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逼了!全世界都在晚婚!
一份針對單身適婚青年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30歲左右的單身男性「恐婚率」最高。除了「恐婚」,「恐戀」也成為新社會現象。
忘不掉前任,工作太忙,生活交際範圍太窄,非常享受單身生活等都是單身的主要原因。
大城市單身者如今正逐漸成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其中「剩女」居多。調查數據顯示, 25-29歲未婚女性在2010年達到了同年齡段人群的21.62%,是20年前的5倍,30-34歲的未婚女性幾乎是20年前的9倍。
單身最大的好處是自由。但是孤獨也是難免的,一個人生活,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瑣碎全部都要自己扛。
一人食概念已風靡全球,圖為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全球首家一人食餐廳
甚至連「獨自吃飯」都火了「一人食」 的概念,可見單身狗的群體有多龐大。吃火鍋幾乎是一個人做的最尷尬的事,如今都有了解決辦法——在北京風靡的日式小火鍋店就是「單身者友好型」 餐廳。
單身不可恥
大齡單身感受到的社會壓力,來自於「單身=可憐」的認知。家人朋友們熱心幫「單身狗」走出困境,其本質是希望單身的人有人陪伴,有人幫忙分擔生活的不堪。但當一個人也可以很快樂、很自在的時候,希望幫你「脫單」的人自然會尊重「單身」的狀態。
單身已久的人通常都獨立自律,他們多數認為,人總要有時間獨處,獨處讓人更專註,更有時間為自己的人生投資,這些時光讓人生不那麼「庸碌」。
在一線大城市,單身也遠不等於孤獨。閑時和朋友三五小聚,參加培訓課程,為愛好買單,學油畫、品酒,找私人教練健身、學攀岩、擊劍,或插花、舞蹈,這都是單身時能充實生活的選擇。單身能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異國努力打拚事業 無暇顧及終身大事
近年來,華人「剩男剩女」隊伍越發龐大。婚戀難是華人群體面臨的一大難題。中國日報網報道,定居美國的李先生,2004年畢業於中國知名的高等學府,並於同年到美國闖蕩。作為第一代移民,李先生一心撲在事業上。 「作為一名老外,我必須加倍努力來實現我的美國夢。」經過一番打拚, 李先生成為一家知名公司的高級分析師。 已步入而立之年的李先生,事業有成,但感情生活卻還沒有著落。談及擇偶標準,李先生說:「我料理家務能力一般,想找一個『會照顧人』的妻子。」他認為,這樣的女性在美國不好找,「她們總是希望能與男人做一樣的事,甚至有朋友責怪我不會生孩子,」他調侃道。如今,萬事俱備的李先生現在「只差一個太太了」。當他一天天逼近30歲大關,他的家庭開始時時關心他的個人問題,並保持焦躁的狀態。「我渴望能有一個溫暖的家,像小時候我 自己的家一樣,」李先生回憶說,「那個時候,爸爸每天下班回來,媽媽就做好飯等著爸爸,然後一家人幸福地在一起吃晚餐。」李先生的理想妻子就是像他媽媽一樣的女士。
中新網報道,無獨有偶,陳先生的女兒麗曉已近30歲。從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日本研究機構工作。麗曉平時忙於研究工作,無暇顧及個人戀愛問題。對陳先生介紹的人選,她並不積極。陳先生說,有時候父母之間談得很投機,只等著雙方兒女點頭答應,但這種父母做主的「親事」,通常得不到子女的應承。2003年移民美國的林先生對華人 「婚戀難」這一現象表示理解。他說,華人想在美國成家並不容易,因為身 邊年齡相當的華人本來就不多。而且, 為了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華人努力打拚事業。繁忙的工作使得他們的生活圈更窄,無暇顧及終身大事。
閃婚使華人婚姻頻亮紅燈 拿到身份就提離婚
「閃婚」在華人圈子裡並非新鮮事,然而,速配的婚姻並非樁樁都有圓滿的結局。不少單身新移民在結束回國探親返美後,不僅會大包小包地帶回家鄉的土特產,還會出人意料地領到一紙結婚證書。結婚速度之迅猛,似乎全無戀愛的過程,因而被網民調侃為「搬運婚姻」。2012年初,日本華人張先生就踏上了回國相親之旅。在父母眼中,28歲的他已跨入「剩男」行列。本不抱太大希望的他,竟「一戰告捷」,與相親姑娘一見鍾情。如今,他與女友已在商量結婚成家的事。
原本沉浸在新婚喜悅中的法國華人蔡先生,如今也如夢初醒。他是在一次聚會上對妻子一見鍾情,與其相處還不到兩個月,便與對方登記結婚 了。結果結婚還不到半年他就後悔了, 「我當時想,我們兩個的背景都是很簡單的,用不著長時間的調查,還有那麼多共同的朋友,不會有什麼問題的,可就沒想到性格不合。」兩人爭吵的時間比交談的時間還長,最終蔡先生提出了離婚。
別有用心的人將婚姻當作領取國外公民身份的捷徑。美國華人李先生在返鄉探親時結識了大學畢業不久的丁小姐。兩人結婚後,丁小姐順利取得了美國公民身份。結婚不久後,丁小姐就向法院提出了離婚訴訟。如今李先生不僅需要向丁小姐支付一筆數目可觀的贍養費,還得眼睜睜地看著取得美國公民身份的太太,為其國內的前男友辦理移民申請,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2010 年,旅西的阿友在某婚戀網站上認識了比自己小五歲的網友阿柔, 此後,阿友不顧家人的反對回去和阿柔登記結婚,婚後不久,阿友返回西班牙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打算申請妻子的團聚。 但是,申請家庭團聚的過程和手續相當複雜,性格不怎麼合得來,加上婚後又是聚少離多,在第一次申請團聚被拒後,此時已經變心的阿柔也提出了離婚的要求。
文化隔閡成跨國婚姻魔咒 「我講的笑話他們聽不懂」
現實生活中,也有些人儘管心中有愛,但卻因為是「異國」的聯姻, 而對婚姻躊躇不前,也確實有不少異族婚姻因文化背景差異而散去。文化隔閡,始終還是異國婚姻的一道魔咒。
