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實法師:中國佛教的西方傳人
(2012-03-15 10:18:42)
轉載▼
標籤: 雜談 |
2010年04月02日 中國宗教網
佛教在線訊 恆實法師是一個美國人、一個洋和尚。他彈著吉他、唱著民謠的弘法方式給古老的中國佛教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當採訪者還在為自己蹩腳的英語忐忑不安的時候,恆實法師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說起了他學佛的心路歷程,講到了他的中國情懷。高鼻樑、藍眼睛只是他的相,他說從出家的那一刻起,他就希望自己像一個中國人。在西方文化掌握話語權的今天,恆實法師大聲疾呼,你們不要忘了中國——這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他甚至開玩笑地說,在西方他也是中國宗教的代表。其實,更多時候他只是把自己當作一座橋樑,橋的一頭是美國,另一頭是中國。在他的來來往往中,中西宗教文化的交流更上一層樓。
膚淺如我輩,難免不對法師「三步一拜」的壯舉興趣盎然,並在腦海中勾勒出這樣的場景:荒蕪的公路上,兩個和尚寂寂地走著,每走三步,一僧跪拜,起身,走三步,再拜,再走,一直向西。人們開始猜測和尚的動機,有人說,他們在為世界和平祈禱,有人說,他們不滿當時美國的政治。和尚止語,任由他人評說。若干年後,這一幕在一部美國大片中被演繹,一樣的情節,發生在一個單純快樂的人身上,我們為他取了個中文名字叫阿甘。當我忍不住向法師重提此事,並希望在陳舊的往事中尋覓所謂的當代價值時,法師只是淡然一笑,說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他說,只有拜了經才知道拜經的好處,至於這些好處究竟指向的是什麼,法師笑而不語。
在法師的講座中,他談論最多的不是自己或者萬佛城,而是他的兩位師長,一位是在孫悟空的巨大光環下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玄奘法師,另一位便是他的師父宣化上人。他們不僅僅是法師,同時還是教育家、翻譯家、辯論家、旅行者和民間使節。高山仰止,法師說做和尚不要做飯僧,要做學問僧。今天,大洋彼岸的萬佛城正在循著兩位師長的足跡,進行著佛法的當代傳揚。萬佛城不僅僅是一座道場,它還有一所大學——法界大學;一個正在把一部部中文佛經翻譯成英文的翻譯機構;還扮演著民間交往組織者的角色,多年來數次組織居士到中國參訪交流……
談到他的音樂,法師如數家珍地講述各種音樂流派的前世今生,似乎在普及音樂史知識。在進行一番探索後,他毅然放棄了傳統佛教音樂,改用美國鄉村民謠作為弘法音樂,在唱詞上也把傳統的經文唱誦換成了自己創作的佛經故事。一首歌往往是一個簡單的小故事,伴著木吉他的輕輕彈奏,聽眾往往能在沉醉之餘發出生命之幽思。他還說起約翰·丹佛(John Denver)和他的《鄉村路帶我回家》(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在他的弘法音樂專輯中處處流露出斯人的風韻。2009年11月6日,北京大學秋林講堂,法師用心愛的木吉他,以酷似約翰·丹佛的嗓音現場彈唱了一首讚頌觀世音菩薩的歌曲《她度我》(She Carry Me),震撼全場。我問法師,會不會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僧人中的藝人,法師搖搖頭,說音樂只是他用來弘法的手段……
談中國行:我是一座橋樑
記者:你們此次中國行參訪了多所著名寺院,可謂是「中國佛教歷史文化之旅」,促成此行的機緣是什麼?此行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嗎?恆實:近年來,通過與宗教文化出版社的合作,宣化上人講經說法的著作陸續在中國內地出版。早在2006年,我們就邀請了一部分萬佛城的法師來中國,去留下過宣化上人足跡的道場參訪。通過那次活動,萬佛城的很多居士都開始對中國感興趣,都希望能到宣化上人駐錫過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於是我們在之後的每年都會組織一部分居士到中國參訪,使他們親身感受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的魅力。在美國,大家把我當作異教徒,因為我是一個剃度出家的和尚;而在國內,大家也對我很好奇,因為我是一個洋和尚。我覺得我是一座橋樑,橋的一頭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另一頭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我不斷地走來走去,東西方的文化就在不斷地交流之中。一直以來我都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有時候我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前生是不是就是中國人(笑),我在中國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我師父曾經跟我說,你一定要去中國深造!當然,師父所說的「深造」就是要我來國內學習,盡量吸收中國佛教思想和中國文化。此行我們參訪了很多名剎古寺,結識了一些著名的學者,很有收穫。
寄語出家眾:發大菩提心,開大智慧
記者:中國出家眾群體比較年輕,很多人都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出家,您對中國年輕的出家眾有何建議?
恆實:最重要的是發大菩提心,希望國內的年輕出家眾,能真正發菩提心。菩提心有兩部分,就是傳統觀點裡所提出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下只是給人一個方向,不是說佛在上邊,眾生在下邊。上說的是最高目的,「上求佛道」就是告訴所有的年輕出家眾,一定要有目標,要有大智慧,每個人都可以開自己的大智慧,就像佛陀一樣。而且人人平等,無論是男眾還是女眾,一樣可以成就佛道,擁有自己的大智慧。日常生活中會遭遇很多的事情,都需要我們選擇,如果有大智慧,就能分清楚輕重是非,做的事情才對,才如法,才合理,才和諧,才利益社會、利樂有情。有智慧才能做一個完整的人。「下化眾生」並不是說眾生在下,開智慧的法門就能在下化眾生當中。大智慧應該是功德圓滿,佛是萬德備的一個大覺者。「德備」的德在哪裡?就在你心裡。中國儒家的道德觀念非常優秀,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這些是我們修得圓滿、萬德備的開始。八德圓滿後,修行上才有一個基礎,煩惱來了,就可以用德行來消除自己的煩惱,慢慢的眾生化完了,佛道就成了。所以,我認為國內的年輕法師們能這樣認識、這樣工作比建大道場、獲得很多供養都有意義。在國內,佛教的道場並不少,年輕的法師沒必要去建立自己的道場,我沒有弟子,我的道場在一個老的教堂里,修行並不一定要有自己新建的道場。
寄語居士:居士也可以成佛
記者:對眾多的在家居士有什麼建議?他們應該怎樣去修行?
