詩選》、《愛國文選》、《詩廿一首》,並民表過大量文章,其中詩集《蕙的風》1922年初版,在全國掀起巨大反響。4.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中國現代詩人、思想家。1912年考入清華學校。1922年赴美留學,先後入芝加哥美術學院、科羅拉多大學美術系學習,同時創作了大量愛國思鄉的詩歌。1924年,詩人的詩集《紅燭》出版,奠定了詩人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地位。1925年詩人回國,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曾參與創辦《大江》雜誌,同時與徐志摩等在北京《晨報》上開設副刊《詩鐫》。1927年去武漢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工作,同年任南京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1928年參與創建「新月社」,和徐志摩等創辦《新月》雜誌,同年出版詩集《死水》。此後詩人放棄詩歌創作,埋頭鑽研學術,先後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抗戰期間,詩人帶領最後從北京離開的學生徒步前往雲南,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民盟。1946年7月15日,詩人抗議國民黨暗殺民盟黨員李公僕,在李的追悼會上演說著名的《最後一次演講》,回家途中遭國民黨特務槍殺。5. 徐志摩 (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6. 李金髮 (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筆名金髮,廣東梅縣人。早年就讀於香港聖約瑟中學,後至上海入南洋中學留法預備班。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就讀於第戎美術專門學校和巴黎帝國美術學校,在法國象徵派詩歌特別是波特萊爾《惡之花》的影響下,開始創作格調怪異的詩歌,在中國新詩壇引起一陣騷動,被稱之為「詩怪」,成為我國第一個象徵主義詩人。1925年初,他應上海美專校長劉海粟邀請,回國執教,同年加入文學研究會,並為《小說月報》、《新女性》撰稿。1927年秋,任中央大中秘書。1928年任杭州國立藝術院雕塑系主任。創辦《美育》雜誌;後赴廣州塑像,並在廣州美術學院工作,1936年任該校校長。40年代後期,幾次出任外交官員,遠在國外,後移居美國紐約,直至去世。7.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生於1905年3月5日,中學就讀於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學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同施蟄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創辦《瓔珞》旬刊,譯魏爾倫的詩。他譯詩的時候,正是寫《雨巷》的時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1932年後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以抗日罪名下獄,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後回上海教書。1949年6月以後戴望舒在北京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從事編譯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8. 卞之琳 (1910—2000),曾用筆名季陵,祖籍江蘇溧水,1910年生於江蘇海門。1933年畢業於北平北京大學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1952)現仍任中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二級)享受終身制 待遇;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 ;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曾作客英國牛津(1947-1949)。抗日戰爭初年曾訪問延安從事臨時性教學工作、並訪問太行山區前方、隨軍;回西南大後方後在昆明西南聯大,任講師,副教授,定級教授,1946複員至天津南開大學任職一年。解放後多次下鄉生活與協助農村工作。曾作為荷蘭學者Lloyd Haff研究專著的題材-Pich chihlin a sta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香港大學學者張曼儀的專題研究的對象……《卞之琳著譯研究 。》《十年詩草1930-1939》,另篇詩作多首,直至1996年新作一首;《山山水,小說片斷 》(1983香港山邊社);《莎士比亞悲劇四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英國詩選,附法國 現代詩作者》(其中英詩部分,省北京局務印書館雙語對照本)等等。9. 何其芳 (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預料,曾發表新詩。1931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始在京、滬的《現代》、《文學季刊》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其詩收入與卞之琳、李廣田合集的《漢園集》。散文集《畫夢錄》以絢麗的文采表現象徵的詩意,創造出獨立的抒情散文體,因而獲1936年《大公報》的文藝獎金。1935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執教。在現實影響下創作的《還鄉雜記》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到家鄉和成都任教員,創辦《工作》半月刊,發表了《成都,讓我把你搖醒》等詩文。