北京《新京報》報道,對於海外移民而言,文化差異是他們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35歲的「老鄭」是一名在美國生活了10年之久的華人,2009年他來英國完成了研究生學業。目前,他在倫敦的一家華文媒體擔任撰稿人。來英國之前,老鄭和自己的美國女友本已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但二人在家庭觀念和婚姻生活上產生分歧,最終分手收場。在他看來,跟外國女性談戀愛還能接受,至少能體驗下「跨文化」的衝擊,但真正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即使我這個酒吧老闆,也很難在當地交上知心朋友。比如大家講個 笑話,他們說的,我覺得很無聊,我講的,他們又聽不懂。」
開派對、建網站 就地解決各有高招
世界各地想要「脫單」的華人可謂煞費苦心。
人民網報道,參加單身派對可能是各國單身華人最簡單有效的「脫單」 方法。7月,美國休斯敦華人圈就舉辦了一場單身男女交友活動,並吸引了50多人參加。男女嘉賓大多從事石油業,年齡從20歲到40歲不等。不少嘉賓表示石油業工作壓力大,華人又少,非常需要此類交友活動來認識 新朋友。不久前,一對在這類速配活動上認識的男女嘉賓情定終身。這更讓活動越來越受歡迎。
休斯敦華人在談天說地中認識新朋友,舊金山華人則選擇用過節娛樂的方式尋覓另一半。6月,舊金山灣區的一群華裔單身男女聚集在一起,玩一種叫做漂浮板的水上運動。一方面,大家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端午節;另一方面,單身華人也結識了更多的同齡單身朋友。在矽谷從事IT 行業的張小龍說,藉此機會可以結識同樣愛好極限運動的女性。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有人覺得憑一己之力難以找到對象,甚至腦洞大開地選擇「眾包」的方式。畢業於哈佛商學院美國華人尤任路(音譯)建立了一個名叫「dateren.com」的網站,發動網民幫忙找女友,並稱如果誰能為他找到能夠交往6個月以上的女友,就能獲得1萬美元的「牽線費」。這個網站上線僅一周,他就收到了數千份介紹信。
上電視、父母幫 回國相親尋認同感
越來越多條件優秀的海外華人「捨近求遠」選擇返華相親,找個中國愛人。
針對這股「返華相親」熱,某電視相親節目近期特別策劃推出了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徵婚嘉賓專場。欄目第一次赴美宣傳時,就吸引了3000名海外華人踴躍報名,而剛剛啟動的英國專場,報名人數首周便超過了500人。
在這些留洋的單身男女中,不少人來自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大都是活躍在金融、股票、醫學、教育等領域的精英。在3期美國專場中,這些「含金量」頗高的男女嘉賓不僅創造了專場節目最高的牽手率,他們的擇偶標準、婚戀觀以及返華相親這一行動本身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
事實上,電視相親這種相對「摩登」的相親方式只是眾多海外華人返華找伴侶的方式之一。不少海外僑胞假期返華的重頭戲就是參加「連軸轉」 的傳統相親。
引領這股熱潮的還有他們的父母。2005年,一群家長就自發在上海人民公園成立了一個「相親角」,專門為自己的兒女操辦終身大事。最近,這個相親角已經出現了「海外角」,甚至細分為「美國角」、「日本角」等。 每逢周末,這些家長便紛紛展開「佔領角落」活動,替遠在海外的子女相親。
「澳洲生活其實跟大家想像的並不太一樣,我們華人的生活圈其實很小,業餘生活也比較單調、乏味。」 澳洲華人王宇(化名)說。
他身邊的華人並不多,很多已經成家立業,雖然偶爾會有一些聚會,但平時大家忙於工作,往來甚少,而且國外的人很注重隱私,也不會有人幫著給他張羅婚事。於是今年7月, 王宇選擇返華參加了電視相親。
「我們平時沒有太多交際活動,工作之餘也就是唱歌、健身等。」在他看來,當地澳大利亞人大都有完整的家庭,而他們這些海外華人大都獨身一人忙於生計,因此生活顯得更加孤獨。
這些電視相親海外專場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男女嘉賓學歷都很高,例如在美國專場中,女博士就有4位,碩士則有6位,很多人都已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一些社會學專家分析指出,海外華人要在異國他鄉取得成績,必須付出更多努力,繁忙的工作可能讓他們的生活圈更窄,選擇餘地更小,這是很多人未能找到另一半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們不得不返華,去「大圈子」尋覓伴侶。
曾擔任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點評嘉賓樂嘉說,據他所知,海外華僑華人回中國參加電視相親節目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回中國定居; 一種是希望尋找到合適伴侶,一同到國外發展。「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說明在他們心中對於祖(籍)國的文化認同感非常強烈。」樂嘉強調,不管當事人將來會選擇在什麼地方工作和生活, 他們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和自己有共同民族語言的中國人。
(英倫圈綜編,編輯:Ivy & 聶聶,內容參考《歐洲時報英國版》,圖片除標註外均來自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推薦閱讀:
※男命財多身弱。女命生於劫財月,晚婚
※合婚中發現的晚婚標誌
※四十歲才結婚的我告訴你,好的婚姻不怕晚
※晚婚可能易患癌
※暗示晚婚的面相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