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齊步走,以國家的名義

在分列式的整齊程度上,朝鮮與中國難分高下。但就規模而言,中國目前居世界之冠,朝鮮只能屈居亞軍。只要中國願意,還可以排出更大的方隊。

文/黃章晉

喜歡看閱兵的人,當然最喜歡朝鮮。它不但是分列式走得最整齊的國家,而且閱兵最頻繁:每年至少會有一次例行閱兵(4月25日朝鮮人民軍建軍節,或9月9日朝鮮國慶節),碰到三代出自同一神聖血統的領袖的紀念日,更會舉行盛大閱兵。

其次是每年閱兵一次的俄羅斯(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或11月7日軍人榮譽日)。雖然英、法、印等國也經常會有閱兵,但有追求的人會認為,這些國家太不專業。

在全世界高標準的閱兵愛好者心中,也許更期待十年一次的中國國慶閱兵。雖然在分列式的整齊程度上,朝鮮與中國難分高下,但中國的方隊規模,目前居世界之冠,朝鮮只能屈居亞軍。

只要中國願意,還可以排出更大規模的方隊——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就曾成功展示橫排25人、42個排面的超大規模方隊。雖然阿根廷首都的七?九大街比長安街更寬,但阿根廷更適合組織狂歡節遊行隊伍,而非分列式。

分列式是軍容軍威的展現。最強大的美國軍隊雖有分列式表演,但很不講究——絕不會踢正步。這一是因軍隊傳統,二是因意識形態偏見。

正步是德國統一前普魯士人的發明,在德語中為Paradeschritt,又譯為閱兵步,迥異於當時歐洲其他國家。因為希特勒將之發揚光大,西方才將之視為獨裁和軍國主義的象徵。

戰後,西德軍隊向美英看齊,廢止了正步。而東德將正步更名後,水平也益發精進,成為世界上分列式走得最整齊的國家。

東德人民軍踢正步

雖然閱兵時熱愛整齊劃一的分列式表演,被西方人認為是非民主國家的特徵之一,但分列式這種操練形式,其現代源頭卻在歐洲的民主社會瑞士。

在中世紀,瑞士是歐洲最出色的長矛兵的產地。瑞士長矛方陣的特徵是:一個連隊近200人,每人手持6米的長矛或長戟,以15厘米的間隔排成方陣,多個連隊又可組合成更大方陣。這樣的方陣,在戰場上不但能快速前進,而且能迅速轉向。憑藉這一難度極高的技能,他們為不同的歐洲君王充當僱傭軍。

瑞士長矛兵方陣

瑞士方陣深植於其特殊的社會形態。瑞士是一個自治的民主社會,僱傭兵連隊的連長由市鎮委員會提名,經公民選舉產生,每個連隊都與一個特定社區有緊密的紐帶,天然便利其集中訓練。15世紀末,伯爾尼還誕生了一所步兵學校,專門訓練行軍打仗。

今天,瑞士的民間遊行活動中,分列式表演依然是常見項目。相比今天已變成直線列隊行軍的分列式,瑞士的分列式的隊形變換要複雜得多。

在瑞士步兵方陣橫行歐洲兩百多年後,逐漸被火藥武器淘汰。到了十八世紀中期,步兵隊列也由一百多年前的橫排25人、縱深10排,被「拉長」為橫寬近百人、縱深3行。隊列稀疏後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行軍時必須不斷停下來整理隊伍,進入戰場後,展開整理列隊耗時很大。

以軍紀嚴酷而著稱的普魯士,首先發明了解決辦法。普魯士元帥莫里茨在訓練場上摸索出了節拍行軍法,按著鼓點齊步走,可保證用同樣的速度行軍,並能快速以戰鬥隊形進入戰場。

從此以後,節拍行軍法成了分列式的基本要求,被稱為「德紹老頭」的莫里茨,也因這一發明而名垂青史。

普魯士人訓練的齊步走,在隨後的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收穫了奇效。當時腓特烈大帝的普魯士人口不足五百萬,而周圍敵對國家的人口是其20倍以上,腓特烈大帝在戰場上屢次以其創新戰術擊敗強敵,憑藉的是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在戰場上極為出色的調動能力。

18世紀中期戰場上列隊行進的普魯士軍隊

普魯士人的創舉迅速被模仿,歐洲各國按自身傳統規定了不同的步兵操典規範。在此基礎上,世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分列式流派,其區別主要在步姿和手臂擺姿。

最具特色的是德國和英國,大部分流派均由這兩國演變而來。德國人踢正步時,雙腿綳直,揮動雙臂時,胳膊自然彎曲;而英國人則相反,膝蓋可自然彎曲,但手臂綳直,前後一百八十度揮動。