1938年與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工作,這期間有詩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後兩次被派往重慶,進行文化界的統一戰線工作,任《新華日報》社副社長等職,寫下不少散文、雜文和評論文章。1948年調中央馬列學院。從1953年起,長期領導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並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主要致力於文學評論和文學研究的組織工作,論著有《關於現實主義》、《西苑集》、《關於寫詩和讀詩》等。10. 艾青 (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29年在林風眠校長的鼓勵下到巴黎勤工儉學,在學習繪畫的同時,接觸歐洲現代派詩歌。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給他的影響最大。1932年創作第一首詩《會合》,此詩以筆名「莪伽」發表於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並組織春地畫社。7月,被捕入獄,在獄中翻譯凡爾哈侖的詩作並創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作了《蘆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經保釋出獄。1937年抗戰爆發後到武漢,寫下《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區,創作了《北方》等著名詩篇。同年到桂林,任《廣西日報》副刊編輯,又與戴望舒合辦詩刊《頂點》,此間較重要作品有《詩論》。 1940年到重慶任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工作。此時代表作有《向太陽》等。1944年獲模範工作者獎狀,並加人中國GCD。1945年10月隨華北文藝工作團到張家口,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領導工作,寫有《布谷鳥》等詩。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龍江農墾農場勞動,1959年轉到新疆石河子墾區。1979年徹底乎反後,寫下《歸來的歌》、《光的讚歌》等大量詩歌。從詩歌風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建國後,又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讚光明,思考人生。他的「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建國後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歸來的歌》、《彩色的詩》、《域外集》、《雪蓮》、《艾青詩選》等。艾青以其充滿藝術個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11. 馮至(1905-1993),河北涿縣人。二十年代曾與人創辦淺草社,沉鍾社。有詩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馮至還是一個翻譯家,有《海涅詩選》等翻譯作品多種。12. 穆旦,原名:查良錚,著名詩人和詩歌翻譯家。 祖籍浙江海寧,1918年生於天津。 中學時即開始詩歌創作,17歲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變後隨大學南遷長沙,後又徒步遠行至昆明。 1939年開始系統接觸現代主義英詩、文論,創作發生轉變,並走向成熟。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留校擔任助教。 1942年從軍,參加入緬抗日,歷經艱險。 1943年回國後經歷了幾年不安定的生活。 1945年創辦瀋陽《新報》,任主編。 1947年參加後來被稱為「九葉詩派」的創作活動。 1949年8月赴美留學,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1953年初回國,任南開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致力於俄、英詩歌翻譯。 1958年被指為歷史反革命,先後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勞改,停止詩歌創作,堅持翻譯。 1975年恢復詩歌創作。 1977年春節因病去世。 1979年平反。主要著作有: 詩集《探險隊》(1945)、《穆旦詩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詩選》(1986)等,及《歐根.奧涅金》(1957)、《唐璜》(1980)、《英國現代詩選》(1985)等大量譯詩。13.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於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圍打的教師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隊,1970年進廠當工人,1971年參軍,1973年複員,曾在北京光電技術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隊中遭受強烈刺激,導致精神分裂,住進精神病院,1999年出院。他在「文革」中開始寫詩,《相信未來》曾被江青點名批判。其詩被朋友及插隊知青輾轉傳抄,廣泛流行於全國,影響深遠。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創作。14. 多多,原名粟世征,1951年生於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隊,後來調到《農民日報》工作。1972年開始寫詩,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獲得北京大學文化節詩歌獎,2000年曾獲首屆安高詩歌獎,1989年出國,旅居荷蘭15年,並曾任倫敦大學漢語教師、加拿大紐克大學、荷蘭萊頓大學住校作家。