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釋義「四兩撥千斤」

當一名大力士與一位武術家比武,會有什麼結果?答案毫無懸念,比力氣大力士勝,進行搏擊,當然武術家贏。這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雙方都是習武者,就要看誰的功夫好,技法嫻熟,用的巧妙,顯然並非靠力氣大小決定輸贏。實戰中是否存在「四兩撥千」?以下進行論證。

一、古譜為據

古拳譜《打手歌》云:「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黏連隨不丟頂。」文中的「四兩撥千斤」是形容以智取勝,以小搏大,但武術實戰中能夠實際應用,卻遭到不少武術名家的質疑,他們認為:」只有千斤以上的力量才能與對方抗衡。適時四兩撥千斤,如果沒有千斤以上的本力,只用四兩力去撥動千斤是不可能的。」還有人補充,」比如小孩練武術很熟練了,若與大人比試,大人即使不會武術,憑力氣就可以制服小孩」。這是「一力降十會易,以巧破千斤難」。實際上,小孩習武,筋骨嫩,外形動作容易做到位,對於拳的內在精義還不能理解。一旦成熟了,他是能勝任與力大於己者較量的。至於這些判斷在其所定義的條件下無可爭議。物理實驗證明力學定律,在水平桌面上,兩組砝碼用繩連接,在桌子兩側下墜,形成二力相抗,重量大的將重量小的拉動。同理,二力相向對頂,力大者推動力小方,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古譜常常把推手也稱為打手,綜合《打手歌》全文的含義,古文非常準確表明當對方用巨大的力量打來,我只需用很小的力即可撥動他。對照實戰,我認為此論並非虛構,只要合乎文中要求,完全客觀可行。應該留意的是「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後面的文字,」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黏連隨不丟頂」。看譜要聯繫全文,否則,會產生斷章取義的錯覺,給人們造成誤解,認為沒有任何前提條件就可以」四兩撥千斤」。全文才是「打手「完整的寫真,它形象地描述了「四兩撥千斤」的具體過程。我們繼續詮釋《打手歌》的內容,根據文首寫道「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含意是,當人們掌握了太極的功夫,認真地用棚、捋、擠、按的勁法和」沾、黏、連、隨」的方式,在推手中,通過與彼在接觸中感覺對方力的情況,自己身體能上下協調配合,根據他力的變化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勁,當彼力進來不頂勁又不脫開,如此「黏」著對方同步進退。由於,雙方接觸部位沒有空隙,他的力就發不出來:無法脫手,就不能出擊。我保持在這種狀態與他周旋,他對我無能為力。任憑對方用巨大的力進犯,我順其勢,將他引進,運用太極勁法,我用微小的勁即可撥動他侵來的巨大的力,導致他推空,使身體失去平衡,我再由化變發,當發出的勁與彼失重欲跌的方向一致(俗稱「打合了」),即可把他放出。

為了確定」四兩撥千斤」原意的準確無誤,我們還可以從古文的修辭和語法入手,進行判斷。古文沒有標點符號,在《打手歌》中的「掤捋擠按」每字後面沒有頓號。以此推理,文中」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牽動」後面應該是頓號,與」四兩撥千斤」為並列句,文中「牽動」和」撥」是針對「彼打來的巨力」而言的,可理解為,我用太極勁法導引及撥動他打來的力。前人之所以如此」潑墨」,此乃大寫意之妙。可想而知,古文精鍊,寓意深刻,既給你留出體悟經驗的空間,又達到疏而不漏,巧妙地勾畫出」四兩撥千斤」的輪廓。古代著書論道者絕非等閑之輩,堪稱文豪式的武術家,深諳拳理,言簡意賅,寫出如此奇文。古拳譜是經過長期實踐、反覆推敲、不斷修改完成的。撰寫後又經歷了很多代武術家體驗、認可,才流傳至今,因此,經典古拳譜很少出現筆誤。只是,每個人的理解不同,產生分歧。不少現代人竭心盡慮用文字表達拳義,文字繁冗,往往言不及義。另外,千慮必有一失,難免發生筆誤,造成誤導,此種文章不會流傳後世。何況習武、練功絕非只靠看拳經和個人理解能得到的,武術需要言傳身教和心領意會,經過不斷實踐,練到不同程度才能有不同領悟,到了融會貫通之時,能隨心所欲地應對來力才為」懂勁」。

此拳論闡明,對方用巨力打來,不但無奈於我,還被我左右。這絕非天方夜譚。我運用太極的勁法進行實戰,的確有同感和如此體驗,下面具體剖析「四兩撥千斤」的可行性。

二、「四兩撥千斤」必須具備的條件

首先,如何接待對方打來的巨力是「四兩撥千斤」的前提,將此力引進向我身前又打不著我的方法是關鍵。這些都需要太極整勁運行為後盾。

1、太極勁的運行方式

太極拳將每一動作都融在全身整體運行中,每個招式都依靠身體整體運作中的內勁的變化來實現,各種動作僅僅是內勁變化的外在體現。因此,按照外形動作模仿太極拳,無論多麼逼真和完美,適合表演比賽,在太極運動中起到推廣效應,但表演無濟於實戰,空有其形,沒有內涵,相當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花費了大量時間練肢體動作,不找內勁,欲求太極真功,豈不是舍本求末嗎?