德式正步系受民間舞蹈動作啟發而來,它並非行軍步姿,只為檢閱時更能體現鐘錶一般的精確和整齊劃一的美感。因為這種步伐膝蓋不打彎,被戲稱為鵝步(goose-step)。

普魯士擊敗法國,完成德國統一而成為世界頭號陸軍強國後,它成了一切落後國家效仿的榜樣。德國人不僅通過分列式輸出了正步,還順帶把分列式進行曲的曲風也輸出到世界各地。德式進行曲中的壓迫感和速度感遂成世界標準,而英國等老牌列強的舒緩風格反而成為異類。

到了19世紀末,經各國不斷改良、強化的分列式,其戰術意義已所剩無己,但培育紀律、集體、服從的功用卻依然存在。

分列式的嚴格訓練可以消滅個體差別,強化集體意識,使萬人如一人。它不但是軍隊用以塑造紀律的工具,甚至在企業也是如此。一些日本企業演練分列式的難度,甚至高於自衛隊。一戰前,當時西方國家用德國百姓在德皇指揮下集體踢正步的漫畫,來諷刺其窮兵黷武。

諷刺德國軍國主義的漫畫

由於分列式的象徵意義開始大過實際意義,為展現軍容軍威乃至國家精神,一些國家會刻意追求分列式整齊劃一的效果。

當然,一切都是德國人開的頭,還在普魯士時代,德國人就規定了閱兵時的規範步速為每分鐘114步。歐洲軍隊護旗隊傳統與專門表演分列式的需求結合後,便有了後來的儀仗隊。

受檢部隊因任務不同而有不同的步姿步速,守衛陵墓或其他紀念地的衛兵,為體現莊嚴肅穆,踢正步時腿可以抬到九十度,步速為每分鐘60步。而顯示軍威軍容的儀仗兵,正步的踢腿高度要低很多,步速是每分鐘120步左右的行軍步速。以行軍步速行進時,更大的踢腿幅度,會在視覺上造成更強的衝擊力和壓迫感,難度較高,步幅稍小,雖衝擊力減弱,但容易走得更整齊。

克里姆林宮衛隊換崗儀式

古巴何塞?馬蒂陵墓的衛兵

沙俄是第一個引進德國正步的歐洲國家,但步姿被逐漸修改為雙臂緊貼褲縫下垂的俄式走法,並伴隨社會主義被一起傳染到朝鮮、古巴等國。二戰期間,中、東、南歐一些小國學著德國人踢正步,但蘇聯紅軍很快為他們送來了社會主義,於是其中一些國家又迅速順應時代潮流,進化成了俄式正步。

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徒,對踢正步和分列式有近乎偏執的熱愛,納粹黨衛軍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善於走操的團體。當時能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儀仗兵,不在後來莫斯科的紅場列寧墓,而在柏林。

墨索里尼也非常喜歡踢正步。1937年訪德歸來後,他親自在義大利示範推廣,並給了它一個義大利名字:羅馬步(Passo Romano)。

踢正步行進的義大利軍隊

蘇聯人比德國人更熱愛分列式。德國一個方隊恰好是一個連的編製,並未刻意追求場面和規模。而蘇聯紅軍一個方隊的人數遠遠超過一個連,其寬度近乎德國方隊的兩倍,排數卻略少於德國。這種橫寬縱短的隊形,與正常行軍隊列相去甚遠,卻有更恢弘的效果。

中國人引進分列式比引進洋槍洋炮晚了半個世紀。按西法改造士兵,陸軍的學習榜樣是德國。

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期,有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分列式演練。1910年,清政府頒布《新定步兵操法》,但尚未推廣便旋即滅亡。1919年,為慶祝中國參加的同盟國擊敗德國,大總統徐世昌在故宮舉辦了第一次西式大閱兵。

蔣介石統一中國後的1935年,中國有了第一部近代步兵操典。它由日本的陸軍操典複製而來,帶有濃厚的德國淵源。其分列式步姿是德式的東亞版,故中國軍隊仍屬德國流。抗戰前,國民政府奉德國為師,由德國教官訓練新式德械部隊,正步也一同被正式引入,步速定為每分鐘120步。

二戰期間,國民政府軍隊的操典依然帶有濃厚的德式風格,即使是在印度組建、完全接受美國裝備和訓練的新軍,其分列式步姿與軸心國完全相同。這在當時的盟軍中,是罕有的異數。