曾多次參加世界各大詩歌節,到過英國、美國、德國、義大利、瑞典等10多個國家的大學舉辦過講座和朗誦,現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多多系朦朧詩主要代表詩人之一,著有詩集《行禮:詩38首》、《里程:多多詩選1973—1988》、《多多詩選》等,並與2005年獲得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4年度詩人獎。15. 北島,原名趙振開,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於北京。 1969年當建築工人,後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國外。 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靜的觀察中,發現了「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價值的全面崩潰、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他想「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北島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為準繩,重新確定人的價值,恢復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審判劊子手;嘲諷怪異和異化的世界,反思歷史和現實;呼喚人性的富貴,尋找「生命的湖」和「紅帆船」。 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徵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徵,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著有詩集《太陽城札記》、《北島詩選》、《北島顧城詩選》等。16.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但事實上,她的詩歌更接近上一代載道意味較濃的傳統詩人,反抗性淡漠了許多。17. 顧城 (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開始寫詩,著有詩集《無名小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島、顧城詩選》、《黑眼睛》、《顧城詩集》等,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18. 雷抒雁(1942- )當代詩人,兼創作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等。原名雷書彥。陝西涇陽人。著有詩集《沙海軍歌》、《漫長的邊境線》、《雲雀》等。19. 昌耀,原名王昌耀,1936年5月9日生於湖南省桃源縣三陽港鎮王家坪村。1950年4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宣傳隊員,同年,響應祖國號召,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期間,推出處女作《人橋》,從此與詩歌藝術結下不解之緣。1953年6月元山戰役中因頭部負傷回國治療。傷愈後進河北榮軍學校學習。1953年,志願要求到大西北參加建設,任青海省貿易公司秘書。1956年調青海省文聯任創作員,不久即參與了《青海湖》文學期刊創刊工作並擔任編輯。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達22年之久。直到1979年才得到平反,重回青海省文聯,任《青海湖》文學期刊編輯。1981年調任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8年,在省作家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青海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97年被省文聯評聘為一級作家。後任青海省作家協會榮譽主席,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國家級專家。曾擔任過青海省政協六屆委員、七屆常委,九三學社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任以及青海省文聯委員等職務。1980年,長詩《大山的囚徒》在《詩刊》元月號發表,立即引起了中國詩壇的關注。隨後有長詩《慈航》、《山旅》、《劃呀,劃呀,父親們》、《河床》、《哈拉庫圖》等問世。多年來,已出版的個人詩歌專著有《昌耀抒情詩集》、《昌耀抒情詩集》增訂本、《命運之書》、《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昌耀的詩》、《昌耀詩文總集》等。詩作多次榮獲青海省政府頒發的文學創作獎及許多文學期刊和雜誌社的詩歌創作獎。詩集《昌耀抒情詩集》曾獲中國作家協會1985年——1986年新詩評獎候選篇目提名。先後有全國40多家報刊發表過評論,介紹其人其詩。許多作品被評介到國外。中國詩歌學會授予「首屆中國詩歌學會詩人獎」。2000年3月23日,昌耀因患肺癌在西寧逝世。20. 韓東,1961年生,早年隨父母下放蘇北農村。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系。1992年辭去公職。著有《我們的身體》、《西天上》、《我的柏拉圖》、《交叉跑動》、《愛情力學》、《爸爸在天上看我》、《吉祥的老虎》等小說、詩文集。21. 于堅,1954年8月8日出生於昆明,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風格為自己的追求,其詩平易卻蘊深意,是少數能表達出自己對世界哲學認知的作家。著有長詩《零檔案》,及雜文集《棕皮手記》等。曾與韓東等人合辦詩刊《他們》,影響很大。22. 楊黎, 1962年8月3日生於成都。當代詩人。著有詩集《打炮》等。23.海子,原名查海生, 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 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 1983年畢業後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哲學教研室任教。