可見,太極拳技擊術應該從基本功練起。打基礎和太極內養功是一脈相承的,不必把太極養身內功與實戰完全割裂開來,雖然練的目標不同,但出發點一致,要掌握二者區別之處,結合修鍊內功,既鍛鍊出健康的體魄,又為太極實戰打牢基礎。故此,練太極拳可按太極養生功的要求練起,從對身形要領及運行方式入手。

經過長期基本功、站樁和打拳的訓練,使身體能夠做到虛領頂勁、收頷、豎項、含胸拔背、松腰、坐胯、裹臀、屈膝、圓襠、腳趾抓地,同時氣沉丹田,身體上下對拉拔長,練出身、腿的鬆柔勁,將身體調整得中正安舒。在此身架兩側相對稱的肩、肘要沉、墜,把虛展的雙腋合攏,如同天平的對稱平衡。在此基礎上,再掌握太極的內氣的運行方法。太極拳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在腰的統帶全身螺旋轉動,徐徐卷攏成一個松、整、圓、活的整體,內氣隨各個部位運行,依次節節貫串,形成整勁運轉。

假設把人體的腰脊當作一個豎立的門軸,身兩側為門扇,如果採取「撥浪鼓」方式的左右擺動,由於雙腳站定,人的雙腿不能像齒輪一樣轉動,當身體轉到一側時,就會「自鎖」,無法連續轉動。只得再轉身回擺,這樣,身體在轉動中就會出現停頓,導致僵滯現象發生。而太極拳則通過全身螺旋轉動,當身體的轉到一側時,運用旋腰轉胯傳導至雙腿產生互相反向旋轉,通過虛實變化將其中支撐重心的腿經腳碾轉於地面再螺旋上返,促動身體迴轉沿著「o0」形軌跡移向另一側。如此往複摺疊,使身體在雙腳為界的範圍內、連綿不斷循環運行。運行中,這種雙腿對開運轉使螺旋裹攏的身體同時含有向外撐展勁,使身體抱撐八面,達到調正身形,加強穩定的作用。

雙腿的運轉又促進「旋腰轉脊」,經身帶動雙臂纏轉。當身體向右轉時,形成右掌向內旋,左掌則外旋,松活的各關節配合全身運轉成周身一家,如同萬向軸。這樣,在推手時,既能保持身體中正、不偏不倚,又可任意調整臂、腕等部位的角度與對方來力接觸,可改變外力對我身體的作用力的強度。

綜合以上內容進行分析,太極拳在以雙腳為底盤的範圍內,全身整勁連綿運行,適合防化,不宜主動進攻。當對方打來,先求化解,待得機取勢後再進行還擊,這樣做,即使沒有奏效,仍迴旋有餘地。因為,只要用勁發放對方,身體就會變為定式,使太極整勁運行中斷。如果對方被我打擊後,仍具備攻擊能力,在我未及恢復整體運化之前,易擊中我暴露出來的危險部位。因此,太極拳是在化解了對方的來力,在我順彼背時才實施發放。

只有允許讓對方打進來,其身臂才能陷入我太極整體勁的運行中,我身臂的螺旋勁如千斤頂通過接觸部位,在對方推進中,徐徐將彼身擎起而拔起足根,謂之「沾」。雙方肢體接觸相」連」,糾纏到一起如同」黏」,我「隨」之而動,使彼無法擺脫,造成對他軟約束。另外,我通過這種「沾、連、黏、隨」的方式,在與彼肢體接觸中感知他力的變化,行話稱為「聽力」,便於隨機應變。由於我如同依附其力上,我在他動作的基礎上付諸行動,因此,只要他一動,我的勁就能後發先至。

經過長期盤架與推手練習,漸漸掌握了這些太極基本功,可做到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時,方可牛刀小試。

推薦閱讀:

美語釋義
干支釋義
格言聯璧——釋義
方局3【祐之預測:《秘授滴天髓闡微》釋義(49)】
《了凡四訓》釋義

TAG: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