抗戰期間中國駐印軍列隊行進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後,美國人的影響不斷加強,但並沒有因此徹底抹掉德國印記,而是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美英風格與德式風格的混搭:手臂姿勢是英美流的前後平直大擺動,腿上卻是德國流的正步。英美對台灣國軍上半身的影響並非只是擺臂姿勢,還有托槍、甩槍等各種花哨動作,這都是德國流軍隊沒有的動作。

國民黨時期的台灣軍隊,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曾經有過閱兵時規模最大的分列式步兵方隊,它比1984年後中國大陸國慶閱兵的步兵方隊還要多出82人。不過,1991年閱兵後,台灣社會民主化,傳統的閱兵因為不符合民主社會的價值觀而被廢止。

中共建軍基礎是少數黃埔生骨架加廣大農民,打勝仗靠的是革命化而非正規化,早期步兵的操練規範,來自留蘇的劉伯承等人借鑒蘇聯經驗編寫的小冊子。1943年摘錄《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步兵操典》後,才有了正式的《步兵操典》,但除了在延安有過少數向美國人表演的分列式外,中共軍隊並不熟悉分列式。

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時,受閱士兵多數不知如何操練分列式,只能臨時從劉伯承的小冊子和中華民國的步兵操典中尋找靈感。而當時打頭陣的海軍方隊,為「重慶號」起義海軍官兵,他們所受訓練是英式操典,不但手臂姿勢與陸軍部隊不一致,每分鐘114步的步速也與陸軍不統一。開國大典的分列式吸取了國民黨將領和蘇聯人的建議,最後以齊步走通過全場——是國慶閱兵時唯一沒有正步的一次。

但解放軍很快摸索出更符合自身特色的分列式,並在1950年閱兵時得以完整展現。風格上,它更接近德國,降低了踢腿高度和步幅,雙臂擺動幅度更大。除了雙手握持步槍的動作與蘇聯相似外,並無蘇聯特徵。此後雖然在步幅上有不斷調整,但基本動作已經定型。

解放軍摸索出的風格,更適合東亞人的身材特徵和氣質,解放軍的步伐、步速、姿勢相對難度較低,也更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莊嚴大方不失洒脫利落。周邊如越南、柬埔寨以及緬甸各種割據武裝,都學的是中國模式。

越南人民軍儀仗隊分列式

不過毛澤東本人歷來對形式主義的東西甚為抵制,他對觀賞人民群眾歡呼的熱情遠比觀賞分列式更高。中蘇蜜月終結,中國軍隊便從其最接近現代化的巔峰迅速跌落。當時從蘇聯學來的軍銜制等正規化建設標識被全部取消,中國軍隊成了全世界站出來儀容最寒磣的軍隊,以往模仿蘇聯一年一度的國慶閱兵在1959年後被取消。

解放軍的分列式大規模操練,是1981年9月13日鄧小平當選軍委主席後,18日在華北大閱兵後才重新恢復。對現代化、正規化的渴求,首先體現在對軍容、軍威的再度強調。

1984年國慶閱兵時,受閱部隊提前穿上了85式軍裝。這次閱兵是個重要的分水嶺。它在周期上與領導人換屆的戲劇性關係,使之對內的政治象徵意味更大於對外的軍威展示。

程序上,1984年後的閱兵與1959年前的閱兵有根本區別。1959年前是蘇聯風格,閱兵首長是最高軍事首長(總司令或國防部長),閱兵首長的口號依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毛主席萬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XX周年,受閱部隊一律以萬歲回應。1984年國慶閱兵,閱兵首長改為軍委主席,互相的問候語照搬了1981年華北閱兵的同志們好、首長好、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後成為慣例。

1984年閱兵時,解放軍分列式的規模和整齊度讓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前,全世界分列式走得最整齊威風的國家都集中在前蘇聯陣營。1990年後,蘇東劇變,東歐國家紛紛取消了大規模閱兵,甚至1991-1994年莫斯科紅場也不再有閱兵,全世界在分列式上能與中國比肩的,只剩下東邊的朝鮮。

朝鮮的分列式雖然與中國一樣,都是極端嚴酷訓練下的產物,但在美感上,身材矮小的朝鮮人原封不動採用蘇聯標準,雖然咄咄逼人,但由於不易保持身體平穩,朝鮮人走起來更像「彈簧步」。

朝鮮閱兵分列式

1991年5月1日後,「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成立,每日操練升降旗儀式。由於其表演規模大,且自成特色,全世界觀賞儀仗兵走操的舞台,便從莫斯科紅場轉移到了天安門。