先後自印詩集<<河流>>、<<傳說>>、<<但是水、水>>、<<麥地之翁>>(與西川合印)、<<太陽, 斷頭篇>>、<<太陽,天堂選幕>>, 另有長詩<<土地>>(已由春風文藝出版設出版)、<<太陽, 天堂和唱>>, 1988年寫出儀式詩劇三部曲之一<<剎>>.。1989年 3月26日, 他在河北省山海關卧軌自殺。他傑出的, 天才的創造力在中國的詩壇留下了獨特的光芒。海子曾獲北京大學第一屆藝術節五四文學大獎特別獎、第三屆<<十月>>文學獎容譽獎。部分作品已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 而他留下的大約200萬字的詩作、劇本、小說和論文尚待整理出版。 24. 西川,1963年生於江蘇省徐州市,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大學時代開始寫詩,並投身當時全國性的詩歌運動,倡導詩歌寫作中的知識分子精神。出版有詩集《中國的玫瑰》(1991)。翻譯有龐德、博爾赫斯、巴克斯特等人的作品。曾獲《十月》文學獎(1988)、《上海文學》獎(1992)、《人民文學》獎(1994)、現代漢詩獎(1994)等,被錄入英國劍橋《傑出成就名人錄》。1995年應邀參加第26屆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1996年作為加拿大外交部"外國藝術家訪問計劃"的客人訪問薩斯卡圖、圖賈那和卡爾加里。其部分作品已被評為英、法、荷、西、意、日等國語言。25. 伊沙,原名吳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於成都。中小學時代在西安度過。198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居西安,為西安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曾任《文友》雜誌策劃、主編。創辦《唐》詩刊並出任「唐」詩歌網站(論壇)版主。中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目前主要從事詩歌、隨筆、小說寫作,已經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詩集《餓死詩人》《一行乘三》《伊沙這個鬼》《野種之歌》《我終於理解了你的拒絕》,隨筆集《一個都不放過》,小說集《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長篇小說《江山美人》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德、日、韓、瑞典、荷蘭、世界語。26. 李亞偉(1963- ),四川酉陽人,「莽漢詩歌」的代表詩人,有詩集《豪豬的詩篇》。27.沈浩波, 1976年10月出生,江蘇泰興人。1996年開始詩歌創作,1998年發表《誰在拿90年代開涮》一文,並因為這篇文章進入詩壇。這篇文章後來成為引發1999年民間立場和知識分子寫作大論爭的重要導火索。1999年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並成為同年詩歌大論爭中「民間立場」一方的中堅人物之一。2000年5月,被邀請成為廣州出版社《中國新詩年鑒》編委,7月,和一些朋友一同發起創辦《下半身》同人詩刊,並寫作《下半身寫作及反對上半身》,12月,獲《作家》雜誌年度詩歌獎。2001年初,與韓東在網上(「詩江湖」論壇)展開大規模詩學論爭,持續6日,捲入其中的詩人作家40餘名,被稱為「民間立場的內部大論爭」。寫作至今,有數百首詩歌和幾十篇詩學隨筆和理論文章發表於國內外各種刊物和選本。28. 徐鄉愁:男,生於六十年代,四川人。在《詩刊》《星星詩刊》《詩歌月刊》《詩選刊》《詩家園》等公刊和《詩參考》《第三說》《伯樂》《太陽》《平民》《知了》等民刊上發表過大量的詩歌作品。印過兩本小冊子《徐鄉愁的詩》和《崇高真累》。《天地人詩刊》《詩家園》《現代詩報》《新大陸》已經或即將推出《徐鄉愁詩歌專集》和《徐鄉愁批判專集》。主編詩歌民刊《垃圾派》。29. 紀弦(1913~ )當代詩人。原名路逾,筆名路易士、青空律。原籍陝西周至,生於河北清苑。1924年定居揚州。1929年以路易士筆名開始寫詩。1933年畢業於蘇州美專,舉辦畫展。1934年創辦《火山》詩刊,翌年與杜衡合編《今代文藝》。1936年與戴望舒等創辦《新詩》月刊。此時詩作深受現代派的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後流轉於漢口、長沙、昆明、香港等地,曾任國際通訊社日文翻譯,主編《詩領土》。抗戰勝利後始用紀弦筆名寫稿。1948年由上海赴台灣,曾編輯《和平日報》副刊《熱風》,創辦《現代詩》季刊,發起成立現代詩社,引起台灣詩壇關於現代詩的一次論爭。1974年自台北成功中學退休,1976年赴美定居。著有詩集《易士詩集》、《行過之生命》、《火災的城》、《愛雲的奇人》、《煩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飛揚的時代》、《紀弦詩甲輯》、《摘星的少年》、《飲者詩抄》、《檳榔樹》(分甲乙丙丁戊5集)、《晚景集》、《紀弦詩選》、《紀弦精品》,詩論集《紀弦詩論》、《紀弦論現代詩》以及《紀弦自選集》等。30.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 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詩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 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 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 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推薦閱讀:

「詩魔」是指哪位著名的詩人?他為何被稱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詩人、詞人的雅稱或別稱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詩人,卻寫出了大唐第一猛詩-今日頭條
隱失的詩人和詩派
歐陽江河:詩人一樣要謀生

TAG:中國 | 詩人 | 標誌 | 新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