恆實:在泰國,居士修行的方式就是供養僧人,哪一天能把飯放到法師的缽裡面,這一天就會有很好的開始。可是你叫他們發菩提心,修成佛道,他們會說為什麼,這是法師的事情。我在泰國的時候問居士,你知道我在漢傳佛教寺院里開示都講些什麼嗎?他們搖頭說不知道。我說你知道他們都會問我什麼問題嗎?他們說不知道。我說,他們會問,師父,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有哪個是適合我的?我喜歡打坐,但是據說打坐很容易走火入魔;那我是不是應該念佛,念佛又很無聊啊!我是應該念咒嗎?念咒會不會太快?泰國的居士會問,真的有那麼多修行的方法嗎?
如果說我對他們有什麼建議的話,我覺得應該做到一門深入,選擇一個你覺得有緣的法門,然後用功。你如果在修行一個法門以後覺得不合適,可以去問法師,怎樣用功最好,他會幫你調整一下。不過,這些修行的法門應該以你喜歡的為第一,沒有第二個法門。就好像我們的飲食習慣,有人喜歡吃辣的,如果給他吃甜的,他就沒有胃口。
宣化上人說:「在西方,我們要把送紅包這個習慣取消。一個出家人,你把錢放在他手裡,本來清凈的心就會不清凈了。」所以,他主張僧眾要住在一起。不要一個法師一群弟子一個小廟,這樣的話僧團不會永久。居士願意供養就供養常住,這樣大家才平等。居士們不一定要給法師送紅包,宣化上人在馬來西亞說起這個看法的時候,當地的法師們大反對,都說這是把財路給斷了。師父就說,你出家是為了金錢嗎?在家居士一定不要以為自己沒有資格修行,相反,只要有佛性,居士也可以成佛。
談佛教研究:要做學問僧
記者:在美國,佛教界和學術界之間的聯繫多不多?研究佛教最權威的學者是在佛教界還是獨立於佛教界之外?
恆實:我是從學術界來的,是伯克萊大學佛學碩士。那時候我有機會成為一名教授,但我選擇做一個法師。在美國,一個佛學博士需要花至少7年的時間才能拿到學位,這是相當辛苦的。但一位法師,也許只是高中畢業,他卻可以對佛學博士說,你懂什麼佛法,你根本沒有拜過佛,你根本沒有皈依,你說的都不對。這是一個問題,很容易造成互相不了解,所以有的教授就把出家眾介紹給博士們。宣化上人希望能消除這種誤會,所以,我們萬佛城以教育推行佛法。他說,我們的目的是要做到解行並重。出家人不能單單知道吃飯,不能做飯僧,要做學問僧。
宣化上人一輩子都在做教育,他非常尊重學問,他說,我們不但要明白佛法,還要明白社會上的學問。西方社會的教育很發達,社會群體的受教育程度很高,出家人要是懂得比他們少,就得不到他們的尊重。所以他說,出家人需要當學者。有位美國學者20年前寫了一本書,裡面斷言佛教到了西方就會變成在家居士的宗教,出家人就不重要了。我們看到此書,就對他說,對不起,現在這裡有30多位美國出家眾。現在,這位教授完全改變了從前的看法,他知道了法來僧傳的道理,佛教在西方的發展同樣需要出家人。
記者:您既做佛教研究,又做佛教教學,同時也是修行者、實踐者,這在國內並不多見,對國內出家眾來說是個示範。
恆實:這是宣化上人的願力,出家人眼光要高,願力要大,今生成就多少完全取決於願力。
關於戒定慧:戒律是一種自律、自覺
記者:現在歐美很多人想學習坐禪,但因為受日本僧人的影響,一般把佛教的教理和坐禪脫節,這樣會產生一些問題。您是如何看坐禪與教理的關係的?
恆實:戒定慧,很多人從定開始,社會大眾認為生活節奏太快,靜坐會很舒服,其實只是得到了皮毛,對於做人的方向還不清楚。為什麼呢?缺乏戒律的護持。如果真的想深入,就要跟他們講,佛教講戒定慧,學佛要從做人開始。有的人覺得這個太麻煩,太多「不」字,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有的人能體會到,以五戒來培養自己的品行,再回去打坐,做到真正的深入,把參禪打坐當作自己以後的一種生活方式。將來在西方,真正的佛教徒是能接受戒律的。記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文化的差異帶來的隔閡是出人意料的。和西方人交流的時候,很難讓他們理解佛教的戒不是外在來約束佛教徒的。
恆實:戒不是限制自由的一種法律。西方人從他們普遍信仰的宗教(基督宗教、猶太教)出發,認為戒律和法律是一樣的,是外在的力量強迫他們接受,我也曾是其中之一。經過了一段心路歷程才認識到,戒律是自願的。如果講清楚了,西方人也都會接受。佛教的戒律是一種自律、自覺,沒有強迫性。宣化上人常說,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誤解了自由,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其實真正的自由是生死的自由。
推薦閱讀:
※《維摩詰經》講記-11 大虛法師《指月真髓》緣起 空性 心大心小
※阿彌陀經要解(第18集/文字/mp3)凈空法師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海濤法師《勸世文句》
※凈空法師開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