當然,現場看踢正步,不能漏掉印巴邊境瓦格赫口岸也一個特殊景點。每天日落時分,雙方同時舉行的降旗儀式,雙方都會派出最威猛且身體柔韌性好士兵踢正步。他們踢腿的高度甚至超過了朝鮮文藝女兵,能膝蓋貼下巴、腳尖過頭頂。由於這是國威軍威的直接對抗,擔當此任的士兵多會因此膝蓋受損。目前看,似乎印度人展現出了更好的踢腿技術,畢竟它是瑜伽的發源地啊。

印巴邊境降旗儀式上的印度士兵(軍綠色)和巴基斯坦士兵(黑色)

但更能吸引眼球的,還是國慶大閱兵。雖然1984年後參與閱兵人數較1959年的1萬1千人稍有減少,觀賞性卻不斷提升。自1949年以來,徒步方隊的規模一直在不斷擴大,到了1984年才穩定下來。

每次閱兵後的內部打分,使得訓練標準不斷嚴苛。而多次獲得好評的海軍方隊,其教練正是曾接受過英國皇家海軍訓練、後隨重慶號起義的孫國楨。把軍帽反過來頂在頭上、把方隊切成三角形、四邊形等隊形訓練是他的發明,大連海軍艦艇學院的超大方隊也是他的發明。

分列式方隊越大越難做到整齊劃一,而增加寬度的難度又大於增加排面數。以其規模而言,解放軍方隊應該是目前世界難度最大的。

不過,規模最大的方隊紀錄是日本人創造的。1906年4月30日,為慶祝日俄戰爭勝利,日本在東京青山練兵場舉辦觀兵式,受閱人數高達3萬餘人,創下世界紀錄,其方隊也是橫排超過30人的超大方隊。但從有限的影像資料看,日軍的方隊勉強只做到了不走散。

1995年開始,俄羅斯恢復了一年一度紅場閱兵傳統,其分列式的水準比起蘇聯時代卻無任何遜色之處。

但與中國相比,俄羅斯分列式的整齊度還有明顯差距,再加上方隊規模,俄軍已被解放軍拉開一個檔次——只有步姿的難度係數要高於解放軍。另外考慮到閱兵的巨額花費(2005年閱兵花費2.14億美元),俄羅斯閱兵規模不會超過8000人。

莫斯科紅場閱兵的徒步方隊

不過,中國十年一次的國慶閱兵也並非無可挑剔。由於天安門廣場的超大尺度,它實際上只是個非常好的人肉LED屏幕。天安門城樓上的檢閱者距離分列式的最近距離約在105米,最多只能從服裝上分辨出性別——除了電視前看延遲30秒直播的觀眾,實際上沒有人能看清受檢部隊。

2009年國慶閱兵

與中國相似的是朝鮮,雖然受閱者與檢閱者的距離遠比中國更近,但超過50米的距離,朝鮮的太陽們看到的就依然只是一個個顏色相同的方塊。在這麼遠的距離,再大的規模,都不會有軍隊行進時的壓迫感。

莫斯科紅場觀禮台前排距檢閱部隊的距離約為26米,這是一個檢閱者和被檢閱者剛好能互相看得清楚的距離。而且觀禮台的高度,正好可讓斜昂著頭的受閱士兵與檢閱者互相有目光交流。從軍威展現來說,這個距離剛好能感受到俄國人正步時那種種咄咄逼人的壓迫感。也許正是這個考慮,越南巴亭廣場觀禮台的尺寸幾乎與莫斯科紅場完全一樣。

以現代標準看,《意志的勝利》中希特勒在紐倫堡的閱兵非常簡陋。限於街道寬度,每行雖然只有12人,但在穿過街道的門洞或街道轉彎時,隊列還要收縮一下。但希特勒直接站在路邊的賓士車上,只比行進隊伍高半人,處於一個可與被檢閱者互動的距離。路邊和自家窗戶上的圍觀群眾,也比天安門城樓的位置更近。這或許是它在幾十年後的電影中依然有凜凜壓迫感的原因。

納粹德國閱兵

今天,除了朝鮮外,世界各國對閱兵的熱情都在下降,這對閱兵愛好者來說不是個好消息。而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朝鮮在領導人的重大紀念日必有閱兵。這樣推算,將來的某一天,朝鮮也許會變成一個天天都閱兵的國家。

[大象公會所有文章均為原創,版權歸大象公會所有。如希望轉載,請事前聯繫我們:idaxiang@idaxiang.org ]

推薦閱讀:

她是一個沒有國家的大民族:中東亂局中淪為棋子,命運就是被出賣
匯總|2017年6月最新免簽、落地簽國家大全
那些把盜墓賊嚇壞的古墓,你會不會把我上交給國家
作為南明屏障的四十萬大軍,卻眼睜睜看著自己國家被滅,袖手旁觀
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TAG:國家 |